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袁隆平----袁隆平育种杂交水稻,经过文革期间8年“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2012年之后,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新课题。此前,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在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跑地位。
============================================================================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简介资料 袁隆平,男,1930年9月1日农历庚午年七月初九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现年81岁。他的事迹入选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7单元课文《当代神农氏》,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中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21课《永远执着的美丽》及初中8年级下外研版英语书P75页。职称
袁先生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厅下属院名誉院长、九江学院名誉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成就
袁隆平获得首个特等发明奖
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日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产。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袁隆平
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从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先后发表论文60余(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荣誉
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并在20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4月,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探索杂交稻
契机
袁隆平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一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袁隆平研究水稻(20张)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发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转机
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研究水稻的十多个春秋里,袁隆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十年动乱”几乎断送了他的全部试验成果,还好,虽然那些水稻坏了,可是袁隆平的助手事先藏了几株雄性水稻。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突破
20世纪90年代后袁隆平
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早在1986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
袁隆平
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总理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 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有关专家对48亩实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晚稻的实测结果表明:水稻稻谷结实率达95%以上,稻谷千粒重达27%以上,每亩高产847公斤。 这表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又取得“四大突破”:目前超级杂交水稻晚稻亩产量高;稻谷结实率高;稻谷千粒重高;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在场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对这位卓越科学家取得的新成功而欣喜不已。这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再次超越自我,继续领跑世界。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野败”
1970年秋季,袁隆平带领他的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11月23日上午,该场技术员冯克珊与李必湖在南红农场与三亚机场公路的铁路桥边的水坑沼泽地段,找到了一片约0.3亩面积的普通野生稻。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之际,因为李必湖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很深的感性知识,他像当年导师袁隆平寻找不育株一样,在野生稻群中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奇迹终于出现了!就在他们找到野生稻之后20分钟左右,李必湖和冯克珊发现3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他们惊喜交加走近野生稻雄花异常稻株,进一步观察发现这3个稻穗生长于同一个稻蔸上,由此初步推断为由一粒种子生长起来的不同分蘖。除这3个稻穗以外,还有大量的匍匐于水面生长的后生分蘖。 为了弄清这蔸野生稻不育株产生的原因及其研究利用价值,他们将它连根拔起,搬回试验基地进行研究,并命名“野败”,国际上叫它“WA”。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他们在考虑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高科情怀
杂交稻之父
以史为鉴之七十年代:袁隆平——建国以来贡献最大的农学家 。袁隆平(20张) 据老一辈说,真正重新吃饱饭,是在七十年代末,以前的稻子是高高的,风一吹就倒,换了矮水稻以后,粮食真是翻了出来。报纸上曾引述农民的话说:“我们吃饱饭,靠的是两‘平’,邓小平和袁隆平。”袁隆平的水稻南优2号,比以前的水稻单产增产20%,于1973年研究成功,1976年开始推广。八十年代,国际组织给他的奖项多得像米粒一样。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一个人,相当于干了两亿农民的活。有人预估,他的种子共创造效益5600亿美元。假设其中分零头给他,那么他的资产就会大致与世界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埃卢590亿美元相当。 那么袁隆平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截至1998年,袁隆平的月工资才1600元。 由于他做人老实本分,1953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在那里,才华横溢的袁隆平的职称一直没有提升,工资一直原地踏步,房子依旧窄小阴暗,向上爬的机会被他那些会拍领导马屁的同事抢走了。他唯一的幸运是研究水稻。这是大伙吃饭用的东西,属于文革中保护品种,他住的又偏远,灾难没降临到他头上。 1979年,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惊叹中国的水稻成就,向中国农业部的官员咨询杂交水稻的发明人是谁,他要签约用高价向发明人申请专利使用权。对此,中国种子公司官员义正言辞地回答说,这个发明专利权属中国国家拥有,农业部种子公司就是代表国家享有这一权利的唯一代表,要探讨杂交水稻技术转让问题,无须再找“别人”。 1980年,圆环种子公司向中国种子公司支付当时可谓是天价的20万美元首期专利转让费,袁隆平一分未得。 1980年,为配合本次专利转让活动,袁隆平以专家身份出访美国做了四个月的技术指导。回国后,他所得的工资数千美元,被农业部悉数收缴,然后重新发给他每天20元人民币的出国补贴。 1981年,国家科委、农委重奖杂交水稻发明人10万元奖金。但单位转手分下来以后,袁隆平仅得5000元。 2000年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000998)”在深交所上市。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人,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杂交稻过关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哲,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6年10月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杂交水稻推向世界,美国、日本、菲律宾、巴西、阿根廷等100多个国家纷纷引进杂交水稻。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博士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荣获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谓。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两个心愿
