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国家简史五 东南亚国家

七、缅甸政治制度的演变

1、缅甸简史:

早在三、四千年前,在今缅甸境内已原始居民使用石器,过着游猎生活。

约在二、三千年前,又有马来民族进入缅甸,从事原始农业。

据记载,最早出现的国家为缅甸帖人的太公王国(德贡),所以缅甸谚语有:“缅甸历史从德贡开始。”其后,陆续出现一些小国。

公元前3世纪,印度教和佛教已自印度传入下缅甸,对缅甸的历史产生了影响。缅人崇信佛教,统治阶级就把国王的世系说成同佛祖释迦牟尼的世系一脉相承,以提高其在人民中的神权地位。因此,缅甸早期历史往往同佛陀故事相联系,带有神话传说的性质。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是缅甸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全国的王朝。缅甸史学家称它是缅甸历史上的“盛世”。

蒲甘原是一个小村,位于亲敦江与伊洛瓦底江汇合地处南不远之地,即今敏建县境内,和曼德勒相距92哩,南去仰光约300哩。地势优越,交通方便,是云南经掸邦到不丹经商的必经之地。公元847年,有一位叫彬牙的缅甸酋长,建都于此。初期,人烟稀少,后来随着生产日益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变成了一个乡镇。

阿奴律陀(1044-1077年)成为缅甸历史上第一位统一缅甸的君王。

蒲甘王朝的土地所有制,以土地王有制为基础。国王是“土地和水的主人”国王的土地,一部分由国主直接控制,由王宝的大臣直接管理,一部分赏给王室成员、贵族、寺庙。

直接属于国王的土地,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管理:1、是由直属国王的奴隶和农奴耕种。2、是国王把土地的赋税交由官员或国王的支持者征收,这些人则获得一部分税收,这一方式与中国古代的“食邑”制度,有些相似之处;3、是国王把土地分给主要的军事组织及其首领,这些组织依靠土地生产和生活,也向国王交纳一部分赋税。

蒲甘王朝时期虽然大批土地属王有,但是土地买卖仍然盛行。蒲甘时期的不少碑铭都记载银子购买土地的事例还提到用奴隶、象、马、船交换土地、各类土地价格不一,平均价格为1派地(约9市亩)为2-3个银元,稻田的价格为10银元,果园的价格最高,为176个银元一派。

蒲甘社会以村社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当时的村社成员,大致分两类:一种称为“筐托”,他们向政府承担包括军事在内的各种劳役,但免交土地税。他们在平时耕种王室土地。另一类为“阿桑”,由农人、小贩、各种工匠,手艺人、商人等组成,不为政府服役,而向政府交纳各种实物税。

蒲甘王朝存在着数量不少的奴隶,奴隶按其社会身份,可以分为寺庙奴隶和世俗家奴两部分。寺庙奴隶是最初被王室、、贵族富豪当作积功德的贡品赠予寺庙的奴隶,其子孙也为寺庙奴隶。寺院奴隶须“种稻、担水、砍柴、打扫庭院”

世俗奴隶有王室奴隶、贵族和官员的奴隶及一般富人的奴隶,他们有的从事农牧业,为主人耕种水稻、种植各种蔬菜瓜果、养牛养象、捕猎鱼类和野兽,有的从事手工业。这类奴隶中最大量的是工匠,有木工、石工、陶工、铁匠、金银匠等。

蒲甘的历代统治者笃信佛教,广建佛塔寺庙,故有建塔王朝之称。僧侣领袖在政治上拥有左右国王的大权。寺庙占有大量土地和塔奴。
1287年,元朝统治者忽必烈率领元军大举入侵而结束了蒲甘王朝。

东吁王朝(1531~1752)
缅甸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中国史籍称其为洞吾、东胡、底兀剌。莽瑞体(德林瑞体)于1531年在东吁创建。

1551年,莽应龙灭阿瓦王朝,征服各掸邦,完成了缅甸的第二次统一。

莽瑞体创建东吁王朝后不久,就开始了他的领土扩展活动。

1627年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缅甸设分公司。

1688年和1709年法国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又在沙廉设分公司,控制其对外贸易,殖民势力侵入缅甸。

1740年缅甸孟族起义,动摇了东吁王朝的统治。1752年孟族军队占领首都阿瓦,结束东吁王朝统治。

贡榜王朝
缅甸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752年由缅族领袖雍籍牙(阿郎帕耶)在贡榜(今瑞保)创建,故名。

