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家汇大教堂游记
西阁 2012/8/11
徐家汇现在是上海的商业中心之一,高楼大厦包围之中,有一幢醒目的哥特式大教堂。今次,顺路进去参观,免费,约需游览半小时。哈尔滨的索菲亚大教堂外表华丽壮观,但里面已经面目全非了,成为展览馆和纪念品售卖商场,全无教堂的神圣气氛。而徐家汇大教堂不仅外观华丽,里面也非常精美、神圣,不仅仍是一座真正的教堂,而且是中国目前天主教中心教堂之一。非常值得观瞻。
要介绍这间教堂,就不得不从徐光启说起。
徐光启1562年(明朝)出生于上海县法华汇村。少年时代在曾龙华寺读书,20岁考中秀才,对农业、天文、数学、水利等方面广泛研究。30岁前后,徐光启结识了传教士郭居静,在郭居静那儿,他第一次见到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又第一次听说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西洋人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还第一次听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所有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从此,他又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更加丰富了。
在同郭居静交往的时候,徐光启听说到中国来传教的耶稣会会长利玛窦精通西洋的自然科学,就到处打听他的下落,想当面向他请教。1600年,他得知利玛窦正在南京传教,即专程前往南京拜访。
利玛窦是意大利人,原名叫玛太奥·利奇。他对数学、物理、天文、医学都很有造诣,而且擅长制作钟表、日晷,善于绘制地图和雕刻。30岁从神学院毕业,被耶稣会派到中国来传教。为了便于同中国人交往,他为自己取了利玛窦这样一个中国名字。
徐光启见到利玛窦,对他表示了仰慕之情,希望向他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利玛窦看他是个读书人,也想向他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并热衷发展他为天主教徒,就同他交谈起来。他们从天文谈到地理,又谈到中国和西方的数学。临别的时候,利玛窦对徐光启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请求未置可否,却送给他两本宣传天主教的小册子。一本是《马尔谷福音》,讲的是耶稣的故事,另一本是《天主实义》,是利玛窦用中文写的解释天主教义的书。
1603年,41岁的徐光启在南京接受洗礼,率全家200多人加入了天主教,成为中国第一批天主教徒。入教第2年,徐光启考中进士,进京做官,开始步入仕途。利玛窦这时也来到北京。他向明神宗贡献礼品,得到明神宗的批准,在宣武门外置了一处住宅,长期留居下来,进行传教活动。徐光启常去拜访利玛窦,逐渐建立起较深的友谊。
徐光启再次请求利玛窦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利玛窦爽快地答应了。他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原本》做教材,对徐光启讲授西方的数学理论。利玛窦每两天讲授一次,徐光启总是准时到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徐光启完全弄懂了欧几里得这部著作的内容,深深地为它的基本理论和逻辑推理所折服,认为这些正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不足之处。
于是,徐光启建议利玛窦同他合作,一起把它译成中文。开始,利玛窦对这个建议颇感犹豫,因为欧几里得的这部著作是用
拉丁文写的,拉丁文和中文语法不同,词汇也很不一样,书里的许多数学专业名词在中文里都没有相应的现成词汇。要译得准确、流畅而又通俗易懂,是很不容易的。早先曾有一个举人同利玛窦合作试译过,就因为这个缘故而不得不半途而废。
但徐光启认为只要肯下功夫,总是可以译成的。在他的一再劝说下,利玛窦也就同意了。从1606年的冬天开始,先由利玛窦用中文逐字逐句地口头翻译,再由徐光启草录下来。译完一段,徐光启再字斟句酌地作一番推敲修改,然后由利玛窦对照原著进行核对。遇有译得不妥当的地方,利玛窦就把原著再仔细地讲述一遍,让徐光启重新修改,如此反复。译文里的“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等中文的名词术语,都是经过徐光启呕心沥血的反复推敲而确定下来的。
1607年的春天,徐光启和利玛窦译出了这部著作的前六卷。徐光启想一鼓作气,接着往下译,争取在年内译完后九卷,但利玛窦却主张先将前六卷刻印出版,听听反映再说。付印之前,徐光启又独自一人将译稿加工、润色了三遍,尽可能把译文改得准确。然后他又同利玛窦一起,共同敲定书名的翻译问题。这部著作的拉丁文原名叫《欧几里得原本》,如果直译成中文,不大象是一部数学著作。如果按照它的内容,译成《形学原本》,又显得太陈旧了。利玛窦说,中文里的“形学”,英文叫作“Geo”,它的原意是希腊的土地测量的意思,能不能在中文的词汇里找个同它发音相似、意思也相近的词。徐光启查考了十几个词组,都不理想。后来他想起了“几何”一词,觉得它与“Geo”音近意切,建议把书名译成《几何原本》,利玛窦感到很满意。
1607年,《几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成了明末从事数学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读书,对发展我国的近代数学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徐光启虽然没有能够再和利玛窦一起译出《几何原本》的后九卷,但他又陆续写了许多其他的科学著作。
向传教士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徐光启对他们的传教活动也进行了协助,帮他们刊刻宗教书籍,对传教士的活动也有所庇护。徐光启的这许多行为,被朝臣误解,加上与其他官员的一些意见不合,因此他辞去工作,在天津购置土地,种植水稻、花卉、药材等,进行农业试验。这期间,徐光启写成“粪壅规则”(施肥方法),并写成他后来的农学方面的巨著《农政全书》的编写提纲。
在明末崇祯帝时期,徐光启得以重任,为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中宣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后又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要,相当于宰相。崇祯六年(1633),一代哲人逝世,终年72岁,墓地现存于上海徐家汇光启公园。
徐光启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编撰了《崇祯历书》,把那时中国的日期时间的准确度大大提升了,与西洋历法达到同一水平。在数学上的成就是翻译出版了《几何原本》,宋代时,中国的数算远超西方水平。但至明朝却后继乏人,逐渐衰落了。在农学方面著述较多,最大的成就是编撰了《农政全书》,系统地收录了明以前的农业水利相关文章。
徐家宗族在上海西南一隅繁衍壮大,这个地区就被称为徐家汇了,直至今日。