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心声,一种博大的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平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作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袁隆平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这些年他每年都出国指导,还派出了许多专家担任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从1981年至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各科技人员。 1998年,越南和印度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了10万公顷和20万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2吨的效果。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现在,袁隆平久居长沙,其研究工作仍在继续。最近,在会见有关学者时,他对使用计算机数值算法计算最优化水稻的株型空间分布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精神和品质: 1.创新,是中国杂交水稻第一人; 2.时刻关心人民,他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 3.淡薄名利,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 4.对艺术的追求,他擅长小提琴,平时喜欢广博群书; 5.简朴,即使已经成为百万富翁,他的生活依旧简单; 6.热爱生活,有自己的追求。 最近一段时间,亦有部分民众、学者和官员建议中国政府推荐袁隆平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他们认为:“消除贫穷与饥饿才是最好的和平,以袁隆平为中国乃至于世界粮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领袖贺信
2010年9月1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80寿辰。6日晚,湖南卫视为袁隆平院士和正在此间举行的首届中国杂交水稻大会献上了一台名为《为了大地的丰收》的文艺晚会。晚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发来贺信,祝贺袁隆平院士80岁生日。 贺信如下: 温家宝贺信 隆平先生: 您好!许久未见面了,甚念。先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在先生八十华诞到来之际,我谨向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祝愿,愿先生健康快乐,愿先生在水稻研究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愿先生的科研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温家宝 2010年8月27日 贾庆林贺信 尊敬的袁隆平院士: 在您八十寿辰之际,谨向您致以诚挚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您是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您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您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您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您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祝您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贾庆林 2010年9月2日成果一览
1.2007年十大经济年度特别荣誉奖 2.国家特等发明奖 3.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之“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5.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他也被称为:“米神”、“当代神农”,并曾获得很多国际荣誉: (1)1985.10,创造与发明奖章(杰出发明家)金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下同) (2)1987.11,科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3)1988.3,农学与营养奖,英国Rank基金会 (4)1993.4,拯救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美国Feinstein基金会 (5)1993年,获美国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饥饿奖” (6)1994,何梁何利基金奖 (7)1996.5,日经亚洲奖,日本经济新闻社 (8)1997.8,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称号,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国际讨论会,墨西哥 (9)1998.11,越光国际水稻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事务局 (10)2001.8,拉蒙?麦格赛赛奖,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基金会 (11)2004.5,沃尔夫奖,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 (12)2002年,获越南政府“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荣誉徽章” (13)2004.10,世界粮食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 (14) 2008.03.30,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颁“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15)2010.3.24,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荣获法国最高农业成就勋章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是首次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奖金500万元。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年4月29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据悉,袁隆平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当选者。 美国科学院有着14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顶级的科学院。