1752年孟族占领东吁王朝的首都阿瓦后,曾向雍籍牙劝降。雍籍牙拒不投降,以贡榜为基地,并多次击溃孟族大军的进攻,从此军威大振,1756~1757年又连续攻占大光(今仰光)和白古。至此,除阿拉干外,已基本上完成了缅甸的统一。

贡榜王朝因不断对暹罗用兵,使得当时占有印度的英国不免忧心缅甸可能造成的威胁。

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两次的英缅战争中达到高峰。英国在这两次的战争中均战胜,最后攻占勃固城并将此地称为下缅甸。在英国人进入缅甸后,上缅甸的经济也显著好转。1886年,英国再度赢得第三次的英缅战争,国王锡袍被俘,贡榜王朝灭亡。此时英国将缅甸纳为印度的一省,并将政府设于仰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在1942年5月占领缅甸,成立以巴莫为首的缅甸执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对英国殖民政府、渴望独立的翁山将军组织了缅甸独立义勇军,1942年他率军与日军一起参加了对英军的战斗,然后在日军支持下宣布缅甸从英国独立。

1943年,巴莫与翁山等人受邀访问日本,他们回国重组缅甸政府,翁山成为国防部长。1944年,翁山开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国一方,并组织「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对抗日军。1945年日本投降后,宣布缅甸独立是有效的。战后的缅甸仍受英国控制,翁山则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翁山的继任者德钦努继续领导独立运动,在英国议会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认缅甸独立之后,于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缅甸联邦。

 独立后的缅甸,由于各政治派系的反抗,使得国内纷争不断。在1950年就发生大规模的内战,连自由同盟也在1958年发生分裂,因各邦利益受到中央政府漠视,因此,各邦和中央从此开始展开武装纷争。1960年缅甸举行大选,由吴努、德钦努取得执政权。

 1962年,军事将领奈温将军发动政变并成立以军事统治的政府,宣布要使缅甸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2、缅甸军人政权问题:

A、军人政权的几个时期。

从1962年3月至今,军人已在缅甸连续执政45年多,成为二战后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军人政权。缅甸军人的执政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即1962年~1974年间的直接统治

1974年~1988年间的间接统治

1988年至今的军人与政党竞争体制

1962年政变成功后,军人直接掌握了国家政权,由17名高级军官组成的革命委员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奈温最初的考虑并非由军人直接执政,而是建立大众政党体制,但由于当时的政党不愿意与军人合作,于是奈温领导的革命委员会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政治制度,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归革命委员会所有,革命委员会主席奈温既长期担任军队的最高领导人,同时履行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理)的职权,具有充分的立法、司法和执行的权力。

为了加强政权建设,奈温于1962年7月4日成立了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革命委员会全体成员自动成为该党的第一批正式党员。1964年该党成为缅甸惟一的合法政党。

由于军事机关和纯军事方法不适应管理国家,奈温决定采用比较正常的国家政治和行政体制,并从1971年开始了从完全的军人统治向立宪军人统治的过渡。1973年12月,全民公决以高票通过新宪法草案,1974年1月3日,革命委员会正式颁布新宪法,规定缅甸的政体为人民议会一院制,人民议会闭会期间,由国务委员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国务委员会主席即为国家总统。

1974年3月,已退出现役的奈温被选为国务委员会主席(即总统),山友当选为国务委员会副主席,盛温任总理,革命委员会宣布解散,正式将权力移交给人民议会——“还政于民”。但实际上,奈温政府仍是军政权,因为政府最高层的官员多在军队中服过役,军人1974年以后仍全方位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这样,军人政权进入到第二个时期。即间接统治时期

1988年9月18日,以苏貌为首的缅甸国防军又一次发动政变,推翻了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政府,建立了新军人政权。使缅甸进入到军人与政党竞争时期。

在政治领域,新军人政权组建了“国家治安建设委员会”(1997年11月改名“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主要政府官员以及法律的制定和颁布均由该委员会负责。该机构的主席兼任政府总理,直到2003年8月才单独任命另外的高级军官担任政府总理。

新军人政权宣布实行多党制缅甸政党的数量在1989年3月达到最高峰的233个,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并不多。到1990年5月大选时,只剩下93个政党,目前还有九个合法政党,其中七个是少数民族政党。

军政府于1990年举行了大选,昂山素季的政党“全国民主联盟”赢得了绝对优势。在正常情况下,她应该成为国家总理,但选举结果被作废,军政府拒绝交出政权。并将昂山素季软禁。

