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崖天书:千古之迷被破解

  在中国浩瀚博大的文化史当中,从古至今就有很多文化谜案,位于贵州安顺地区的红崖天书就是其中之一,红崖天书位于悬崖峭壁之上,自古以来它就以迷雾重重闻名于世,数百年来有许多专家学者都曾研究过它,希望能够破解它,并提出各自的看法。

  现在我们所能找到的,有关红岩山上藏有红崖天书的文字记载,最早是源自地方志《黔语》里的一首诗,诗的作者邵元善在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做了一首咏红崖的诗篇。诗的描述中提到,红崖天书是当年诸葛亮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结盟纪念的一种图谱,这种把红崖天书说成是与诸葛亮有关的说法,在明代以后很多地方志中都有过描述,因此有人又把红崖天书称做诸葛碑。到后来从清乾隆年间开始,由中原兴起的考古风,特别是金石考古传到贵州,到了清道光年间(1830年前后),《永宁县志》里才有了红崖天书的第一个摹本(那时的永宁州就是现在的贵州关岭县)。
  目前最为系统地研究红崖天书的专家林国恩认为,这个清道光年间出现的第一个摹本并不能为诸葛碑之说提供任何佐证,他在上海和贵州两地查阅了大量地方志和碑文图录后发现,这个缩刻于州志里的第一个摹本,已经对按照原样拓下的摹本进行了重新删减编排,是为了附庸当时盛行的金石考古之风,进行了美化后的摹本,根本不足以为据。另外,红崖天书让人费解的古怪图文,并不符合过去人们立碑文以昭示后人的惯例。
  目前所知道的,有关红崖的摹本有30多种,面对这些杂乱无章的摹本,10多年来一直就对红崖天书痴迷不改的林国恩,每天回到家,就把这些经过放大后的摹本全部摊在床上,着魔似的进行揣摩研究,期望能在某一张摹本、某一个怪字上擦出火花。这时,一张清代翟鸿锡摹本中出现的一个“虎”字突然引起了林国恩的注意。
  现在的红崖岩壁上,依然还能看出这个“虎”字的形状。根据当地地方志记载,“虎”字的出现与清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当地政府对红崖天书的一次整修有关。当时这个地方关岭的一个团练叫罗光堂,他在清政府官员的指导下领着一帮团员来进行红崖天书的拓片和修复。这是红崖天书有记载以来遭到的最严重的破坏,破坏的结果使得红崖天书岩壁表层很多地方严重脱落,当时的地方政府不得不对红崖天书重新进行了整修。又过了几年,贵州的提督徐印川路过这里,他发现这个天书被整修,他是书法家,兴致大发,就在天书这个地方书写了一个大的“虎”字,这就是虎字的来源。
  前面提到的那个安顺知府翟鸿锡,他于1906年的时候带人摹写了这个有“虎”字的红崖天书的摹本,而且这次的这个摹本就是根据破坏整修之后的样子摹写下来的,所以
  说它这个摹本后世的很多研究者都弃之不用,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摹本已经无法还原出红崖天书的原貌。但是林国恩却持相反的观点,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他认为,反而就是这些被后世学者弃之不用的摹本,带“虎”字的摹本,恐怕才能真正反映出红崖天书的原貌。他认为这个摹本的价值就在于那次对红崖天书的意外破坏。因为罗光堂无意之间把它铲掉以后,外面一层那个风化层像铁锈一样,外面生了锈,把铁锈一铲掉以后,它金属的本来面目露出来了。
  在对那次破坏性修复的史料研究中,林国恩还发现了一个令他欣喜的信息,这个发现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方向。
  在当地的《永宁州志》上,就有关于红崖天书这样的记载:“岩石剥落寸许、笔画如新。”说明它渗透很深,记载描述,翟鸿锡在1906年所考证摹写的红崖天书,正是四五年前红崖天书表层破坏后,用朱砂按照这些渗透很深的印迹重新描摹的。
  为此,林国恩专门取了一块红崖岩壁上的石头标本带回上海,请教了同济大学的地质专家。
  同济大学教授景学立通过研究发现,这种白云质灰岩,在它的形成过程当中,体积会缩小13%左右。形成的这些空隙,它就有个特殊的作用,能够起到一种毛细管的作用。涂料涂上去了碰到了白云质灰岩的孔隙里面,它就可以不断向里渗透。就把白云质灰岩的这种孔隙全部都渗满了。渗满了之后,它就再不会被雨水再去溶解它,所以它有这样一种性质,它可以把人们涂进去的这种溶液,入木三分钻到里面去。正是这种渗透原理,使得耐腐蚀的白云质灰岩,最外面的一层虽被风化,但是渗入石内的笔迹却得到了保存。
