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格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

浅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格

内容提要: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之路,其独特的的艺术风格令人拍案叫绝。其散文不尚绮丽繁复,而以简单、素朴为美,为文心气平和,读来有风烟俱静感,那是因为他文如其人。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说:“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由于社会背景的变迁,铸造了朱在不同时期创作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我大致将其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晚期)。早期的散文多为叙事写景、抒情言志之作,写法上“漂亮缜密”,语言清新秀丽。中期的散文创作,用笔朴实,多谢日常生活,写儿女情,散文情真意切,具有一种特殊的感人力量。后期散文所谈的都是现实问题,朱不为黑暗势力所屈服,在黑暗中奋力呐喊。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清新隽永朴素平实激进呐喊

在二十世纪20——40年代,中国文坛活跃着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他就是被后人尊称为“一代散文大师”的朱自清。20多年里,他的散文创作长盛不衰,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原则,敢于同古代散文“文以载道”发起挑战,无论写景、叙事,朱自清都饱含着浓郁的感情。景为情设、情从景出、以情写事、情事融合,其完美的散文意境,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正如杨振声所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远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朱自清散文创作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朱自清早期的散文收在《踪迹》和《背影》中。这些散文从思想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战斗性较强的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等。从这些篇章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正义感和爱国感。另一类是描写个人家庭生活、抒发自我感情以及描绘大自然景致的散文。这类散文比较多,脍炙人口的佳篇主要有《背影》、《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这类抒情散文意蕴含蓄,往往借飘逸、超脱的艺术意境,曲折地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批评,对美好事物的赞颂;通过对景物的精细的描绘,抒发作者的真切感受。这类散文不仅给读者美的享受,还能激发人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热情。

注满这是一,构成情景交融、文中有画、画里有情的艺术境界,是朱自清散文的特色。有的评论者把它称之为“真挚的美”、“绘画的美”、理趣的美“。无论是取材还是抒情,抑或是表现的运用,朱自清都十分讲究。他的工笔画式的丝丝入扣的精细雕刻,使其散文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美的极致。正因为如此,他的散文才被称作美文。

一、:诗情画意的清新隽永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了。其实朱自清在文坛开始是以新是创作赢得声誉的,他与人合作创办了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写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虽然写的是诗,但诗的格式也近乎散文了。可是到1923年以后,他以写散文为主了,前期的写诗为他早期的散文创作奠定了基础,但散文中仍然充满了诗意。

朱自清早期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效果。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不是开门见山就写荷塘,而是先写“我”的心情,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很自然地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月夜定有一番姿色,所以披上衣衫,带上门向荷塘走去了。第二段写去荷塘的路上及荷塘四周的景象。第三段写作者在一个夏夜独自到荷塘赏月的情景。“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朱自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解脱,暂得宽裕,而欣赏月色喜悦中又夹杂着丝丝缕缕的哀愁。透过人化、情感化的景物,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又寄托着在黑暗现实中寻求暂时的超脱、安宁而中不可得的苦闷情怀。

从第四段开始,才真正着力描写荷塘:“田田的叶子”“象亭亭的舞女的裙”白色的荷花有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有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而叶子和花也有了些许的颤动,宛然起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更见风致。

作者从形,色,香几个方面展开联想,通过比喻,用活动的物,可感触到的声音,香味来形容静止的,呆滞的荷塘,荷花,荷叶,并调动各种感官的体验来表现欣赏月下荷塘时的愉悦感。这种化静为动,点石成金的形象手法被作者运用自如。

第五段写月下荷塘景色,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但更显得空灵,虚幻,飘渺,含蓄了。在月光下,荷叶与荷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清纱的梦”,这两个比喻的意境自不必说,更有那满月却“不能朗照”而又“恰到好处”的情致,被作者用“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来加以描述,以人体舒适的感受来说明自然景致的和谐,是绝妙的了。再加上在月光下,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倒在荷叶上的“弯弯的倩影”荷塘月色更加恍惚迷离,“光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奏着的名曲。”用音乐来绘景,将视觉形象点化为听觉形象,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运用人的心理“通感”达到美感体验的极致。

接下来又写荷塘周围景象,想象六朝时江南采莲的盛况,由此而引起了哀哀的思乡情,在梦幻与神往中不知不觉回到了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了。在这一幅用线条、色彩、音符交织的荷塘月色的水墨画里,不难体味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他对“荷塘月色”淋漓尽致的描绘,意在追求一种不同于现实的另外生活,作家的愤懑和激情,潜藏在可感的形象中。

《绿》描写了梅雨潭和它的绿色。作者循着游迹,先写山岩、瀑布和梅雨亭,层次井然。朱自清的散文就是这样,纯正朴实的风格,漂亮缜密的笔法,富有美的特质的语言,加上散发着诗意的意境,总能让人亲近,让人沉迷。《绿》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借自然抒发情怀,用山水诉说性情,在这人性的抒发和诉说中,《绿》贴近人的心灵,用司空见惯的“水之色”完成了它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的阐释。这梅雨潭的绿,是“奇异”的,是“醉人”的,它用“离合的神光”“招引着我们”,让“我”想抱,想比拟,想“裁你以为带”,想“挹你以为眼”,想“拍”,想“抚摩”……足见作者对这“绿”喜欢之深之切!这明艳多姿的画面,这逸趣横生的情怀,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如果没有作者对生活的爱,没有对向上的激情,在作者眼中,能有这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么?

