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宋提刑官2》进一“小”步
文和运超
41集的古装剧《大宋提刑官2》无疑会让人要和何冰等人主演的《大宋提刑官》拿来比较。
现在看来,这一次续集做了很大的突破,不过对于看惯一个一个推理破案故事的观众来说,这部续集卖的关子太大了,几十集都围绕一个大案子绕来绕去,难为的是案中有案,也不是一下子解得开,反而都抓着观众的神经。
《大宋提刑官2》的整体比第一部更有想象力,而且更具原创性。其实第一部中间几个故事都不是来自《洗冤集录》,只有第一个商人被杀溺水的案子有一点依据,最后一个有一些故事性。而中间的几个案子说起来很不可思议,那是来自蒲松龄老先生的《聊斋》,只不过编剧先生把故事挪一下朝代。
《大宋提刑官2》的故事一改那种“篡改”的方式,反而根据宋代的真实历史大做起文章来。宋理宗继位前后的宫廷纷争确有那么回事,不过历史上没有石开元这个人,而是大名鼎鼎的史弥远。他在宁宗皇帝后期专权,想办法废除了太子,另立理宗登基,掌控朝政9年,加上宁宗时期前后专权26年之久。厉害的是他竟然没有被后人列入《宋史》的奸臣传,可以想见他是一个多么精明的家伙,甚至超过了秦桧、贾似道之流。
电视剧上表现前太子赵泱对石开元不满,写了一幅字让侍妾胭脂瞧见了,胭脂告诉了石开元,结果导致太子被废,贬为济王,出居湖州。这一情节基本上符合历史,只是,历史上那个被废的太子不叫赵泱,而叫赵竑(电视剧里恰恰把在位的理宗皇帝改成叫赵闳,而历史上他则是叫赵昀)另外,济王到了湖州后,有人合谋意图重新登位,找来杀身之祸,也是历史上有过的。电视剧附会了一个大学士父子,也算是有了根据。
上面就是《大宋提刑官2》的历史背景,然后和第一集有些关联的就是湖州知府曹墨,正是第一部里太平县冤案的书生。不过他在第二部的戏份主要集中在前半部分,制造案情的谜团重重。当故事在30集前后,大体上的线索在逐渐解开后,曹墨不能遮掩这个案子的悬念后,他在剧情上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看起来,这个续集显得更为难得,而且它比第一部出色的在于立意,用乏味俗套一些的话说就是艺术感染力。整个故事从开始就在渲染,500缗赈灾专银和济王疑案是有关系的,而这个案子最好不要深挖下去,因为很有可能牵扯到皇帝本人。
故事的悬念先在户部侍郎被杀时有了一个转折,宋慈经过勘察和推理,明白了凶手就是户部尚书伍德,而这个伍德经过御史大人王如章的调查,也被揭穿就是当年的奸相石开元的侄儿。剧情第二次的推进则是在原湖州知府姜汝城的苏醒,宋慈终于明白济王当年在湖州的经历,还有那份触动人心的遗诏。最后济王终于下山,但是在临安府的僧侣客栈结果意外身亡,包括他之前的大学士之子阚必昌。最后的这一疑案完全把案情的内幕还原了。
随着故事一步步的推进,观众会发现这部剧最后并没有给人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结果。因为故事重点没有在制造悬念上,反而为的是一步步澄清疑团。剧情的核心是塑造宋慈这个人物,其中最惊心动魄的一点就是,这个故事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过了第一部,夸张一点地说险些就达到《刺杀肯尼迪》的高度——通过一个棘手的案件,主人公为了维护真理不惜站在了当前政府的对立面。而宋慈这样的人和曹墨那样的人的差距是多么明显。只有宋慈的老母亲为了支持儿子的理想,同呼吸共命运了两次,一次在开启济王墓,一次在最后击鼓惊朝。
再看看剧中的人物,王庆祥接替何冰出演宋慈曾经有过一些担心,看完全剧后的确可以感觉这个中老年宋慈演的过于沉稳了,甚至激动的时候也没有过多的情绪变化,比如最后那场非常需要感情渲染地老母亲身亡的重头戏,仍然看不出宋慈的感情流露,说起来这是多么可怕的人物啊。还有几场他和瑛姑的对手戏也是一本正经,当然这可能是王庆祥本人铁面的特色,但若跟何冰比较起来就显得不那么生动。但是陶泽如演的宋理宗就完全不一样,各种情绪十分饱满,例如他被伍德逼迫,和试探曹墨等不同的情形下,这个皇帝的心态竟然非常丰富,陶泽如演出了他强烈的内心冲突。
历史上的宋慈曾是朱子理学传人真德秀的学生,所以宋慈是深受新儒家学说影响的孝子直臣,宋理宗和史弥远虽然历来评价很糟糕,但他们都对推动理学的传播起到巨大作用,最突出的封建伦理几乎就在南宋的这一时期成型了。而宋慈本人在长期的工作中显示的却不完全是儒家书呆子的性格,他用的是纲常伦理的说法,但是方式却是不同于理学保守主义,反而更接近唯物思想。
宋慈对待尸体的态度,却出于检验的实际需要,一反当时的伦理观念和具体做法,彻底打破尸体检验的禁区。他告诫当检官员:切不可令人遮蔽隐秘处,所有孔窍,都必须“细验”,看其中是否插入针、刀等致命的异物。并特意指出:“凡验妇人,不可羞避”,应抬到“光明平稳处”。如果死者是富家使女,还要把尸体抬到大路上进行检验,“令众人见,一避嫌疑”。如此检验尸体,在当时的理学家即道学家看来,未免太“邪”了。但这对查清案情,防止相关人员利用这种伦理观念掩盖案件真相,是非常必要的。
宋慈敢于将道学习气扫除,这是难能可贵的。只是由于他出身于朱子一派,不便像同时期的陈亮、叶适等思想家那样,公开批判程朱理学。但他用自己的行为和著作提倡求实求真的“科研精神”,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了。
宋慈简介:
宋慈是南宋时福建人,生于1186年,卒于1249年。进士出身,曾经出任过主簿、县令、通判等职务。1239年,宋慈升任提点刑狱。这时,宋慈已经50多岁。
不过,宋慈居官清廉刚正确有据可查。在出任广东提点刑狱一职后,宋慈调查了解到官吏多不奉法,积案甚多。宋慈立下规约,限期清除积案,8个月时间清出200多件案件。后来,宋慈移任江西提点刑狱。淳祐年间出身湖南刑狱。
宋慈死后,皇帝理宗为表彰他的功绩,曾为宋慈御书墓门。《洗冤集录》成书于1247年,是宋慈晚年的著作。宋慈撰写的《洗冤集录》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是中国法医学的里程碑,是一部大体上符合科学精神的杰出作品。清同治六年,荷兰人首先将这本书翻译成荷兰文,传入西方。《洗冤集录》比意大利人图纳图·菲德利写出的《医生的报告》早了整整350年,相继被翻译成朝鲜、日本、英、法、德、俄等多国文字,至今仍然具有相当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是当时和后世的法医检验指南,成为法医界必读的书籍!宋慈被西方人称作“法医学之父”。
2007年4月
关于《大宋提刑官》第一部的评论请点击:
http://wenyuan.xj163.cn/works.asp?id=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