每年美国科学院在世界各国评选出在世界某个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科学院外籍院士。本年度全世界有18位顶级科学家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白春礼先生共同当选。 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在新当选院士就职典礼上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准确的说,袁老发明的不叫杂交水稻,那是Henry'Hank'Beachell在1966年发明的,袁老的叫“水稻三系选育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星命名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这颗小行星是1996年9月18日在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发现后的暂定编号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汉语拼音字头,当它获得8117这一永久编号后,为了表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敬意,天文学家们决定把它命名为袁隆平星。 袁隆平先生被誉为当代神农氏,他的杂交水稻被称为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7月11日,长沙市芙蓉区东岸乡省农科院内传来阵阵喝彩声,该区老年体协举办的第二届“老年人气排球比赛”中,77岁的袁隆平也上场参赛。 随着裁判响亮的哨声,袁隆平双脚分开站立,身体略前倾,左手稳球,右手轻轻将气排球发到了对方场地中。 “好球!”袁隆平智取一分博得头彩,大家都为他叫好。 “气排球运动量适中,球本身也蛮轻巧,特别适合老年人打。”袁隆平表示,老年人反应稍微慢点,运动量不宜过大,气排球在空中游走的速度较慢,也比较容易控制,是老年人喜爱的一项运动。 “我现在是80多岁的年龄,60多岁的身体,40多岁的心态,30多岁的肌肉弹性。”袁隆平虽已80岁高龄,但仍是一头乌发。袁隆平笑称,这和他不停止的运动有关。“我不但打球,这样的天气里我每天还坚持游泳。” 平时,袁隆平总喜欢拉着好友一起锻炼,到处宣传他的“生命运动论”。“我自己经常运动是不够的,应该把更多的老年人都拉过来一起运动,大家一起延年益寿!”习惯以“农民”自称的袁隆平运动并年轻着。 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袁隆平是我国的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多项国际奖。 描写他事迹的文章被选送在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和语文版语文教材第八课。200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词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赏析:全词紧扣“耕耘者”来构思立意,不罗列他“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国际上11次捧回大奖”等等头衔,只说他成名前的胆识,尤其强调他淡泊名利的境界,“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四个四字短句整齐排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有赞美的情意,有含蓄的意蕴,“农夫”“播撒”“收获”三词既与袁隆平杂交水稻专家身份相符,又在开头“耕耘者”的统摄之下。结尾“喜看稻菽千重浪”和“最是风流”分别直接和间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诗意地表达了对袁隆平的由衷赞美。隆平年表
1930年农历七月初九,公历9月1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袁隆平的大学毕业证
1931~1936年,随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 1936年8月~1938年7月,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 1938年8月~1939年1月,在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 1939年8月~1942年7月,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1942年8月~1943年1月,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读书。 1943年2月~1944年1月,在重庆赣江中学读书。 1944年2月~1946年5月,在重庆博学中学读书。 1946年8月~1948年1月,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1947年暑假,读高中一年级时获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获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1948年2月~1949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高中(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49年8月~1950年10月,在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1950年11月~1953年7月,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续读3年至毕业。 1951年7月,在西南农学院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合格,后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服从全国统一分配,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 1960年7月,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鹤立鸡群”的特异稻株,第二年认识到这是“天然杂交稻”株,而受到启发,面对当时严重饥荒,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1964年2月22日,与农技干部邓哲结婚。 1964年开始,在国内首创水稻雄性不育研究。7月5日,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 1966年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同志,获悉袁隆平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后,引起高度重视,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袁隆平遭受冲击,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被迫中断。 1967年3月16日,省科委发函安江农校,要求学校将“水稻雄性不孕”研究列入计划。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 1967年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将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里,面积133平方米。 1968年5月18日晚上,中古盘7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成为至今未破的谜案。袁隆平心痛欲绝。事发后第4天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等到云南省元江县加速繁殖不育材料。1970年1月2日,遇5级以上地震,仍然坚持繁殖试验,直到收获。 1970年6月,当时的湖南省革委会在常德召开了“湖南省农业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此时袁隆平的研究已经进行了6年,数千次的杂交试验,结果都不理想,产生的只是越来越多的待解谜团。也正因于此,“水稻杂交无优势”的论断越来越被人们相信,对袁隆平的质疑不绝于耳。在那次会上,时任湖南省革委会代主任的华国锋把袁隆平请上主席台就座和发言,公开表示了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支持。会后,华国锋还专门找袁隆平谈话,鼓励他说:周恩来总理经常过问杂交水稻科研的事,希望能够继续研究下去。要将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材料拿到群众中去搞,广泛发动群众性科研力量,合力把它搞成功。另一方面,华国锋向湖南省有关部门吹风,要求他们对杂交水稻研究大力支持。 