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开启——陈桥兵变始末
赵匡胤由后周朝的殿前司都检点变身皇帝,迅速且突然,安全又和平,很从容,做到了改朝换代而兵不血刃。
后周周世宗柴荣去世后,8岁儿子即位,其母才20多岁,两个托孤大臣为范质和王溥。刚即位第一个春节,传言北方的契丹和后汉进犯;于是派担任殿前司的都检点兼归德节度使(后周的军制是分禁军和牙军,牙军即四方藩镇节度使部队;禁军为中央军,又分为侍卫司和殿前司)的赵匡胤出征。赵匡胤走到陈桥驿时导演了一处“黄袍加身”剧,这个剧目总导演应该是赵匡胤本人,其弟弟赵匡义(后来即位为宋太宗)和族人兼部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者)是副导演兼主角演员,部下将领们是演员。
在未出征时都城就有传言“出征之日即为都检点当天子”,且这传言京城百姓无人不知而皇宫无一人知晓。
史书记载,赵匡胤带兵走到陈桥驿时,晚上自己喝醉了,呼呼大睡。忽然赵匡义和赵普在众将领的强烈要求下把早已制作号的黄色龙袍加在其身上而惊醒。赵本人坚决不同意,但众将领誓死要挟其回京登基,迫不得已!于是先派一部分人回京城把赵家人保护起来,再秘密通知其铁哥们同时担任要职的石守信、王审琦做里应外合。并约法三章:第一必须厚待柴家孤儿寡母;第二,不得伤害百官;第三不许伤害京城百姓。于是其进京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只有一个叫韩通的反对而被追杀身亡,他是禁军一支的侍卫司的副官。
陈桥兵变应该说是一个预谋已久的事件,但属于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成本最低的一次。
延伸阅读一:赵匡胤的前因后果
赵匡胤是后周两个先帝郭威和柴荣最信任最得力的助手。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原始后汉重臣,后引起推翻后汉取而代之。因而也遭到诛杀满门的待遇而无后。由其养子(其妻子的侄儿)柴荣继承皇位。郭威和柴荣都是很有作为的君主,遗憾的是柴荣因年早逝,死时39岁,不得已传位给7岁的儿子。第二年,赵匡胤导演了黄袍加身,取代了后周。
历史就是这样,十几年后,精心策划而得到的皇位,在其正值年壮(50岁)时,其不明不白死去,而由其弟弟赵匡义取代。理由是其儿子太小,国不可无长君,要吸取后周教训,待其子成年后再移交。遗憾的是赵匡义若干年后害死了其侄儿(赵匡胤的儿子),为了不再传位给其弟弟也害死了其弟弟。赵匡胤夺取的江山直到近200年后的南宋,因赵构无子才从赵匡胤这一支后人中接班。
延伸阅读二:宋朝国号的由来
公元960年,赵匡胤推翻五代时的后周政权,建立了宋王朝。
后周时,赵匡胤随周世宗历经沙场有功,授殿前都点检(即统领精锐禁军之长)和检校太尉,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周世宗死后,七岁的幼子宗训(恭帝)即位。当时守卫京城大梁(今开封)的将官就是赵匡胤。
显德七年(960年),驻守镇州、定州的官兵谣传辽国和北汉南侵,后周宰相范质等人立即派遣赵匡胤率禁军前往迎战。当赵匡胤抵达陈桥驿(今河南开封市北二十里的陈桥镇)后,他授意其弟赵光义、赵普把黄袍加在他身上,拥戴他当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随后,赵匡胤率兵火速奔回京城。由于京城防守空虚,毫无戒备,更有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做内应,便轻而易举地夺得了皇位,当了皇帝。
宋朝为什么被称为宋朝?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即位,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定都汴梁(后改为东京,今开封),并设西京(今洛阳)。因赵匡胤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即帝位后,便以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的“宋”字为国号,自称宋太祖。
旧时学人为何称呼宋朝为“天水一朝”?“天水一朝”,常常用作宋之代称。因为天水乃是赵姓的郡望,赵姓望族曾聚居天水郡,所以天水也就成了赵姓的代称。宋朝皇帝恰好也姓赵,所以就用“天水一朝”来代指宋朝。
延伸阅读三:赵匡胤神秘死亡之谜 |
政治从来都是伴随着权势的倾轧,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帝王的宝座金镶玉嵌,谁知道背后的血雨腥风。
公元960年,赵匡胤成功地通过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一举夺取了政权,成为了宋太祖。赵匡胤作为一位开国皇帝,还是有所作为的,毕竟他的政权结束了长期的战乱,使得社会经济得以稳步发展。976年,他刚刚50岁,竟然稀里糊涂地死了。虽说,官修《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遮掩和粉饰,但仍通过形形色色的破绽证明:赵匡胤是被谋杀的。
官方的记录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至于死因,压根儿没提。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死于饮酒过度,还有的说,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
