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用了霍光等五个顾命大臣后,终于安心地走了。他七十年的人生尘埃落定。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重用人才,招贤纳士;他严刑峻法,重用酷吏。汉武帝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太多让人谈论的话题,对他本人的评价更是莫衷一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位神秘而复杂的皇帝时,我们做何评价?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汉武帝呢?
汉武帝走完了他七十年的人生道路,他刚刚去世,对他的评价和争论就开始了。誉之者众多,毁之者也众多。汉武帝去世八年,继位的汉昭帝举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历史上称之为盐铁会议。盐铁会议的论证,后来集成一个集子,叫《盐铁论》。这部书也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一部重要典籍。
《盐铁论》详细地记载了在汉昭帝时期的这一场盐铁会议的论证。这场会议主要争论的就是汉武帝的对内对外政策。而且在这个盐铁会议上公开地出现了非常强烈的批判汉武帝政策的意见。而且会议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对武帝时期的政策,继续进行调整。所以汉武帝一死,争议马上就来了。当然这个人活着的时候他很厉害,敢批评他的人不多。他死了以后批评他的人就多了。
班固在《汉书•武帝纪》最后的论述中,对汉武帝下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评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雄才大略”。
我们一直到今天都认定班固这个评价很准确。但是班固的评价有一个特点,叫抽象肯定,具体否定。抽象的说他是雄才大略,但是具体在论述的时候,只讲汉武帝的文治,不提汉武帝的武功。而不提的本身就是一种委婉的批评。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司马光的评论就更激烈了。因为他更无所顾及了。司马光讲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司马光的评价,几乎全部是负面的,基本上否定了汉武帝在内政外策上的许多方面。这是古人对汉武帝的评价。
古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大体上出现了两派。一派是否定,当然也有肯定的一派。当代的史学家也分为两派,肯定他的像著名的范文澜先生、翦伯赞先生都是充分肯定他的。翦伯赞对他的评价也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话。他说,汉武帝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这两句评价也很有名。这是一派肯定他的。当代史学家中也有很多批评汉武帝的。汉武帝走完一生以后,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一个争议最大的皇帝之一。
两千多年来,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有人说在他当政之时,犯下了许多过错。汉武帝传奇的一生让他成为谜一般的君王。当我们今天用文治武功去衡量汉武帝时,汉武帝作为一代君主,特别作为西汉君主,他的武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至于像《汉书•武帝纪》根本不提他的武功,那就是对他武功的完全否定了。我们知道皇帝死后有一个谥号,这个谥号就是根据他一生的表现来下的。汉武帝的谥号是“武”,所以称为汉武帝。
武功应当是我们首先谈到的一个问题。就武功方面来说,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皇帝。中国的版图经过了多次的变革。在秦始皇时期,当时秦国管辖的领地也只相当于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领地的二分之一,相当于今天中国版图的三分之一。
汉武帝时期他大力拓展中国的版图,这一点贡献非常大。他极有魄力。每一代帝王上台以后,都有一些要做的事情。作为汉武帝来说,他所做的一个最大的事情就是和匈奴打了四十四年,一方面是反击匈奴,一方面是开疆拓土。
一个皇帝有没有作为和一个人有没有作为一样,首先取决于有没有干事业的魄力。我觉得汉武帝是有魄力的皇帝。汉武帝十六岁继皇帝位,他十七岁那年,就选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个时候他还是一个青年天子,十七岁,派张骞出使。张骞当时的任务很明确,就是联合大月氏结成战略联盟,对付匈奴。而这个时候,汉武帝还没有开始对匈奴作战。在他继位第二年,十七岁那一年就做了这样的事情,如果没有眼力,没有魄力是不敢做的。
当然这个事做成了以后,不仅是孤立了匈奴,还带来了汉武帝当时没有想到的两个成果,一是当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丝绸之路,这是汉武帝当时没有想到的。再一个他使中国的版图扩大到了西域。汉武帝在西域建立都护府,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在汉武帝时期正式地纳入了中国的版图。新疆的面积占中国版图的六分之一,这是很大的一块。
元光二年,这个时候汉武帝继位第八年,我们过去讲过马邑之谋就是这一年发生的。这一年汉武帝正式拉开了对匈奴作战的序幕。而马邑之谋是汉武帝抛弃了从高祖开始实行了将近七十多年的和亲政策。他摒弃了旧的政策,启用了新的政策。这也是一代帝王具有雄大魄力的表现。没有魄力的人是不敢变祖宗之法的。
