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头区名人简介
陈上川陈上川(1626~1715),号义略,坡头区南三镇田头村人。明末清初著名华侨领袖。陈上川少年聪敏过人,能诗善武,15岁考取生员,入读高州府学。次年父母染疫双亡,随舅父转读肇庆府学。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朝。桂王朱由榔在广西巡抚、两广总督及湖广总督等明臣的扶助下,在肇庆登帝位,改元永历。陈上川加入永历政权,并成为抗清中坚分子。1662年朱由榔被俘,永历政权崩溃。而郑成功刚好年初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建立明朝地方政权,以图继续反清复明。陈上川立即投奔郑成功,1663年被任为高廉雷总兵,他率部占领钦州湾、巡航南海、出入越南、高棉等海港,保护郑氏政权商旅长达15年。清朝根基巩固后,康熙王朝决定平治“三藩”和统一台湾,在事将成功,郑氏政权败势已定时,陈上川“义不事清”,于康熙十八年(1679)率领3000余名士兵和眷属,分乘50多艘战船,开往越南南方,投靠顺化阮氏政权。阮主福濒接纳并保持其水师编制,各授官职,安置到东埔地区,从事垦殖开发。陈上川与众官兵在农耐河大铺洲,“辟地开荒,构立铺市”,长达十年,传篆具有浓厚中国明代色彩的中华文化传统。他致力“招致唐商,营建铺街”,把周边的华侨吸引过来,又招徕各国商旅云集贸易,把农耐建成越南南方大都会和商贸中心。原来人烟稀少的荒野,人口聚增,居民超过四万户,当中绝大多数是华侨。以后又领导开发湄公河一带,达8年之久,为新垦区的建设和繁华,立下汗马功劳。1689年至1714年,陈上川以“统兵”军职,先后三次为阮主平定内乱,连战皆捷,立下战功,被提升为藩镇都督。晚年,他驻军柴棍期间,仍关心和组织当地华人积极参加对柴棍市的开发。陈上川在越南南方共36年,为越南的经济发展,为促进中越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受到当地人民和华侨、华裔的爱戴和尊崇。1715年积劳成疾病逝,享年91岁。阮主追赠“辅国都督”,封“上等神”,享春秋二祭,华侨缅怀为他立祠奉祀。他的事迹,至今仍在越南南方传颂。陈上川是明末清初军事移民越南的著名华侨领袖,据史料所查,也是我国最早的华侨领袖之一。陈上川尊祖敬宗,不忘故土,“奉金归本”。在故里田头村建“陈氏小宗”宗祠至今尚存,1999年被定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陈绍陈绍(1835~1870),号亮臣,坡头区南三镇凤辇村人。清武官,民族英雄。清道光十五年(1835),陈绍出生于南三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务农,奉养母亲。陈绍自幼聪明敏捷,性情刚强,忠实有信,很喜欢听古代忠烈故事,深受英雄人物鼓舞,自小胸怀大志,具有爱国爱乡情怀。入读村塾,勤奋好学,日学文,夜练武,学会十八般武艺。清咸丰年间,粤闽浙沪沿海盗贼四起,占据城镇,劫掠百姓,人民不能安居乐业。陈绍认为捐躯杀贼报国之时已到,毅然把母亲托其兄照顾,志投军。陈绍在浙江从军10多年,作战骁勇,战绩显赫。因家乡南三地处海边,他熟悉海情,极善水战,屡建战功。从勇目擢升为总兵、补加提督衔。咸丰十年(1860)攻克海盗占据的淳安、桐庐、富阳等城有功,清廷赏五品官,寻援例捐守备衔。同治元年(1862)正月与友军攻克镇海、宁波、慈溪、余姚等城,二月又攻克绍兴、萧山等城,官升尽先守备。同治三年(1864)海宁盗贼投降,攻取桐乡城,功升都司留浙补用,赏戴花翎。陈绍剿盗杀贼,所向披靡,盗贼闻风丧胆。陈绍再升尽先参军衔,加封为孝丰德清功尽先参将加副将衔。陈绍官位不断高升,始终待兵勇亲如家人,共甘同苦,廉洁奉公。作战时,他必身先士卒,亲自率领水师上阵。同治九年(1870)3月,陈绍收到军情,发现有海盗船只停泊在外洋东机岙,便立即驾战艇驶至岙口,向贼船开炮。当时,潮落水浅,艇不能进,陈绍跃下舢板,转渡登本部哨船,驶近贼路,勇猛进攻。海盗仓皇逃窜,落水无数。适遇风势猛烈,陈绍船直冲入贼人船队夹缝中,贼人挣扎突围,弹如雨下。陈绍中弹重伤,仍亲手斩死贼寇多名,临死时还鼓励僚属杀贼报国。陈绍阵亡年仅35岁,遗骸遍体火伤,四肢残缺,十分壮烈。归葬时,军中尽皆痛哭悲悼,并捐集葬费白银近万两。陈绍英勇杀敌功绩上奏,同治皇帝从优抚荫,按照提督阵亡例议恤,并准其在黄岩县及原籍广东地方建立专祠加恩谥;国史馆立传以慰忠魂;加赐太子少保衔,准其子康祺承袭职位。陈绍死后,遗体衣棺运回故里南三凤辇村,朝廷派来国师择地,葬于坡头麻水路西岭,并拨专款建公祠于凤辇村陈绍故居处,挂“宫保第”牌匾。吴川奉旨在县府所在地建立陈绍公祠。庞雄庞雄(1890~1911),别号甦汉,坡头区龙头镇上蒙村人。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庞雄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祖父是秀才,父亲是穷教师匠。庞雄自小随父读书,聪明伶俐,博闻强记,读书成绩优秀,尤其书法甚佳,善写小楷,秀妙入神,受乡亲赞赏。他平时喜欢研究历代王朝盛衰兴亡历史,对爱国民族英雄十分崇拜,目睹清廷腐败无能,对外丧权辱国,对内专制,十分不满,总希望有机会为救国救民贡献。庞雄16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困,停学当过工人、店员。19岁时到吴阳芷寮圩当店员,迈出人生重要的一步。适逢省督办到吴川招募新军,庞雄报名参加新军。庞雄亲友闻讯,纷纷劝阻他不要去当兵受苦,庞雄认为是报国献力的机会到了,慷慨陈词:“不有今日苦,何以有后日乐?不有吾之苦,何以有天下之乐?”,说服众亲人,毅然矢志从戎。在庞雄的影响下,高州府各属县应募入伍的人数大增。庞雄入伍后,在广东新军当炮兵。“昕夕操练,不辞劳瘁,”不久提升为下级军官。在军中,他接近革命党人,阅读革命书报,拥护孙中山共和思想,于1909年冬,加入同盟会。1910年春,参加倪映典领导的广州新军起义,英勇杀敌,终因力量悬殊失败。倪映典壮烈牺牲,庞雄败退,躲避清廷追捕,潜走香港。后被同盟会派往日本及南洋各地,联结盟党,集结力量,宣传革命主张,筹集革命经费,从事反清革命。1910年庞雄回国,原计划在梅菉开设药店作掩护,建立高雷廉琼联络机关,因场地复杂,资金欠缺作罢。同年11月再赴日本。在日本积极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初,革命党人黄兴遵照孙中山指示,密谋策划广州起义,庞雄奉命回到香港,协助黄兴做起义准备工作,负责统筹部秘书,因革命党人多是外省籍,不懂粤语,兼当翻译。农历三月中旬,庞雄到广州,即投入紧张的前期起义工作。1911年农历3月29日起义爆发。庞雄本是文书,可不必参战,但出于对清政府反动统治的憎恨,主动请缨,加入先锋队随敢死队员攻打两广督署。他臂缠白巾,足穿胶鞋,跃出小东营,与敢死队一道枪杀沿途巡警,杀死管带,冲入内堂,焚烧督署,与清军展开激战。庞雄英勇战斗,勇不可挡。他左肋受伤,不下火线,越战越勇,击毙清兵数名。因弹尽无援,力量悬殊,起义失败。四月初一,庞雄不幸被捕。被捕时,“恒然无张皇色,沿途谈笑自若”,表现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审讯中,清廷知庞雄是起义骨干,又是黄兴得力助手,妄图诱其投降。庞雄坚决拒绝,激昂陈词,痛骂清政府腐败殃民。清吏审问他“同党多少人?”,庞雄答道“国中尽人皆是”。审官又假惺惺为他少年英俊叹惜,庞雄厉声斥道:“吾视死如归,立志已久。为国而死,死得其所,何惜之有”。清水师提督李准企图亲自诱其投降,被庞雄义正辞严当堂痛骂一顿。审讯中,他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凜然。临刑,坦然无惧,落地的人头,依然怒目睁视清吏,令刽子手胆战心惊。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潘达微冒死收殓庞雄等烈士遗骸72具,集中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庞雄殉难时,年仅21岁,未婚。1928年,国民政府追认庞雄为陆军团长。庞雄是湛江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追求国家独立、民主和富强,用鲜血和生命唤醒民众,换来辛亥革命成功,彪炳史册,功昭日月。庞玉辉庞玉辉(1885~1918),字粤泉,坡头区龙头镇山车村人。坡头地区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庞玉辉的曾祖父是村中的富户,到了父亲冠南时,家道中落,生活日益贫寒。庞玉辉少年时聪明敏锐,威武英俊,对爱国民族英雄十分崇敬。青年时目睹清廷腐败,国家受列强欺凌,特别是看到家乡邻近的广州湾沦为法国殖民地,人民饱受蹂躏,心中愤愤不平,早就立下投军报国之志。20岁时,闻讯广州招募新军,训练使用先进的洋枪洋炮,欲往报考,却苦无川资。他趁妻子晒衣物之时,尽收其首饰去典当,私奔广州投军。在清朝庭的新军中,由于勤奋好学,不久便提升为军官。在军中他受到革命党人的教育和影响,接受孙中山共和思想,暗中加入同盟会。庞玉辉加入同盟会后,积极宣传革命主张,发展盟友,扩大革命力量。后来任广东省国民政府主席的李汉魂,是庞引导他报考军官学校;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唯一的南路英烈庞雄,是庞玉辉亲自带他报名投入新军。为辛亥革命成功和民国建立,庞玉辉做了很多工作。辛亥革命后,庞玉辉的部队归龙济光领导,任连长。龙济光是土司头目出身,袁世凯的鹰爪,乘二次革命之机,率部入广盘踞广东,拥护袁世凯建立帝制,屠杀革命党人。1915年,反袁护法战争爆发,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组织力量抗击龙济光,庞玉辉兵变,率领全连起义。龙济光遭护法军痛击,溃败逃退到海南岛。1917年,庞玉辉派往高州,在高雷镇守使隆世储(湖南人)的属下当营长。当时,茂西土匪猖厥,在茂名、信宜、化州边界为非作歹多年,打家劫舍,绑架勒索,掳掠钱财,乡民受害。当地屡剿无济于事。