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
一.预习部分
(一)注音
褒禅()庐冢()仆()道梵()语昏惑()
华()山窈()然瑰()怪罕()至胜()道
懈怠()音谬()王深回父()无物以相之( )
(二)解释重要词语
⑴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
⑵而卒葬之。而:卒:之: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故:名: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乃:阳:名:
⑸有碑仆道。仆:⑹其文漫灭。文:
⑺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独:其:文: 犹:
⑻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言:盖:谬:
⑼有泉侧出。侧出:⑽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上:窈(yǎo)然:
⑾入之甚寒。甚:⑿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深:则:穷:
⒀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以:⒁而其见愈奇。 见:。
⒂有怠而欲出者。怠:⒃不出,火且尽。且:
⒄遂与之俱出。遂:俱:⒃盖其又深。盖:
⒄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尚:十一:不能:
⒅来而记之者已少。而:⒆则其至又加少矣。则:至:加:
⒇方是时。方:是:(21)火尚足以明也。明:
(22)既其出。既:其:
(23)则或咎其欲出者。则:或:咎(jiù):其:
(2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而:不得:极:夫:
(25) 于是余有叹焉。于是:焉:
(2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之:得:
(27)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而:
(2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夷:以: 则:
(29)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观:险远:
(30)而人之所罕至焉。而:焉:(31)不随以止也。随:以:
(3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以:相(xiàng):
(33) 然力足以至焉。以: 焉:(34)于人为可讥。于:为:
(35) 其孰能讥之乎?其:孰:(36)此余之所得也! 得:
(37)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
(3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莫:名:
(39)何可胜道。胜:(4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慎取:
(三)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
(四)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2、名之曰褒禅。名:
3、有泉侧出。侧: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6、而其见愈奇。见: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
8、火尚足以明也。明: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传:名:
(五)虚词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3、良乃人,具告沛公。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而
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
1、以故其后名之曰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8、视其左右
9、谬其传10、咎其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12、既其出
“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6).火尚足以明也。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9)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六)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5、不随以止也6、此余之所得也!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七)一词多义
“道”
1、有碑仆道。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4、何可胜道也哉。5、策之不以其道。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2、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3、属予作文以记之。4、文过饰非。
然”
1、吴广以为然。2、有穴窈然。
3、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相
1.无物以相之 2.悔相道之不察兮
3.儿已薄禄相 4.及时相遣归
(八)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
5.于是余有叹焉。古义:
(九)名句默写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二。文本解读
(一)梳理课文的整体结构,请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1-2):记叙——
(3-4):议论——
(5):记叙的结尾-------
从文章结构梳理可以看出,其主要写作手法:
(二)具体赏析
(1)阅读第一段:
1.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
(2)阅读第二段:
1.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请概括层次内容: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
2.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
3.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
(3)阅读第三段
1.第一句话中“于是”应解释成,全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明确:
2.作者提“古人”的目的是,其反映出的精神从侧面证明了本段中一句。
明确:
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喻指。
明确:
4.“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喻指。
明确:
5.作者认为成功的条件有。
明确:
(4)阅读第四段:
这一段写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对待传闻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本段中作者是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出来的?摘录段中关键词,并说明其观点。
明确:
三.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庐冢(zhǒng)何可胜道(shèng)B.窈然(yǎo)有碑仆道(pū)
C.音谬(miù)既往不咎(jiū)D.王深回父(fǔ)无物以相之(xiāng)
2.选出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B、不知老之将至
C.后世之谬其传D、仰观宇宙之大
3.下列对“其”的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距其院东五里 (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C.其孰能讥之乎 (谁,疑问词,表疑问语气)
D.吾其还也,亦去之(还是,语气词,表委婉语气)
4.。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有志矣,不随以止也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下列各组加横线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余之所得也
C.于是余有叹焉读书人一声长叹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此世所以不传也
6.下列句中的“观”与“非常之观”的“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因得观所谓石鈡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7.选出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
例:火尚足以明也
A.素善留侯张良B、秋毫不敢有所近
C.不知东方之既白D、以乱易整,不武
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由山以上五六里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9.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10.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D.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词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唐浮图慧褒站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C、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苏子愀然
13.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中“所以”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亲贤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着急高义也D。所以游目骋怀
14.选出句中“者”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二)课内文段阅读
【语段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5.下列句中加粗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④距其院东五里。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16、对“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C、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D、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17、下列对褒禅山名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