目前昂山素季和军政府的矛盾并没有结束。

尽管缅甸的军人统治令东南亚国家感到越来越失望,但缅甸的邻国却仍对其能源垂涎三尺,并不惜为此花费千百万美元。
   制裁加上国内政治压力使大部分西方公司无缘涉足缅甸的能源开发。但是,亚洲国家并没有表现出西方国家的那种顾虑。
东南亚国家简史(五) 东南亚国家
  2005年12月,联合国安理会史无前例地就缅甸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示意缅甸军政府必须停止其故意拖延民主改革的行为。随后,东盟在其每年一度的首脑会议上言辞异常强硬地说,东盟将派出特使评估缅甸局势,然而缅甸军政府上周却宣布推迟这位特使到访的计划。
  尽管如此,缅甸的邻国(尤其是泰国)却越来越依赖缅甸解决其国内的能源问题,这是在经济上抛给缅甸军政府的一根救生索。泰国是缅甸出口产品的最大买主,2004年进口总额约为11亿美元,占缅甸出口总额的1/3。

B、缅甸形成军人政权的原因:

①缅甸独立后,缅甸军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力不断增长,又拥有参加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政治资本,遂使“缅甸的军人集团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大政治势力”,于是缅甸的军人集团便产生了强烈的参政要求。

缅甸军队是二战期间在日本的支持下,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英的口号下建立起来的缅甸独立军。其骨干是一批投身于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其中多数人后来成为缅军的高级军官。在1945年3月抗日起义过程中,又改名为“缅甸爱国军”。缅甸独立后,缅甸联邦以原属英殖民军队中的缅甸军队为基础组建了缅甸国防军。在缅甸独立后的内战中,这支军队的人数,规模与装备不断扩大。

②缅甸独立后,实行了西方式议会民主制,由于缅甸与西方国家的国情不同,缅甸国内存在着错综复杂的阶级、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客观上成为推动缅甸军人发动政变,上台执政的外部原因。

由于缅甸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和百年来的英国殖民统治,是个由小农经济占主要成份的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工商业不发达的国家。到了近代缅甸民族资产阶级虽有所发展,但只能在殖民主义统治的缝隙中产生和发展,没有形成独立的力量。甸不存在实行西方式议会民主的经济基础,因此缅甸独立后,从西方议会民主制建立之日起就先天不足。

③缅甸军人政权的宗教因素。

缅甸是一个古老的佛教国家,千百年来人们按照佛教教义、准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在英国殖民者入侵之前,缅甸人接受寺院教育,接受佛教思想的熏陶,把佛教思想中的“四圣谛”和“八正道”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1885年,英国殖民者对缅甸的吞并,完全改变了缅甸佛教在国家中的地位。佛教不再是国教、佛法不再是钦定哲学,佛祖旧时的司法裁列权被剥夺。

为了维护佛教地位,振兴佛教,人们纷纷起来反殖反帝,但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西方民主制度(除一些受过西方民主教育的人士外)。

而许多缅甸的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如昂山、吴努、奈温、都是把佛教奉为至尊,1961年又把佛教宣布为国教。因此他们也得到佛教僧侣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

另一方面,由于受佛教教义的影响人们又表现出对世俗政治的冷漠与回避。缅甸人普退认为,政治是一种罪恶和祸害,是五大敌人之首(其它为水、火、贼和恶人)。这种回避、漠视和宽容的态度,对产生军人政权提供了温床。

3、缅甸军人退出政治舞台的可能性

  ①缅军最初的领导人同时也是缅甸民族解放运动的政治领导人,过去、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缅军都不会信仰文人至上。尤其是独立初期文人统治的混乱使缅军彻底丧失了对文人治国的信心。

②缅军的凝聚力并未受到严重威胁。经过数十年的经营,缅军及其家属已成为缅甸最大的一个利益集团,尤其是上层之间已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因为一旦军队分裂就意味着丧失一切,甚至可能被未来的民选政府送上法庭。因此,指望缅军内部出现一个倾向民主的领袖以及缅军分裂为支持和反对民主化的两派是不现实的。

③缅甸军人集团并没有丧失执政的自信。

应该说1988年的民主运动以及1990年的大选对军人执政的信心有一定程度的打击,但自1992年丹瑞取代苏貌成为军政府的最高领导人之后,军人政权的执政能力总体上有所提高,具体表现在军政府对国内政局的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以昂山素季为首的反对党民盟以及少数民族武装和政党在与军人的斗争日渐处于下风。

缅甸由于自然条件的优越,本来就不存在朝鲜等国家经常发生的大规模饥荒,相反在新军人政权执政期间,经济发展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依靠出口能源和国外的援助,军政府的财政状况也有了明显改善;军政府处理外交事务、应对国际压力的方式和手段日趋娴熟,加入东盟以及与中国、印度这两个地区性大国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其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此外,军人在缅甸政坛的主导性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基本认可。