庞玉辉配合隆世储出兵剿匪,与匪激战,击毙匪首匪徒数百,积年匪灾,从此扫平。庞玉辉为高州民众做了件有益的好事。1917年底,经养精蓄锐的龙济光军,从海南岛出发,渡海后在徐闻、阳江登陆,进军高雷,欲直捣广州,企图赶走广东省督军。庞玉辉奉命驻守化州城,与龙军血战月余。1918年元月龙军攻下化州城时,庞玉辉英勇战死。后被省督军署谥封为陆军上校团长,死时年仅三十三岁。招卓华招卓华(1861~1919),字仙甫,坡头区龙头镇水埠村人。清举人,参加“戊戌变法”公车上书。清光绪十七年(1891),招卓华赴考举人,与戊戌变法首领康有为同科,齐中举人,招卓华排名第六,康有为排第七,同科之缘,两人甚有交情。光绪二十一年(1895),又与康有为上京会试,康有为考中进士,招卓华却名落孙山。光绪二十四年(1898),康有为、梁启超发动戊戌变法,鼓动在京千名举人上书皇帝实施变革,史称“公车上书”。招卓华响应,积极签名。戊戌变法失败,招已回到广东,避过缉捕一劫。在京期间,招卓华广交朋友,博览群书,接触资本主义思想。目睹变法惨败,决心另辟一帜。他不进官场,不设帐教授弟子,专门经营实业。在家乡从事围垦开荒、办农牧果场、设店经商、搞手工业作访,并私设造币厂等等,欲发财致富。他是坡头地区最早进行资本主义经营模式的开拓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庞雄,迈出人生重要的一步,就是在招家打工,受到资本主义思潮启蒙影响。民国初期,政局不稳。边陲南路,军阀角逐,连年鏖战,土匪乘机而起,立寨为王。新兴县土匪头子李耀当上广东省省长,对招卓华影响很大。他认为有枪可当草头王,便以办团练为名,用祖偿的钱购买军火,任用族中行伍出身的人当头目,收罗各地绿林土匪,放纵手下打家劫舍,掳人勒索要钱。掠得钱财分赃,不少人深受其害。民国三年(1914)龙头地方十八乡的绅士联名向高雷镇守使马全发和清乡督办叶举,告发招卓华窝匪受赃,马、叶将其押监高州城。不久马全发将要离任,受招贿赂,便将招释放。招卓华出狱后,扬言不怕官府,不避租界,重操旧业。但他选择的合作伙伴却很有分寸,看到广州湾太平区匪首陈三(又叫造甲三),一不抢穷人,二不抢法租界外中国人,而是专抢法租界内的绅士及富户,招卓华便与陈三合作。双方订立盟誓:陈三队伍在租界内站不住脚,便拉到龙头由招卓华设法收藏保护;陈三帮在法租界内抢到的财物按比例分赃;陈三帮不得在龙头地方抢劫,龙头遇匪袭,双方共抗剿灭之。故此,龙头在民初几年间,受匪患很少。民国八年(1919)招卓华年58岁去世。招死后,原先不敢到龙头地方抢劫的匪徒,蜂涌而至为非作歹,使龙头人民惨遭屠戳。招卓华窝匪分赃,但受害者,多是富户,一般平民不受其害,民间对他的传说,以褒为多。陈竹轩陈竹轩(1858~1932),坡头区南三镇霞瑶村人。清文秀才,抗法英雄。陈竹轩父亲颇有文化,注重家教育才,陈竹轩受到父亲熏陶,勤奋好学,自少已熟读书诗,能写诗作对,并练得一手好书法。他为人忠厚、善良、好义,学识渊博,深受村民赞誉,被认定日后必是村中“文胆”。果不出料,清光绪十年(1884),陈竹轩参加县试,考中秀才。此后一心从教,先后在吴川大院、南三及本村教私塾,教学中专心致志,严肃认真,数十年如一日,培养出不少学子,深得学子的赞誉和爱戴,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塾师。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法帝国主义派遣军舰侵占南三都广洲湾村坊,登岸在靖海宫附近的红坎岭筑炮台,建军营,打桩立界,竖旗引航,耀武扬威。陈竹轩目睹法帝野蛮侵略行径,义愤填膺,与陈跃龙(南三岛武秀才)一文一武召集各村乡绅、代表在陈氏小宗开会,共商抗法计策。陈竹轩在会上陈述南三历史,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绝不能丧土辱国,点燃抗法烈火。他根据会上决定,书写文告,张贴祠堂,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动员各村组织抗法民团,誓抗法夷。他和陈跃龙分别发动南三民众1000多人,手持木棍、长矛、刀叉、锄头等武器,到法国侵略者驻地示威抗议,要求法军拆除营房,退回舰上,还包围了法军营数天,揭开了1898年湛江人民抗法斗争的序幕,为近代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史册写下光辉的一页。为遏止法军的侵略行径,陈竹轩与陈跃龙到内陆串联,扩大抗法阵线。他联络麻斜、南寨的矶岭、三柏等地明贤乡绅,共商抗法对策,并于1899年农历五月初六在三柏成立抗法斗争总指挥部,与法军对抗周旋。与此同时,还串联高州府、雷州府各界人士针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屈辱求和,保护法国入侵广州湾的形势,在坡头的三甲祠开会,陈竹轩参与起草,并主笔《大清广东高雷两府人民公启》,揭露法国侵略阴谋,控诉法军侵占国土,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滔天罪行,呼吁高雷两府民众,愤起反抗侵略,与之决战。《大清广东高雷两府人民公启》传到北京,于1899年3月2日,刊载在《清议报》第十九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也推动了吴川、遂溪人民抗法斗争迅猛展开。陈竹轩积极宣传抗法,在抗法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2年,陈竹轩在家乡病逝,享年74岁。陈福章李康保陈土轩杨真炎陈兴炎陈福章(1903~1936),坡头区乾塘镇南寨五联村人。抗法烈士。李康保(1914~1936),坡头区乾塘镇南寨田头屋村人。抗法烈士。陈土轩(1916~1936),坡头区乾塘镇那痞村人。抗法烈士。杨真炎(1916~1936),坡头区乾塘镇麻登儿村人。抗法烈士。陈兴炎(1917~1936),坡头区乾塘镇青山村人。抗法烈士。陈福章、李康保、陈土轩、杨真炎、陈兴炎五人,在1936年坡头人民爆发的著名“三月三”抗法斗争中,与坡头法国当局战斗中壮烈牺牲,坡头地区史称“五烈士”。1899年法国租借广州湾,把坡头地区划入租界范围,成立公局统治坡头。1932年至1935年这几年间,坡头地区遭受五次大台风和大海潮袭击,损失极大,农田失收,饥荒严重,人民吃树皮海苔充饥,用破渔网蔽体、蒲草御寒。法国当局,不顾人民死活,压迫剥削变本加厉。1936年3月,坡头法国行政委员二划官殷多东宣布实行“义务公役法”,规定坡头的16至40岁男丁,每月要义务劳役4天,粮食工具自备。不去者,每天要缴交代役金“西币”四角,这种残酷的剥削,实质是变相征收“人头税”。坡头民众得知,纷纷反对,并通过“议员”多次与法国当局交涉,均无结果。坡头人民决定团结起来自救,各村代表开会决定,进行大规模的武装请愿斗争,以锣声鼓声为命令,统一行动。1936年4月24日,农历三月初三,坡头凡16岁以上的村民全体出动,两万多民众扛起锄头、棍棒、刀叉在石角渡集合,到坡头公局示威请愿。他们高呼口号,挥动“官逼民惨”、“打倒义务公役”、“打倒苛捐杂税”、“打倒帝国主义”等标语旗帜,并团团包围坡头公局;痛打刚刚从赤坎回来的公局帮凶两百户(一种官职)卢文廷,青年农民陈土轩追打逃入公局的卢文廷,被卢开枪击中,当场牺牲。愤怒的群众义愤填膺,推倒公局大门,夺取公局的枪枝弹药,与楼上的法国官员对峙,农民杨真炎、陈福章、李康保、陈兴炎壮烈牺牲。村民毫不畏惧,坚持战斗,吓得法国当局手足无措。坡头商人居民煮好饭菜抬来支援斗争,群情高昂。村民放火焚烧公局楼,迫使殷多东与法国官员举着白旗向中国人民投降。坡头民众的自发抗法斗争,大大打击法帝国主义的凶焰,迫使他们取消“义务公役税”,彻换坡头行政委员殷多东职务,解散法国公局的“民团”。陈福章,中共党员,1926年大革命时,参加农民自卫军,牺牲时33岁;李康保,牺牲的当天迎亲,尚未入洞房就上战场,牺牲时22岁;陈土轩、杨真炎牺牲时20岁;陈兴炎年纪最小,牺牲时19岁。五烈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不畏外来强暴,维护民族尊严的伟大篇章。五烈士牺牲后,村民厚葬五烈士于坡头久有岭。黄崇纬黄崇纬(1910~1939),坡头区南三镇北涯村人。坡头区奔赴延安寻求革命真理第一人,革命烈士。黄崇纬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聪明好学,深受父亲的宠爱。他常支助穷困同学,并和不少贫穷学生结成好友。1925年考入广州湾益智中学就读,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优良,特别喜爱体育运动,曾获省学生运动会五项全能冠军,受到同学们的敬仰和老师的器重。受进步教师、学生的影响,他积极参与学习宣传革命思想,揭露当局的黑暗统治及其卖国求荣的伎俩。1928年夏秋间,广东大学生在广州掀起要求法国归还广州湾的运动,引起法当局不安。遂溪中学学生声援广州运动,掀起反法学潮。他们乘黑夜潜入西营(今霞山)张贴反法标语,他们的反法行动使益智中学学生深受教育和鼓舞。同年的“双十节”,黄崇纬和进步学生王如意、王干才、陈以大发起组织反法“提灯游行”,益智中学绝大多数学生参加了提灯游行队伍。他们浩浩荡荡地从学校出发,沿街高呼“双十革命万岁”、“拥护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等口号。当他们游行到法总公使楼时高呼“打倒法帝国主义”、“还我广州湾”,沿街观看的群众不计其数,为学生的爱国行动叫好。1929年,益智中学新来训导主任思想极为反动,经常恫吓学生,进行反动宣传,黄崇纬和进步学生与他作斗争,迫使其离开学校。1930年学校来了一位反动的军官担任“军训课”。黄崇纬和进步同学群起而攻之,不久也夹着尾巴走了。连续同反动教师斗争,黄崇纬引起学校当局的反感,但黄崇纬凭借自己智慧周旋直到毕业。益智中学毕业后,黄崇纬不满家庭包办婚姻而离开家乡,前往广州求学。1935年,黄崇纬到广州半工半读。广州是第一次国内革命的摇篮,给黄崇纬很大鼓舞。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崇纬于1938年冬奔赴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八路军工作,受组织派遣奔赴山西阳城抗日前线,任阳城县教育科长。