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傈僳族概况
●/李贵明
傈僳族主要分布于亚洲,祖先来源于青藏高原,唐以后形成单一的民族。由于狩猎和战争的影响,傈僳族成为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傈傈族从青藏高原迁到四川盆地,再到云贵高原,继续迁往中印半岛,以及东南亚各国。傈僳族整体呈现由东往西迁徙的迹象,在傈僳族内部也有“往日落的地方迁徙”的传统概念,因此傈僳族被人称为“追赶太阳的民族。”从川西高原到中南半岛长达几千公里的地带,都有傈僳族的影子。
从16世纪起,傈僳族在滇西北的迪庆、丽江地区反抗土司统治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但屡遭失败,参与起义的傈僳族氏族部落被迫集体迁徙,他们从金沙江、澜沧江流域一路往西迁徙,先后到达怒江、独龙江流域。19世纪初叶,迪庆傈僳族英雄恒乍绷起义失败之后,引起更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迪庆、丽江、怒江地区上万傈僳族迁往缅甸,于19世纪初叶到达缅甸北部,并定居下来,是为最早的东南亚傈僳族。
时至今日,全球自称和他称“傈僳”的傈僳族人口超过一百万,其中七十万分布在中国,其余三十万左右分布在东南亚的缅甸、泰国、印度、老挝等国家。东南亚傈僳族自称“傈僳”,通用两种差别不大的方言,即迪庆维西傈僳语方言以及怒江傈僳族方言。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傈僳族,可以通过傈僳语自由交流,无障碍。
东南亚傈僳族中,以缅甸傈僳族影响最大,人口约有20万。19世纪至20世纪初居住在缅甸北部与中国怒江州和印度毗邻地带。20世纪中叶,一部分迁徙到缅北重镇密支那。至21世纪,缅北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傈僳族聚居地。20世纪50年代,缅甸掀起社会主义革命,至80年代缅甸135个民族在缅甸境内分解为克伦、掸、克钦、崩龙、佤帮等多个民族武装,傈僳族--与景颇族一道在缅甸被划定为“克钦族”,在缅甸北部也拥有一支民族独立武装,称为“克钦独立军”和“克钦新民主军”,拥有兵力6000余人。
1993年,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组织发生冲突,克钦独立组织寡不敌众,兵力减少到3000余人,缅北2万多傈僳族难民涌入中国怒江地区。1994年2月双方签定停战协议,后缅甸政府与缅甸少数民族独立组织协商逐步和平解除地方武装,至2003年,克钦独立武装仍然掌握着1000人左右的军队。实际控制着片马、昔董、拖角和落空等近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缅甸另一部分傈僳族居住在掸邦东北部果敢地区的红星区,人口约1万,与缅甸克钦邦关系密切,与中国临沧的傈僳族有渊源关系。
由于缅甸内战不断,人口约5万的六个傈僳族部落穿越缅甸,于19世纪后叶到达泰国,在泰国北部清迈府地区定居下来,最远的一支到达老挝。
20世纪50年代的缅共革命战争的影响使傈僳族从缅北向周边迁徙,往北到达今印度控制的藏南阿鲁纳恰尔,人口约7到10万,居住在长郎区和提拉普区。居住在藏南的傈僳族生活并不富裕,文化也比较原始,至今还有氏族部落存在。
到当代,东南亚傈僳族形成了以密支那为中心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的居住格局。东南亚各国的傈僳族饱受战乱之苦,人口分散,社会发展缓慢,但是仍然保留着传统语言和生活习性。国外傈僳族也根据服饰颜色差别可分为白傈僳、黑傈僳。过去傈僳族主要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基督教传教士富能仁20世纪初期在傈僳族地区创建教会,帮助傈僳族创造傈僳文,至今东南亚傈僳人中一半以上信奉基督教,傈僳族宣教士众多。在靠近藏人聚居地的傈僳族则信藏传佛教,不过数量很少。
在长达13个世纪的迁徙中,傈僳民族最终成为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形成了以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为核心居住区域,并辐射到中南半岛的大分散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