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8.我的风向仪》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课时:1
(3)学科:科学
(4)学生准备::学生可以根据设想自主准备材料
二、教学课题《18.我的风向仪》
『教学分析:』
本课实践性非常强,是让学生在学会观察天气方法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制作观察工具,并用自己制作的观察工具记录天气情况。目的是培育学生动手能力,并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在制作风向仪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情感,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会制作简单的风向仪,并会利用风向仪观测天气。
『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制作风向仪。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课探究学习的过程为:“认识风向仪——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1、课堂伊始,采用诗词和猜谜语的方式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实验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工合作、相互讨论。
六、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 :课件,软木杆、卡纸、彩纸、钉子、剪刀、双面胶等。
七、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一)认识风向仪。
首先用一首诗歌(解 落 三 秋叶,能 开 二月 花。过 江 千 尺 浪,入 竹万 竿斜。)让学生猜谜语,引出“风”的概念,然后用一段视频加深学生对“风”的认识。接着通过提出问题:“如何知道每天刮什么风?”引出“风向”——也就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逆风时费力,顺风时省劲等。风向是可以用仪器来测量的,这种仪器就叫风向仪。)从而引出课题——《18、我的风向仪》。然后,老师展示风向仪,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讨论:它主要由几部分构成?各部分是什么样的?(认识风向仪各部分时,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小组任知的基础上交流总结风向仪的主要构成部分。
最后,教师可用一首儿歌(风向仪,很简单,底座支架立下边,箭头箭尾风杆连,风向要看箭头端。)小结风向仪的主要构成。老师简单解释人们一般按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风向要看箭头端”就是指当风向仪的箭头指东时,表示此时刮东风。指西北时,表示此时刮西北风。让学生背诵儿歌,然后,教师展示各种各样的风向仪。
【百度搜索】
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fr=ala0&pv=&word=������&istype=2&z=0&fm=rs2
通过提问:同学们想亲手制作风向仪吗?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从而引入对教学过程第二个环节的学习。
(二)制作风向仪
这个环节分五步:
1、讲解示范。教师首先展示教科书中的制作方法,,边讲解边演示,以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制作活动。并强调这只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同学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设想,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制作。
2、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3、分组展示、互相评比,分别从风向仪的外观和性能上进行评价。
4、注意事项:⑴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使用剪刀。⑵可以做几个大小不同的箭头、箭尾,试一试哪个更好。⑶如果风向仪不能自由旋转,要将风向杆与支架相连接处进行调整、改进。
5、测定风向。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风向仪亲自观测当天风向,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三)拓展活动
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就是拓展活动:课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风向仪进行风的观测,了解一下本地这个季节刮风的特点。
八、教学建议:
1、这节课感觉内容比较多,用两课时完成比较合适。第一课时,可先认识制作风向仪;第二课时,利用自制风向仪进行课外观测活动。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总结规律。
九、教后反思:
运用电教手段,将课堂上见不到的东西搬到课堂上,有利于学生的直观观察,使课堂 生动、饶有趣味。
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能力。
【百度搜索】《18.我的风向仪》网络课件
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fr=ala0&pv=&word=������&istype=2&z=0&fm=r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