1939年12月,山西阎锡山发动晋南事变,撕毁国共合作抗日协议,把枪口对着共产党人。在晋南事变中,黄崇纬率领革命群众与敌人战斗光荣牺牲,年仅29岁。李焕春李焕春(1885~1942),字卓文,坡头区南三镇长兴村人。著名民间艺人,有“木偶状元”之称。李焕春家景较为富裕,祖父在黄坡做生意,他随祖父在黄坡读书。由于天资聪颖好学,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所不晓,窗兄砚弟都称他为才子。李焕春10多岁便学艺,拜职堂、德堂、陈孖二孖三为师,学习民乐及粤曲唱腔,吹打弹唱样样精通。有一次他到西营(今霞山),一个八音班正为老板贺寿,他看到吹笛的人吹得上气不接下气,并且有些地方离谱了,便笑了起来。这一笑惹怒了八音班的乐手们,认为讥笑他们,便把笛子推到他的手上,有意为难他,非要他吹奏一曲不可。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接过了笛子,毫不费力地吹了起来,吹得十分动听,八音班里的乐手们都被他的笛音陶醉了。他一曲刚完,拉高胡的师傅又缠着他拉高胡,料李必定出丑,没想到,他从容地接过了高胡,熟练地拉了起来,弦音优美柔扬,引来了不少行人,把铺门都堵满了。余兴未尽,他又自拉自唱了一曲,博得观众掌声雷动,八音班里的乐手无不拱手拜他为师傅。从此便出了名,很多人都拜他学艺,木偶剧团高薪请他跟班演出,李焕春也与木偶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焕春能把木偶演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加之唱的是本地方言,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特点,深受群众喜爱,李焕春成为南三家喻户晓的“鬼仔戏”师傅。他不断对木偶演技深化求新,精益求精,名声远扬,不但誉满南三,而且驰名吴川。因此,他的木偶班总是东迎西接,长演不衰,到处都留下他的足迹。有一年,他在状元林绍棠的家乡霞街连续演了300多场,受到霞街群众好评,称他为“木偶状元”,他名声更是大震,处处受到传扬。李焕春对演技从难从严,很多人拜在他的门下,成为门生。他对徒弟要求非常严格,耐心地手把手传授技艺,还培养他们对艺术认真负责的美德。现在南三镇著名的木偶师傅李文奎、张亚华、吴有盛都是他的徒弟,他的得意弟子老艺人黄福初还获广东省笛奏大奖。1942年,木偶状元李焕春走完最后木偶人生路,享年57岁。张明西张明西(1890~1946),坡头区麻斜街道办人。湛江早期企业界知名人士。张明西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在家乡读私塾时,已表现出遇事独立思考,胆色过人的非凡才能。1899年,法国强占广州湾,最初行政首府设在麻斜。法国广州湾当局1901年至1904年,在麻斜开办一所安碧沙罗学校,主要培养法语翻译人员和为法租界服务的公职人员。张明西应考录取,四年学习业满,成为最早一批懂法语的本地人,当上法租界政府雇员——师爷。1902年,麻斜发生轰轰烈烈的抗法斗争。法国广州湾殖民当局限令麻斜乡民迁祖坟、拆民房、弃农田,建商埠和花园,激起村民义愤。他们在张氏始祖墓前饮血盟誓,在罗侯王庙集合行动,捣毁法军工事,打死法兵两名,打伤数十名,迫使法国当局停止施工并撤出麻斜驻地。这场抗法斗争使张明西受到深刻的爱国思想教育。张明西怀着朴素的爱国思想,走实业救国道路,“振兴国货,收回权利”发展民族工业。1932年他在赤坎选择临近沙湾海,交通方便的海萍村(今创业路附近)办起裕大布厂,共有100多台手工织布机,雇请工人400多名,生产平民布、土布、蓝灰黑布,以满足平民需要。因其价格低廉,很受消费者欢迎,声誉较好。裕大布厂规模较大,人数较多,是广州湾第一家纺织厂,开创广州湾纺织家庭作坊走向工厂化生产的先河。抗日战争期间,张明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创办的麻斜小学,自任学校董事会。学校一度是邻近地区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师生高举抗日旗帜,组成晨呼队、话剧宣传队、墙报标语组、演讲募捐组,到各地宣传抗日。他带头捐献,与师生共募捐到一万五千毫银,支援前线抗战,还从裕大布厂捐出军用被服用布三百匹共4.5万市尺,支援南路人民抗日军。他与抗日爱国将领张炎交往密切,张炎每次到赤坎都到裕大布厂下榻,还到麻斜小学向师生作抗战演说。1945年张炎遇害,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妄图斩草除根,搜捕张炎旧部和眷属。张明西知悉张炎旧部缺少粮食,冒险组织群众多次运粮接济。他让张炎夫人郑坤廉及儿女化装成渔民,避过敌人搜查,秘密逃出广州湾,安全到达香港。1945年9月,广州湾日军投降。为纪念抗战胜利,张明西把自己经营的酒店命名为胜利酒店。1946年他乘台山轮从香港回湛江,船在途中遇水雷罹难,享年56岁。詹式邦詹式邦(1896~1946),又名德坤,坡头区官渡镇高岭村人。抗日爱国将领。詹式邦生于贫寒家庭。父景祜早丧,靠母梁氏抚育成人。少年赖祖偿资助,得进川西小学堂读书。毕业后回乡做小贩营生。1914年,他的叔父及堂兄弟三人被土匪惨杀。式邦痛哭投诉伸冤无门,悲愤万分,毅然从戎,矢志拯民于水火。他先后在国民革命军陈铭枢部、李济深部、余汉谋部服役,并被选送进云南振武学堂、粤军讲武学堂、黄埔军校、庐山军官学校培训。由于刻苦学习,出类拔萃,遂使他从士兵逐步晋升为排长、连长、团长等职。1936年,调任驻守海南岛。“七七”卢沟桥事变,式邦奋笔请缨北上抗日。是年冬,式邦部奉命北调,路经阳春时,他在崆峒岩壁上疾书“誓取樱花来献岩”数字,以表抗日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1939年,式邦部设防于英德琶江口,多次击溃日军进犯。同年冬,式邦部孤军奋击日寇于清远百步梯,鏖战三昼夜,重创敌军,但詹部亦伤亡惨重。其上司不但拒不派兵增援,当式邦率余部突围脱险时,反以“临阵退缩”之罪名欲置式邦于死地,幸得战区参谋长叶绍相救,才免为刀下冤鬼。从此,詹式邦深感国民党军中的黑暗腐败,派系斗争险恶,不愿再留部队,解甲归田回到家乡.1941年,日寇步步进逼南路,解甲归田的詹式邦,重燃抗日救亡的热情,他奔赴桂林等地走访抗日将领张炎,求教于李济深。此行,使他深明联共抗日要义。1943年春,在共产党人陈信材、郭达辉的倡议下,吴川各界人士成立抗日联防区,式邦被推选为联防区主任。是年夏,张炎、李济深、张发奎荐举,式邦出任吴川县县长和电梅吴廉沿海警备司令。式邦临危受命,踔厉奋发,严于吏治,起用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充任县、乡要职;组织民众抗击日伪侵犯,肃清土匪之害,积极筹粮筹款赈济灾民;敷扬文教,创办学校,增加教育经费,架设全县有线电话网。式邦因实行开明民主政治,打击土豪劣绅,引起国民党广东省当局的不满,于1943年农历七月被撤销县长职务。式邦离任时万众送行,赠刻匾一方,颂其德政。同年9月,经张炎保荐,式邦被任命四战区少将参议,负责电梅廉吴防剿工作。他与共产党人密切合作,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0月8日,日寇进犯吴廉边境,被游击队困于钩镰岭,式邦立即率部赶赴战场,对日寇展开猛烈进攻,日方死伤十余人,狼狈逃溃。钩镰岭之战是日寇侵犯南路首次遭到惨败,锐气大挫。张炎、式邦决心联共抗日,于1945年1月14日率部举行武装起义,当天攻克塘缀,并联合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解放吴川全境。1月19日,集中部队在高岭村举行誓师大会,正式成立“高雷人民抗日军”,张炎任军长,詹式邦任副军长。国民党顽固派,调兵遣将猛扑吴川,迫使高雷人民抗日军向廉化转移,以致溃败丧师。张炎出走广西,中途遇难。式邦带领残部退回吴川,分散隐蔽,进行游击活动。1945年10月,詹式邦接张炎夫人郑坤廉密信,前往香港会唔。临行前,留下军用地图、手枪、望远镜以及附上一信,托其妻子转交地下共产党员程西屏。到香港后,与郑坤廉会,决计在越南海防建立联络处,召集旧部,重新组织武装。式邦以经商为名,常来往于香港、海防之间。1946年6月4日,式邦从海防返香港途中,船触水雷爆炸,身葬碧海。时年50岁。陈文彪陈文彪(1897~1947),坡头区南三镇田头村人。坡头“三月三”抗法斗争副总指挥,革命烈士。陈文彪出身田头村翰墨之家,祖父陈慎初是清同治年间文秀才,父亲陈祥岐一生任教私塾,知书识礼,以天下为已任作抱负。他除学文外还跟随武秀才陈跃龙及武艺师林小池学武。他体魄强壮,身手敏捷,臂力过人,学得一身好武艺。1936年春,南三“抗法民众自救会”成立,他协助陈跃龙、陈俊三、陈永祥……等人指导“陈家军”学习武艺,他是“陈家军”杰出的教练员和指挥员。坡头人民决定于1936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法武装斗争总行动,抗击法国当局颁布苛捐杂税义务公役法。事前一天,陈文彪收到“抗法民众自救总会”指挥部通知,立即前往坡头,协助组织示威队伍。他带领队员分头掘断公路,刺穿法军车辆的轮胎,在法军船只周围设置荆棘障碍,以绝其交通。初三日清晨,各地民众二万多人集合在博立的拜斋坡上,陈文彪作副总指挥,带领民众,浩浩荡荡地前往坡头圩游行抗议,把公局楼和法军营重重包围,陈彪冲锋在前身中十余颗子弹,鲜血染红全身衣服也不退缩,他用受伤的手接过民众的锄头,把指挥镇压民众的法帝双百长卢文廷的右手折伤。法军龟缩回公局楼及营盘内开枪镇压,陈文彪指挥民众,用火攻,绝其粮水。法国当局无法坚持,被迫取消义务公役法。陈文彪身负重伤英勇不屈、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一直为村民传颂。陈文彪治伤康复后,参加抗日游击队,进行抗日救亡活动。他表现积极,屡立战功,1938年升为排长,1940年升为连长。抗战胜利后,陈文彪奉命回到吴川滨海区游击队,参加解放战争。1947年,陈文彪所在部队,在官渡与国民党军作战,因敌众我寡,我军被迫退到虾龙垉时,粮弹俱尽,全营士兵被击散,陈文彪坚持与敌肉搏,夺了敌人的枪枝,击死敌军数人,后因饥饿劳累过度晕倒,最后壮烈牺牲,终年50岁。