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教案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静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建议一】

采用导读教学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建议:

1.教学中要处理好主次目标的关系。要紧扣单元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会。学习时首先要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感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去探讨如何诵读,最后带着所得反复诵读以深化对诗歌的体悟。

2.诵读教学的重点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教师可根据这首诗的语言和句式特点,通过示范朗读,对于哪个句子该怎么读,何时停顿,如何停顿,怎样才能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优美和谐的韵律中表现的热烈的爱恋之情。

3.不宜过多讲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分析诗歌使用的艺术手法,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诵读中去感受它们的艺术效果。

4.《静女》篇幅短小,教师可适当补充材料给学生扩展阅读以加大课堂容量,增加学生积累。

*示例:

一、引入

从《诗经》中的一些名句引入,出示板书:

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窈窕淑女,。2.执子之手,。3.一日不见,

大家对这些诗句都比较熟悉,那么,你们知道这些诗句的出处吗?(学生回答,答案不一)同学们回答问题都很踊跃,但很遗憾,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诗经》。《诗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它还有哪些流传千古的佳句名段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到《诗经》这座文学的宝库中去淘一回宝贝吧!

二、导读

1.参照注释,梳理文字,读准诗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

姝、俟、城隅、踟蹰、娈、贻、炜、说怿、女、荑、洵美、匪

2.自主阅读,思考讨论:

①诗中的人物有哪些?(静女、小伙子)

②找出描写静女的词语,再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静女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外貌:美丽(姝、娈)

性格:温柔多情、勤劳(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③抒情主人公(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感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词语。

爱、说怿

④说说小伙子在等待姑娘的过程中有哪些行动,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

行为:搔首踟蹰、弄彤管、抚荑草

心理:期待、焦灼、甜蜜

⑤姑娘传达情意的信物是什么?小伙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彤管、荑草)

⑥说说你怎么认识他们的爱情。

三、吟诵

1.聆听范读,用符号在诗中标出轻重、停连的处理。

2.教师进行诵读方法的指导。

3.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歌,达到背诵。

四、创写(选做一题)

1.请你自己选择一首喜欢的现代爱情歌曲的曲调,将《静女》改编成歌词填入其中。可以自己独创,也可以小组合创。然后在班上评比。

2.编写课本剧。要求根据诗歌内容,分组编写和表演剧本。

【教学建议二】

采用比较阅读、诵读法

*教学过程建议:

1.诗歌教学重在诵读,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内容,读出感情。

2.《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无论在题材、风格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尤其是对后世民歌的影响更为直接、重大。教师可在课堂引入民歌欣赏,借着与民歌在题材、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诗经》的了解,也激发学生对《诗经》及其他古诗文的阅读兴趣。

3.可就“爱情”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如“从彤管、荑草到钻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示例:

一、导入

以两三句爱情诗为引子,让学生背诵熟悉的爱情诗,然后引入到本课。

二、导读

1.检查预习,掌握字音字义:诗中的生僻字较多,通过检查,督促学生掌握重点词语。

2.以问答形式解读内容:

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诗中男女主人公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伙子为什么对姑娘的礼物赞美有加?

小伙子对彤管和荑草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诵读

课文诵读:全班诵读—录音范读—技巧点拨—全班再读,把握诵读技巧。

背诵诗歌

四、比较

1.民歌欣赏:《敖包相会》、《草原之夜》、《赶牲灵》等

与《静女》比较:爱情诗、歌的主题之一——等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耶,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你若是我哥哥哟,招一招的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

在一个没有手机、越洋电话和网络的年代,“爱而不见”时,只能“搔首踟蹰”;想对远方的姑娘抒情时只能慨叹“没有邮递员来传情”;想念出门在外的心上人时只能日日独坐山坡用心捕捉骡队铃声,痴痴等待……然而,思念的长度和浓度却因此更加绵长、醇厚,并且穿越千百年的时空,至今仍感动着我们。

2.民歌欣赏:《康定情歌》、《阿里山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等

与《静女》比较:爱情诗、歌的主题之二——赞美爱人,抒发喜爱之情。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自牧归荑”(美丽、勤劳)

“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哟”(人才好、会当家)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3.比较《诗经》与民歌在表现手法和抒情风格上的共同点。