汉武帝决定对匈做战的时候,他在朝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阻碍,老臣韩安国、汲黯都是前朝的重臣,都持反对意见。汉武帝提拔的新锐像公孙弘、主父偃开始也反对。无论是前朝老臣或者是自己亲自提拔的新锐都反对他开疆扩土。
一代皇帝要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吗?也不容易。你看汉武帝要和匈奴打仗的事情一开始就遇到很多人反对,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要和匈奴打下去。而且一打就是四十四年。他做了五十多年的皇帝,却打了四十四年,所以他这个魄力我们要充分肯定的。
汉武帝是对匈作战的最高统帅。我们一提到汉匈战争,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两个人,卫青、霍去病。认为卫青、霍去病是将将之人,认为李广是将兵之人。这个说法我同意,我认为真正的将将之人只有汉武帝一个人。假如说卫青、霍去病是元帅的话,那么汉武帝就是大元帅。他是最高统帅部的大元帅。
汉武帝这个人是具有军事天才的人。史书有例子记载,在《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中也有记载,汉武帝亲自教霍去病学《孙武兵法》。汉武帝敢给霍去病教兵法,大家知道霍去病很能打仗,是武帝一朝非常有名的两个军事将领之一。汉武帝要教他兵法,如果汉武帝不熟悉《孙武兵法》,他能教他吗?这是《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中明确记载的。
我们再看一下,整个对匈作战的决策、部署、攻击方向、出兵时间、兵力配备,所有这一切都是汉武帝亲自部署的。汉匈作战的三大战役,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全部是汉武帝亲自部署、亲自指挥的。除了魄力以外,他是整个汉匈作战的最高统帅。
还有一点就是精神。汉朝、宋朝、元朝到清朝都存在一个农耕民族跟游牧民族的战争问题。在所有的战争中,只有武帝这个时期打得顽强,打得勇敢,是后来历朝历代都赶不上的。武帝时期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一个上升时期,是一个民族精神高扬的一个时期,武帝贡献功不可没。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有四十四年的时间在对匈作战,这一时期武帝一朝涌现出了像李广、卫青、霍去病这样被后人称道的武将。同时连年的战争也让汉武帝一朝的百姓饱受战争之苦。一代史学家司马迁不可能面对战争之苦无动于衷。那么对于汉武帝对匈作战,司马迁是如何评价?
我觉得司马迁当时很为难,他是两难。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汉武帝的对匈作战,他持一种两难态度。第一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了一个《匈奴列传》。他把匈奴人说成是黄帝的后裔。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一个非常了不得的观点,就是他认为所有那些中国境内的民族,包括匈奴在内,都是黄帝的后裔。
我们现在都说炎黄子孙,最早提出我们国内各民族共同祖先的是司马迁,这是个很了不得的观点。至于真的是不是令当别论,因为关于人类起源现在的说法很多,世界上到底是由一个人两个人然后产生出一窝人,还是由一批人产生出另一批人,这现在都是说不清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至少可以看得出来,司马迁认为匈奴人跟汉族人是共同祖先,是黄帝。
这是一个战争定位的问题,也是民族定位的问题。所以他把汉匈战争看成是一个国家之内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这是司马迁的一个基本的观点。本来两个民族应当和平相处,互通有无。结果最后两个民族闹的打起来了。而且打了那么多年,双方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应当说在这个观点上,司马迁明显不赞成两个民族的长期麋战,再一点我们没有讲过《史记》的八书,《史记》我们主要讲的是列传和世家,没有讲过八书。
《史记》有一书叫《平准书》,《平准书》中司马迁详细地记载了武帝连年的征战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因为大家现在都很容易明白,打仗是烧钱。你知道那一个导弹,值多少钱啊。武帝时期打仗,当然没有用导弹,但是它的军费包括什么呢?包括军饷、包括军粮、包括武器装备、包括赏赐,赏赐也是一个大头,将领得赏,士兵们也得赏。花钱也是无数的。所以长期的战争给经济上必然带来损失,这是毫无例外的。
司马迁对于汉武帝选将有看法。《史记》中专门记载了这么一段话:“欲侯宠姬李氏,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汉武帝非常宠幸李夫人,所以为了让李夫人的哥哥封侯,就让他怎么样呢?让他领兵出征。其实打仗的目无非到大宛去取宝马。为了取回汗血宝马让李广利出征,结果李广利很不争气。战争打的损失很大。后人对这个事有评论,宋代著名文学家跟政治家王安石写过一首诗。
王安石这首诗的诗名就叫《汉武》,“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君王不负长陵约,直欲功臣赏汉臣。”这个诗说壮士悲歌,出征的将士唱着悲凉的歌。出塞频,频繁地出去打仗。“中原萧瑟半无人”长期出去打仗,导致中原地区人口减半。王安石讲的这个话不是他杜撰的,真正说对匈作战导致人口减半的是《汉书》,