解放后,陈文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家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之家”。陈跃龙陈跃龙(1863~1951),又名陈光河,坡头区南三镇田头村人。清武秀才,抗法英雄。陈跃龙自小刻苦学习,勤奋劳动,喜欢练武,练得一身好武功。田头村陈氏小宗门前的石狮,几个人才能搬动,他可以轻易抱起,是南三有名的“大力士”。清光绪十五年(1889)科考中考上武秀才。他为人正直,处事公平,民族大义凛然,爱国爱乡,在南三一带享有崇高威望。1898年4月,法帝国主义军舰入侵南三,在靖海宫附近的红坎岭筑炮台,建军营,打桩立界,竖旗引航,耀武扬威。陈跃龙目睹法帝野蛮侵略行径,义愤填膺。他与陈竹轩(南三岛文秀才)一文一武召集各村乡绅、代表在陈氏小宗开会,共商抗法计策,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抗外敌。他发动南三民众1000多人,手持木棍、长矛、刀叉、锄头等武器,到法国侵略者驻地示威抗议,还包围了法军营数天,揭开了湛江人民抗法斗争的序幕。随后,他又带领南一、南二、南三村民,加入麻斜抗法行列,在烟楼岭歃血誓师,捣毁法军修建的工事,打死法兵两名,打伤数十名,迫使法帝停止施工。次年农历五月,他参加在吴川三柏成立吴川抗法斗争总指挥部,是南三片头人。他组织团练,在法当局面前拔掉侵略者立界的全部桩柱维护国土尊严。1936年,坡头人民爆发“三月三”抗法斗争,73岁的陈跃龙,带队前往坡头公局武装抗议,夺取公局枪枝弹药,焚烧公局楼,迫使坡头公局无法征收“义务公役税”(人头税)。陈跃龙支持儿子创办“聚武堂”武馆,以健身强体,自卫防卫为宗旨,他言传身教村民习武,并以此为基地,成立民众自救会,防卫乡村秩序,各村成立分会,参加人数达几千人。他在田头圩开设“济安堂”药店,乐于行善,常为无钱看病的贫苦农民送药送医。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陈跃龙虽年事已高,爱国情怀不减,积极支持中共地下党李癸泉等人进行抗日革命活动。他的家一度是抗日活动的联络点。陈跃龙生活在国家民族多事之秋,梦寐以求国家有朝一日繁荣富强。1949年9月20日,南三全岛解放。他满怀喜悦,笑逐颜开,用自己有5个朝代的经历亲身现身说法,拥护人民政府。1951年2月与世长辞,享年88岁。黄逸云黄逸云(1889~1952),名钟翰,字家驹,坡头区官渡镇麻俸村人。张炎领导的“高雷人民抗日军”军部秘书,解放海南岛吴川支前司令部秘书。黄逸云出身于仕宦名门。祖父启班是清朝进士,父宏奎是六品监生。家中有文武老师教导,欲其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才子。黄逸云受到良好教育,朝练武,日学文,勤奋好学,出类拔萃,年仅十六岁考中秀才,一时名声大噪。麻章的大财主邹日新爱慕其才,招为女婿,赠以大笔财产。以诗、酒、琴、棋为乐,过着公子的休闲生活。中年以后,家境中落,渐对社会不满。村中有一家兄弟七人被官吏阴谋杀害,使他对社会的黑暗和官吏士豪痛恨日增。后来认识爱国军人詹式邦,由于詹好吟诗作对,彼此成了唱和的知心。抗战时黄受进步思想的影响。1943年夏,詹在吴川县当县长时,任用黄为县政府秘书。在协助詹组织抗日力量,清除汉奸,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工作。1944年冬,张炎、詹式邦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在吴川起义,成立了高雷人民抗日军。张任军长,詹任副军长,黄被任命为军部秘书。任军队秘书期间,黄逸云处理文书,发布文告,通电通令,宣传人民抗日军宗旨,发动民众共同抗日,做了大量工作。高雷人民抗日军在廉江灯草战役失败后,黄不顾个人安危,仍跟随张炎入广西找李济深,不幸行到两省交界处的英桥圩时,被反动军队扣留,同张炎一起被解往玉林。张炎被杀害后,黄被押高州,后得其表兄李月恒保释。回家闲居四年,仍保革命宿愿,不为敌伪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黄逸云无限欢欣,被吴川县长杨子儒任用为吴川县支前司令部秘书。新政权刚成立,百端待举,吴川人民在战争废墟建设家园的同时,节衣缩食,出人出物,全力支援解放海南岛。黄逸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日夜操劳,搞好支援前线工作,尤其是宣传发动工作。1952年黄逸云劳累病逝,终年63岁。陈梓材陈梓材(1895~1964),坡头区南三镇田头村人,湛江市著名中医骨科医师。陈梓材父亲陈跃龙是清末武秀才,练得一身武功。乐善好施,在南三岛享有很高的威望。陈梓村继承家庭传统美德,从小练有一身武术。陈梓材4岁时,受其父亲陈跃龙带领民众进行抗法斗争的影响,树立爱国爱乡的坚定信念。青年时在父亲的支持下在田头村办起“聚武堂”武术馆,以健身强体、自卫防卫为宗旨,带领村中青少年学习武术。1926年2月,中共南路特派员黄学增和吴川特支书记陈信材到南三进行革命活动,在陈梓材家中开会,宣传革命主张,号召群众组织起来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斗争。陈梓材极受鼓舞,以“聚武堂”武术馆为基地,成立了一支200多人的陈家军,联防自卫,保卫家乡。此后,“聚武堂”成了地下党的联络点,陈梓材也受到了革命的熏陶。1929年夏,彭中英、陈信材到硇洲发动组织渔业工会,遭国民党反动派追捕,陈梓材秘密用咸鱼船将彭、陈送回南三家中避难。抗战时,中共地下党员李癸泉武馆为掩护进行抗日救亡工作,得到陈梓材的大力支持。1936年坡头法公局,不顾人民死活,施行“义务公役法”,强收人头税,激起民众极大义愤纷纷成立“民众自救会”与法当局斗争,陈梓材把武馆的陈家军组成南三民众自救会。他与73岁的父亲,带领陈家军,到坡头参加“三月三”抗法斗争。在斗争中,陈梓材临危不惧,冲锋在前,指挥队伍与法军抗争。陈梓材钻研中医,善长铁打骨伤。他治病救人,不分贫富,医德高尚,得到群众的称赞。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51年被湛江市人民医院聘为中医骨科医师,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在工作中,他勤勤恳恳工作,热情为病人服务,医术不断提高,连续被选为湛江市多届政协委员。1958年陈梓材,把精心研制的秘方,“跌打榜药酒”、“跌打百草膏”、“疮科百草膏”、“风湿百草膏”药方献给政府造福社会,随即由湛江市药材公司制药厂生产,列入广东省药品生产标准。此药功效好,是家庭必备良药,畅销粤西,遍及全省,是湛江市医药工业的第一批产品。1964年,陈梓材病逝,享年69岁。郑寿山郑寿山(1895~1964),坡头区官渡镇大洞村人。木偶表演艺术家。郑寿山出生木偶世家,祖父、父、兄均是木偶戏表演高手。郑寿山自小受木偶艺术熏陶。6岁跟班登台,个子不够高,靠脚下垫木箱表演。1903年随兄郑春富到香港、新加坡、马来亚一带演出谋生,历时18载。郑寿山聪明好学,技艺进步很快;敢于改革,推陈出新,木偶演技渐炉火纯青。有一次,在新加坡连续上演6个月,每天晚上节目不同,而且越演越精彩,狮城传为佳话,被称誉为“木偶戏大王”。1922年郑寿山回家乡吴川,先后参加吴川县“永忠兴”、“均天乐”、“伯剧团”等木偶戏班演出直至解放。他的木偶演艺,技巧娴熟,善用眼神表达人物个性,活灵活现,在粤西一带名气极大。人民政府重视民间艺术,郑寿山的木偶演艺,如鱼得水,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1952年郑寿山代表吴川县参加广东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主演《逼上梁山》获优胜奖,还在广州的大戏院公演。1955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木偶戏会演,主演《西蓬击掌》,受到行家高度评价。1957年3月,他的拿手好戏《芙蓉仙子》,由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艺术片,发行国内外,令海外观众刮目相看。1956年4月,郑寿山被选为广东省木偶剧团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9月,郑寿山前往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傀儡戏联欢节,主演的《三调芭蕉扇》,压倒群芳,荣获银质奖章,轰动国际木偶剧坛。这是我国自木偶戏首次在国际舞台荣获殊誉,郑寿山年65岁。1962年,广东省和广州市文化主管部门为他举行从艺60周年庆祝大会,表彰他对木偶艺术事业的努力,公认他是中国卓越的木偶表演艺术家。1963年被任命为副团长兼艺委会主任,曾当选为广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郑寿山品德高尚,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对技艺精益求精。长期以来,他言传身教,培养艺术人才。培养出一批批演技高超的木偶戏接班人。1964年9月,一代木偶戏大师郑寿山患脑溢血,在广州不幸病逝,终年69岁。许爱周许爱周(1881~1966),谱名国仁,坡头区坡头镇博立村人。爱国巨商。许爱周自幼受其经商的父亲影响,对商业兴趣浓厚,在私塾就读数年后随父经商。尔后,他自立门户,先后在吴川县的坡头、梅菉,广州湾的赤坎、西营、硇洲,遂溪县的麻章等地广设商店、油行,经营土特产、花生油、水产品等,并代理美商出售煤油。后来,又在香港开设“广宏泰”分号,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贸易业务。他在坡头开设油行自榨的花生油畅销香港,深受欢迎,被誉为“湾油”,即广州湾名牌花生油。许爱周为人正直重义,关心桑梓,乐善好施。在湛江经商时,每当乡民遇到各种灾害时,他带头赈灾,设法从国外运回大批“洋米”平粜灾民。旅居香港后,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捐赠从未间断,积极资助家乡发展生产。许爱周毕生致力从商,但对家乡兴办教育事业极为热心。