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武安钢铁调查——难回答的钢铁产能问题”。武安市发改局马禄昌科长面对记者询问钢铁产能的问题,先是无言以对,再答非所问,不管记者怎么问,马科长坚持用“背诵背景材料”回答,短短几分钟的视频中,马科长先是发呆傻笑,继而喃喃背书答非所问,最后还小声恳求记者“别讲了,别讲了”,网友称其为“背书帝”。(4月27日《新京报》)
大多数网友对之以嘲讽,认为这样的官员给政府形象丢脸。
我的第一感受倒是同情。因为马科长不过是一个被领导推出来出镜的“待宰羔羊”。
上网搜索了一下,武安市是河北邯郸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这样算来,市发改局工业科马科长的正式职务应该是“市发改局工业股马股长”。
不过,在县区一级,大家似乎认为股不如科好听,因此外称和内称都是科。例如,我也是同一级别的股长,但更喜欢人称科长。如果有人称我股长,总觉得不太舒服。
我知道,很多人喜欢把考公务员当成考官,更有许多年轻的参加国考的考生自己也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感觉,认为自己考上个中央、省市公务员就成了官老爷。其实,那不过是傻读书人的妄想。
大多数进入体制的公务员不过是个工作职位而已,与技术工人、售货员等并无本职不同,不过在这个体制内雇主是个政府,雇员手中似乎有点小权力而已。但权力也不过是上司赋予你的,他哪些一天不高兴,当然也可以索取回去。这对他很简单,一句话的事。
那么,股长是个什么样的官员?一般来说,也算个中层干部吧。县市区基层的股长相当于市里的科长、省部委里的处长。似乎有点权力,但其实更多是干活的权力。因为对大多数权力来说,都牢牢掌握在领导手中,而股长作为兵头,作为“问题出在前三排根子就在主席台”的“可上可下”角色,自然是最好的替罪羊。
这不,针对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武安市发改局推出的就是这名马股长。
马股长面对领导的决定有什么办法?他敢不出来吗?
面对既成的事实,马股长除了背书自嘲外有什么办法?
我看过一本央视《焦点访谈》幕后的故事的揭秘书。记者写到现在负面新闻找人出来接受采访之难。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不是好事,是要挨观众骂的。如果是好事,还轮得到马股长出镜?市委书记、市长、局长、副局长有的是,轮不到他的。
《焦点访谈》记者曾经曝光某地,在记者的强烈要求下(毕竟央视你说它是个媒体,它与中央又有方方面面的联系),最后该地推出了一个即将退休的老同志出来采访。连央视的记者都同情他。
因为央视暴光节目采访了谁,谁的政治前途就没有了。
《焦点访谈》节目主创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一段话(网上可见)。
记者:这么说,如果您采访了这位副县长,他一出现就可能影响他的政治前途?您觉得这种现象是不是非常合理呢?
《焦点访谈》:我觉得不合理。就是说,由于《焦点访谈》采访了一位当事人、负责人,可能因他说错了一两句话,从此他就要付出终生的代价,这不合理。
记者:不合理在哪里呢?
《焦点访谈》:不合理在哪儿,就是这些事不是一个人做的决定,它是体制下的一个产物,或一个班子的问题,不见得是一个人,也就是接受采访的对象,不是由一个人来做的。
记者: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就是说,做错事的责任者与屏幕上接受采访的批评对象不是一回事儿。而接受采访的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可能本身有一些错误的认识,说了一些错话;另外也可能面对记者采访比较紧张,不注意,就做了不当的表现,所以,不应该是接受采访的人,而应该是真正的责任者来承担错事的责任。
《焦点访谈》:这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象。《焦点访谈》本身只是一个新闻媒体,只是负责一个传播功能,然后在某地发生了一件事情,记者如实地把它报道出去,应该仅仅是这样的一种作用。恰恰《焦点访谈》起的不是这样一种作用。这儿有这么一件事情发生,我要报道出去让领导知道,让所有人知道,同时,还要有人来处理。那么,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时期的产物。
但我们的老百姓、我们的电视观众在激愤之下,有几人能考虑马科长们的委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