文章以“绿”为文眼,贯穿始终。开篇“惊诧于梅雨潭的绿”,起笔突兀,点明题旨。对于梅雨瀑优美的环境,飞花碎玉般的情态的描绘,写得美不胜收,然而在这瀑布的美丽与潭的美丽相比却黯然失色:“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文末“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照应开头,其构思精巧可见一斑。语言的精美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作者恣肆的想象,形象的比喻拟人,传神的凝练的炼字,加上简洁朴素的口语化的语言,让文章富有一种绘画美、动态美和音乐美。你看,山间瀑布,“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一个“镶”字活化出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准确恰切,形象逼真,富有立体感,难道这不正是作者铺陈在读者面前的一幅山水画吗?写梅雨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个“踞”字,气势尽出,一个“浮”字,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

《绿》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明朗、和谐的旋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宛如动听委婉的音乐萦绕在我们耳边。文笔从容有致,情调逸雅婉曲,颇显清秀之美。

《春》以极其自然活泼的笔调,运用生动的拟人和鲜明的比喻,细腻的描绘了烂漫无尽的春色。作者观察细致,体味独到,容情入景,以完整的构思和优美的意境,将春天的景色描绘的惟妙惟肖。

《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从上述朱自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中的“漂亮、缜密”,朱自清散文清丽、隽永的诗美,是与他语言自然、清新、凝炼、酣畅的特点分不开的。尤其在他的抒情散文中,艺术成就显得更高。

二、以朴实的笔触抒写心声

1927年北伐战争的失败使朱自清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在清华大学任教,当他走进古典文学研究的“象牙塔”时,散文风格也有所转变。注重缜密、自然的构思,文章质朴而富于口语味。

朱自清中期的散文创作,不再像以前一样借景抒情,走上了追忆之路。社会的变迁淡化了他的革命意识,减退了当年的热情,给予他的是痛苦,加上家境衰败,妻子的亡故和多子的拖累,这一切给予他太多的艰辛,追忆也因此成为他解脱痛苦的方式。

对父亲的爱,我们在《背影》中能够深刻的感觉到。作品通过质朴的叙事,书写人间的至情——真挚的父子之情。事情很平常,是追述十年前父亲在南京车站送作者去北京念书时离别的情景。由于作者在描写日常生活事件中蕴藏着内在的感情,特别是将对现实的不满、世态炎凉等内容融进了“父子之爱”,就使得一个普通的送行场面具有了打动人心的感情力量。写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由本不打算亲自送“我”上车站到托茶房又不放心而最终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到了车站,儿子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并且又忙着和脚夫们讲价钱;上车以后,给“我”拣座位,铺好大衣,嘱咐“我”路上小心,要警惕,不要受凉,并要茶房多照应“我”……以至又拖着沉重的身子,爬下月台,穿过铁路,爬上月台,买了橘子,又爬上爬下,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皮大衣上,这才扑扑衣上的泥土,说声“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而在他走了几步之后又回头看看儿子,说“进去吧,里面没人。”这样才真的走了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作者用平时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了一位慈父的影像,他肥胖,有些衰老,衣着朴素,办事谨慎,甚至有点迂。这些描述看似客观,实际却是有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感情氛围作背景,也就是文章一开始就交代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式祸不单行的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是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他的父亲“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于是,潦倒,失意,苦闷,便是刻在父亲身上的深深印辄,人们从父亲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上可以体会人生的悲凉,感叹社会的不平;同时,人们又可以从作品中流露出的灰色人生态度上得愤懑中激起对“背影”----像父亲这样的老知识分子的恻隐之心。真挚的父子之情和冷漠的世态人情截然相反,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平时中潜在愤懑,朴素中含有激情,是《背影》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之一。

对妻子的爱,在《给亡妇》中可以看出文章中细数妻子生前一心照顾孩子和作者,任劳任怨的种种往事,“从来想不到做母亲的要象你这样”,“除了孩子,你心里只有我。”,赞叹亡妻的牺牲精神和贤惠品德,抒发了难言的感激、内疚与悼念深情。全文不避繁琐,不加修饰,却以真情感人,诉说生活细节,以平时的叙述中掀起情感波澜。