1970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拟在靖县(安江农校又搬迁到了靖县)做杂交,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 1970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关于“把杂交育种材料亲缘关系尽量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构想指导下,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2年3月,国家科委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用了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的试验,扩大了选择概率,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 1972年,袁隆平选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同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在安江农校试种,667平方米产量628公斤。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顷,667平方米产量511公斤。攻克了“优势关”。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 1975年12月中旬,华国锋指示:第一,中央拿出150万元人民币支持杂交水稻推广,给广东购买15部解放牌汽车,装备一个车队,运输“南繁”种子;第二,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这一年冬,数以万计的制种大军云集海南,发动人海战术大规模南繁制种,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3.3万亩。袁隆平担任技术总顾问,首次大面积制种获得成功,为翌年推广做好了种子准备。 1976年,杂交水稻绿遍神州。全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中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一次飞跃。 1977年,袁隆平总结了10年来丰富的实践经验,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1978年2月,出席全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同年3月,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奖;6月,出席湖南省教育工作者先进代表大会;10月,出席湖南省科学大会并获奖。 1978年10月,晋升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1979年4月,首次出国出席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科研会议,会上宣读他用英文写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论文并即席答辩,与会者一致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1979年12月,国务院授予袁隆平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与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同年,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湖南省生物学会理事、湖南省遗传育种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农学会理事。 1980年5月,袁隆平应美国邀请赴美进行杂交稻制种技术指导。 1980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举办杂交稻技术国际培训班,袁隆平作为主讲人给来自10多个国家的专家讲授杂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课程。翌年9月,又连续举办第二期。 1980年10月~1981年6月,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与合作研究。 1982~1986年,每年去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1~3次进行合作研究。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1982年8月26日,被聘为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是年,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3年8月,第二次应美国邀请赴美国考察杂交稻试种情况并进行技术指导。 1984年6月15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中心主任。同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5年,被聘为湖南省安江农校名誉校长、西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1985年10月15日,首次获国际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 1986年,培育成杂交早稻新组合威优49。 1986年4月,应邀出席在意大利米兰附近召开的“利用无融合生殖进行作物改良的潜力”国际学术讨论会。 1986年10月,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长沙召开,袁隆平在会上作了《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的专题学术报告,并提出了今后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设想,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赞同,并写进了会议文件。 1986年,任国家863—101—01专题组组长。 1987年11月3日,第二次获国际科学大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颁发的1986~1987年度科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将这次获奖的1.5万美元全部捐献作为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以奖励在这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 1987年7月16日,在袁隆平指导下,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光敏核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自交繁殖,于1988年7月育成光敏核不育系,并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定名为“安农S—1光敏不育系”。荣获湖南省1988年10大科技成果奖。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成,使袁隆平两系法的设想变为现实。 1987年,当选为湖南省科协副主席。 1988年3月14日,第三次获国际科学大奖:在英国伦敦获让克奖的奖章、证书和奖金2万英镑。 1988年,当选为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1989年9月25日~10月3日,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参加国庆40周年观礼活动。 1991年8月14日~8月22日,应日本学会邀请,赴日本作两系杂交稻研究新进展学术报告。 1991年9月29日~10月10日,在美国参加洛克菲勒基金年会。 1991年11月2日,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 1992年1月13日~1月15日,出席并主持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国际水稻无融合生殖会议。 1992年4月20日~4月27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第二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2年7月28日~8月4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赴印度作杂交水稻方面的学术报告。 