由此可见,短期内不存在军人因为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而自动下台的可能性。

从政权的合法性看

自二战以后合法性进入政治学家的视野,并成为当代政治学关于政治权力评价的核心概念。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不仅是指政治权力的产生和行使合乎法律规定,而且是指政治权力必须得到公民的认同。

自1988年9月以来,缅甸军人政权试图通过以下三种手段获得政权的合法性,也就是政治权力的合法化。

  ①是传统的文化象征系统。国家政权努力通过证明其统治是与共同体的共同信仰和道德伦理相一致的,在传统力量根深蒂固的国家中,国家政权更多地依赖于由来已久的文化象征系统来强化其统治的政党性,甚至借助某种道德伦理力量使民众相信对国家政权的忠诚和服从是天经地义的。

具体表现为缅甸军政府大力通过与佛教的结合来论证军人政权的合法性,这是利用传统佛教的神圣性。

②意识形态手段。现代社会以自由、平等、民主等政治价值取代了传统政治价值,而现代国家政权在以这些价值立国的同时又无法真正达到政治统治的普遍化,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意识形态的力量,以灌输的方式使民众相信国家政权代表的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掩盖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营造一个“虚幻的共同体”。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意识形态控制进一步有机化和全面化,社会本身也参与了意识形态灌输的共谋,从而使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不断巩固。

具体表现为军政府反复宣扬民主政体的形态因民族、国家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西方的民主制度并不合适缅甸,缅甸要建设的是基础巩固、有纪律的民主,而且民主的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③社会政策手段。国家政权通过有效的社会政策推动社会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推进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从而使民众相信有利于自身福利的增长。在当代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越来越依赖于政治权力自身的有效性。政治权力的有效性是就国家政权治理社会的水平而言的,即国家能否有效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具体表现为缅甸军政府通过试图通过抛弃缅甸式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通过增加民众福利而获得合法性。

因此,缅甸军人脱离政治的动机尚不明显,条件并不成熟。

2、缅甸佛教:

A、佛教发展历史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派出使团到各地弘法。在这些弘法使团中,高僧苏那迦和郁陀罗二位长老被派至金地传教。(南部萨尔温江口附近的直通)首先传入的是大乘佛教。

唐书·骠国传》记载,公元七、八世纪时,其国城“有十二门,田隅作浮图”,“明天文,喜佛法”。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记其国“极尊三宝。多有持戒之人”。可见唐代缅甸佛教己很兴盛。

奴律陀年青时曾随父亲隐居佛寺,深受佛教的熏陶。他厌恶阿利僧侣的行为,决心实行宗教改革,寻求更为合适的宗教来代替阿利教。

阿奴律陀和从直通来的阿罗汉一起共同把小乘佛教立为缅甸的国教,立阿罗汉为国师。

奴律陀还听从阿罗汉的建议,遣使到直通请赐三藏,然而却遭到了直通国王摩奴诃的凌辱拒绝。阿奴律陀便发动侵略战争,攻陷了直通,获得所渴望之经典,乃建三藏经楼以珍藏之,此建筑物迄今仍可于蒲甘见之;

从此,小乘佛教渐取代北派佛教而为人民所宗奉。

到国王阿隆悉都执政时,也积极提倡佛教。他率领军队前往中国寻求佛牙;为使人民虔诚于宗教事业,他派遣使节到印度佛陀伽耶地区访问,并建立了许多宗教建筑,在国内到处建立佛塔、石窟、寺庙等。其中最著名的为公元1114年所建的他冰瑜佛塔。

佛教对缅甸社会有着很大影响,它不仅是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支柱,而目是缅甸广大人民社会行为和生活习俗的准则。佛教僧侣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多方庇护,也受到广大人民的尊崇。佛教寺院拥有土地,僧侣享有司法权和免税权,垄断着缅甸的教育。

1885年英国通过3次英缅战争吞并了整个缅甸。缅甸从此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缅甸社会中的许多制度遭到了破坏。僧侣的宗教作用和社会地位大为降低。天主教、基督教大行其道,西方文化借助国家机器一时成为主导文化。

佛教遭受了越来越多的压制和排挤。

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独立后,佛教又成为全体国民的精神寄托和传统文化核心的标志。缅甸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明白无误地写道:国家承认联邦绝大多数公民信奉的佛教的特殊地位。

