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起源琅琊王 琅琊王氏世系表

王氏起源:轩辕一统 万姓归宗

【王姓图腾】释义:王姓是近古三苗之一,图腾由天齐建木和盖天图组成,图上酋长戴一顶半月形的斧钺天文仪器做成的王冠。天齐就是天地的中央,天的肚脐,古人以天齐为原点观测太阳的周天运行轨迹;太阳每天从东边地平线升起,渐至天项(中高天),再西落地平线,这一运行轨迹形成了一个周天历度,称“盖天图”或“浑天图”。王姓是首创这一天文历法的氏族。

王姓源远流长,是中华姓氏中的第一大姓。追溯王姓起源,有姬姓、妫姓、子姓三大正宗源头,以及赐姓为王、冒姓为王、换姓为王、少数民族改姓为王等众多分支。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王姓的远祖。相传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有个有熊国(河南新郑),国君少典,姓公孙,其妻附宝是有蟜氏部族的女子。《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公元前27世纪,黄帝出生于轩辕,遂名“轩辕”;后来,在姬水流域活动,遂姓姬,又姓尹祈、公孙、有熊氏。黄帝十二岁父君驾崩即继君位(约前2697年)。

黄帝部族日益强大,先后打败了炎帝部落、蚩尤部落;黄帝会诸侯于釜山,诸侯尊为天子。黄帝建立了华夏民族最早的酋邦式政权,统治着近万个邦国。他把自己的儿子、亲信、贵族分派到四方,管理天下臣民。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因此,黄帝与酋邦之间,既有君臣关系,也有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后裔和分衍的姓氏,都远溯黄帝为始祖。黄帝在位一百年,逝于黄帝100年癸卯三月初三日,享年111岁,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

黄帝有四妃,生十二子一女:西陵氏女嫘祖生子三(玄嚣、昌意、龙苗);方雷氏女节生子三(号强、休、清);彤鱼氏生子三(班、挥、夷鼓);鬼方氏嫫母生子三女一(苍林、万阳、禺阳、华)。另娶妾多人生子十三人,十二正出继承姬姓,十三庶出分赐他姓。嫘祖之子——玄嚣、昌意是“姬姓王、妫姓王、子姓王”的正宗源头。

姬姓之王——玄嚣生蜂极,蜂极生高辛,即帝喾。帝喾娶陈锋氏之女生尧,娶有邰氏女姜原,生弃。弃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祖。高辛氏娶有戎氏女简狄,生契——子姓王之源头。
妫姓之王——昌意生高阳,承祖父黄帝位,即帝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重华,是为帝舜。帝舜又称虞舜。虞舜娶尧女娥皇、女英为妻,居于妫水之滨,以妫为姓。
黄帝至周文王世系:黄帝——玄嚣(弟昌意——颛顼)——蟜极——帝喾——后稷——不屈——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踰——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古公亶父——季历——姬昌。由此可知周朝的先祖。后稷因善种五谷被舜封于邰。传至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避戎狄侵扰率族迁到岐山下的周原。季历是周室开国之祖,亦称王季,臣属于殷,后被殷王文丁所杀。季历之子姬昌继父位为周族首领,从周原迁都至丰(今西安),是为周文王。
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周王封之于毕(咸阳),其裔孙毕万春秋时为晋国司徒,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分晋,毕万后裔是战国时的信陵君魏无忌。魏灭,其子孙遂以王为姓。京兆郡、河间郡、高平郡的王姓以毕公高为开山鼻祖。
子姓之王——帝喾之子“契”,因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商丘),赐姓“子”。契传至汤时,灭夏建商。商末,纣王无道,杀死忠臣比干。商朝被周推翻,周武王把朝歌赐给比干后裔。比干后裔因为是王室的后代,遂以王为氏,称为“汲郡王氏”。
舜的后代妫满封于陈,部分后裔姓陈,妫满的十世孙陈完亡国后奔齐,仕齐桓公为大夫,食邑于田,遂改姓田氏。后来发生了“田氏代齐--”。齐被秦灭,齐王田建的孙子名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其后裔以王为姓,新朝王莽即是其后裔。田建次子田桓后裔也改姓王。 
周王姬赤的子孙也改姓王,此支王姓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周考王将弟弟揭封于王城(在洛阳),人称桓公。周亡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临汝,后裔以王为氏,称“王城王氏”。