  通过对摹本的仔细分析,专家们发现,天书里除了后人添加的“虎”字外,每个符号好像都是随意摆放,之间没有任何的规律可寻,而有的符号又像是一种图画。
  经过反复研究,专家们首先确定了一些明显可辨识的文字,在摹本的左上角,出现了明显的一个“允”字和一个“甲”字,左下角出现的是一--个篆文“丙’宇,“丙”字的右边是古文中表示武器的“戌”字,右上角出现的这个符号下面是个明显的“心”字。专家发现,紧贴在一起的“丙、戌”二字,与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表示纪年的“丙戌”年号非常一致,目标就集中在这个年代当中。然后断代研究,吃准在时间,哪个时间段,然后在这个时间段找史料跟这个图文来进行对照。
  天书出现的年代至少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以前,因为这一年,有关红崖天书文字记载的咏红崖诗篇才第一次出现,而在此之前的所有史书和地方志上,对于红崖天书这样很有名气的奇特碑文,居然没有丝毫记载,因此专家作出大胆推断,红崖天书的出现是在明朝时期。
  查阅中国的历代年号表,“丙戌”年正是明朝时期的1406年,那么天书上的其他符号与1406年会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右上角出现的“允”字让专家眼前豁然一亮。
  经过分析,这个“允”就是明朝朱允炆的允,那么下边的这个“丙戌年”,也就是1406年,那从这个单独分析,这个天书与建文帝遁逃云贵有关。
  关于他的流落的传说,最多的是在云贵这一带,史书上,主要是野史上在这方面的记录很多,还有建文帝在当地写的一些诗歌,有这种记载。现在,在贵州地区有着很多当年建文帝流落此处的遗迹和传说。
  如果说建文皇帝被燕王推翻后来到了贵州,那么,红崖天书上的奇怪文字符号记载的真与建文帝有关吗,林国恩先生在随后对红崖天书摹本的考证中,又找到了令他兴奋的证据和推论。
  按照古文从右往左阅读的顺序,在摹本右上角出现的这个符号,“心”字上方像一个反写的“乙”字,“乙”字最早是燕子的意思,但这里却为什么反写呢,这时林国恩突然领悟,“乙”字反写就是燕反,燕反不正是影射燕王朱棣造反吗。而“心”字又有些歪斜,这不正是暗指一颗歪心吗。连起来就是燕王造反、一颗歪心,意指燕反之心,而这正与史实相吻合。
  或许这是一种巧合,然而在对摹本的的整体布局系统分析,仔细推敲后,林国恩又发现了更多与建文带有关的信息。摹本右上角的这个孤立的像品字的符号,在分解之后,分明就是篆书变体中的“允、文、上”三个字,把隐藏的这三个字组合在一起不正是允文在上吗。而在历代皇帝的很多收藏书画或把文中,右上方都有一个皇帝的印章,预示着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这种格式俗称皇抬头,那么摹本上方的这个品字符号不正好意味着建文帝的印玺吗。
贵州红崖天书:千古之迷被破解
  据林国恩先生介绍说,他所依据的翟鸿锡的摹本,每一个字的背后都透露着非常深刻的含义,假如说把这些含义综合在一起的话,就会发现整个事件的脉络非常清晰。据他讲红崖天书所写的内容是一篇建文帝讨伐他的叔叔燕王朱棣的一篇檄文,在檄文当中建文帝控诉了他的叔叔永乐大帝是如何篡夺他江山的这个事实,当时隐匿在贵州山中的建文帝,因为十分想从叔叔手里把这个皇位给夺过来。一直希望老百姓都能够支持他东山再起,于是就写了这样一篇讨伐永乐帝的檄文。但在当时那个政治氛围之下,永乐帝怎么可能允许建文帝这么大张旗鼓地讨伐他呢,于是建文帝也有他的一个高招,他命令他的手下想出了一种变形的文字,把这些变形的金文、还有篆书、象形文字、图画的形义等综合在一起,制作出了这样一种看了之后不解其意的变形的文字。
  据了解,被称为千古之谜的红崖天书,被破译为是明朝初年建文帝所写之后,在海内外的学界都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很多学者认为这个说法确实让人信服,但是也有人认为不是这个样子。因为现存的摹本已经无法真实反映红崖天书的原貌,毕竟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可是他们也拿不出进一步反驳的证据和理由。但不管怎么说,红崖天书真迹早晚是会消失的也许红崖天书的真实面目就像我们文化长河当中的很多不解之谜一样,都会成为一个永恒。一切留待有缘人,一切留待后人。