B、缅甸的佛教习俗

①诚心奉佛:到缅甸人家里去做客,你会看到几乎每家每户都供有佛龛。有钱人家供金佛、银佛、玉佛,收入一般的人家供木雕佛像,家境贫寒的人家供纸佛像。

拜佛是缅甸人每天必做的一件大事。人们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市场上去买各种鲜花插在佛龛上,然后早拜祈祷。晚上睡前还要进行晚拜。每逢节假日,缅甸人常到寺庙去拜佛听经,或到远近有名的佛塔去拜塔。

②乐善好施:缅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乐善好施。在缅甸,几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舍,施舍已成为缅甸人的一种习惯。缅甸人施舍不讲究物品的贵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愿。缅甸有句俗话:“心诚的人施舍一个像榕树籽一样小的东西可以得到像榕树那样大的报答;心不诚的人即使施舍榕树一样大的东西,也只能积下榕树籽那样小的功德。”缅甸人认为,如果能在炎热的夏天向过路人施舍一杯清凉洁净的水,则是一件很积德的事。所以,你会看到,在缅甸人自家大门口,在市内公共汽车站,或在公园、佛塔等场所,总放有盛满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过路人饮用。缅甸人的施舍和捐献到处可见。

数以万计的佛塔和数不清的寺庙是人们捐款修建的;全国32万僧尼的斋饭、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布施的;就连市内公共汽车的凉棚、公园里供游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钱修起来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子。缅甸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捐钱修佛塔。他们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临死时把全部积蓄捐献出来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 

③在缅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业后继有人,被认为是一件积德的事情。对孩子来说,从此可以“成人”,受到社会的尊重,是一件荣耀的事。

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种形式:单独一家一户做剃度;几家几户联合起来给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门、街道、学校或集市为单位给孩子做剃度。举行剃度仪式的前一天下午,要举行盛大的游行仪式。晚上一般要请来剧团唱戏,通宵达旦。

正式举行剃度的当天上午,要在鼓乐的伴奏下乘专车到大金塔转一圈,再进寺庙给孩子剃发,穿袈裟,听戒规,然后布施斋饭。第三天,家长们要集合在一起,请法师在临时搭起的彩棚里诵经。家长跪坐在地上,手里拿着小壶或水,一边听经一边把杯里或壶里的水一滴滴地倒于盘子里或地上,叫作“分福”。意思是给孩子做剃度所积的功德不可自己独享,要大家分享。孩子剃度以后,一般在寺庙里当一周、两周、一个月或几个月小沙弥后可以还俗,有的从此皈依佛门,成为佛家弟子。

④尊敬僧侣。在古代,佛教大法师就是国王的国师。国王见国师必须赤脚膜拜。召见法师时要主动让开宝座以示尊敬。人们见到僧侣要停步,双手合十。躬身施礼。在现代,缅甸人对僧侣的崇敬之情丝毫未减。对僧侣讲话要用敬语,出门坐车或乘船,要给僧侣让坐。若因佛事出门,国家要负责给僧侣买票。求见僧侣要行五体投地礼。哪怕是亲生父母见了刚刚入佛门的儿子也要行此大礼。  

六、泰国佛教的特点

1、泰国是最大的佛教国家,佛教为其国教,素有“黄袍佛国’,或“黄衣国’,之称。僧侣和沙弥数近70万人,宪法明确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

泰国有佛寺近50000座,其中曼谷约有佛寺500座。

关于佛教传入泰国的时间,从泰国出土最早的佛像来看,约在公元4- 5世纪。因此,按最保守的说法,在公元4-6世纪时,泰国已有佛教流传。

2、泰国信奉的是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它们是释迩牟尼死后在信徒中形成的。小乘教比较接近释迩牟尼说教的原意,主张人只要断绝苦因,入涅境,就可成正果。小乘教认为人死后精神不死,宣扬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大乘教是佛教信徒中一些名位较低的人将佛教和外道思想融合而成的。大乘教认为自己解脱苦难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超度一切欲念,四大皆空,使他们都成佛,自己才能进入佛位。

3、泰国佛教的特点:

A、佛鬼同祭。泰国人民绝大多数是佛教徒。但他们并不只信仰佛祖,他们还在丛林山间祭供山鬼、树神、河神;在家里祭拜家鬼,祭祀祖先;有的佛教徒还虔诚地信奉天鬼、雨神。甚至在泰国佛教仪式中,也掺杂着占星术的成分。对此,泰国佛教都给予容纳,并用佛教给予解释:佛教诞生于信奉鬼神的人们之中,这是事实。但佛陀从未说过,佛教的产生就是为了破坏人们对其他宗教的鬼神信仰。