早在1912年,即将家中周兴书室作为私塾,聘请教师任教,供村中子侄及外来学生免费就读。20世纪20年代初,许爱周发展实业。他多方筹集资金,组织填地公司,在赤坎鸭乸港围海造地和疏通航道,将分得铺地经营房地产业,在赤坎兴建了一批楼宇和住宅;在广州湾合办益智中学至30年代,已拥有宝石大酒店等店铺40多间,是湛江开发经营房地产第一人。30年代初期,许爱周扩展房地产业同时,向航运事业发展。他创办顺昌航业公司,先后购进货船“宝石”号和远洋客轮“大宝石”号,行走于广州湾至香港之间;在家乡开办育才小学。1937年,日军大举侵华,中国沿海城市相继沦陷,沿海航线被迫停航,进出口货物处于被封锁状态。但是,英人割据的香港和法国租占的广州湾之间船只仍可自由通航,许爱周抓住这一时机,扩展航运业,为内地运送物资。他除了独自经营顺昌航业公司外,还与别人合资兴办大安、太平、泰丰、广利等航业公司,成为广州湾航业界的巨擘。40年代初,许爱周从广州湾移居香港,开拓远洋贸易。日军占领香港前夕,许爱周为了不以其船资敌,冒着日军的炮火,把停泊在香港来不及撤退的两艘轮船凿沉,取道澳门回广州湾避难。在广州湾期间,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1943年春,广州湾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许爱周不甘为日军利用作点缀歌舞升平的工具,带着次子远走广西办矿。抗日战争胜利后,许爱周返回香港,重振航运业,先后修复和新购轮船多艘,航行于湛江至香港,以及华南、华中、华北一带,跟长期垄断中国航运业的英国太石、怡和两航运公司分庭抗礼 。1949年,又创办仁兴矿物公司,从事矿产业经营。50年代,许爱周的航运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57年,创办中建企业有限公司,先后建成中建、亚细亚大厦。1959年,顺昌公司在新加坡等地多处设立分公司,已拥有大宝石、大金山等10多艘远洋客货轮船,并代理法国轮船公司10多艘轮船,航线从中国沿海伸延至世界各地。与此同时,许爱周大量投资地产业,在港九新界地区购入大批地皮,兴建一批商住、工业楼宇,还经营农场和畜牧渔业。50年代,捐资创办坡头中学(今改为爱周中学);赤坎开办建设中学时(今湛江九中)他又捐款资助;他的爱国爱乡之情,深为人们所敬仰。到60年代初,许氏企业已成为一个多元化企业。由于许爱周声誉卓著,被推举为香港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1966年4月,许爱周在香港病逝,终年85岁。陈俊三陈俊三(1896~1970),坡头区南三镇田头村人。抗法志士,知名人士。陈俊三毕业于吴川川西高等小学堂,为人讲操守,守信用,尚气节,明大义,青年时期曾组织国学会,旨在弘扬国粹,发扬国光,继承与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壮年于田头圩开裕兴昌商行,在地方上颇有名望。1926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席卷坡头、南三。中共南二淡水沟支部派党员陈新伍到田头村开展农民运动,成立农民协会,陈俊生被推举为理事,掌管钱粮。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事变后,中共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他筹集白银帮助地下党解决活动经费的困难。1929年中共地下党领导人陈信材由香港回到硇洲岛活动,他不但帮助解决供给困难,还资助粮食,支持渔工罢工斗争,直到罢工胜利。1936年广州湾坡头法当局强制施行“义务公役法”,激起坡头、南三民众的强烈不满,爆发了著名的坡头人民“三月三”抗法斗争。领导这次斗争的是民众自救会,自救会的领导成员共有36人,而陈俊三则是其中重要的一员。陈俊三和民众前往坡头公局武装抗议,二万多群众手持木棍、铁铲、锄头等武装,高举反对苛捐杂税旗帜,浩浩荡荡涌向坡头公局楼,法国公局人员吓得心惊胆战。抗议队伍与法国当局直接对峙,斗争中农民陈福章、李康保等五人牺牲。最后,法国官员慑于群众威力,只好答应取消义务公役税,拨款掩埋死难者,抚恤其家属。陈俊三等主持与安排掩埋五烈士,抚恤其家属。事后,陈俊三被法当局通缉而逃难于化州林尘等地与人佣工达五年之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失利,无暇顾及广州湾,才回到家乡。1943年日本占领广州湾时,陈俊三任南三田头村副议员,在田头村建立白皮红心“议员办事处”,既掩护中共地下党抗日活动,又捐粮献钱接济抗日游击队。当日军骚扰南三岛时,他积极支持抗日联防队抗击日寇。陈俊三热心公益和致力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许爱周先生向田头村购买南海海坪开发,给每个绅老都送一份礼金,陈俊三把这笔钱在石角渡海边建一个凉亭,让过路人躲风避雨或稍事休息,名为“避雨亭”,可惜在一次特大台风中被毁。1946年田头村兴办学校时,他被乡亲推举为南晖小学、文禧中学的校董会董事长。1970年,陈俊三病逝,终年74岁。詹达卿詹达卿(1890~1971),坡头区官渡镇高岭村人。著名老中医师。詹达卿出身于一个贫苦农家,9岁和11岁时,母亲和父亲相继病逝,幼小的他立志行医济世,故在读私塾时,边读书边学医。小学毕业后,家贫辍学在家,继续学医,得到塘头村老中医邹华春的精心培养,进步甚快,16岁时已能自立行医。詹达卿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解放前,在吴川、黄坡、坡头、霞山、赤坎等地行医。解放初,在湛江市卫生系统赤坎九二一路诊所当中医医生。1954年,曾被聘广州中医药大学任教,皆因年事已高,语言不便(不会普通话),家人不同意而没有应聘。同年3月,受聘于解放军196医院(湛江)任中医师。他擅长妇科和儿科,在解放军196医院坐诊期间,从早到晚都有大批病人排队等候他看病,天天都要加班加点工作。病人赠送的牌匾及锦旗,挂满整个厅堂。一位中央军委领导,结婚多年,没有生育,从北京来湛江找詹达卿,经他治理,第二年便生了个胖娃娃,夫妇不胜感激。他治病,多为百姓着想,开的处方一般只开一两剂,价钱既便宜,又能治好病,深受广大患者欢迎。上门求医的病人因贫穷而无钱捡药者,他自掏腰包为病人出钱买药;很多病人从乡下远道而来,住宿不便,他就招呼病人及陪人在家吃饭或住宿。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他还常常徒步十几公里上门为老百姓治病。他从医60多年,家徒四壁,没有自己的房产、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直到去世前一刻,都没有提过安排亲属工作的事。他为人善良厚道,工作积极,热爱祖国,曾任湛江市政协委员。詹达卿60多年的行医生涯,积累了丰富的医学临床经验,也培养了多名知名中医人才,他的著作有《温病条辩歌括》、《儿科、妇科秘方书集》等,均为手抄本,有的至今还留存在其弟子手中。他除行医外,喜欢诗词歌赋,尤其和诗作对,意兴甚浓,他的诗作在家乡至今仍广为传诵。一代名中医于1971年病逝,享年81岁。陈永祥陈永祥(1901~1974),字雪香,坡头区南三镇凤辇村人。抗法志士,知名人士。陈永祥3岁丧母,由祖母养大,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深得祖母及伯父疼爱,极力供其读书,13岁进入私塾,因家庭生活困难停学,便在家乡当小教师。18岁时,他把两年的薪金积蓄起来,考读广州湾法华中学,困于经济,一年后又辍学,尔后则奋力自学并当起私塾先生。教学中他身体力行,宣传新文化。对初入学者,改教《新国文》,风行一时,影响至深。1929年至1930年,陈永祥与诗友在坡头圩成立“同吟社”,用诗言志,关心民间疾苦,痛击社会黑暗。1935年,面对法当局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身为村议员的陈永祥,多次联合有关人士到坡头法当局请求减免,屡遭拒绝。为此,陈永祥联合各议员成立“议员会”,分别在各自村庄,发动和组织民众进行抗税、抗粮斗争。1936年4月,坡头公局不顾坡头地区连年风灾和海潮袭击,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宣布施行“义务公役法”,实质上是推行人头税,消息传来,民众无不愤慨。4月19日,陈永祥联合陈文华、陈梅士、郑玉芬等人,发动各村头人200余人,先到西营法国最高当局请愿要求收回成命,遭拒绝后转向坡头当局请愿,但当局毫无诚意,议员气愤地向当局“回牌”辞掉议员。陈永祥与郑世元、陈锦屏等3人被当场拘留监禁,后在群众的坚持斗争下至深夜10时,法当局才被迫释放他们。陈永祥毫不胆怯,继续鼓动农民抗粮,商户抗税。1936年4月21日,陈永祥被邀参加“坡头民众自救会”成立大会,被推举为宣传组组长,负责文牍。他把歌谣:“抗!抗!抗!反抗他。赶!赶!赶!赶走番鬼回老家!”和他的诗作:“税起人头世所稀,老夫敢剥老番皮,如飞往返英雄渡,满载银锄掘绿衣(殖民当局雇佣兵穿绿色衣服)”,印发给群众,鼓舞民众抗争士气。1936年(农历闰三月初三),坡头地区民众两万多人,浩浩荡荡到坡头公局,要求取消人头税,惨遭法当局镇压,青年农民陈福章、李康保等5人当场牺牲,更激起民众的愤怒,放火焚烧公局楼,法官员在局面难以支撑的情况下,被迫议和,取消“义务公役法”,答应陈永祥等代表提出的善后事项,拨款掩埋死难者,抚恤其家属。公葬五位烈士时,陈永祥联题悼念:“为国慨捐躯,谋种类生存,知君义愤所钟,不惜牺牲留正气;救民慷沥血,想精神不死,愧我热情空抱,聊挥涕泪泣英魂”。事后,陈永祥被法当局通缉,家被抄,家属被迫害,人逃离法租界,在吴川、化州一带教书为生。陈永祥在内地流浪长达七年之久,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才能重返南三,与家人重逢。此后,陈永祥一直以教师为业,先后在尖山岭的詹村、罗村、乾塘大仁堂村、湛江市郊区海头等地任教,桃李遍地。1974年陈永祥病逝,终年73岁。凌权发凌权发(1916~1979),原名亚喜,坡头区南三镇沙腰村人。广东省特等林业模范。