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像其他很多皇帝一样,有着传奇的经历,历史学家及爱好者对她的研究材料十分丰富,媒体更是频频有染。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境内)人,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父亲是个木材商人,家境殷实。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她的父亲抓住了机会,资助过钱粮衣物,遂唐朝建立以后,其父以功臣的身份敲开了做官的大门,这给武则天进入上层社会奠定了基础。
关于武则天入宫前的具体经历史料记载不多,武则天从小性格强直,这是史家共同总结的性格特点,可以想象到一个假小子的形象,武则天不喜女红且不习女红,唯喜读书,故知书达礼,深谙政事,为她后来从政打下了基础。童年时代,曾随父母遍游名山大川,阅历深厚,培养了她的眼界和才干。其母杨氏嫁入武家前,其父已经有了几个儿子,故武则天在男孩的氛围中成长,父亲去世后她们母女在家中的地位卑微,遭受兄长白眼,这可能是造成她冷僻性格的原因。
一转眼武则天已经14岁了,到了该嫁人的年龄,李世民听说武则天长得明媚娇艳,楚楚动人,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一个少女就这样变成了少妇。然而这位少妇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太宗皇帝很少临幸武才人。那时的武才人毕竟还年轻,缺少一份心机,她耿直的向太宗皇帝介绍她驯马的方式,让太宗觉得这是个霸道的女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次,当她听说唐太宗有一匹名叫“狮子骢”的烈马,无人能够驯服,便主动对唐太宗说:“臣妾能制服陛下的这匹烈马,但需三件器物:一是铁鞭,二是铁檛,三是匕首。我先用铁鞭抽它,如果不服,再用铁檛击它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我们知道李世民一生最爱两个女人,一个是长孙皇后,另一个是贵妃杨氏,这两个女人一个体贴入微,通情达理,一个小鸟依人,楚楚动人。这种性格才能迎合李世民的需要,武则天正为她的年轻付出代价。649年,武则天26岁了,她的丈夫李世民去世,她把作为女人最好的十几年搭给了太宗皇帝,陪伴太宗十二年,依然还是个才人,对于武则天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格来说无疑是个打击。
然而武则天变的成熟了,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那个养尊处优的王皇后本来天真地想利用武则天来压倒萧淑妃,武则天便再度入宫,身份是个宫女,这回她暂时不再咄咄逼人,小心的迎合王皇后。一年后就升为二品昭仪,她清楚的知道自己是王皇后的棋子,萧淑妃能失宠,她今后也不会例外。必须争取更高的权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654年,30岁的武则天生了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然而命却太短,不知怎么着猝死了,很多历史都说是武则天做的,本人不太赞同,武昭仪利用了这个机会却是铁的事实,她早就看透了高宗李治的心思,谁让倒霉的王皇后偏巧来看这个女婴呢。李治这个人是个叛逆性格,从小生活在父亲的光辉下,皇后、大臣大多是父亲李世民生前安排的,早就厌烦了,父亲不喜欢的女人他也偏偏要喜欢,他这种心情其实也不难理解,武则天和李治夫唱妇随,相互利用。皇帝就是皇帝,折腾了几年,至655年,王皇后跨了,反对最甚的宰相褚遂良贬为外州都督,659年,前朝元老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被武则天捏造罪名全部贬黜,从649年到659年,武则天通过10的努力,捍卫了自己在宫中皇后的地位。
也几乎就是从这时候开始,660年,李治的头疼病开始发作,有些时候还看不清楚,武则天又一个转折点来了。要么默默等待命运的安排,要么主动安排自己的命运。显然武则天选择了后者。李治知道武则天处理政务的能力,太子又年幼,所以当他身体不好时就让武则天亲自打理朝政。武则天尽心辅佐,从此开始接触到政务。664年,李治发现武则天有些时候处理政务比较霸道,便找来上官仪商议废后之事。本人观点是,李治的本意仅仅是要给武则天一个下马威,让他不要太嚣张,并无真正废后之心,他不想在摆脱长孙无忌等老臣的束缚后又受控于皇后。只可惜了上官仪,成了政治牺牲品。从那之后,武则天在李治面前更加收敛,因为经验丰富的武则天不会再重蹈当年为太宗皇帝驯马时为自己带来的悲剧下场的教训。我想之所以会有今后的武则天,就是因为她在收敛中进取,不断增加政治才干,寻找时机排出异己。丈夫李治常年身体孱弱,为了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地位,武则天揽权的行动本身是聪明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多年的经历使她深谙权利对于维护自己在宫中地位的重要性。