表现手法:重章叠句、叠字的运用、比兴手法

抒情风格:直白、纯真、热烈

五、拓展

1.爱情诗歌接龙比赛。

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冠以有标志的名字,然后按序排列,第一组背诵一句爱情诗,第二组说出诗歌出处,然后第二组也背诵一句爱情诗,由第三组说出出处……如此循环,最后以接出次数最多者为胜。

2.课堂讨论“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二十一《诗经》二首

静女

一、导入

《静女》教案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相传孔子对其做过收集整理,原本只称《诗》,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的“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分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后人经常把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类。“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敷陈”指叙事,“直言”指照直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 (shū)俟 (sì)见 (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 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静女资料】

1.诗歌翻译(余冠英译)

文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文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管颜色鲜,我爱你红管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2.诗歌赏析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活泼的一篇,分明就是一幕小儿女约会情景的表演剧。可是历史上的学者并不这样认为,封建时代对这一篇作品的权威性解释是:卫国的国君和夫人道德大有问题,于是诗人写了这篇作品,歌颂静女贞洁守礼的美德,用来讽刺和鞭策卫国的国君和夫人。他们将“静女”的“静”字解释成“贞静”,把这“静女”塑造成一个深沉文静、做事情很有法度的淑女形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胡适、周作人、俞平伯等大文学家对这篇作品有过热烈的讨论,一致的意见是这个“静女”一点儿也不静,所谓“贞静”之说根本就是瞎编。

实际上,《邶风·静女》是非常通俗的一篇作品,它的故事再简单不过,我们很可以把它当作“郭靖黄蓉初相识”的一幕场景。郭靖、黄蓉是大家顶熟悉的人物,郭靖憨厚实诚,黄蓉机灵刁钻,本篇的男女主人公恰是这样的性格。所以,大家很可以把作品的主人公置换成郭靖和黄蓉。这样来理解,会容易和有趣许多。

这篇无非是写“郭靖”(我)和“黄蓉”(“静女”)相约在城墙根儿见面以及见面的情形。叙述是从“郭靖”的角度。他们应该是第一次约会。约会之前,他们曾经邂逅,彼此有美好的印象。想那黄蓉是何等聪明之人,自然对人生有个很好的判断,郭靖那样憨厚老实,将来断不会欺负、背叛自己,而郭靖的笨拙也未尝不在某一方面激起黄蓉内心潜藏的母爱关怀。这两个人真可以说是天作之合。黄蓉是心知肚明,早已做好终生相托的打算,郭靖未必有这样的智商,可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如此聪明、可爱的女子,又如何能无动于衷呢!这一次的约会应该是由“黄蓉”发起,他们两个人的世界,总是黄蓉掌握着主动权,郭靖的性格习惯于回应,然而这回应无比深沉。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且看这两句是何等地欢快和喜悦。“那个可爱的女孩子呦,她在城墙的拐角等着我。”凭空来这两句,正是未经情事的郭靖口吻。试想:一个从未谈过恋爱的人,突然间就有了个可人儿来约会,心里可不是比“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还要美!估计自从上次邂逅黄蓉提出约会之后,郭靖满脑子想的便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了。

接下来两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下子便有了戏剧效果。满心欢喜的“郭靖”扑了个空,那个大大方方提出约会的女孩子,居然没有来!以郭靖的为人,可以想见他一定是为这约会做了很多安排,一定是很笨拙地拾掇自己,一定是提前了大半天到约会现场的。他一定想过要给蓉儿妹妹一个惊喜:我老早就到这里,我收拾得精神又漂亮!估计离约好的时间还差半来个小时,郭靖就在东张西望了,他要看看可爱的蓉儿妹妹是从哪个方向来,他心里早有了主意,远远看见她就跑过去。可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蓉儿妹妹没有来。约会的时间到了,可怜的靖哥哥傻了眼:究竟怎么回事呢?蓉儿妹妹为什么不来呢?是不是她出事了不能来?会不会是自己把约会的时间和地点记错了?要是约了明天记成今天,还有希望;万一是约的昨天记成了今天,岂不是要玩完了!会不会说的是城墙南角儿自己记成了北角儿呢?傻傻的靖哥哥一定在这落空的等待中折腾坏了自己,他一定是不时拍打自己的脑袋,一会儿踮起脚尖伸长颈子,一会儿爬到城墙的高处看,还要朝蓉儿妹妹可能走过来的方向跑好远,看看蓉儿妹妹在不在路上。“搔首踟蹰”四个字,真是好!极形象地表现了“郭靖”着急的狼狈样。这个傻小子一定折腾了很久,把自己折腾得不行了,累瘫了,就着阳光,靠着城墙根儿打起瞌睡。