凌权发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幼以农为业。1949年家乡解放后,凌权发响应政府号召组织本乡农民互助合作,担任互助组组长。他除发展生产外,还琢磨造林治沙,改造南三岛恶劣环境。当时,南三岛贫困荒凉,特别是凌权发的家乡沙腰村,经常遭受风沙、苦旱、咸潮之害。这里的海边寸草不生,尽是一米多厚白茫茫的沙浪。大风一起,便沙雾弥漫,遮天蔽日,淹没庄稼、农田,甚至房屋,人民群众深受其苦。为了改变南三岛面貌,从1952年开始,凌权发就下大决心在海边沙滩上种防风林。当时在湛江还缺乏沙滩造林的技术和经验,凌权发凭着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依靠自己的双手,用破瓦盆、破瓦罐装上土,撒下自己采集回来的树种,用最原始的方法,育出第一批木麻黄树苗。1953年春,他带上曾认三、凌道享等5位本村青年,冒着烈日,踏着烫人的海沙,在村边的荒沙上种下自己培育的树苗。经过精心培育,这批树苗长起来了。试种成功,更加增强了权发绿化海滩的决心。为了加快造林的速度,权发采取水稻撒种育苗方法,经过反复试验,始创畦式大面积育种木麻黄种苗的新技术。1955年,凌权发被调任灯塔乡长,不久又调任白沙乡乡长,对造林绿化工作更加重视。他组织和率领全乡人民群众进军沙滩,用他亲手培育出来的树苗,在全乡所有海沙滩上种下“青年爱国林”、“三八妇女林”和“民兵林”等。经过几个冬春努力,昔日一片光秃秃的沙滩终于种满了青绿的木麻黄。在权发的带动下,南三岛各乡、村很快掀起植树造林高潮,他为全岛提供了80%的树苗。凌权发植树造林,改造海岛造福人民,带来了南三岛的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成绩卓著。195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林业奖”。1958年,南三人民公社成立南三林场,权发调到林场当干部。1958年代表南三公社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1959年被评为“广东省特等林业模范”。尔后,继续为绿化南三不遗余力。1959年,又调到南三公社负责林业工作,担任南三林场副场长,在全岛人民共同努力下,终于营造了一条横贯全岛,东北至西南长23公里、宽1.5公里,中外闻名的沿海防护林带——南三林带。这条林带被誉为“绿色长城”,挡住了海潮,封住了荒沙,固住了水土,造福于南三人民。林带成了南三一大亮点,参观学习和取经的人络绎不绝,也推动了湛江地区的绿化造林工作迅速开展。1967年底,凌权发调到南三水产站工作,一直到退休。1979年2月病逝,终年63岁。陈邹陈邹(1914~1980),坡头区南三镇霞瑶村人。曾任早期中共地下党小组长,红色政权南三乡第一任乡长。陈邹出身农民家庭,受家乡人民长期与法国侵略者不屈不挠斗争的爱国精神影响,自小养成向黑暗恶势力抗争性格。他为人正直,有正义感,遇事善思考,是村中公认的“好后生”。1936年南三、坡头人民不堪法租界当局的苛捐杂税,爆发抗税反法斗争。霞瑶村在陈鸣周的组织发动下成立抗法自救会,陈邹与一批青年积极参加自救会的抗法活动,并于农历闰三月三日前往坡头公局武装请愿,参加著名的“三月三”抗法斗争。1943年2月,日军侵占广州湾。中共党员韦成荣、孙均泰和武术师陈红面到霞瑶村以开办武术馆为名进行革命活动和开展抗日斗争。陈邹参加武术馆开始接受共产党的教育,不久便被吸收为共产党员。尔后又发展陈光、陈意、陈清等人并成立党小组,陈邹担任党的小组长。他们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群众成立守垌队,名为保护农作物,实为保护革命同志出入安全,组织抗日武装。与此同时,还成立丧葬会,为群众排忧解难,得到群众拥护。守垌队员不断增加,后发展为抗日联防队,陈邹任抗日联防队队长。1945年6月,日军在南三灯塔沿海登陆,骚扰南三,得到情报后,韦成荣、陈邹带领联防队全副武装赶到灯塔沿海村庄抗敌,虽日军已向南海海面逃去,但已显示了抗日联防队的组织能力,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群众一旦发现情报,便自觉及时向联防队报告,并自动加入联防队。“联防自卫,保卫家乡”,抗日联防队成为南三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党积极准备内战。根据上级党的指示,为了做好武装斗争的准备,陈邹与党小组同志研究决定从联防队员中挑选一批骨干成立游击小组,并设立一个内外交通情报联络站收集情报。同时党员进行分工、深入附近村庄,发展革命力量,经过几个月的工作,便发展10多条村,100余人参加革命活动。1947年3月,陈邹联系各村游击小组共10余人,第一次袭击国民党南三区公所,因被敌人发现,而没有成功。1947年5月,滨海区建立红色政权,南三乡人民政府成立,陈邹被委任为南三乡乡长兼游击队长。同年8月因工作需要调往滨海区任督导员。1947年8月18日陈邹带领陈教等人从吴川转移到南三,因坏人告密,在老鸦山海面被国民党南三自卫队包围,陈教被捕牺牲,陈邹等人脱险。第二天国民党南三区自卫队包围霞瑶村,陈邹等同志的家被洗劫一空,母亲被打伤致残。1948年10月国民党加紧清乡、围剿,革命转入低潮,南三地下党大部分同志转到外地,陈邹按党组织指示,坚持在南三隐蔽活动,直到迎来南三解放。解放初,陈邹蒙受冤案,回家务农,仍长期关心家乡建设。1980年7月,台风袭击南三,陈邹在海堤的鸭寮遇难,终年66岁。20世纪末,陈邹蒙受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张保张保(1914~1984),坡头区麻斜街道办西山村人。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反法西斯英雄。张保本不姓张,5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他改嫁,继父张耀泉是麻斜西山村人,入族改姓张,取名张保。10岁那年,父母双继病逝,张保成了孤儿。他流浪霞山街头乞食,间中到天主教堂当小工,熬过少年。当时,越南和广州湾(湛江市前身)都是法国殖民地,两地交通往来频密。张保稍大,便跟货船做杂工糊口,经常到越南海防、西贡一带。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国扩军在殖民地越南招兵,张保25岁,为谋生参军服役,驻防越南。1940年5月,德国占领巴黎,法国沦陷。同年6月,戴高乐发起“自由法国运动”,号召国民抵抗德国侵略者。张保和在越南的法国军人,加入解放法国阵线,乘舰艇到法国,参加抗击德国法西斯战争。他机智灵活,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战斗中多次负伤,被誉为打不死的中国人,受到战友敬重。1944年8月巴黎解放。1945年3月,张保随同美、英盟军从西面向德国挺进,与法西斯德国进行最后决战。他参加攻打德国重要工业区鲁尔,鲁尔区攻克后,他参加进攻柏林战役,与东面展开强大攻势的苏军突进柏林市区,战斗中张保身负重伤。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州战场战争结束,张保见证德国法西斯灭亡。负伤后的张保留在柏林医治,大腿伤势严重,嵌镶不锈钢板,需柱拐杖走路,列为一等残废军人。战后柏林,孤儿落浪街头比比皆是,触感自己也曾是孤儿的身世,他尚未成家,毅然收养一男一女幼婴带回法国。1945年底,张保回到法国,作为反法西斯英雄,他荣获“法国解放奖章”、“自由法国奖章”、“法国抵抗奖章”,出任军事顾问。他在法国声誉很高,很受尊敬。每年的6月18日,法国二战老兵都汇集在巴黎近郊瓦莱里安山,纪念法国反法西斯胜利日。他必受邀坐在主席台,接受总统、总理和内阁官员的接见。走在大街上,人们都会投上崇敬的目光,向这位参加二战解放法国有功的中国英雄致敬。张保虽长居法国,念念不忘中国的根,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习俗。他娶英国籍的太太生有一子,连同收养的一男一女,均取中国名字,分别叫张利、张芬、张大。晚年他居住在法国勒亚佛尔港,常到华人餐馆就餐,接触华人,寄托乡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他迫不及待,通过法国驻华大使馆联系湛江外事办,于1981年回到阔别40多年的西山村。他拖着残疾的双腿,到处走走看看。今日的家乡不再是殖民地时期的苦难广州湾,到处欣欣向荣,他由衷高兴。为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回到家乡了结心愿,欣喜若狂。他在湛江,足足住了一个月,怀着依依不舍的乡情回到法国。离别时,他祝福家乡建设更加美好,一再强调,落叶归根,百年后骨灰葬在故土。回法国不到三年,他带着对家乡的憧憬,安静地走完人生道路,享年70岁。张保收养的德国儿子张利,不远万里,把养父的骨灰带回麻斜西山村,立下中法文刻写的墓碑,完成张保心愿。黄广才黄广才(1921~1988),乳名亚,坡头区官渡麻俸村人。湛江饮食界知名人士,湛江“记”鸡钣店创始人。黄广才出生贫苦农民家庭,少年到赤坎做散工糊口,14岁做鸡饭小贩,挑着鸡饭、鸡粥担在赤坎串街过巷叫卖,由于货真价实,味道好,生意越做越旺。1938年在街边建起相对固定的摊档。1948年,在赤坎三和街开鸡饭铺,挂起“记”的招牌。他制作的白切鸡和鸡油饭,把湛江民间的烹饪技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打造了湛江饮食界一个品牌。20世纪40年代,记已闻名广州湾、海南和省港澳,有“名震雷州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之称。1956年记参加公私合营,后过渡到国营,迁到赤坎中山二路,黄广才也把技艺奉献给社会。黄广才制作白切鸡和鸡油饭,有一套严密的规程和技法。做鸡饭一定要用精米,用小锅煮熟后,倒入新鲜的鸡油、猪油,再加少量盐粉搞浑。做白切鸡要把好选鸡、杀鸡、浸鸡三关。选鸡是靓鸡项、阉鸡,待饿嗉才杀。剥净鸡毛过水后,用盐粉搓一下表皮。浸鸡时水不要太滚,保持在90℃左右,用热水滚吊两次,让热水进入鸡腔内,浸鸡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最后配上沙姜、老抽、麻油调味用料。