徐光启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也是明末官位最高的天主教徒,徐光启在老家上海徐家汇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天主教堂,这里自然也就成为了那时江南传教的中心。
1910年,清末,西方势力侵入中国,上海出现大量租界,西方教堂可以不必掺杂中国元素(朝廷规定的)而完全按西式风格来建设。这一年在上海徐家汇新落成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天主教堂,这座教堂在以后近一个世纪成为了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天主教会的枢纽。但当时,这间教堂是在法国领事的庇护下建造的,传播的是在欧洲遭驱逐的耶稣会教义(天主教分支),奉“圣依纳爵”为主神,叫圣依纳爵堂。
教堂内有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直柱,每根又由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磁砖。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有祭台19座,中间大祭台是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堂内可容纳2500人同时做弥撒。外观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双尖顶砖石结构,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堂身正中是盘型浮雕,繁复华丽,远看极像罗马钟表的形状。外部结构采用红砖,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许多圣子、天主的石雕,每日迎接从太平洋冉冉升起的朝阳,焕发出神圣的光彩,宣告上海滩新一天的开始。
教堂的存在对上海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人开始逐渐习惯信仰祖先不曾信仰的新偶像耶和华,吃舶来的西餐,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在大教堂的穹顶下披上婚纱,接受洗礼和临终忏悔。这一切都从当初的不伦不类变得入情入理。
已经存在了将近百年的这间教堂,经历了革命和牧师被逐,甚至在文革中成为仓库,尖顶被毁、彩窗被砸。今日徐家汇大教堂周围变成了上海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环境的巨大变迁,并没有使教堂的位置和造型显出丝毫突兀,反而更好地和上海的时尚进步相生相伴。教堂前新建的绿地广场,给历史和现实留出了彬彬有礼的空间距离,也让天堂远离尘嚣嘈杂。那半空中的十字架,凝重而坚决地伸展,并不需要有太多的感悟,这幢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周围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反差,这样的反差并不刺眼,却是相看两不厌。
教堂一直静静地守候在世俗社会的中心,敞开自己的大门,为上海人不可言说的精神皈依预留好一个出口。上海人津津乐道的是徐家汇大教堂的圣诞夜。那天钟声响起之前,不分老小,不分人种,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涌向教堂,听彻夜的圣诗和布道。并非每个人都是信徒,但教堂已经成为他们一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新上海城市精神的某种象征。
在中国的天主教历史上,徐家汇天主堂是有重要地位的,它是上海天主教的中心。民国年间,1924年中国天主教“第一次全国主教会议”曾经在这里举行。抗日战争期间,徐家汇大教堂办了难民所,收容大批灾民。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开始,上海教区与全国天主教一样,在独立办教上与梵蒂冈罗马教廷进行斗争。1960年成立天主教爱国会,采取民主方式选举上海教区主教。4月27日举行了非常隆重的祝圣主教大典,定徐家汇天主堂为主教座堂,并改依纳爵堂为圣母主堂,并在教堂旁边建立了主教府。同年上海市天主教第一届代表会议后,徐家汇教堂就正式成为上海天主教主教座堂。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徐家汇教堂成为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有世界各地天主教人士前来参与宗教活动或访问,其中有香港胡振中枢机主教、澳门的髙秉常主教、林家骏主教、菲律宾海梅·辛枢机主教等。英国圣公会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博士、
凯瑞博士,南非圣公会主教图图博士来上海访问期间也曾到徐家汇教堂参观。
1989年上海市政府公布该教堂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代建筑。
更多照片http://photo.163.com/xige911/list/#m=1&aid=28202714&p=1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又称“地上教会”),总部位于中国北京西城,是中国的一个区域性和政府性的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组织是天主教在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成立于1957年7月,其宗旨是“团结全国神长教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政策法令,积极参加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国际天主教人士的友好往来,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并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属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培养天主教神职人员。
1982年,在北京成立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为中国天主教各教区的领导机构。有成员56人。并成立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第二届教务委员会有委员172人。第一、二届主席皮漱石,第三届主席为宗怀德,第四届也就是目前的主席为傅铁山,他同时也是北京教区主教。主教团下设编审机构编辑出版刊物《中国天主教》和圣经、圣书等。
由于按照《天主教法典》和教会的传统,天主教爱国会统治下的中国教会并没有做到与梵蒂冈圣座“共融”,并有“自圣”主教、反对“封圣”,因此,实际上是独立于普世天主教会之外的一个特殊的教会形态。
在天主教爱国会控制的教会之外,中国还存在一个不承认爱国会领导而依然接受梵蒂冈领导的天主教会。他们的正式名称是“罗马天主教中国(大陆)教会”,而他们则称呼自己为“忠贞教会”(意即忠于教宗领导)。一般人在提及“罗马天主教中国(大陆)教会”时,通常俗称为“地下教会”。由于不受中国政府支持,故此只能秘密地进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