B、褒禅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
C、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的原因。
D、褒禅山先后被称“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褒禅山。
【语段2】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说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8、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19、“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一句,联系前文,根据“深思慎取”的精神,作者论述有遗漏的词句吗?如有,试完整地补出来。
明确:
20、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⑵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 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柔。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竟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
23.下列各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肝胆为之悼柔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蓬蒿没户,而志竟常充然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
D。庭学其试归而求焉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4.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① 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② 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 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 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 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 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历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参考答案〗
一.预习部分
(一)注音
Bāo chánzhǒngpūfànhūnhuàyǎoguīhǎnshēng dài
miùfǔ xiāng
(二)解释重要词语
⑴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⑵而:连词,并且。卒:最终。之:代指褒禅山麓。
⑶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名:命名,动词。
⑷以:因为。乃:表示判断。阳:山的南面。名:命名,动词。
⑸仆:倒。 ⑹文:碑文。⑺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犹:还,仍。
⑻言:说。盖:表原因,大概因为。谬:错误。⑼侧出:从旁边涌出。
⑽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⑾甚:很。
⑿问: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则:副词, “就”。穷:穷尽。
⒀拥:持,拿。以:连词,修饰。⒁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⒂怠:懈怠。⒃且:副词,将,将要。⒄遂:于是。俱:一起。
⒃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⒄尚:还。十一: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
⒅而:表递进,并且,而且。
⒆则:表假设,那么。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加:更,更加。
⒇方:当,正在。是:这。(21)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22)既:已经,……以后。其:助词。
(23)则:副词,就,便。或:有人。咎(jiù):责怪。其:那,那些。
(24)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不得:不能,极:尽,尽情享受,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夫:这,那,指示代词。
(25)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因此。焉:句末语气词。
(26)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得:心得,收获。
(27)以:因为。而:连词,表递进,而且。
(28)夫:表议论的发语词。夷:平坦。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则:表假设,那么。
(29)而:可是。观:景象,景观。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30)而:因而。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31)随:跟随。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32)至于:抵达、到达。以:连词,表目的。相(xiàng):帮助,辅助。
(33)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34)于:在。为:是。(35)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孰:谁。
(36)得:心得,收获。 (37)以:因。
(38)谬:使……谬误,把……弄错。莫:不能。名:说出。
(39)胜,尽。(40)所以:表示“……的原因”。慎取:谨慎取舍。
(三)通假字
1、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四)词类活用
1、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2、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4、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6、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8、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10、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五)虚词
“乃”
1、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2、副词,竟,竟然,居然
3、副词,于是4、副词,才
而
1.而:表示转折2.而:因而表示因果3.表示并列4.表示递进
其
1、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2、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代词,代“仆碑”
4、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
5、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
6、代词,他们,指古人7、代词,指自己8、代词,洞,洞壁
9、代词,它,代山的名称10、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1、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12、助词,无义
“以”:
1.介词“因为”2.连词 “因为”3.相当于“而”4.表目的“来”
5.表目的“来”6.表目的“来”7.连词 “因为”8.相当于“而”,表并列
9.相当于“而” 10.表目的“来”11.介词“因为”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2、判断句3、判断句4、状语后置句 5、省略句
6、判断句 7、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七)实词一词多义
“道”
1、路、道路2、道理3、名词,主张4、动词,说、讲 5、名词,方法
“盖”
1、名词,车盖2、动词,超过,胜过3、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文”
1、名词,文字2、名词,纹理3、名词,文章4、动词,掩饰
然”
1、形容词,对、正确2、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相
1.帮助2.省视,察看 3.相貌4.偏指一方,我
(八)古今异义
1.古义:十分之一。2.古义:不平常。3.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4.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5.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九)名句填空略
二.文本解读
(一)
游山经过-------游山心得-------补叙同游者。
写作手法:因事见理。
(二)具体赏析
(1)1.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阅读第二段:
1.记游洞经过; 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2.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明确:兴趣盎然-----有人怠,遂与之俱出------悔
(3)阅读第三段
1:对这件事。 承上启下。
2:表明自己也将像古人一样对眼前之事进行深入思考。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3:高深的学术造诣或宏伟的事业。
4:困难重重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5:志、物、力。
(4)明确: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课后练习
(一)文言基础知识
1. 答案:B 2. 答案:D 3. 答案:C 4.答案:D 5. 答案:A 6.答案:B 7. 答案:D
8. 答案:D 9. 答案:D 10. 答案:A 11.答案:A 12. 答案:D 13. 答案:D 14.答案:A
(二)课内阅读
15:A 16:C 17:D
18:B(观,景观)
19:“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
20:D(属于“拔高”)
21:⑴ 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达到目的地。
⑵ 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三)课外阅读
22.C23.C24.B2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