周朝第二十三代国君——周灵王,生子晋。姬晋(前565—前549),字子乔,才识过人,十五岁立为太子,辅佐周灵王处理朝政。十六岁时,平原上的谷水、洛水泛滥成灾,灵王主张堵塞二水,姬晋主张顺其自然,因势导水。灵王嫌他拂逆上意,大为震怒,废掉了他的太子名位,贬为庶人。姬晋十七岁便忧郁而终;其子姬荣(字宗敬),周敬王时,曾任司徒,后因朝政荒废,权臣倾轧,遂引退避居山西太原山区。因为他是“帝王的后裔”,老百姓便称之为“王家”,周敬王追赠其为“王”姓, 姬荣为王姓受姓之祖。从此天下有了王氏家族波澜壮阔的历程。

除“子、妫、姬”三姓之王外,还有王莽当皇帝时,给文武官员赐为“王”姓;隋朝王世充本是胡人,入主中原后冒姓为王;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大量少数民族改姓王,如:匈奴、西羌钳耳、鲜卑、完颜氏、朝鲜、耶律氏、夹谷氏,乌桓、蒙古、满族、回族、白族、布衣等。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王姓人口过亿,为中国第一大姓。俗语称“铜锣一下响,遍地是王家”。

姬晋之后十九代世序为:子乔—宗敬—森—纲—彬—升—宥—硕—错—贡—谕—息—恢—永—颐—翦—贲—离—威、元……姬晋是太原、琅琊王氏共同尊奉的始祖。

战国时,王子乔九世孙王错拜为魏国将军。秦汉之际,王氏诞生了祖孙三代名将:王翦、王贲、王离。王翦与子王贲辅佐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立下不世之功,被封为大将军——王翦为“武成候”,王贲封“通武候”。王翦的封地在长安和太原。

秦末,楚怀王命项羽为上将军,统帅三军。王翦之孙王离率兵与楚霸王决战。秦、楚双方陈兵于巨鹿,项羽来到漳水,破釜沉舟,决心死战。经过几番激烈争战,楚军包围了秦军。战阵中项羽生擒了秦将王离,王离自杀。
王离为王氏18世,生二子:王元、王威。王元为了躲避楚国的搜捕,远迁山东琅琊,而成为琅琊王氏之祖;其弟王威出仕汉朝任扬州剌史,称为太原王氏之祖。王元、王威后裔以“太原郡”为最初的郡望。而“琅琊郡”则是“太原郡”分离出来的郡望。以太原为郡望者,多称太原晋阳人或太原祁县人;以琅琊为郡望者,则称祖居琅邪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费县)。琅琊、太原两大支系,是中国王姓最大的族群。

太原王——王威后裔,自汉朝至晋朝都十分兴旺,封侯拜相者过百人。至隋朝,四十三世王杰,辅佐杨坚建立了隋王朝,封为安康侯;隋文帝为了表彰其特殊功勋,赐以国姓“杨”。杨杰为了忠孝两全,复姓“王杨”。其后裔有的恢复了王姓,有的继续使用杨姓。

唐太宗李世民称:“天下王氏出太原”。太原王氏是指以姬晋为始祖的所有王氏支派。岳西县王姓主要有太原王、琅琊王;有太原王分出的杨王、王杨;有晋朝司马王导后裔——唐丞相王简怀后代杭州王姓;有入赘太原王的曹王;有天堂东山的李王。

琅琊王:宰相世家江左望族

 秦朝时,王氏得姓后18世王离,继承祖辈王翦、父辈王贲之志,为秦王朝效忠。秦末,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秦二世二年(前208),秦朝大将章邯镇压了陈胜、吴广起义后,率兵20万渡过黄河;又调大将王离统帅20万大军进攻反叛的赵国。王离打下邯郸,围赵军于巨鹿,赵王歇及张耳皆困巨鹿。赵求救于楚、齐、魏、燕。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楚军主力5万人救赵。行至安阳,宋义屯兵不进;十一月,项羽斩宋义。怀王乃命项羽为上将军。十二月,陈馀兵败。齐将田都、燕将臧荼、赵将张敖等皆不敢战。项羽遣英布、蒲将军以2万兵渡过黄河,断绝秦军甬道;然后亲率楚军渡过漳水,令“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楚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断绝秦军粮道,包围了王离;楚军士气振奋,越打越勇。经过九次激烈交锋,秦军统帅王离被俘后自杀。此战载入史册。

