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当年未曾采用的毕业论文 当年华未曾老去

略论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当年未曾采用的毕业论文

昨天发表了《也谈“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之博文,在找自己的学习体会时,还看到了自己未曾采用的毕业论文,现在再拿出来请大家指正和分享。

这篇短文之所以最终未被采用,是由于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认为我写得太大了,超出了我应该考虑的范围,同时也不太切合实际,对于我的毕业论文不利,因此才没有采用,但文中的观点我认为至今也并未过时,因此拿出来晒一晒。

以下就是我当年毕业时的毕业论文(原文就是如此,绝对原汁原味。中间***为隐去地址或姓名,请见谅):

略论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

内容摘要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句出自农村基层干部李昌平之口的话道出了“三农问题”的基本现状。“三农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和就业的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促进和实现农民充分就业,进而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要实现这一点,首先是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其次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实现农民转移就业;再次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平等就业;最后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民稳定就业。

:三农问题 就业 城镇化 产业化 统筹

农业、农村、农民称为三农;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总称为“三农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句出自农村基层干部李昌平之口的话则道出了“三农问题”的基本现状,也从侧面说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13亿人口中仍有8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国民经济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三农问题”已经引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而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理论和实践证明,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促进和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但是由于受农业和农村自身特点等因素限制,“三农问题”已经不可能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得以解决。因此,要达到促进和实现农民充分就业的目的,首先是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潜力,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或就地转移就业;其次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繁荣和壮大农村经济,促进数量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再次是统筹城乡发展、打破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赋予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促进农民实现平等就业;最后是全面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尤其是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生产技能和职业技能,促进农民实现稳定就业。通过农民充分就业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就业

产业化是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连接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新型生产经营方式;不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必由之路。

1.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

产业化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形成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进入市场和扩大经营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繁荣农村经济。

以加工环节为例,通过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可以将农产品由季节性产品变为常年产品、变短线产品为系列产品、变初级产品为再加工产品,从而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相关数据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是种植业产值的3倍,而我国只有40%,从40%到300% ——多么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仅仅是农产品加工的环节,再加上销售环节呢?

2. 加速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就地就业

农业产业化就相当于在农民与市场之间加入一个企业,因此应由此入手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就地转移就业,解决部分农民就业问题。

首先根据本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并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需求和城乡日常消费需求,建设有一定规模、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资源供应基地,促进农民就地从事农业生产。

其次依托本地区原料供应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进而带动其他企业和农户的发展。并用工业管理机制、工业化生产理念来培育和发展加工企业,逐步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促进农民就地向二产转移就业。

再次是依靠销售组织及农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开拓农产品消费市场、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让更多的农民不再仅仅是生产者,还要成为经营者而直接面对企业与消费者,进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向三产转移就业。

最后是依靠产业化辐射和带动的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间接地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如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需要的机械、包装材料等就会带动相关工业企业的发展。

总之,产业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就地转移就业。但受自然条件和农业本身承载能力限制,要实现农民充分就业还需要解决农民彻底转移就业问题。

二、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实现农民转移就业

理论和实践证明,当今“三农问题”已经不可能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得以解决,农业问题需要靠发展工业来解决也即工业反哺农业,农民问题要靠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来解决,农村问题则要靠城镇化来解决。由此可见,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实现农民转移就业进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1.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1)城镇化是解决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实现城市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优化城乡人口结构。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需要达到50% ~59%;如果从现在起到2020年实现年均城镇化水平增长一个百分点,每年就需要转移1500万农村人口和900万农村劳动力,这些人全部转移到大中城市显而不现实。而小城镇在吸纳农民转移方面,则具有与农村相临的地缘关系、就业和定居成本相对较低、相对分散但总体容量大等特点和优势。

城镇化是根据国情从减少农民出发进而富裕农民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定居和就业,不但可以提高收入,还可增加城市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从而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由于人数的减少使得人均农业资源相应增加了,这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条件。

(2)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这为各级政府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提供了政策指引。

首先是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建立并完善以居住地来划分城镇和农村人口、以职业来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打破现有户籍制度对农村人口正常流动的限制,并逐步消除其所附带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功能,为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就业和定居提供前提条件。

其次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强重点村镇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充分发挥城镇的人口集聚功能和二三产业集聚功能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从而吸引和转化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再次是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强化其促进农村转移就业的作用。据国家计委统计,20年来在农村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约有1.1亿人,为全国同期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10倍以上。

最后是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民成为城镇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进入城镇的风险和门槛,实现农民身份的彻底改变,达到城镇化带动农村、改变农村的目的。

2. 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1)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正是工业的发展拉动了经济的增长: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82321亿元,比2004年增长9.9%,其中一产增加值22718亿元,增长5.2%;二产增加值86208亿元,增长11.4%;三产增加值73395亿元,增长9.6%。再比如北京市顺义区,2001年GDP为116亿元,一二三产比重为16.6:48.1:35.3;2005年GDP则达到了265亿元,连续五年年平均增长20.4%,一二三产比重调整为7.5:60.8:31.7,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工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作用。