长陵是汉高祖的陵墓,当年汉高祖有个约法叫“白马盟誓”。就是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要让李广利封侯就必须让他出征,这叫“君王不负长陵约,直欲功臣赏汉臣”。很明显王安石写这首诗是批判汉武帝的。特别是批判汉武帝为了让李夫人的哥哥封个侯,不惜发动战争。这个评价应当说是很中肯的,和司马迁的评价是一致的。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他开创了不少的第一。他是第一个用儒家思想统一中国文化的皇帝。也是第一个兴办太学提拔人才的皇帝。正是汉武帝的这些第一给后世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儒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由民间思想成为官方思想,成为影响中国人的核心思想。也是从汉武帝开始,朝廷大规模地进行人才培养。
历代皇帝都知道“一统江山易,聚拢人心难。”要想把人心统一起来是非常难的。汉武帝在千古文治方面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尊儒。我们看汉代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基本上没有什么信仰。文景时期是崇黄老之学,到窦太后一直是尊奉黄老的。
到汉武帝这儿开始提出来尊儒。但是汉武帝这个人是不受约束的,假如说汉武帝生到今天,也属于比较不遵守规范的那些人,属于个性很张扬的人。他说的尊儒,实际上是王道、霸道交错运用。王道就是儒家,霸道就是法家。汉武帝是儒法并用。他尊儒家是讲究一个封建的等级秩序。他用法家是要严惩贪官污吏。他是王道、霸道交错运用的这么一个皇帝,我们今天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表述并不十分准确。他尊儒是对的,百家他也并没有废。
百家之学这一点,对后世来说贡献是非常之大的,这种做法培养了中国两前多年以来,以儒生为主的文官队伍,而且给学而优则仕提供了条件。学而优则士,读书做官实际上是武帝这个时期才真正开始的。他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
汉武帝在文治方面第一条是尊儒,第二条是中央集权。汉武帝是一个中央集权思想极其鲜明的皇帝。秦始皇是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制的,但是秦始皇因为统治时间太短,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还来不及为中央集权制度修整一整套的配套措施,秦始皇就命丧黄泉了。
沙丘兵变,秦始皇并没有想到他死,在这一点上秦始皇不及汉武帝。汉武帝把所有后世都安排好了。汉武帝立了皇太子刘弗陵,然后又立了五个顾命大臣。都立好了三天以后去世。
那么应当说汉武帝在维护中央集权制这一方面他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他设立内外朝制、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再一个,汉武帝大力地削藩,他平定了三个诸侯王的叛乱。我们讲过两个,淮南王、衡山王,还有一个江都王,三王的叛乱都被他平定了。
第三个,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意见,实行推恩策。推恩策是柔软三刀,表面上看起来,你做诸侯王你有权利,你把你的王土分给你的子孙,实际上是大诸侯国分中的,中的变成小的,谁也不可能对抗中央集权。这是温柔三刀,非常厉害的。
最后一点就是汉武帝借口一个酎金事件。什么叫酎金呢?就是皇帝祭祀祖先的时候,诸侯要献金,作为一个酎祭的金钱。汉武帝说诸侯献的这个酎金成色不够。一次便罢免了106个侯。
从汉高祖那个时期封的侯,到武帝时期几乎叫汉武帝收拾光了。汉武帝收拾诸侯王非常有办法,要祭祀祖先,但他说你献的金成色不够,对祖宗不敬,削侯。这种成批地灭侯做下来的结果,诸侯王在汉武帝时期,根本不能兴风作浪。
还有一点,汉武帝实行酷吏政治。利用酷吏打击诸侯王、打击贪官,这个汉武帝也做了很多。汉武帝这些做法,有他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酷吏用得最多的时候,酷吏也造成很多冤案。
有一个酷吏叫王温舒。这个人一杀人就兴奋,不杀人浑身就不舒服。汉代杀人有个制度规定,每一年冬天处决犯人,冬天这三个月过完了,就不能处决犯人了。那就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到了十二月过完就不能够杀人了。
这个王温舒就跺着脚遗憾,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什么意思呢?王温舒说这个十二月要过完,马上到春天就不能杀人了,他跺着脚感叹,假如能让冬天再延长一个月,我的事就办完了。你看这个人,杀人杀了三个月,还不过瘾,还想再杀一个月。对这么一个人,司马迁写了这么几个字:“天子闻之亦为能”。汉武帝听说以后,认为这个人很有才能。任命他做中尉,中尉是更高的杀人官。所以汉武帝这些做法,司马迁是看不惯的。
司马迁对诸侯王的叛乱汉武帝的平判,坚决支持。汉武帝的平判是对的,司马迁的支持也是对的。但是汉武帝重用酷吏司马迁就有看法。这些酷吏完全不按汉法来执行,酷吏是按皇帝的意志来执行法令。所以有些酷吏说什么叫法律啊,前代的皇帝说出来的话就是今天的法律,那么今天皇帝说出来的话,也是法律。这就完全是人治,不是法治了。
在中央集权这个方面,汉武帝有成绩也有他的失误。司马迁对他有肯定也有批评。大体来说司马迁的意见还是比较中肯的。
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汉武帝都有让人称道的地方,同时也留下让后人诟病的把柄。就像人无完人一样,汉武帝决非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圣者。普通人具有的一切缺点他都有,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皇帝会引起后人这么多尖锐对立的意见呢?