故鸡皮金黄,爽脆可口,肉滑味鲜,骨软生香;饭粒晶莹,光靓爽口,香而不腻。黄广才创办的注脚、记鸡饭店,久负盛名,接待了大批华侨港澳同胞和社会名流。抗战时,香港沦陷,马师曾、红线女等一批文化界人士逃难到广州湾赤坎,曾品尝过记鸡,留下难忘的印象。1961年香港著名演员夏梦、张瑛、吴楚帆作为香港观光团员来湛江旧地重游,就特地到记品尝白切鸡和鸡饭。1964年原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先生从美国回国,到广西路过湛江住在海滨招待所,也慕名请衣记做了一席鸡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为记题写“天下第一鸡”横幅。全国著名书法家沈定庵为记题词“一鸡佳味供肴馔,四海珍馐任取求”。记鸡饭店被编入《中华老字号》大典,记鸡荣获广东省十大名鸡称号。黄广才1988年病逝,终年67岁。许士芬许士芬(1912~1989),坡头区坡头镇博立村人。爱国巨商许爱周次子,地质工程专家、地理学家。许士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父亲的立身为人处事对他影响很大,虽出身富豪家庭,却没有豪门弟子的坏习,保持着许氏家族爱国爱乡,刻苦敬业、勤劳朴实,重在信义的传统。青年时,读书很用功,追求知识欲望很强。中学毕业于香港拔萃男书院,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修读土木工程,为进一步深造,后转往美国科罗拉多州矿冶学院继续学业,取得采矿工程师及地质工程师两个专业学位。1940年学成返国,从事实业和科研。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前夕,为了不使船只资敌,许士芬与父亲冒着日军的炮火,把停泊在香港来不及撤退的两艘轮船凿沉,取道澳门回广州湾避难。在广州湾期间,参与抗日救亡运动。1943年春,广州湾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不为敌寇服务,许士芬与父亲远走广西,开采煤矿、锡矿及滑石矿。抗战胜利后,回到香港。许士芬除长期在许氏家族的船务、矿务、置业公司担任经理、董事及董事长等要职外,还积极促进探测、开采及矿冶业务,并大力资助及推广地球科学及环境学之学术研究及培训。先后捐助兴建香港大学许爱周科学馆,在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学院、美国科州矿冶学院母校及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设立奖学金,供中国、香港及台湾华裔学生在矿冶及地球科学方面作深层次学术研究及探讨,为培养科学人才不遗余力,对矿冶及地球科学方面的研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许士芬乐善好施,好学不倦。曾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美国科州矿冶学院名誉工程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名誉院士。此外亦是周兴置业有限公司、仁兴矿务有限公司、士昌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以及香港多间商业机构董事。许士芬情系家乡,不忘桑梓。他多次代表许氏家族后人向湛江市、坡头区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益事业捐资。1984年湛江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他大力支持家乡改革开放建设。国家在湛江建设南海西部石油公司,他把珍贵的湛江海上石油藏图一本赠送给国家。许士芬毕生致力矿石和地球科学研究和开发,获美国科罗拉多矿冶学院颁发“杰出成就奖”,这是到目前为止唯一获得这项殊荣的中国人。1989年,许士芬怀着科学的美好憧憬,走完人生路,享年77岁。生前他把珍藏的近万件矿石岩石标本,捐赠给香港地质博物馆,造福人类。庞鼎元庞鼎元(1909~1993),又名庞中鸣,坡头区官渡镇北马村人。香港著名企业家、“钢铁大王”。庞鼎元少年时聪明好学,发奋图强,以薄利多销的传统方式学习做生意。早年他到广州湾(今湛江市)赤坎其舅父张仁山的店铺学习经商,后在赤坎开设“恒太祥”商行独自经营,尔后改名“绍荣行”。由于生意不断扩大,庞鼎元于1929年往香港谋求发展,初期经营什货、棉纱、布疋。1942年香港沦陷于日本,他撤退回广州湾。此时,抗日爱国将领张炎正在吴川一带开展抗日救亡,兴办世德中学培育人材,庞鼎元慷慨解囊极力相助。抗战胜利后,庞鼎元回到香港向多个经济领域进军,经营进出口贸易,从香港将棉纱输入内地,再由内地贩运土产与棉布到港,转销东南亚。其后,又经营胶鞋厂、房地产及建筑,并兼任银行、保险公司董事长,产业不断扩大,财富不断增长。五十年代后期,向重工业挺进,创办“绍荣钢铁厂”。庞鼎元热心公益,关心社会,服务社会,在香港很有名气。他除了筹办香港花纱商会、棉业商会、拆船商会等多个商会并任领导职位外,1957年还出任香港保良局总理、主席,并任保良局联谊会小学校监。1958年成立绍荣钢铁公司任董事长,1961年获英女皇颁发奖章。60年代中期,香港每年耗用25万吨钢铁,该厂供应其中一半数量。1965年任香港西区扶轮社副社长,翌年任社长。长期以来,他向难以胜数的慈善机构及学校、医院、体育馆捐款,并参加慈善筹款活动。1976年再获颁授OBE勋衔(官佐勋章)。至1980年该厂钢产量从年产4万吨增至50万吨。1981年,香港总督麦理浩爵士在庞鼎元的陪同下参观绍荣钢铁厂,对其成就表示祝贺。庞鼎元在香港有“钢铁大王”之称。庞鼎元爱国爱乡,香港回归前夕,香港前途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他坚信中国政府安定繁荣的香港政策,呼吁港人团结促进香港繁荣安定。他带头做到资金不外流、人才不外流、物业不外流。他富裕不忘桑梓,他是香港高雷同乡会的创建人之一,捐资购置会址、被同乡会聘为永久名誉会长。他与夫人曾多方捐助支持家乡教育和建设事业,积极为乡亲排忧解难,捐款解决家乡的用水用电问题,捐资创建敏鸣小学,解决家乡子弟入学,他的公益义举在家乡受到称颂。1993年1月23日,庞鼎元与世长辞,享年84岁。赵略赵略(1949~1994),曾用名赵妃略,徐闻县迈陈镇人。曾任中共坡头区委副书记、区长。赵略出身农民家庭,父母以农为生。赵略与新中国同龄,在红旗下成长,非常珍惜来之不易幸福生活。他读书用功,中小学时,是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1968年,在雷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徐闻西莲小学任教。由于表现良好,文笔突出,1969年抽到县宣传部、办公室工作,当过资料员、办事员。他工作扎实,严于律己,团结群众,艰苦深入下乡调查研究,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工作出色,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受组织委派,到湛江师范专科学校深造,取得大专学历。学习期间,任班长,以优良成绩毕业回到徐闻县委工作,先后任县办公室主任、县委副书记。任职期间,他注重理论研究,结合实践写了很多有研究参考价值的文章,发表在中央、省一级专业刊物。1985年写的《专业经营是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以独到的眼光很明确提出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到省农业部门重视。1986年,赵略调到坡头区工作,先后任区委副书记、区长职务。他主管农业、林业工作时,担任坡头区绿化达标领导小组长,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战略决策。他带领区直各部委办局、各镇(街)的主要领导,下乡办造林点,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各级领导共建林点384个,面积达40107亩,绿化公路37公里。他选择造林任务重、条件差、难度大的乾塘和麻斜的两个农村管区办点,面积达4000多亩。在领导干部的带动下,加之落实山林权属政策,提高群众造林绿化积极性,坡头迅速掀起造林高潮。1990年9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坡头区被评为全省绿化达标县(区),在湛江市五县四区中率先绿化达标。为此,赵略受到行政奖励,晋升工资一级。赵略任区委副书记分管教育工作期间,为彻底改变早期区办中小学条件落后的被动局面,作出不懈的努力。坡头区荣获“广东省中小学校舍建设特级区”称号,赵略代表坡头区在省介绍经验。赵略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廉洁奉公,工作卓有成效,群众威信高,在坡头区第四次党代会和坡头区第四届人代会,以高票当选区委副书记和区长。正是年富力强时,不幸于1993年5月患病,经多方治疗无效,于1994年3月病逝,终年45岁。朱力朱力(1920~1995),坡头区南三镇北涯村人。1938年中共党员,广州湾第一支华侨回国抗日救护队骨干。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具有光荣反帝传统的广州湾(湛江市前身)人民迅速掀起抗日救亡热潮。17岁的朱力,正在西营(今霞山)益智中学读书,满怀爱国激情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他书写张贴抗日标语,刊出抗日墙报,组织群众高唱爱国歌曲,发动社会各界义捐支援前线,日夜为抗日宣传奔劳。当时,广州湾商会成立抗日救亡群众团体“广州湾赈灾会”,发动各界人士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抗战,并组织第一支救护队,直接参加战地服务,朱力毅然报名参加救护队。