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熔化和凝固
1.现象:
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超过40℃时会完全熔化,低于15℃时完全凝固。有人设计,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地板或墙板。在昼夜温差大的地区使用这种地板和墙板修筑房屋,便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原因分析:
聚乙烯材料,超过40℃时完全熔化,熔化时从室内吸热,使室内的温度不致太高;低于15℃时完全凝固,凝固时向室内放热,使室内的温度不致太低;所以在昼夜温差大的地区使用这种地板和墙板修筑房屋,便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2.现象:
将新鲜的豆腐放入冰箱里冷冻,第二天取出,解冻后切开,发现里面存在许多小孔。
原因分析:
新鲜的豆腐放入冰箱里冷冻时,豆腐里的水凝固成冰;第二天取出,解冻后豆腐里的冰又熔化成了水, 所以切开后,里面存在许多小孔。
3.现象:
下雪不冷化雪冷。
原因分析:
下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凝华而成的。凝华过程是放热过程,空气的温度要升高。这就是我们感觉到“下雪不冷”的原因。
下雪后,雪要熔化,雪在熔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因此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化雪冷”。
4.现象:
2008年1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降大雪,气温聚降,街道、公路被冰雪覆盖,
工人给积雪的路面撒盐,冰雪熔化加快。
原因分析:
给积雪的路面撒盐,能降低冰雪的熔点,加快冰雪熔化。
二、汽化和液化
1.现象:
北方冬天菜窖里放几捅水,菜就不致于被冻坏。
原因分析:
水凝固时放热,使窖内温度不致于太低,菜也就不致于被冻坏了。
2.现象:
电冰箱是怎样利用制冷剂(环戊烷)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的?
原因分析:
因为制冷剂(环戊烷)既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制冷剂进入冷冻室的毛细管就迅速汽化、吸热,制冷剂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就会迅速液化、放热。
3.现象:
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到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水雾。
原因分析:
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眼镜片液化成水造成的。
4.现象:
如图所示,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分析: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液化所致。
5.现象:
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能降低体温。
原因分析:
酒精蒸发时要吸热。
6.现象
吹气和哈气,都是从人口中出来的气,夏天用口“吹气”能使开水变凉,冬天对着手“哈气”能使手变暖。
原因分析:
这是因为“吹气”加速了开水蒸发(汽化),使水温降低;“哈气”是使水蒸气液化放热,所以手表面的温度变高。
7.现象: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瓶装矿泉水时,会发现瓶外壁“出汗”。
原因分析:
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现象。
8.现象:
气体打火机被持续放气的过程中会感到外壳很凉。
原因分析:
气体打火机内的液体汽化时要从它周围的环境吸热。
9.现象:
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水烫伤更厉害。
原因分析:
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时还要放热。
10.现象:
盛夏,从冰箱刚拿出的冰棒冒“白气”。
原因分析:
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液化成的小水滴。
11.现象:
冬天,能看到呼出的“白气”。
原因分析:
看到的“白气”是从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而成的。
12.现象:
夏天,地面上洒些水会感到凉快。
原因分析:
地面上的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三、升华和凝华
1.现象:
2010年我省发生严重干旱,人工降雨是缓解旱情的重要手段,干冰等物质是怎样实现人工降雨的?
原因分析:
撒在云层上的干冰升华时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2.现象:
舞台上的云雾是怎么产生的?
原因分析:
它们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而产生的效果。
3.现象:
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同时灯泡壁变黑。
原因分析:
组成钨丝的钨在高温下升华成钨蒸气,所以用久的灯泡灯丝会变细;钨蒸气遇到冷的灯泡壁又凝华成固态的钨,附着在灯泡内壁上,所以用久的灯泡壁会变黑。
4.现象:
在寒冷的冬夜里,房间门窗玻璃的内表面往往结一层冰花。
原因分析:
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而成的。
5.现象:
屋顶瓦上结了一层霜。
原因分析: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瓦凝华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