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电视剧《暗算》刚开始在上海播放就在尽量一集不拉地看,一直到现在有些地方台还在不时地播放,也还总是是优先级的选择。网上评价说这也是一部电视拍的比原著好的片子,也因此便没有找原著来再看。我想即便再找原著看,先入为主的人物已经根生在脑海中了,客观判断的意义已经丧失。三个故事中————应该说自己最喜欢的是中间的“看风”,黄依依的这个角色。这个演员到现在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是演得却是比于娜出色太多。因为涉及到当时和俄国的一些历史背景,有些安德罗的话听得很是费解。不过同样费解的还有那句“伏尔加的鱼”,俄国谚语。曾经查过,可惜无果。刚才无意地居然不小心找到了。也终于明白了。。。。。。我本人比较认同第二种解释,比较到位。第一个解释更多的是在解释人物背景。解释一:1946年,黄依依以优异成绩被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保荐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数理学博士。有一次,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来给她们开讲座,也许是有意想引起这位大数学家的注意吧,中间休息时,她从身上摸出算盘,戴上纤巧、朱红的假指甲,劈里啪啦地打起来,一下把这位数学巨人吸引过来,看得如醉如痴。一年后,在博士答辩会上,她再次见到这位大数学家,后者对她说:我有一个助手刚离开我,如果你今天的答辩依然像你的算盘术一样打动我,我将热烈欢迎你来做我的助手。后来,她果真做了冯·诺伊曼的助手,于是转眼成了国际数学界人所共知的人物。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人事部、外交部、教育部、中科院等六部院联合发表公开书,欢迎海外爱国之士归国建设新中国。该公开书由周总理签发,上面具体点到了21位人名,其中就有黄依依的名字。她就这样回到祖国,成了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也是全国最年轻的女研究员,年仅26岁。后来,她又去莫斯科做访问学者八个月,带回来一个苏式绰号:伏尔加的鱼。至于有何寓意,少有人知晓。有的时候就是一种感觉,可能代表在那里漂泊的意思。解释二:伏尔加河上的鱼应该是指俄罗斯鲟鱼,是一种在伏尔加河四处游荡交配并大量产卵的鱼。“伏尔加河上的鱼”估计是用来形容被性欲支配行为的人(约等于婊子)。被自己所爱的人称作伏尔加河上的鱼可以想象黄依依是多么痛苦。黄依依为爱而活着,但她却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为性活着。
——解释来源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