在学习战地救护知识等候开赴前线期间,他积极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认真学习掌握救护技术,是救护队的积极分子和骨干。1938年7月,朱力与救护队员一行14人,首批乘船离开广州湾,转道香港到广州参加中共党组织领导的“护干班”。10月17日开赴增城抗日前线,在敌人的炮火下展开紧张的救护工作。朱力和队员们冒着敌机轰炸和炮火轰击,彻夜不停为伤员清理伤口、包扎、转移重伤员到后方。当年中共《新华日报》载文赞扬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在中华民族斗争史上写下光荣的一页”。同年11月,经战火考验的朱力被吸收为中共党员。1939年初,救护队随同护干班改编入广东省赈济会救济总队,总队下设14个分队,朱力在第八分队,转抵广州湾开展抗日救亡和接济难民工作。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在第八分队成立党支部,由中共广东省委直接领导,朱力是支部的六名党员重要一员。经过战争锻炼,1940年朱力任中共南路特委干部。1940年3月,广州湾益智中学发生学潮,学生与宣传亡国论的投降派教师斗争,提出肃奸、抗日、择师口号,在广州湾影响甚大。南路特委迅速派殷杰(遂溪县委负责人之一)和朱力前往指导学潮开展。学潮被法当局镇压,中共广州湾支部书记、益智中学教师林熙保被扣,朱力受南路地下党的委派,组织营救,不久林熙保被释放。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再次掀起反共逆流,朱力受组织委派到新加坡南洋一带,发动爱国华侨募捐,筹集资金物质,支援祖国抗战,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补给作出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朱力又投身解放战争,直至全国解放。建国初,朱力在中央工作,后调到粤西农垦局、海南农垦局担任领导职务,为祖国的农垦事业作出贡献。朱力离休后,积极撰写回忆录,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95年病逝,终年75岁。邹建理邹建理(1919~1995),赤坎区丰厚村人。湛江早期中共党员。南三十岛相联工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1919年,周建理出生于赤坎丰厚村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10月,党组织派陈兆荣、邓麟彰等人到丰厚村进行革命活动。在村办民校,成立青年抗敌同志会,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1939年5月,丰厚村党支部成立,邹建理思想进步,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湛江较早期的中共党员。1940年2月,中共南路特委决定建立丰厚交通站,作为南路特委对内联络的交通站。为保证交通站强有力开展工作,丰厚村党支部,组织地下游击小组,站岗放哨,开展锄奸活动,消除丰厚村周围反动势力,保护交通站运作安全。邹建理参加游击小组,当游击队员,后任连指导员。丰厚交通站从成立到湛江市解放,一直担负掩护中共南路特委、南路地委、粤桂边区党委领导开展工作,转运军用物资和传递情报等任务。邹建理从中作了大量工作,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作出贡献。邹建理于建国初任滨海区区长,赤坎区副区长。后调雷东县,先后任雷东县法院院长、副县长、县委常委、副书记,长期蹲点南三岛。在南三修筑光明围工程中,邹建理担任工程总指挥。工程于1955年8月动工,次年10月竣工。在施工期间,邹建理与技术员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该工程是连接田头和灯塔两个岛的重大工程,施工环境异常恶劣。在合龙关键时刻,邹建理身先士卒,托起成百公斤的沙包,第一个跳进寒冷刺骨的海水中堵急流,在他的带动下,大家同心合力,昼夜奋战,光明围终于合龙成功。光明围的成功经验,使南三的干部群众对10岛相联的成功,倍增信心和勇气。1957年,邹建理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续继进行10岛相联工程。1958年9月邹建理兼任南三公社党委第一书记,无论是蹲点或任职期间,他从南三的实际出发,指导和领导南三广大干部、人民群众,改变贫困面貌,最突出的是联岛和造林绿化。邹建理调查研究,把群众营造木麻黄林防风固沙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发动全岛人民造林绿化,大种木麻黄。9月28日,一天出动1.5万人突击种植木麻黄300多万株,造林近2万亩。以后又把零星的林带联接起来,营造成为长达23公里,宽1~5公里的木麻黄防护林带,被人们称为“绿色长城”,有效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变了南三的自然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同年10月,原南三10岛终于联成一个大岛。1958年12月,南三人民公社被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周恩来总理颁发奖状。1961年,邹建理调任东海人民公社书记,后长期到湛江市郊委、郊区政府工作,先后任郊区办事处副主任、郊区革委会副主任等职务,直至离休。1995年病逝,终年76岁。黄开成黄开成(1934~1999),广西陆川县马坡镇人。中共坡头区委第一任书记。1949年夏,17岁的黄开成,从广西来到广州报考入读南方大学第四期。黄开成刻苦学习,思想进步很快,也学到不少专业知识。毕业后,分配到化州土改工作队参加土改。土改结束后,留在化州工作近20年。从乡镇基层工作做起,当助理员、干事,任县委党校副校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两委办”副主任、县农委主任、副县长。黄开成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深入扎实,密切联系群众,政绩比较显著,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1981年8月,黄开成调到湛江市工作,任湛江地区杂优种子公司第一副经理。1984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坡头建区,为县级建制。黄开成任坡头区区委书记,组建坡头区。坡头建区之初,一穷二白,百业待举。办公在木屋,几个部门挤在一起,冬天冷风直吹,夏天如火炉烤人,开会、用餐则在竹棚。区委政府只有一台小车,负责联系五个镇二个街道办613平方公里范围地区的工作,而地方财政收入仅176万元,无法舒缓改善办公条件,工作困难重重。黄开成带领区干部群众克服困难,完成了五套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黄开成狠抓乡镇企业,大搞开发性农业,增加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多方设法发展城建、教育、文化、体育事业,改变坡头落后面貌。为全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1987年阳江撤县建市,黄开成调到阳江任阳江建市筹备组成员。在阳江市先后任市府秘书长、常务副市长,市委副书记。1992年,中共湛江市第六次党代会,黄开成当选为湛江市委副书记,1995年增选为湛江市政协副主席。1999年病逝,终年65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7596.html
更多阅读
前已发吴江之旅3.《参访江村文化园》一文中,后面提到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图文若干介绍,为了使资料更趋完善,在此也将今年4月开馆的苏州市名人馆中的有关费孝通简介予以摘录、内容附此:摘录自2012.9.3姑苏晚报B09版转载苏州市名人馆名人录{
蒲剧名家简介盖天红盖天红是蒲剧前辈艺人,工须生。原名康世仁,襄汾县人氏,后入赘万荣县一王姓人家,遂改名王占胜。长期在夏县蒲剧团演戏,现在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夏县人恐怕都知道"囔鼻子",因盖天红说话瘟声瘟气,似鼻子不通,当地称为"囔鼻子"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李瑞环 李瑞环(1934年9月-),中国天津宝坻人;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前高级领导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89年至2002年),第八、第九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
所属分类: 中国县区地名 中国地名 县 县级行政区 地名 地理 宁夏县区 宁夏城市 行政区划同心县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隶属吴忠市管辖。东北与盐池县、甘肃环县接壤,南与固原市原州区毗连,西与海原县、中卫市沙坡头区为邻,北与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中国广西临桂县人,回民;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有“小诸葛”之称。属国民党“桂系”,地位仅次于李宗仁。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