“黄蓉”当然没有失约,只是这鬼灵精太刁钻了,她存心要折磨傻郭靖。她或许比郭靖到得还要早,早抢占了有利地形在一边看热闹。人家可是铁了心要嫁你的,管你将来富贵也好,落魄也好,横竖是要跟定了你一辈子,是要好好侍侯你的,现在如何可以便宜了你呢?大凡聪明伶俐的女子婚后多半是贤妻良母,恋爱的时候却是要极力折腾人的。也只有把爱人折腾够了,将来才要死心塌地回报。“黄蓉”是伶俐中的伶俐,她存心要“郭靖”好看呢。我且躲起来,让你找不着,看看你这傻小子急成个什么样!四句之中,写“黄蓉”的只有一个“爱”字,可是我们可以做情境的还原,复原当事人的性格和心理。诗歌总是简约,《诗经》作品更是简之又简,无数的情境和空间,需要我们自己用想象去填补。只有我们介入到作品自身,参与和目睹作品的事件,才能真正做到“不隔”。

傻“郭靖”在城墙下呼呼睡了,或许正做美梦,幸福得流口水呢,“黄蓉”看在眼里,又是欢喜又是疼,她内心的母爱升腾,不顾一起地冲了过去。到了跟前,黄蓉又放慢了脚步,随手拔了根小草,在郭靖的鼻孔里挠了挠,郭靖打了个喷嚏,跳了起来。睁眼一看,蓉儿妹妹就在跟前,傻郭靖一定以为自己还在做梦,一定是狠命掐了自己一把知道不是做梦才放了心。见面之后,郭靖说了什么,作者没有交代;黄蓉说了什么,我们无从知道。“静女其娈,贻我彤管。”我们所能知道的是,黄蓉把随手拔的小草送给了郭靖。“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在郭靖的眼里,这小小的草根实在是太美了,闪着熠熠的光彩。

作者的高明,在于送小草之外,不对会面场景做任何的交代。只是写会面之后,而且只从“郭靖”一面写。“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对第二章的同义反复。“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小草啊小草,不是因为你美,只不过因为你是我可爱的蓉儿妹妹送的,我才觉得你这样美啊!”会面之后,两个人散了,各自回自己的地方,傻郭靖还沉浸在相会的幸福之中。其实很普通的一根小草,可是郭靖一直拿在手里,含情脉脉地看,看得小草熠熠生辉,光辉越来越大,整个变成了黄蓉的样子,对着郭靖说笑呢。傻郭靖大概是没有谈过恋爱,从没有这样幸福过。他把小草看了又看,临末了还要说上一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也只有郭靖这样实诚的人,才一定要这样实诚地把这话儿说出口。若是令狐冲那样的情商、智商双高的,打死他也不会说的。这便是作者的高妙。若主人公是令狐冲那样的人物,心有灵犀,还要来一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便是大煞了风景。但主人公偏偏是憨厚实诚的郭靖,他一定要这样说的,唯其这样说了,才是郭靖。

这篇作品的成功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虽则只是男主人公自言自语的几句话,可是把他的憨厚实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刻画男子的同时,女主人公机灵刁钻的形象也便呼之欲出了。作品本身虽然简约,但是为读者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复原当时的场景,而这一场景又是这样富有戏剧性和生活气息。《诗经》作品不同于唐宋文人诗词的显著特征之一,就在于戏剧化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我这里再罗嗦几句:一是“静女”的“静”字怎么讲?读者诸君想必不能同意“贞静”的解释,安静和“黄蓉”实在是太没有缘分了。我太老师吴小如先生曾半开玩笑地说:这里的“静女”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靓女”。其实,《诗经》作品本身就有内证的。《郑风·女曰鸡鸣》里说“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静好”大约是同义反复,“静”便是“好”的意思。汉乐府《陌上桑》里说“秦氏有好女”,这个“好女”的“好”,大概也只是说模样儿长得好。以“靓女”译“静女”,再传神不过了。