B、斋僧行善。“斋僧”,在佛教解释为“向僧人供奉斋食”,即和尚靠佛教徒布施食物为生。这是泰国小乘佛教中最基本的行善活动。对和尚来说,称之为“托钵化缘”。“化缘”,即僧侣向人求布施,而不能理解为“托钵乞讨”。因为佛教认为布施者与佛有缘法,布施是植福或积功德,和尚接受施舍是给众生的一个积功德的机会。

遇见托钵化缘的和尚,千万不能送现金,因为这是破坏僧侣戒律的行为。

女士若想将东西奉给僧侣,宜托男士转交,如果要亲手赠送,那么僧侣便会张开一块黄袍或手巾,承接该女士交来的东西,过程中僧侣是不容许碰触女性的。
遇女尼时,男子亦要小心不要触及她们身体

C、宴僧诵经行善。“宴僧诵经行善”是比“斋僧’,较隆重的一种行善方式。宴僧的菜食要比斋僧丰盛,要有一定量的和尚围坐在一起吃,好似一桌酒席。宴僧诵经行善,通常是请和尚到家里做完法事后,进行宴僧的,同时还有其他布施活动,有时也在佛寺举行。

D、剃度风俗。剃度是佛教徒出家必经的仪式,它在佛教中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按戒条规定接受剃除须发;二是超度生死之因。

剃度在泰国成为一种民风,最早始于650年前素可泰王朝的立泰王时期。立泰王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曾经剃发短期出家。与此同时,很多人也竞相效仿剃度出家。这不仅为帝王出家开了先例,也为民众成群剃度做了榜样。有很长一段时期,剃度出家之风盛行于7-11岁的儿童中。历史发展到曼谷王朝拉玛五世时期,成年男子也要短期出家,此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现今,人们剃度的时间多选择在每年的雨季,

即6-10月(时逢泰国守夏节)。青年男子和大学生成批集体剃度,时间灵活方便,最短者仅3天。剃度者的目的多是出于对父母的孝道和对佛教的虔诚。

泰国的主要佛教圣地

卧佛寺:建于1793年,是曼谷最老和最大的寺院。因其拥有大量佛像和佛塔而闻名全国,故又有“万佛寺”的称号。卧佛寺占地8万平方米,分为佛堂、僧舍和佛塔几部分,其规模及佛塔佛像数量均居曼谷佛寺之首。

寺内供奉一尊大卧佛,全长46米,身高15米,是曼谷市最大的一尊,也是泰国三大卧佛之一。该卧佛是用砖石砌成,再漆贴金箔,卧佛的足掌长度为五米,以贝壳镶嵌成一百零八个吉祥图,非常精致,同时蕴涵高深的佛理。此尊释迦牟尼卧佛悠然躺卧在佛坛上,几乎占满了整个殿堂的空间。殿内四壁有巨幅壁画,内容以释迦牟尼的一生为主题,介绍了佛祖的生平。
玉佛寺:是泰国佛教最神圣的地方,是查库里王朝的守护寺和护国寺,建于1782年。其金光闪闪的尖塔建筑令人叹为观止。这座位于御皇宫内的寺院是与御皇宫一并兴建的,自拉玛一世以来,它是皇室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

玉佛寺引人注目的就是供奉着泰国的宝藏--玉佛的大雄宝殿了。宝殿在日出时,其金墙就会闪亮生辉,十分耀眼。

该寺最引人注目的是供奉的68厘米高之玉佛,价值连城,玉佛通体苍翠,隐约泛出绿光,被称为泰国国宝。玉佛寺是泰国国王举行登基加冕典礼及王室举行佛教仪式、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每年在季节变换之际,国王亲自为玉佛更换锦衣。

金佛寺,又称黄金佛寺,是泰国华人对该寺的称呼,位于热闹的唐人街一隅,曼谷火车总站附近,为泰国著名寺庙,泰国三大国宝之一。

寺殿正中供奉有一尊用纯金铸成的如来佛像,重5.5吨,高近4米,盘坐的双膝相距3米有余,金光灿烂,庄严肃穆。

称这尊金佛建造于素可泰王朝,后来外敌入侵,为了防止金佛被当时外来入侵者掳走,爱国志士在其身上涂以灰泥,埋在土中达300多年,后被发掘出土,但因佛身涂了灰泥,不够美观,被供奉在湄公河岸的帕开旧庙里。后因庙址改建仓库,在搬运金佛时不慎摔了一下,佛身灰泥脱落,显露出一尊形态栩栩如生的金佛,遂成为稀世珍宝,乃运来曼谷,供奉寺内,供信徒们膜拜顶礼因此名闻全国,后定名该寺为金佛寺。

