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远去的飞鹰》说的是抗战期间的空战英雄高志航的故事。跟以往托名史诗却总给主角起个虚构名字的影视作品不同,这部剧直接用了历史人物高志航的真名。
《远去的飞鹰》捋着高志航(朱亚文)的传奇人生叙事,比如说他以当年看来惊世骇俗的方式娶了洋妞葛利尔,又碍于军纪不得不舍她而投身飞行事业,比如说他为了言志而更名为“志航”,在变成瘸子之后仍然驾机翱翔于天空。跟大多数抗战剧相比,尤其是跟一些表现游击战的作品比,《远去的飞鹰》在尊重历史、还原真相、老实叙事等方面好得多。
近年来,随着一些沉没的史料不断被打捞出水,随着国人看待抗战史的视角日渐宽广、心态更加平和,不为浮云遮望眼,不为裹胁阉真迹,影视作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能看见松山血战的惨烈,《中国远征军》中能见出缅甸大捷的烟云,《西藏往事》侧面记载了驼峰航线上美国飞行员的英勇,《远去的飞鹰》则还原了“9-18”事变中张学良的复杂心理和中日空战中我方可歌可泣的胜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9-18”事变的黑锅是老蒋一人背着的。因为他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他下达了“不抵抗”的电令,几十万东北军几乎一枪不发就放弃东北,撤至关内。这是一套流传甚广的“定论”。《远去的飞鹰》中,在高志航的质问之下,张学良说出了另一番考量:是我在日本时领教过他们的军力,知道东北军无法独力抵抗,与其全军覆没,不如保存实力,将以有为。这就向历史真相大大地进了一步。当年的张学良虽奉蒋为领袖,实际上仍是东北的“土皇帝”,只要他下令抵抗,日本人断不会轻松得手。是他被一时的怯弱和军阀固有的“保存实力”心理所缠绕,才造成东北快速沦陷。“小六子”被千夫所指,未必有多冤。
另一件是1937年那场提振士气的“中日空战”,呈现在了观众眼前。1937年8月14日,弱小的中国空军在杭州湾上空,首次和“所向无敌”的侵华日军航空队对战。最终,中国空军以“空中肉搏”战术取得胜利,日本海军航空大佐石井义剖腹自杀。在国人印象里,中国那时积贫极弱,在军力上全面落后,除了让勇士们用血肉之躯阻挡敌人的飞机大炮之外,就只能是“神出鬼没”的游击战了。步军尚且不在一个档次上,高技术的空军如何能敌?没错,实力对比是这样的,但沙盘上的对峙一旦进入实战状态,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远去的飞鹰》中的高志航驾落后机型与日本空军两战:遭遇战击落敌机四架、击伤两架,6比0。次战,日军集中了60多架飞机杀气腾腾地前来复仇,中国空军早有准备,一顿迎头猛打,17架日机被击落,其余落荒而逃。这是有史可查的。
当时,蒋介石和宋美玲正为空军问题而焦虑。国民政府多年拨付了大量经费,全国人民热情捐献,蒋介石本以为有1300架飞机可以参战。但细问之下,却只有300架飞机可以升空,而且机型和装备落后。原来,宋美玲把用于购机的巨额资金存进了香港银行,只用旧机保持训练。这简直就是跟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一样的丑闻,虽然不能证明宋有侵吞国有资产之心,但误国误民的指责是逃不掉的。因而,高志航率队大胜之后,等于是给宋美玲和蒋介石解了套,她这才亲往嘉奖,言辞恳切、激昂而动情。民族主义是一种不用强调而自在的东西,看到这里,我也跟着沸腾了。
当然,你不能指望一部电视剧是描红历史的产物,一者历史的细节和表情本不可知,二者真实的人生缺乏通常所谓戏剧冲突。为了抓住观众随时可能转移的注意力,传奇上还要加传奇,真事上还要添波折。从小处说,高志航一开始在枪林弹雨中一箭三雕:消灭了日本鬼子,驾着飞机返航,抱得美人回归,这基本上属于中国武侠片里的剑仙和美国科幻片里的超人才能做到的事。从大处说,日本的加贺号航空母舰曾盘踞长江口,见天倾斜成吨的弹药,成为屠杀中国军民的绞肉机,剧中高志航的战友用自杀式撞机爆破法将之击沉,这明显是“张冠李戴”或者自我美化了。日本的加贺号航母的舰载飞机确曾于1937年在中国遭遇重创,但航母在中国全身而退,直到1942年中途岛海战中,才被美国企业号航母击沉。因而,《远去的飞鹰》仍然是一部把多个人物糅合、多个事件归并同时进行了传奇化虚构的电视剧。
电视剧不是历史的简单图解,但史诗型和传记型电视剧不能没有敬畏历史的态度。这方面,《远去的飞鹰》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珍存历史和戏剧发挥之间寻求着平衡。而它在各地播出时飘红的收视率也证明:不用嬉皮笑脸的姿态面对历史,也能收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