同时,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工业反哺农业能够成为现实,这必将带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并进而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2)工业化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工业化是社会经济由农业为主过渡到以工业为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有数据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就业,劳动生产率可提高6.1倍;转移到第三产业可提高2.8倍。生产率提高必然促进收入提高,这也是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首先是立足于现有基础和条件,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聚集发展的原则,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其次是利用本地区位或地理优势、自然与社会资源优势,优先发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工业企业,坚持品牌战略和规模效益,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并着重发展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工业。

最后是通过工业化带动商贸、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促使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向城镇居民转变。

总之,通过加速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拓宽农民就业空间,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

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平等就业

失衡的城乡关系与传统的二元结构,造成并加剧了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落后地区、农民是边缘群体的格局。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1.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并扩大城乡差别

“农业贡献工业”的政策导致了农业发展缺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别逐渐增大。

有数据表明,1956年到1986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农业税从农业中抽走了6868.12亿元的巨额资金;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的“剪刀差”仍能达到1000亿元左右。农业与工业的差距本来就很难弥补,“以农养工”的政策更加大了城乡差别,也加剧了“三农问题”。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上,1964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为2.2:1、1994年为2.6:1、2005年则扩大到3.2:1;若再把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因素考虑在内,实际收入差距已达5~6倍。这种收入上的差距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社会是十分不全面的,特别表现在农村地区和农民身上。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一五”规划都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2.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平等就业

“农民工”?工人就是工人、农民就是农民,怎么冒出来个农民工呢?答案就是这种“工人”是农民转移来的,虽然称作“工人”但还是真正的农民,而不是真正的工人。统筹城乡发展就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支持和保护“三农”;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出发,以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赋予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促进其实现平等就业。

首先是打破传统的经济和社会二元结构,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诸多不合理限制,取消名目繁多的乱收费和各类证件限制,放宽直至取消对农民的工种与行业限制,促进农民平等的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其次是各级政府强化服务意识,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或立法来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改变和完善用工制度;使农民工不受歧视、不受排斥,争取达到同工同酬。

再次要建立健全覆盖农村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纳入到城镇强制性保险系统,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保证社会保险制度的连续性;将农民工的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等统一纳入到企业保障管理制度中,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民平等就业不仅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民稳定就业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劳动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大多数即使就业了也不能实现稳定就业。

1.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受农村教育事业落后等因素影响,农民接受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占总数的达到1/4;这就造成多数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充分、稳定的就业。

要改变这一局面,首先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宣传和贯彻《义务教育法》,从法律高度出发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其次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和农村教师的待遇等,特别是通过“希望工程”等活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力度;最后要求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组织、开办各种扫盲学校和培训班,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 加强农民培训,实现稳定就业

农民培训是一项旨在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的重要工作,能够对农民实现稳定就业产生积极作用。

首先通过就业观念培训使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根据自身素质创造并从事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岗位,从自身条件出发改变不切合实际的就业愿望和要求,进而顺利实现稳定就业;其次是通过农业技能培训使农民获得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技能,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促进增收;最后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掌握了一定的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

总之,农民培训可以使农民掌握一技之长,为其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阳光工程”为例,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手段,通过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在2004年一年的时间里就培训农民250万人,并使其中220万人实现专业就业。

综上所述,只有让农民实现就地或转移就业、平等就业和稳定就业,才能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只有实现农民充分就业,才能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只有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才能解决农民问题;只有解决农民问题,才能解决“三农问题”。当然,这不仅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支持,还需要各级政府和全体社会力量的长期努力与合作。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三年的“一号文件”使我们看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曙光,让我们期待着“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期待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材

朱启臻 叶齐茂 《小城镇建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2. 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材

任大鹏 《农村政策法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3. 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材

王思斌 刘臣 《乡村社会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4. 李铁 《要发挥好小城镇的作用》 人民日报出版社 《人民日报》2006年

略论“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当年未曾采用的毕业论文 当年华未曾老去

5月21日第五版文章

5. 朱剑红 《2005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9%总量达18.2万亿元》

人民日报出版社 《人民日报》2006年1月26日第一版

6. 周德才 《“三农”的出路在“三化”》 浙江农业信息网—农业论坛www.zjagri.gov.cn2004-04-29文章2006年8月10日阅读

7. 郝建国 《经济学家茅于轼与访农博士共话 三农出路在何方》华商图片网

news.huash.com2005-03-16文章2006年8月10日阅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21715.html

更多阅读

护理学毕业论文 护理学大专的毕业论文

护理学毕业论文摘要:良好的护患关系、信息交流和人际沟通是护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护理工作离不开人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护士除了与同事、医生及其他人之间进行沟通信息外,在按照护理程序护理病人的每一个环节中都需要与病人进行

“三农”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三农问题调研考察报告

2006-01-06 10:38:53|分类: 调查报告 |举报 |字号订阅“三农”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构建"和谐社会"是今年刚刚闭幕的"两会"的最大热门话题之一,而农民问题

什么是三农 中国直销网传销黑名单

三农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1],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

声明:《略论“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当年未曾采用的毕业论文 当年华未曾老去》为网友何必太入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