四面佛:已有五千多年歷史,原名「大梵天王」,由於相当灵验,所以订受信奉。
 拜四面佛时以正面为主,如特別祈求某种东西,可在代表該原望的佛面,重复膜拜。应该由正面拜起,然拍順时针方向绕拜许愿,正面求平安,第二面求健康,第三面求姻缘、求子,第四面求正、横财和事业。

拜四面佛的供品以鮮花和生果為主,花束以七種顏色的花朵為佳,七色花更有日日生智慧的含意;而生果則一個、三個和五個均可

七、老挝“佛教古国”

老挝有“佛教古国”之称,千年古都琅勃拉邦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内寺庙佛塔林立;万象名胜古迹众多,特别是塔銮气度非凡,已成为老挝的象征和其国徽图案。老挝色彩斑澜的民族文化和原始纯朴的民族风情,对国外游客颇具吸引力。

一、传入时间(1360年)和主要的发展过程:法昂王为川王之孙,父名法蒂,因与川王不和,遂被驱逐,其父携子法昂流亡于柬埔寨的吉蔑王朝。法昂年幼,为一位僧摩诃波沙曼多长老所教养。法昂十六岁时,吉蔑王见他雄伟英俊,于是就将女儿娘高乐嫁他,招为驸马。

公元1340-1350年之间,法昂希望恢复父亲的故土,获得吉蔑王之助,统率一支强大军队,沿湄公河北上,先进攻巴塞,大获胜利。进而再战川东,击败其祖父川东军。祖父自杀死,遂自封为川东王。

法昂王的妻子娘乔乐为柬埔寨王女,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受持在家五戒。当她随夫到了老挝,国家是安定了,可是人民和官员,多数崇拜鬼神、祖先、精灵等,更屠杀牛、象等动物祭祀鬼神。非常迷信和残忍,她心中生起悲悯。同时身居老挝,很难实践佛教徒的生活。于是她请示夫王法昂从柬埔寨引进佛教,不然就让她回国去。

法昂王幼年随父流亡柬埔寨时,曾受摩诃波沙曼多长老的教导,有很好的佛教基础,就很欢喜的答应了。他随即慎重选派使节,写好国书,准备贡物,有银三十万。黄金三万,各种珠宝,呈献给柬埔寨国王岳父,请求派遣有德学高僧及携带三藏圣典等至老挝弘扬。柬埔寨国王非常欢喜,于是礼请摩诃波沙曼多和摩诃提婆楞伽这两位长老来到老挝。

1975年底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成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新国家成立后,废除君王制,取消王国宪法,佛教不再是国教,1976年政府推行僧人再教育活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僧人的数目由过去二万人,下降到一千七百人。

二、主要的佛教名胜——

塔銮:位于万象市东北部,始建于1556 年,塞塔提腊王统治时期,历时 6年才完成,是历代皇室及高僧存放骨灰的所在地,其寺庙为老挝最宏伟的寺庙,据说还存放有释加牟尼佛祖的胸骨,老挝人民对此极为尊敬。国徽中的图腾即为塔銮。塔銮是方形的砖石建筑,共有三层塔基,底层周长约60 米,四周建有 4 座膜拜亭,第二层塔基有 30 座高 3.6 米的小塔,每个小塔内还有一座小金塔,重约60克,同时还有铭刻佛法核心内容或四谛核心内容的金贝叶等。第三层主塔矗立在半圆形台座上,总高 45 米,台座周围是24瓣大型莲瓣饰物,塔尖如锥,贴满金箔。塔銮四周建有回廊,整个建筑群占地 8400 多平方米,是老挝的国宝。每年11 月在这里举行老挝最隆重的传统宗教节日 —塔銮节。

八、柬埔 寨吴哥古迹

柬埔寨的吴哥古迹吴哥古迹(Angkor)位于暹粒省境内,距首都金边240公里。考古学家把它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

以精美浮雕和宏伟的巨石建筑而闻名于世的吴哥古迹,坐落在柬埔寨西北部的暹粒市附近,距首都金边约240公里。

吴哥古迹原为公元9~13世纪吴哥王朝的都城,包括吴哥窟(小吴哥)、吴哥通(大吴哥)、巴扬寺、空中宫殿、巴肯寺、女王宫、塔普龙以及东池、西池、北池等大大小小600多坐精美石刻浮雕和雄伟石塔构成的石砌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吴哥地区方圆45平方公里的热带丛林中。