王氏起源琅琊王 琅琊王氏世系表

王离生有二子:王元、王威。敌国将领的后代——王元为了躲避汉朝追查,远迁山东琅琊;其弟王威仕汉任扬州剌史,称为太原王氏之祖。

王元为琅邪王氏始祖,所迁之地为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西汉时,王元四世孙王吉为谏议大夫、经学名家,王吉祖孙三代, “有累世之美”称号,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魏晋南北朝时,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 历代史家称述琅琊王氏“簪缨不替”,“冠冕不替”。琅琊王氏被称之为一等门阀士族。
琅琊王氏王元以下世系:19世 元——立——中书令藏——御史大夫邑——光禄大夫达节—御史章——太守咸——淮陵侯霸——议郎经——郡守龚——觉贤孝——朗属湛(子:祥、览)——光禄大夫览——长史裁——郡公茂宏:东晋元帝渡江中兴功臣——洽——兰田县侯怀祖——简公继美:晋名臣,乌衣王氏首——坦之——40 太常季池——太守茂仁——刺史彦猷——广阳侯囧——忠公神念——45 永宁公僧辩:北齐江州司马大都督景陵太守,司徒,太尉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师,从祀武威王庙,事迹载《梁书》。

东汉末年,琅琊临沂人王祥,字休征,历仕汉、魏、西晋三朝,晋代魏后,拜为太保,封侯爵。王祥是古时列入“二十四孝”的著名人物;幼时,他的继母想吃鱼,当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其异母弟王览以友于兄弟闻名,官至大中大夫。王祥之侄王戎、王衍先后出任宰相。

西晋末年,胡人南侵,晋朝衣冠南渡,定都建康。琅琊王氏为南迁东晋政权的稳固立下汗马功劳。王览的孙子王导、王敦因协助司马睿建国有功而被委以要职,分掌军政大权,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相传,东晋建国的开国典礼上晋元帝叫王导与其同坐。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自此王氏一姓,盛于江左,世称望族.与谢安一门,号为“乌衣巷世家”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朝刘禹锡的这首诗充分显示了当年南京乌衣巷的繁华景象。乌衣巷是六朝豪族集居的地方,王谢两家是那里的显族。在东晋以后的三百年间,琅琊王氏家族能人辈出,引领一代风尚。

王氏权重震主,司马氏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遏制,晋成帝时,王氏离开了东晋的权力中心。琅邪王氏政治上失势,在文化上却发展起来,成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世族。王氏子弟人人能文,如:王导、王恬、王廙、王珣、王敬则、王俭、王融、王褒、王通、王度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僧虔、王涣之、王洽、王昙首等,皆有著作传世。特别是王览曾孙王羲之号为“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将琅邪王氏的书法艺术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艺术造诣影响深远。“求鲤世泽;爱鹅家声。”此上联典出王祥求鲤奉母的故事;下联典出王羲之性爱鹅,他为山阴道士写《道德经》以换鹅。王祥侄孙王戎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王衍是有名的清谈家。近代又有大学者王国维(1877-1927),在哲学、文学、戏曲史、甲骨文、金文、汉简、做魏碑刻、敦煌文献、音韵学、地理学、蒙古史等领域的研究,且建树显著和深远影响。当代又有大科学家:王大珩、王希季、王选等

隋朝,琅琊王氏裔孙王杰,辅佐杨坚建立了隋朝,封为安康侯,为表彰其功绩,隋文帝赐王杰与帝同姓,姓杨。为了忠孝两全,杨杰复姓“王杨”。 其后裔有的恢复了王姓,有的继续使用杨姓。今天,潜、岳杨姓多为“王杨”后裔。
琅琊王氏历史辉煌,自西汉以来,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一千年左右,族中六百余人的名字载入国史,造就了九十二位宰相;另数十位名人载入文化史册。《新唐书宰相系表》称王姓在唐代,最著名的有三支:琅邪王氏,太原王氏,京兆王氏。唐代王氏宰相名单:太宗时王珪;玄宗时王晙;代宗时王缙;宪宗时王涯;文宗时王播;僖宗时王铎;昭宗时王溥、王抟(王璧之弟);武则天时王綝;唐肃宗时王玙。

