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调查,一篇七万余字的调查报告,一篇将寻乌政治区划、交通、商业活动、土地关系、土地斗争等观察、记录得毫厘不差的调查报告,一篇将农民生活遭遇与困苦记录得淋漓尽致的调查报告,让我看到了一个心思细腻的毛泽东,一个胸怀雄才伟略的毛泽东,一个时时刻刻用事实与行动说话的毛泽东,一个让世人信服与敬仰的毛泽东。他的实践,让学术界所有的理论之辈黯然失色,成大事者,必拘小节。胸怀壮志,脚踏实地,这就是对我们所敬仰的毛主席最真实的写照。
寻乌一文,全文分为5个部分,篇幅7万余字。没有华丽的修辞,没有现代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规范,没有理论界学者诸多的深奥术语,它有的只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文;一大批让人看得眼花嘹亮的数据;一些放大版的赤裸裸的社会现实。而精炼有力的文风,更显示出了毛成大事者之风范。大到寻乌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物品数目的多少,毛一字不差地记录了下来,宛如一幅30年代的“寻乌版清明上河图”,真实而耐人寻味。他让人深信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道理,而这也是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有提到的。
成大事者,必是能够时时刻刻放眼未来,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必是能注重细节,脚踏实地的人。年轻时的毛泽东,就有着与众人不一样的大气风范,有着超乎世人的洞察力,1930年那个年代正是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血的惨痛教训的年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深刻地意识到进行社会革命的必要性,农民的重要性,他认为要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就必须对中国的农村进行认真的调查,深入到社会最底层,感受农民的生活疾苦,了解农民内心真正的渴望与需求,从而紧紧抓住农民这一最大最可靠的同盟军,为他的土地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他的革命奠定群众基础,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静下心来完成规模如此之大,内容如此详细的调查报告的原因了。沉得住气,耐得住考验,养精蓄锐,这才是毛泽东做为“战场大赢家”最大的原则与策略。
毛泽东这篇篇幅最长的调查报告,影响深远,可谓在学术界掀起了一阵狂风,这是前人与后来之辈都无法比拟的。他的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经得住历史与人们考验的。回想当今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知识爆炸的时代,学术之风泛滥,出去做实事的人少了,坐着说空话的人多了,我们学的是90%是书本上的东西,所谓的知识只不过是从一个 人口里复制到另一个人脑里,毫无创新可言。理论固然重要,我们渴望知识,但一旦知识被规范化,它就变成了毫无活力的东西,一种阻碍人进步的东西,读书是高尚的,但读死书就是可笑与愚蠢的。回想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二十几岁的人,还只是生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读着被规范化的教材而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优秀,可以在社会里游刃有余,可事实往往都是伤人的,应届大学生就业状况一代比一代差劲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我们忧心忡忡,“你们知识懂很多,可是实践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对不起!”这样的话,已不少听。多么刺骨的一句话,可是却把当今社会就业现实描述得淋漓尽致,让人心寒。可这就只是我们大学生的问题吗?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我们在学术风的熏陶之下,开始懂得了理论的重要性,开始懂得写出几篇亮丽可观的充满高深术语的论文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渐渐地,我们忘了实践是什么,学会了偷懒,写调研,没有行动,直接从网上摘录,顺手摸瓜(当然,参考固然是可以的,但是毫无实践就是另一回事了),什么难题都只懂得百度,不再是自己去思考去解决……反省,三思,我想没什么比这件事情来得迫切了。
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我想道理大家都懂的,一切理论界源于实践,正确的理论又能起到指导作用。只是现实中太多的人,都活在自己的理论世界里沾沾自喜,而忘了实践的路。与其每天去接受别人传授的东西,不如亲身实践,以身作则,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活出精彩来。
毛泽东就是实实在在的专家,地地道道的农民父母。我们理应怀着十二分的热情与敬意向他学习,做自己梦想王国的实践者,生活的有心人!总而言之,寻乌一文,让我读到的不仅仅是一篇放大版的农村生活状况图,更多的是我内心沉睡已久的心声,从此,决定做个有心人,实践上的忠实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