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说说“黄埔三杰”的故事。
“三杰”其实有两个版本,比较流行的是:“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陈赓的腿”;其实还有另一个版本:“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
三杰之一:蒋先云(1902-1927),原名:蒋湘耘,别号:巫山,湖南新田县大坪塘乡人,共产党员,最高军职或军衔: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6师第77团团长兼党代表。
1917年,年仅15岁跳级考入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发起成立“学友互助会”,主编《岳麓警钟》月刊;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被推选为总干事,是当时的湖南学生运动领袖;
1921年初,组织成立革命团体“心社”,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宣传新文化运动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10月,向刚从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之后来到衡阳的毛泽东汇报湘南工作,同年冬由夏曦、夏明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湘南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1922年春,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同年夏,受中共湘区区委书记、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的指派,到安源路矿,协助李立三参与工人俱乐部的领导工作,任文书股长,后来又担任安源中共党支部负责人;经李立三介绍,与李立三的小妹李抵欣结婚;9月中旬,与李立三、刘少奇一起领导发动了14000多人参加的安源路矿大罢工;11月赴湖南常宁水口山铅锌矿,组织工人俱乐部,12月领导发动了3000多人参加的水口山矿工大罢工,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工人俱乐部主任;当时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邓中夏曾高度评价说:“水口山铅锌矿罢工其雄壮不亚于安源路矿。”蒋先云时年20岁;
1924年,因组织工人罢工,而正被北洋政府悬赏通缉的他由中共湖南党组织选派、经毛泽东、夏曦、袁达时介绍投考黄埔军校,在1200余名考生中名列第一;在校期间“学术两科,冠于全校”,与贺衷寒、陈赓被并称为“黄埔三杰”;校长蒋介石“爱之如手足”,党代表廖仲恺赞其为“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称其为“军校中的高材生”;从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考试,蒋先云囊括了所有科目成绩的第一名,创造了黄埔军校史上一项“后无来者”的奇迹。8月,在中共广州地委(后又改为广东区委,又称两广区委)的领导下,第一个黄埔共产党支部成立,蒋先云当选为第一任支部书记;黄埔党支部从600百多名在校学生中发展了80多名共产党员;
1925年1月,与李之龙、贺衷寒等发起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原定名为“青年军人代表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即主席)。“青军会”出版会刊《中国军人》和《青年军人》,由蒋先云担任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因此人称“蒋先云的笔”。“青军会”发展迅速,成立仅两个月会员就达二千多人,一年半后竟增至二万余人。蒋介石说:“将来革命成功后解甲归田,黄埔军校这些龙虎之士只有蒋先云才能指挥。”年初,毕业留校后担任校长蒋介石的秘书,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两次负伤。6月在广州平定平定杨希闵、刘震寰的战斗中,只身带领一个连冲进市中心,占领了滇军总指挥部,立下奇功。8月参加第二次东征,任第1军3师7团党代表,三次负伤,亲率敢死队一举攻占了惠州城;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具有双重党员身份的蒋先云第一个公开声明脱离了国民党及第1军,保留共产党党籍。7月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总部秘书,后任补充第5团团长,转战粤、湘、赣、鄂,在攻打孙传芳老巢南昌时,蒋介石亲临前线督阵,却遭敌包围危在旦夕,蒋先云孤军迎敌,掩护蒋介石脱险,赢得了“突破重围,火线救主”的殊荣;
1927年初,蒋介石深爱其才,许以第1军第1师师长要职,让其“必须发表退出共产党的声明”,蒋先云不为所动,前往武汉,在时任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兼湖北省总工会负责人刘少奇的领导下任湖北省工人纠察总队队长,倡议成立黄埔学生反蒋委员会;中共中央代表兼中共湖北区委书记张国焘对蒋先云并不信任,对其立案调查,甚至对人说“他(蒋先云)要不去投靠蒋介石,我不姓张。”让蒋先云非常心寒和苦闷。虽然没有查出问题,但组织上也不再信任和重用他。“四·一二事变”后,4月15日武汉召开30万人声讨蒋介石大会,蒋先云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发表了讨蒋演说,表明自己与蒋介石彻底决裂的心迹。5月,武汉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北伐,时年25岁的蒋先云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6师第77团团长兼党代表,率部北上河南;5月28日率部在河南临颍与奉系军阀激战时左脚中弹,带伤跨马,举刀率队冲锋;再次中弹后人马俱翻,仍高呼不绝:“冲锋!冲锋!向前杀去!”并对师长说:“我蒋先云不捉住张作霖,决不下火线!”最后不顾师长劝阻,又让士兵护卫重跨战马,向前冲锋,被弹片击中,死在战场,年仅25岁。
战后,《向导》报文章称赞蒋先云:“临阵负伤,三仆三起,仍追敌不稍退,这是何等的勇将!”
1927年6月8日,周恩来在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主持蒋先云追悼会并发表沉痛讲话,恽代英致悼词,号召“同志们,踏着蒋先云的道路前进!”罗章龙撰写了悼诗:“东南北战斗犹艰,战士升腾武胜关。千古悲风临颖路,中原忍见将星残。”
蒋先云阵亡后,遗体由其兄蒋麓山和侄儿蒋方正运回家乡,葬于家族墓地,墓位于大坪塘乡大坪塘村境内,高1.5米,长4米,坐东朝西;
1946年,同姓亲族为其立石碑。
有人说毛泽东是蒋先云的入党介绍人,乃是误传;也有人天真地设想:“如果蒋先云不死,会不会成为1955年的元帅呢?”历史不能假设,如此设想如同“如果蒋先云不死,能不能躲过四年之后的共产党内肃反运动呢”一样不着边际;也有人说,正是因为蒋先云由于与蒋介石关系非同寻常而始终得不到组织的信任才抱必死之决心开赴前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