《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称新安王氏是琅琊王氏之后裔,以王璧(东晋丞相王导后代)为一世祖。唐末天下纷争。琅琊王氏48世王璧(字大献,任兵部尚书),时居杭州,追随大将军杨行密东征西讨,屡立军功。杨行密死后,杨渥继位,荒淫无道,将王璧贬黜为祁门县令,王璧遂从杭州迁居徽州(新安)祁门苦竹港。王璧有九子二十三孙,分徙徽州、池州、饶州、九江、安庆等地,号称一百三十六房,形成江南大族。

潜岳《琅琊王氏宗谱》载:王富春为琅琊王氏之后裔,江左始迁之祖。唐末,安康侯王杰之十世孙王允,由太原迁居豫章。传至王富春,再徙居鄱阳湖瓦屑霸。富春生昌国,昌国生自戌、得戌,从此鄱阳王杨氏遂分为两支。“元末战乱,陈友谅占据鄱阳,王氏遂渡江来皖(汉置皖县,元改置潜山县,清属安徽安庆府),祖二公徙居潜之东关,祖五公徙居西门,其余侄子兄弟亦相继而来,或分居六皖(指皖地的桐城、潜山、怀宁、太湖、宿松、望江六县),或散处邻邦。”“明嘉靖间,王藻出任江西新奉令,过旧宗庙,携旧谱归,与大仕公始修支谱。其后,康熙、嘉庆、道光、同治间,又多次重修。王杨氏徙潜之后,以忠信仁厚著称,遂为潜之望族。”

由《琅琊王氏宗谱》可知,潜岳琅琊王氏支系较多,皆王璧后裔。王璧之子思仲、思茂、思经裔孙王元一、王十八、王省二等先后于宋、元、明、清各朝,自饶州、祁门、石台、庐江、婺源迁居潜山县各地(今岳西县汤池龙井冲、茅山小河南、五河埭口、和平、青天、天堂,太湖县等地)。王思仲任隋朝中议大夫,其十三代孙王七二由婺源迁饶州,十七代孙王省二于元末避战乱,由饶州迁到潜山县,卜居于周家畈、北夹竹山(今响肠独山村)。

王省二生有五子,分迁江苏江浦、安徽庐江、宁国、石台等县,及岳西县的响肠镇、店前镇、青天乡(青天乡原属霍山县)等地。明朝隆庆三年,王省二后裔,青天人王国祯、王国祥兄弟在家乡抗击倭寇屡立战功;王国祥战死,朝廷封王国祯为三品参将。

今,王省二后裔,响肠镇独山村王全胜、王三胜兄弟创办了“四达公司”,经营化工、中药材、化妆品等项目,年生产、销售额超过数亿,创造了可观的税收和劳动就业人数。

民国六年,王省二裔孙王忠伶修建了琅琊王氏支祠“忠弻堂”。“忠弻堂”地处天柱山北麓——王省二始迁地——响肠镇独山村,为明3暗5进的徽派建筑,砖木结构,青砖墙体、小瓦屋面,马头墙面射出翘角,具有明显的皖西南地方特色。现存面宽28米,进深42.5米。因年久失修,破坏严重,2010年由王氏裔孙领导的四达公司领衔修葺,如今焕然一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2018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明代亲王郡王世系大全下 明朝亲王郡王世系表

原文地址:明代亲王郡王世系大全下作者:uhz1989韩宪王松,太祖庶二十子,母周妃。性英敏,通古今,恭谨无过。洪武二十四年封,建藩开源。二十七年三月,上令王及沈王省秦晋燕周齐王,分道而行,至秋八月始还。永乐五年薨,寿二十八,以未之国,命葬南京安德

声明:《王氏起源琅琊王 琅琊王氏世系表》为网友清茶苦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