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我国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涌现出不少医术卓绝的名医,华佗是其中的一位。
华佗,东汉末三国时期人氏,自少年起游学各地潜心钻研医术,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曾发明“麻沸散”以解脱病人手术时的痛苦,故被后人称为中医外科的鼻祖。
据史料记载,华佗为求仕途发展,以延误治疗要挟曹操请求封赏。不料其用心被曹操识破,最后落个头颈分离惨遭杀害的下场。
华佗曾把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但随着他的被杀未能流传下来,一同消失的还有他所发明的《麻沸散》。
作为一代名医,华佗留给后世的只有一套《五禽戏》和近似于传说的“刮骨疗毒”。
《五禽戏》用模仿五种动物的形体动作,使全身肌肉和关节得到舒展,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
照现在的理解,《五禽戏》只是一套医疗体操。但通过华佗创造《五禽戏》,说明他已经领悟到中医的精髓是“防治于未病”。
以华佗和关羽为主人公的“刮骨疗毒”见诸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回目是“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书中对“刮骨疗毒”的过程是这样写的:
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三国演义》是明初山西太原人氏罗贯中,以《三国志》为蓝本创作的一部文学著作。书中把近一百年历史中众多的人物、激烈的战争、复杂的事件、纷繁的头绪编写成演义历史小说,笔法明快流畅,叙述有条不紊,前后呼应,环环紧扣,称得上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世界级文学巨著。但是书中虚构的成分很多,刮骨疗毒便是其一。
据史料记载,给关羽刮骨的医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随军医生。
刮骨疗毒的这段描写源自于《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赵传》,全文如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为了让故事更精彩,罗贯中把随军医生换成了当时的名医华佗。而真实的情况是,在关羽刮骨疗毒之时华佗已死数年。
在这里我不探讨故事的真伪,只是针对刮骨疗 毒谈谈自己的一点儿质疑,质疑关羽的“全无痛苦之色”是真的吗?。
说来不幸,我在小学三年级时因一次意外,被一块巨大门板将右腿的股骨砸断,为此曾住院治疗数月。
医院在拍X光片时发现,除了我右腿的股骨断成两截外,整条右腿没有任何损伤。包括肌肉、血管、神经和皮肤,全部完好无损。
笔者当时有些惊慌,只记得医生对家长说,他从没见过如此这般断骨的人。
我受伤时虽说年龄小,但记忆力已健全,现在回忆犹如昨日。从门板砸在腿上到抬进医院,直至治愈回家,受伤的腿从未疼过一次。这是令所有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人对疼痛的感觉来源于痛感神经的传输,我查过有关疼痛的书籍,书中就是这样说的。
人类神经系统分两大部分,一是中枢神经,一是周围神经。周围神经的神经末梢形成各式各样的接收器,它们有痛触觉感受器、冷感受器、热感受器……。我们身体中的各种感受器是用来接受来自身体内部和外部的愉快或不愉快的讯号,包括疼痛讯号。疼痛感受器分布在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是不一样的,角膜牙髓分布最多,皮肤次之,肌肉和内脏最少。当疼痛感受器接受了疼痛信号后,经过神经传导纤维向高级中枢传递,最后达到我们的大脑皮层,于是人类感到疼痛。
我们知道,人类身体的各个部位,完全没有疼痛感的只有毛发和指甲。但通过我亲身的感受,是不是可以进行大胆猜测:我们的骨头是不存在神经的,就是书中所说的疼痛感受器。
如果猜测的不对,那么当我的股骨断裂时,为什么没有痛感?
如果猜测的对,那么刀子刮在骨头上“悉悉有声”时,关羽的“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岂不是无稽之谈。
当然,我指的仅是刮骨头,不包括“割开皮肉”之苦。
把皮肉割开的痛楚,如果创口不大,一般常人也能忍受。
我的小外甥,在三岁时把脑袋磕破,医生准备给他缝合时赶巧麻药没了,在他妈妈的要求下,没打麻药就把伤口缝合了。在缝合的过程中,小外甥一声没吭。
面对皮肉之苦,一个几岁的娃娃尚且如此,何况威猛刚毅、绝伦逸群,堪称万人之敌的五虎上将关羽。
刮骨疗毒,真的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