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要有精气神
李仪
下面是今年初我在书会群的一次讲课节选,贴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首先,我要说,散文要承载思想,那么散文的文本形式就确定了承载的力度,实际上就是怎么写好一篇有思想有内容的散文。
我们这个民族是有散文传统的,也有好的评判标准,就是散文不仅要有文采,更主要的是要有思想。韩愈说:“文以载道”,就是说文章要承载思想。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是说文章、诗歌应该有现实意义。
从历史上说,先秦时期是一个散文发展的时代,因为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派林立,异彩夺目,华夏大地的思想理论界犹如夏夜的星空,灿烂辉煌。这个时期创造的华夏文化可以和古希腊文化媲美。
汉魏六朝也是文学空前发展的时代。司马迁、陶渊明、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的散文,各有千秋,其中尤以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史记》中诸多篇章因人性的巨大苦难和深广忧患,而让人荡气回肠,心灵颤栗。
到六朝后期,形式主义文风滋长,骈文应运而生,所谓“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惟是风云之状”。其流风遗韵直至晚唐五代。其间,韩愈站出来反对,他既有一套理论,也有大量身体力行的散文作品。苏轼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到宋代又经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推动,可说是蔚为大观,从而形成了唐宋八大家这些散文大家。唐宋两代知识分子积极干政、直言极谏,构成古文运动的具体内容。总之,溯本追源,是先有了思想诉求,然后才有散文。诗歌也应该有思想,但思想的逻辑性、思辨性、丰富性,诗歌不宜于表达,所以,才有了散文这种形式。呵呵,诗歌的出现当然要早于散文。上古时代就有诗歌,散文是殷商以后才出现。其实后来出现的骈文或八股文有的写的也很好,但是自由是思想的灵魂,骈文和八股文束缚了人们思想的自由,所以,人们又把它抛弃了。
说这些,实在是因为散文和思想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因此,有没有思想,成为衡量散文品质的尺度。有价值的散文,必有思想含量。
当然,文学还是美学,散文文本中传达的思想不是宣教,而是隐藏于形象之中、文字背后或渗透在字里行间。好的散文让人读了感到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趣和意蕴,其内涵愈深广,则价值愈高,这样的散文我们称之为佳构或美文。
第二,我要说,在散文的文本中,思想的表达究竟要呈现出一种什么形式,这句话我一时说不好,先这样讲吧。
就现时状态而言,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这个时代我看也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不仅反映在社会人的浮躁心理,也同时体现在现代人的文字之间。现在我们坐在电脑边,用键盘敲开几行文字,或者拿出水笔,涂满几页纸,就已经足够令人欣慰了。至少,这还算得上一种“文化现象”。在这当中,有人抄袭,有人自我欣赏描写自己牙签大的那一点点儿感慨,有人刻意描写朦胧意境的现代诗与散文等文字,并且还自鸣得意,欣欣然以为是得到散文与诗的要义了。
那么散文是什么呢?上次我曾讲过:文字优美,抒内心真情、歌世间美好,并能带给人一些思考和启发的非韵文就是散文。这里要强调的就是要有思想。过去因为骈文中充斥浮华敷衍熟烂堆砌的恶习,以至成为过于雕琢、脱离社会大众的迷幻文字,所以才物极必反,出现古文运动。现在呢,我觉得古代散文家批判骈文的要害之处,今天已经完全突现在散文的自身之上。我想也是该再来一次散文的回归了。
呵呵,我是近来重拾创作,如果再早十年,积累了一些东西,也会想组织个啥的,从理论到实践,呼吁散文回归。回归到哪?近处,回归到80年代,再远,回归到前17年或更远一点。这当中,当然要有扬弃,要有螺旋式上升的高度。这也是笑话。
回到这一节的题目上,思想的表达究竟要呈现出一种什么形式呢,我觉得就是散文要有精气神。天有日月星,地有水土风,人有精气神,散文是人写的,也要有精气神。什么叫要有精气神,我觉得集中体现在骨气两个字。
什么叫“骨”?骨就是散文神义的集中。是内在品质。这就要求在散文创作之中,努力做到对社会、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人性的挖掘意识与思索态度。“散文”不是“散漫行文”,而是需要有它真实而有意义的思想内容。就这一点来说,散文中“骨”的构质极其重要。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同意这一种观点,就是散文本身并不能算是一个完全的纯文学性质的文字。这是习惯思维中“诗”与“文”的不同。对于诗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将它理解成纯文学的审美内容,而文还需要承载更多的思想意义。诗往往是个人化的,是诗人借以“咏志”的工具,侧重的多是诗人自己的感情抒发。但文则不同。文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就是说当我们借文来抒发自己感情时,还需要透过这一层,发掘得更为深刻,引发我们对社会、对人生与人性的更多更深的关注。
至于“气”,我想好说一点,就是对大千世界、自然万物的感知领悟能力,同时还通过文字给以恰当的表现。我说这是“灵性”,是内在品质的外在体现。
为什么散文需要“气”?我认为这是散文在精神意境中的一种拔高。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做自己的思想家,这种思考要通过文字慢慢渗透出来,像画国画毛笔一落,水墨缓慢四下洇开,呈现出一种意境,一种灵气。散文应该有这种境界。为什么当我们读起一些名家的散文之时,往往会从心中不由自主地感觉到“口有余香”的境界,这就是“文”之“气”的作用。这是我们要追求的。
如何做到散文中有精气神呢?我觉得这是我们基于对散文创作思想本身的基础认知,在实践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产物。这就要求作为散文作者首先要主动去接触社会,认知社会,感念社会;还要有一种关注民生、关注人性的至高情怀。另外,即使是抒发个人的感慨,也要学会把这种感慨放置在社会的大背景之下。这样惯穿于文中,自然就会产生“骨”之坚力与“气”之灵性。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用心观察,会看到一些事情,我们不能孤单的来看这件事情,而是要拂去漂浮在上面的灰尘,思考这件事情在社会中的位置、意义,掺杂着哪些理想与现实的摩擦,以及人在这一刻的心理需求,等等。
散文的精气神不是呐喊。散文的精气神表现出来或沉郁,或激昂,或宁静,或淡雅,或凄冷。各以百态,均呈风骨,均见气质。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是内心的阐发,而不是强以为之的堆砌。当文字被用来堆砌以制造情感的抒发之时,文字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本真价值。
散文的精气神核心是一个“情”字。所谓“情”,就是散文中自由抒发的热情与真实流露的奔放。这又再一次要求我们创作散文时需要有感而发,而不是凭空虚拟。正是因为这些情感的存在,才演变了世界的丰富,人性的充实,这恰恰也是文字所需要向大众呈现的主要内容。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人世间,有多少悲欢离合,又有多少喜怒哀乐,只有当我们将这些情感内容厚实地插入文字之间,才有可能赢得读者的共鸣。而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用心写作、诚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