其实,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赵光义。《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死前一晚,天气极寒,他跟赵光义饮酒,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光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烛影斧声”。《烬余录》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与赵光义的奸情。诸多不正常疑点暴露在那个太祖驾崩之夜。赵光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内容。即便这样,他本人还是不太满意。为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至于费这么大劲吗?真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
《太祖实录》忽然冒出了所谓“金匮预盟”,赵光义篡位的政治基础游移、暧昧,难以服人。《宋史》把这份神秘的“金匮预盟”描绘得有鼻子有眼——杜太后是个通情达理的女人,病危前,她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遗嘱”。太后认为,赵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就是因为周世宗任用了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如果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
为了不让这种惨痛的历史重演,为了维护赵宋亿万年社稷,太后责令赵匡胤必须选择一位“长君”做接班人。赵匡胤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太后自然非常满意,遂命赵普白纸黑字记录下来,并把这份政治遗嘱当作“基本国策”珍藏在黄金宝柜里。倘若果真如此,也算赵光义正大光明。偏偏所谓“金匮预盟”的来历非常暧昧。这可是出师有名的铁证啊!赵光义登基,不可能无视“金匮预盟”。
有趣的是,《太祖实录》第一次编修的时候,居然未对这件重大事件做丝毫记载。《宋史》贩卖的“金匮预盟”,是后来才加进去的。
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不惜对至亲骨肉,大开杀戒。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德芳之兄赵德昭被宋太宗逼迫自杀。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德芳病死,英年早逝,年二十三。因为赵德芳兄弟在短时间内连续死亡,许多人怀疑德芳死因不单纯,定与宋太宗有关。
另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以后,其弟赵匡义登了龙位。太祖的大儿子赵德昭心中不服,上殿讨回社稷,怒恼了太宗匡义,赵匡义要斩赵德昭,赵德昭含恨碰柱身亡。贺后闻讯,带领太祖的次子赵德芳急上金殿,痛斥赵匡义。赵匡义理屈,无言答对,却不肯让出社稷。只得好言相劝,重重加封。他把昭阳院改作养老宫,赐给了贺后上方宝剑,统管三宫六院。他封赵德芳为:一.勤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正王,五.德王,六.廷王,七.上殿不参王,八.下殿不辞王。又赐予凹面金锏,可以上打昏君,下大谗臣,压定满朝文武,大小官员。自此,赵德芳便成了宋室的有权有势的八贤王君了。
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这里说的是宋高宗赵构传位的事。
据说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剑影”的全部惊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
这恰恰说明了: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也给了赵匡胤之死一个基本的答案。
这惊心动魄的一切,不过是历史上众多相似场景的一幕。
延伸阅读四: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号召百官读书始末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平定蜀国,蜀国国君孟昶死后,其宫女充实到宋朝后宫。公元966年的一日,赵匡胤看到一宫女使用了一面很旧很旧的铜镜,背面印有“乾德四年制造”几个字。赵匡胤很是差异,因为当时正是“乾德四年”(“乾德”为赵匡胤要求的让前任宰相为其取的年号),难道古人会穿越时空制造这个镜子?于是找来宰相们问个究竟。
遗憾的是众宰相们“皆不能答”。赵匡胤又找来翰林院学士,后来终于有两个人(窦仪、陶谷)给出了答案,说这面古铜镜一定出自西蜀,在西蜀有个后蜀国,曾经有一个亡国之君用过“乾德”这个年号。赵匡胤一听非常郁闷、窝火和尴尬。因为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后要求宰相们给自己起一个前人从没用过的年号,而此时竟然用了一个亡国之君的年号!感觉到前后两任宰相都不合格。因为前任给起了一个亡国之君的年号,而现任宰相们“皆不能答”。于是说出了“宰相必用读书人!号召百官读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读书不懂历史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