第一点,多面性。人们之所以对汉武帝评价很多,首先他自身具有多面性。武帝本身既是一个政治家,他头脑很清醒;同时他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他全有。他既是一代明君,他知道自己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同时,他又是一个昏君杀伐任性。
《巫蛊之祸》,先杀那些帮助太子的,反过来为太子平反,再杀那些帮助他平太子乱的人。他是左边杀一刀,右边杀一刀,两边杀。汉武帝这个人,应当说他具有两面性。他既是政治家,又是凡人;既是明君又是暴君。这样一来,人们对他评价就很容易造成歧义,看到明君的肯定他,看到暴君的肯定批判他。他本身就具有多面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讲他多面性,还可以看汉武帝和女人的关系,汉武帝身边的女人不断。他对女人好不好呢?当年他对卫子夫多好啊。喜欢上卫子夫马上就把她的弟弟卫青给提拔上来了,而且马上让卫青带兵出征。喜欢卫子夫,那跟着阿娇就得下台,阿娇就得去长门宫,多喜欢啊。
但是反过来到晚年,坏了,卫子夫最后是自杀了,卫子夫的孩子几乎都死光了。他对勾弋夫人多喜欢啊,他六十一岁得到十几岁的勾弋夫人,非常喜欢的。但是当他到七十岁,即将死去之前,他把勾弋夫人给杀了。
他对女人的爱与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非常好。但是他翻脸就敢杀人。杀他最喜欢的人,为了江山他在所不惜地杀人。汉武帝对江山美人的选择,太明确了。要江山不要美人。汉武帝就是这么一个具有多面性的人。
对于选用人,汉武帝是既用人才,又用佞人。他用得最坏的一个人就是江充。《巫蛊之祸》讲过他晚年对江充那么信任,结果江充兴风作浪,搞了那么大的一个武帝父子的悲剧,他是一个信用小人的人。但是反过来汉武帝也提拔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比如像董仲舒、卫青、汲黯。他用了很多忠臣,也用了很多小人,在他的身边既有忠臣,又有小人,还有弄臣。
他很有容人之量。东方朔老跟他开玩笑,甚至于给他搞得很不愉快,他也能容;汲黯是最敢批评他的人,汲黯当面说他是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心口不一,他也能容。他有容人之量,所以这个人的多面性也带来了评价的分歧。
我们再说他罪己诏。作为一个皇帝来说,罪己和罪人是个重大的区分。皇帝往往是出了事以后老找别人的事,罪人不是罪己。汉武帝敢罪己这是了不得的。我们前面讲过汉文帝把他的弟弟淮南王刘长流放到四川,路上刘长死了。刘长自杀了,汉文帝是罪人还是罪己啊?汉文帝把沿途没有撤封的县令全部给杀了,那叫罪人。出了错是部下的,有了功是自己的。这样的皇帝显然是不行的。汉武帝晚年,他不是罪人而是罪己,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作为君主。 在罪人罪己上是区分明君跟昏君的试金石和分水岭。
当年武帝得阿娇为妻,还是那个金屋储之的小彘儿,刘彘是非常可爱的。这个彘儿后来发展成汉武帝完全是封建帝制把他塑造出来的。有什么样的制度,就能塑造什么样的领导,什么样的皇帝。封建帝王这个制度,它只能塑造出来像汉武帝这样的一个人。作为一个皇帝来说,汉武帝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呢?显然作为一个皇帝来说,汉武帝是一个成功者,胜利者。但是作为一个人来说,汉武帝是一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呢?失败者。
他作为一个皇帝是成功者,功大于过。作为一个自然人来说,他是个失败者。他的人生是很失败的。所以他既是成功者又是失败者。既是明君又是暴君,他就是这么非常复杂的一个人。我们评价汉武帝很难用一个字,用一个词来说他。我们只能说他的复杂性。汉武帝的一生到此全部讲完了。但是写《史记》的司马迁还留下了一篇非常著名的作品。这篇重要的文献写了些什么?他对我们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有些什么重要的价值?请看《绝笔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