在《儿女》中则叙述了对儿女的爱。作为一个五个孩子的父亲,作者满怀真挚、深厚的父爱记下儿女们的种种趣事,带着深深的自责检讨自己作为父亲未尽责之处。全文虽以日常口语娓娓叙说,但读起来亲切有味。

以上三部作品足以说明朱自清在有些创作中用朴实的笔调来抒发对亲人的感情。表现了其抒情散文感情细腻真挚和结构逶迤的特点。

1931年,朱自清远赴欧洲旅行后,写下了《欧洲杂记》和《伦敦杂记》两部散文游记,是现代散文的典范性作品。作者客观地描述欧洲国家名胜古迹,详细地介绍了西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写出了朴实的风俗人情。在《威尼斯》中描绘了意大利水上名城威尼斯的动人风光,还有《吃的》《圣诞节》等,以优美的笔调渲染了异国风情。

浅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格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

作者正是出于对西欧文化艺术的热爱和考察,以敏锐的感觉和生动的描写,达到了清淡、自然的境界。

三、黑暗中的激进呐喊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带着沉重的心情和殷切的期待,有意的模仿鲁迅先生,写下了许多杂文。朱自清改写杂文,一方面是为了更有利于对严峻的现实发言,一方面也是实践他提倡的“谈话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创作对象的转移,使朱自清后期的散文一改往日的清新、朴实,不再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而是拥简洁的笔触,直接写自己的看法。他的散文由抒情转向说理。

这时期的朱自清思想成熟,已经成为一名激进的民主斗士,在《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掉悼念闻一多先生》中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和卑劣。在反饥饿、反迫害斗争中,他更是一身正气。在《别了,司徒雷登》中,称赞他大义凛然的骨气,“朱自清一身病重,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在《论吃饭》中充分肯定农民“吃大户”的义举,赞扬他们反饥饿、反压迫的政治觉悟和敢于反抗的集体意识。在《蒙自杂记》中,作者用看似平淡的笔调叙述蒙自的所见所闻,可却能感到一股巨大的革命力量。而《北平沦陷的那一天》则叙述了一天发生的事,“模糊的凌乱的做着胜利的梦。”“只要人心不死,最后的胜利终究是咱们的!”在《论轰炸》中,朱自清呐喊着民族和国家的新生:“咱们的民族,咱们的国家,象涅槃的凤凰一样,已经从火里再生了!”文章通篇充溢着鲜明的政治色彩。

《温州的踪迹》之四《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记述了一个5岁女孩仅以7毛钱的价格被卖掉的悲惨故事。作者从当时的现实出发,设想他以后可能会有种种悲惨的遭遇,感叹“生命真太贱了!”最后发出诘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参加“三一八”游行示威以后,他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愤怒控诉北洋军阀的暴行并揭露了事情的真相,为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朱自清后期散文创作,所写的都是现实问题,思想激进,其思想特点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发表议论。

总之,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之一。在艺术上影响更大的就是他早期的写景、抒情、叙事散文,写法上诸种“漂亮和缜密”,被誉为“美文”的模范,在当时起到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作用,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谈到朱自清说:“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语言的口语化方面则要数他的中期创作的散文,叶圣陶也说:“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在思想性方面,他后期散文则更具成就,这一时期的散文不乏揭露黑暗现实之作,不为黑暗势力所屈服,始终不渝地追求光明,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揭露、批判,显示了他的爱国热情。朱自清不愧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20031.html

更多阅读

苏轼的散文创作 苏轼的散文作品

苏轼的散文创作在论及苏轼的散文创作时,首先要注意到他的文学思想与北宋文学变革运动中其他人有显著不同的地方(这不仅与散文有关)。当然,在表面的基本原则上,苏轼与欧阳修是一致的;他在为欧阳修《居士集》所写的序中,赞扬欧阳氏“其学推韩

浅议李碧华的小说创作 李碧华 小说

浅议李碧华的小说创作概述:香港女作家李碧华,被美誉为“新女性主义视角”的代表人。她的小说创作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传统、时世政治,对男权质疑,以及对女性自身的反省构成基本思路。她本人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

浅谈中国文学史中的渔父形象 屈原和渔父人物形象

浅论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其独特的姿态傲立于文学史,但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往往都无法摆脱儒、道的纠葛,无形中便与隐逸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中,“渔父”这个

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朱自清散文集

那一方绝唱——朱自清散文的魅力所在摘要: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称赞不已。他的散文不尚华丽繁复,而以平淡秀丽成文,读起来如沐春风。他的散文创作,用笔朴实,多写日常生活,写儿女情,感人肺腑。朱自清为文主张意在表现自己,语

声明:《浅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格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为网友亽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