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喜爱甜食,顺带着也喜欢糕点。糕点,北京叫饽饽,上海叫点心,说白了就是垫补垫补。我过去很喜欢稻香村,二十多年前经常大老远跑到灯市东口,就为了买一点稻香村的糕点。最近几年稻香村退步得厉害,味道越来越不好吃。我曾经在节目中说,现在的稻香村南不南北不北的,结果招来一位激进的听众,说我看不起北京人,理由是因为我不喜欢稻香村,弄得我哭笑不得。这位听众怎么就不想想,稻香村来自江南,原本是一家南味糕点铺子,并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不过这也说明稻香村的美誉度很高,很多北京人已经把稻香村看做北京的一分子。
吃这件事情是很个性化的,尽管有这样的听众,但我还是不喜欢稻香村,我现在喜欢的是桂顺斋。说起来这桂顺斋倒是地道的北京风味,尽管字号是天津的,当初的创办人却来自北京,做的是北京清真糕点。自从在天津第一次品尝到桂顺斋的糕点,我就喜欢上了它。好在北京有一家分号,隔一段时间我就去一趟。这不,今天下节目回到家,用了晚餐,就开车去了花市。买了牛舌饼、咸方酥、百果酥皮、蜜马蹄各一斤,还有一大块萨其马,总共花了90多元。(照片是以前拍的)
我做节目有一个特点,不管买菜做饭还是餐厅里的事情,说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我就难免在节目中提到桂顺斋,也因此有一些听众循着到了桂顺斋买点心。桂顺斋糕点好吃,但桂顺斋的服务不算好,也因此我每每提到桂顺斋,总要说道服务的事情。今天我去桂顺斋,有几个片段有点意思:
我一进门就问,您老来吧?嗯
您是沈老师吧?是啊,您怎么知道?
有很多人来,都说是听着沈老师介绍来的。
那您怎么知道就是我呢?
刚才不是问您了,您说老来。
你们家我看主要靠回头客,经常来的人也不知我一个啊?我到现在也没搞懂,店家为什么就判断出我就是呢?
这些都是在包扎时的对话。不过今天我进门就觉得气氛不同往常,似乎比较客气,还提醒我别碰着脑袋。难道这些就因为我在节目中推荐过他们家的点心?尽管如此,之前的两个细节,估计店家心理面还会嘀咕,这人怎么这么事儿啊!何事?
比如蜜马蹄16元一斤,照例电子秤应该显示32一公斤,店家打成3.20,这样零头四舍五入,图他们自己方便。他们是方便了,顾客我不乐意了。建议他们好好学习学习陈连生陈老的《买卖经》,琢磨琢磨顾客的心理感受;
第二,约完点心以后再约另一种点心,应该把小簸箕里的芝麻等糕点渣滓抖落干净再约。尽管这些分量微乎其微,但积少成多,一天下来就是钱。而且这也代表了对顾客的尊重。细节是否注意,也代表企业的管理水平。当然,这两件事情碰到我这个刁民都是要纠正的,我花钱买东西,理直气壮。但我以前来也碰到过,说明店家并不明白为什么,只是碰到我这样的刁民就临时改一改。
《饭点说吃》有一个小栏目是介绍饮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照理桂顺斋完全够得上这个规格,但一些服务商的瑕疵让人不满意。我将来即使要专门介绍他们家,这些瑕疵我也一定要指出来,以免误导听众。
今天节目有一条短信,说节目是否有老虎墩,让嘉宾什么都招?其实,只要 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有坚持为听众说真话的信念,商家就很难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