再提一个问题:这篇作品大致发生在什么季节呢?我以为是在春天。理由便是“贻我彤管”和“自牧归荑”。汉代的学究们说“彤管”是女史用的红笔,整个是瞎编。前面说过了,“彤管”即“荑”,也就是小草根,我小时候在家放牛,就时常拔了草根儿来嚼,春天的小草根儿,白里透红,看着欢喜,嚼来口里生津,拿来赠人,做爱情的信物,也正相宜。我们且看这篇作品,不着一个“春”字,却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分明是一幅青春画卷。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便是如此了。(作者:檀作文)

3.关于《静女》内容的解读

《静女》是一首很美的诗,意思并不深,却最有风人之致。但是因为诗里有了城隅,有了彤管,解诗者便附会出后宫,牵缠出女史,引申出许多与诗毫不相干的故事。如果把历来解释《静女》的意见裒为一编,题作“《静女》外传”,或者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序称:“《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朱熹反序,曰:“此淫奔期会之诗也。”吕祖谦遵序,曰:“此诗刺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故述古贤君贤妃之相与。”林岜的说法则颇含幽默:“自其邪者而观之,则此诗皆相悦慕之辞也。自其正者而观之,则此诗乃礼法之意也。”明人韦调鼎说:“此民间男女相赠之辞。序以为刺时,欧阳公谓当时之人皆可刺,于本文尚有间矣。毛郑泥‘静’字,又不解‘彤管’之意,强附为宫中女史之说。张横渠、吕东莱又曲为之解,皆以辞害意矣。郑、卫男女相谑之诗颇多,却指为刺其君上,何异痴人说梦也。”比后来清人的许多说法倒还明白得多。

关于《静女》的纷争一直持续着,“彤管”的文章且越做越大。不过借用清人蒋绍宗的所谓“读诗知柄”,则可以认为《静女》之“诗柄”不在“贻我彤管”,却在“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写男女之情,自无疑义,却不必牵扯“女史”,也不必指为“民间”。后世所谓的“民间”与先秦之“民间”并非一个概念,或者干脆说,先秦尚不存在后世所说的那样一个“民间”。“曰‘静女’者,亦其人私相爱慕之辞耳”(刘始兴),适如《召南·野有死庸》之称“吉士”。“爱而不见”之“爱”,或援三家诗,以为是“荽”的假借字,即训作“隐蔽”,但诗中似乎没有这样的曲折。《小雅·隰桑》“心乎爱矣,暇不谓矣”,可以为此句作注。焦琳曰:“下云‘不见’,为待之尤久,而下二章追数从前之事,为更久更久。”“待之久而不至,爰想其相约之时也。”“彤管既静女所贻,则贻之之时,必有其言语,必有其笑貌,此亦明明易知者耳,然则此章所谓‘美’,即所谓‘娈’也,即贻彤管时之言语笑貌之情态也。”“待之久而不至,又想其最初始见相与通情之事也,当日游行郊外,适见伊人,在己尚未敢轻狂,在彼若早已会意,茅荑俯拾,于以将之,甚非始念之所敢望者,而竟如愿以相偿,故曰‘洵美且异’也,今茅荑虽枯,不忍弃置,悦怿女美,彤管同珍,夫岂真荑之为美哉,以美人之贻,自有以异于他荑耳。”这一番串讲,虽稍稍嫌它把诗作成了“传奇”,毕竟不乖情理。而马瑞辰以为诗乃“设为与女相约之词”,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意见。其实实中见虚不妨说是《风》诗中情爱之作的一个十分显明的特色,它因此一面是质实,一面又是空灵。李商隐诗“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在梦中”,此间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意思,不过若化用其意,那么正好可以说,《诗》总是有本领把微生的人间乐,全作得一如襄王之梦中。说它是臻于生活与艺术的统一,那是后人总结出来的理论,而在当时,恐怕只是诗情的流泻。唯其如此,才更觉得这平朴与自然达到的完美,真是不可企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20993.html

更多阅读

《雨巷》教案 雨巷获奖教案

《雨巷》教案一、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2.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二、教学重点品味意象。三、教学难点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四、教学方法感悟法朗读法启发法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新课学习七、教学资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 作者文集:会员 类型:高一教案 加入时间:2011年8月27日9:17《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揭东县梅岗中学 李桂华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②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③诵

第二性:对韩国电影《下女》的解读

林常树导演的最新作品《下女》前阵子参加了戛纳影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戛纳影展上,林常树导演这样说:“这是一部50年前的电影。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已经来到了2010年。我想拿这部电影反映韩国社会和国际社会。······韩国

声明:《《静女》教案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为网友拼未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