13世纪,随着暹罗及越南的兴起,吴哥王朝日益衰落。暹罗从北面进攻,越南由东面侵袭,面对两面夹击,吴哥王朝节节溃退,庞大的帝国顿时土崩瓦解,如云烟般飘散在历史深处。而自1433年吴哥王朝东迁之后,吴哥便废弃了。当残败的神庙宫殿被迅速生长的热带丛林包围、湮没后,吴哥文明也逐渐被遗忘,成了一个失落的梦。

1860年法国人亨利·穆奥为了采集蝴蝶标本来到

柬埔寨,乘小船沿媚公河上行,到洞萨里湖,穿过丛林向纵深前行,走了5天一无所获,正准备返回时,在密林中看到了那5个塔尖……,夕阳的余辉下,像莲花般高耸的石塔璀璨夺目,“在看见这些塔尖的一刹那,我的心在颤栗,此时,你除了能够怀着敬畏的心情默默凝视外,你没有办法再组合一个词去赞美这建筑史上奇妙的景观”。

吴哥窟由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建造,直到阇耶跋摩七世(118l~1220年在位)时才完成,历时近90年。吴哥窟既是王国的首都,又是宗教圣地;既是国王生前的寝宫,又是国王死后的寝陵。它是12世纪吴哥王朝极盛时期的代表作。

按照古代柬埔寨婆罗门教和佛教的观念,国王是万物之主毗湿奴下凡的化身,死后要恢复毗湿奴的原身,当做神来供奉。吴哥王朝历代君王生前都要为自己修建一座陵墓,称为“山庙”。苏利耶跋摩二世是柬埔寨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西哈努克亲王称之为“柬埔寨的拿破仑”。他在位时东征西讨,一度吞并占婆,攻打到现在越南的清化一带,并占领湄南河流域广大地区,使吴哥王朝的影响深入到马来半岛。他大批地征调劳力,修建吴哥窟。在吴哥窟的个乙宝塔内,就曾供奉着一尊骑着神鸟的毗湿奴神的塑像。

九、印尼的婆罗浮屠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遗迹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被称为婆罗浮屠,意为“山丘上的佛塔”。别称千佛塔。它规模宏大,塔不像塔,庙不像庙,陵不像陵,远看像一座小山,近看似成排窑洞,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佛教建筑。

该塔始建于公元8世纪后叶,当时夏连特拉国王为了收藏佛祖释加牟尼的一部分骨灰,动用了几十万民工,花了15年时间,于9世纪竣工。1006年因地震及默拉皮火山频频爆发,灰尘源源而落,将塔面蒙得严严实实,火山泥浆将塔座埋在土底下。火山灰肥沃,草木钻石缝而生,长成参天大树,使整塔成了森林,后人再也不知道这里有座大塔。仅从民间传说中人们才知道它的存在。直至1814年被人重新发现。该遗迹在热带雨林中沉睡了整整十个世纪后终于被人们唤醒,现已成为世界的一个著名旅游胜地,被称为“东方四大奇观”之一

婆罗浮屠整体是一个在自然山丘上用200万块火山岩石砌成的实心建筑(左图)。它没门,没窗,没房间,没梁柱,是百分之百的“石头方丘”。但整个建筑却布满了精美的浮雕,从而成为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之一。

婆罗浮屠的整体设计和各层装饰体现了佛教密宗曼荼罗义理。佛教将天地分为三界,最低的是欲界,人在此阶段无法摆脱各种欲望,其次是色界,人虽已摒弃各种欲望,但仍然有名有形,最高是无色界。至此,人已不再有名有形,永远摆脱了世间的一切桎梏。婆罗浮屠塔的台基代表欲界,4层方形台及浮雕回廊代表色界,3层圆形台和大窣堵波代表无色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9284.html

更多阅读

中东、西亚、东南亚、欧美地区各有哪些国家? 中东与西亚

中东地区包括哪些国家?“中东”一般可近似地理解为泛指西亚、北非地区的一些国家。广义上说,一般可包括埃及、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也门、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利比亚、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

东南亚国家联盟 和中国关系最好的国家

百科名片 旗帜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ASEAN)。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

亚洲有哪些国家 俄罗斯属于哪个洲

2009-11-16 09:37:42|分类: 外贸专业 |字号订阅东亚指亚洲东部的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和蒙古五个国家。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有11个国家和地区。它们是: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

声明:《东南亚国家简史五 东南亚国家》为网友野气称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