林国恩破译贵州“红崖天书”
在前不久贵州省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江南造船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林国恩发布了对“红崖天书”的全新诠释。学术界人士普遍认为,林国恩对这一千古之谜所作的破译,与其历史背景、文字结构、图象寓意相吻合,具有可信度、说服力。
  “红崖天书”是指位于贵州省安顺地区一处崖壁上的古代碑文。在长10米、高6米的范围内,有一片奇特的用铁红色颜料书写的古文字,文字大小不一,大者如人,小者如斗,非凿非刻,似篆非篆,神秘莫测。当地百姓称之为“红崖天书”。近百年来,“红崖天书”引起了众多中外学者的研究兴趣,甚至有人推测这是外星人留下的遗迹。据说郭沫若、丁文江等著名学者也曾尝试破译,但一直没有定论。
  林国恩于1990年了解到“红崖天书”后,对前人的破译内容表示疑问,并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从此将自己的全部业余时间放到了破译工作上。他祖传三代中医,自幼年起即背诵古文,诵读四书五经。1965年考进上海交通大学后,课余悉心钻研文史、学习绘画。分配到江南造船厂之后,他仍醉心于业余文史研究。由于他是造船工程师,系统工程学对他具有深刻影响,也为他破译“天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对“天书”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近9年来可谓沥尽心血。光说查字典,“天书”中有50多个字,必须把每个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查找清楚,仅此一项,他反复阅读了七部字典,作了数万字笔记。他遍览各科书籍,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心得。他还三上贵州,实地考证。
  1997年,林国恩认为已基本破解“天书”,并将研究结果写成10万字论文。去年年底,他正式发表研究成果。这一成果包括考证要点和译文两方面。考证要点是:确认清代瞿鸿锡摹本为真迹摹本;文字为汉字系统;全书应自右至左直排阅读;全书图文并茂,一字一图,局部如此,整体亦如此。从内容分析,“红崖天书”成书约在1406年,是明初逊国建文皇帝所颁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全文直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须降伏燕魔,作阶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凤皇(御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9112.html

更多阅读

红崖天书破解之谜 贵州红崖天书

红崖天书破解之谜冯 平  史载,与黄果树并称为黔中两大名胜的红岩碑,位于贵州省关岭县城东关索岭对面的晒甲山红色悬壁上。在宽10米、高6米的范围内,有几十个奇形怪状的古文字,字大小不一,排列无规则,非鎸非刻,玄奥难辨。    明清

《红白蓝三部曲》之蓝:超越忧郁,获得心灵的自由

蓝色是忧郁的颜色。但在法国红白蓝三色国旗中,它代表的是自由。前段时间,我已经在博客中探讨了影片《红白蓝三部曲》之“红”和“白”,今天写写“三部曲”之“蓝”。一场车祸毁灭了一个家庭。作曲家丈夫与5岁孩子猝然过世,年轻的妻子

第四百五十三篇:“磨喝乐”的千古之迷

“收藏者”顾名思义,说白了“收过、藏过的人”,传统的收藏理念,是“收”到一件珍爱“藏”起来,秘不示人,然我却愿意让这批民间文物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批“磨喝乐”在我手里只是暂时的保管,最终还是社会的,我只想让这批我付出极大

一代歌手刘欣如的信仰见证:绝望之地见到主面

一代歌手刘欣如的信仰见证:绝望之地见到主面她成名毛阿敏韦唯之前,她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获奖无数,她的歌被传唱与大街小巷,如今虽然她早已退出歌坛,曾经的光芒依然是一代人的记忆,然而她与许多有着辉煌过去的明星一样,跌入过低谷之后见到了

红崖天书 朱允炆下落之谜大揭密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红崖天书红崖天书,原名“红岩碑”,是深藏贵州省安顺市的一处神秘景观,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十五公里晒甲山半山。清道光《永宁州志》载:“晒甲山即红岩后一山也,崔巍百丈……俗传武侯南征晒甲于此”。又称“

声明:《贵州红崖天书:千古之迷被破解》为网友初阳绽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