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弦上的咏叹调
巴赫一生曾写过四首管弦乐组曲,其中,他的第三首《D大调管弦乐组曲》最负盛名,作品于1722年,1729年在莱比锡出版,全曲由五首乐曲组成,①序曲②咏叹调③加伏特舞曲④布列舞曲⑤基格舞曲。
咏叹调为乐曲中的第二首,采用了弦乐合奏形式,4/4拍。这部作品于1838年,由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门德尔松指挥演奏后,才广为流传,尤其第二曲最受青睐。1871年德国小提琴家威海密(Wilhelmi)将其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并更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原曲本为D大调,改编者为了能使乐曲产生更好的效果,将D大调移至C大调,并只在G弦上演奏。G弦是小提琴四根弦中最低最粗的一根弦,发出的声音浑厚、粗犷、深沉,擅长演奏抒情性、歌唱性旋律。作品本身朴实甜美的旋律,再加上通过仅在G弦上的独特演奏形式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喜欢,成为音乐会常上演的曲目,也可以说是巴赫较通俗易懂的乐曲之一。
此曲旋律质朴优美,音色饱满,富于歌唱性、旋律性,全曲共分两个段落。
第一部分,乐曲开头由小提琴奏出徐缓冗长的旋律,像一个人在深沉地咏唱,伴奏声部,自始至终用弦乐奏拨奏,烘托了主题委婉如歌的气氛。
第二部分,旋律在前半部分调性转移到了属调,情绪仍很深情、庄重,只是节奏稍有了点变化,运用了大跳、切分音来表现,增加了与第一部分的小小对比,第二部分后半段又回到了主调上,旋律仍旧平和、宁静,结尾处运用了颤音、延长音,最终,乐曲在微弱的音响中结束,给人留下了一个回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