史料同时也记载,李治之所以会把部分权柄一步步交给武则天,一方面是自己身体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武则天和自己的政见大多一致,同时太子年幼,又是武氏亲生,母亲以太后身份摄政成功案例古已有之,所以李治此举很容易理解,只是他在皇后和权臣之间选择了前者而已。当然他不会想到武则天会称帝,这个责任不能推在李治身上,武氏称帝还有后来其它的必然和偶然因素。但说李治生前完全受控于武则天纯属无稽之谈。就这样,武则天抓住了机会,在高宗去世前的30多年里尤其是664年之后,武则天真真正正的锻炼了自己的政治才干,咱们再回头想想现在,有哪个国家主席、政府总统就职前不经历一番政治磨练呢,更何况她当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女皇帝。
时间到了683年,在位34年的高宗李治去世。李治是个颇受争议的皇帝,争议先搁置不说,他作为一代守成的皇帝,在位期间无论是国家版图还是经济文化,都超越了太宗李世民时期,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只是夹在太宗和武则天之间被历史遗忘了。同年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到现在历史的发展还一切“正常”,我们已经无法得知武则天从什么时刻起开始有称帝的野心,但至少在此时称帝的条件还不具备。李显的智慧似乎不是很高,当上皇帝就忘乎所以了,高宗临终遗训,军国大事等有不能决断者,由武后裁决,看来李治对这个儿子治理国家也不太放心,刚做了几个月皇帝,就自作主张要立韦后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力谏不听,武则天遂废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纵观历史,皇太后临朝案例屡见不鲜,但废除先君立嗣并不多见,更何况武则天废的是自己亲生儿子,没有绝对的把握就等于玩火自焚,因为让自己的子嗣做皇帝是所有后宫女性毕生的夙愿。这时候的武则天终于露出了真正的野心。
684年,李旦即位,是个傀儡皇帝。李旦鉴于兄长的惨痛经历,所有政事均听命于母后武则天,武则天从684年起至690年即位这6年里,用毕生的政治智慧同李唐王室进行较量,朝内很多亲李大臣都幻想这个老女人很快离世,但这场政治斗争却总是以武则天胜利告终,武则天不但没有离世迹象,反而广纳男宠,越战越勇。690年,著名的三让皇帝李旦不得不顺应时势,将皇位传给母亲,明哲保身,历史证明李旦是对的,他的让使他成为武则天6个子女中唯一寿终正寝的皇子。李旦第2次让是让中宗庐陵王的太子位,避免兄弟纷争。第3次让是让位于儿子李隆基,从而避免夹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斗争漩涡之中,虽然每次都是无奈,但拥有自知之明的李旦能够察觉自己的智慧胜任不了政坛的纷争而明哲保身,也不失为他的庙号“睿宗”。其实在徐敬业起兵之前,武则天虽然有雄厚的政治地位,然而尚未涉及到调兵权,还不具备称帝的关键条件。武则天彻彻底底的利用了这个机会,因为毕竟李旦还是名义上的皇帝,用最合理的名义镇压了叛军,从而掌握了调兵权。从而天下大权全部掌握在武则天手中,称帝只是时间问题。失败的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总是抱怨--运气不好,成功的人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总是能化被动为主动,利用一切时机。叛乱不但没有把武则天打垮,反而扫清了障碍,所以武则天会成功。690年,67岁的武则天终于登基称帝,成了即位年龄最大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个皇帝一做又是15年。
武则天做为女人在封建社会能当皇帝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第一、唐代自开国来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这使得女人有机会涉足政坛;第二、武则天家境的背景使她有机会参与上层社会;第三、是因为她的丈夫是高宗皇帝。首先李世民留给李治一个不错的王朝,高宗本人也很争气,将王朝进一步扩大,但由于高宗身体不好使得武则天有机会参与朝政,并且是数十年,武则天不但拥有了后宫胜利的斗争经验,这期间武则天又赚到了丰富的政治资本。这和后来的韦后形成鲜明反差,韦后的丈夫中宗在位就没做出什么政绩,人们自然就不会眷恋他的皇后,更何况韦后只做了5年皇后,又没有从政经历,称帝失败在所难免。其实总结出来,武则天的王朝客观上说是他的丈夫李治留给她的,她又通过几年的努力挂了个皇帝名,真正过了把做皇帝的瘾。在她死后理所当然的把江山又还给了李家,武则天能做皇帝,就是偶然中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