1992年10月22日~11月13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以首席顾问身份赴印度指导杂交水稻技术3星期。 1993年4月10日~4月22日,赴美国布朗大学出席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仪式,夫人邓哲应邀陪同前往。 1993年5月19日,受聘为湖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顾问。5月20日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博士生指导教师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 1993年11月17日~12月10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第三次赴印度传授杂交水稻技术。 1993年12月30日,撰写《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一文,由湖南省农业厅以湘农函(1993)种字113号转发,对于稳定湖南粮食产量起到重大作用。 1994年2月28日~3月12日,赴美国休斯敦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草签合作开发两系杂交稻协议。 1994年5月14日,赴印度尼西亚参加洛克菲勒基金会年会。 1994年9月23日~9月25日,袁隆平在湖南长沙主持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组长碰头会。 1995年1月,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奖。 1995年2月,赴美水稻技术公司参加学术年会。 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10月,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5年12月16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袁隆平任主任。 1996年5月,获日本经济新闻社“日经亚洲奖”。 1996年7月,出席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的“863”计划重大技术项目复审会议。 1996年8月,出席在四川省双流县举行的两系杂交稻现场会。 1996年9月11日,出席由中宣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的全国科技十杰表彰大会,发表题为《攀登杂交水稻研究新高峰,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是我的毕生追求》的演讲。 1996年10月18日,出席由何粱何利基金会在北京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作《从杂交稻育种领域看粮食增产潜力,中国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的学术报告。 1996年11月,出席在杭州举行的东亚地区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作学术报告;参加在印度举行的“第三届杂交水稻国际会议”。 1996年12月,出席姜春云副总理主持召开的农业专家座谈会,共商农业丰收大计;两院院士评出国内重大科技进展新闻,两系杂交稻技术获重大突破的新闻,名列榜首。 1997年1月,出席由农业部召开的五省五大作物工作会议。 1997年3月,赴美国休斯敦出席水稻技术公司年会,应邀赴缅甸指导杂交水稻生产。 1997年4月,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国际种业学术讨论会”;在安徽农科院举办的“863”计划1997年两系杂交(粳)稻技术培训班上讲课。 1997年8月,获国际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7年9月,在长沙出席并主持“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了题为《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前景》的学术报告。 1997年11月,参加在武汉召开的“863”计划生物领域农业专题年会;在《杂交水稻》第6期上发表《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论文。 1998年2月,参加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工作会议。 1998年4月,应邀赴缅甸指导杂交水稻技术。 1998年8月,应邀赴北戴河休假期间,向朱镕基总理呈送“申请总理基金专项支持超级杂交水稻选育”的报告,得到高度重视。朱镕基总理批示:“国务院全力支持这个研究”,并拨经费1000万元予以支持;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作《超高产杂交稻选育》报告。 1998年9月,应邀赴埃及参加第十九届水稻国际委员会会议;接受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主持人杨澜采访。 1998年10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水稻分子生物学会议”。 1998年11月,出席在广西北海举行的“863”计划生物领域“九五”计划课题年度报告会议;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8年12月,出席在广东肇庆举行的“863”计划“超级杂交稻”项目会议。 1999年4月底,出席由全国总工会、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五一”晚会,并作为嘉宾登台向全国观众致意。 1999年6月,赴浙江武义主持“两系杂交稻”现场会;“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1999年9月,“袁隆平农业科技奖”首届颁奖仪式暨“袁隆平学术思想与科研实践研讨会”在长沙举行(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基金会是在“杂交水稻奖励基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庆50周年观礼。 1999年10月,出席在越南举行的“亚洲杂交水稻协作网会议”;出席在杭州举行的“水稻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袁隆平星”命名仪式。 1999年12月,出席由中宣部、科技部、人事部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荣获“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金质奖章,发表题为《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演讲;出席在深圳举行的“863”计划生物领域农业专题1999年年会。 2000年3月底至4月初,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水稻科研会议,宣读《超级杂交稻育种》论文,并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设在菲律宾的杂交稻试种基地进行现场考察。 2000年,袁隆平主持的国家“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项目通过科技部的验收。其中,他直接指导取得的“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成果,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 2000年7月5日至7月7日,袁隆平赴安徽安庆主持召开全国两系优质杂交早稻示范现场会。8月25日、9月10日在湖南郴州主持全国超级杂交稻现场验收会,超级稻第一期目标达标。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院士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由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颁授奖励证书和奖金(500万元)。2月22日,湖南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袁隆平院士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庆功大会。本年度,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广泛深入地开展向袁隆平院士学习的活动。 2001年5月,分别赴越南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主持的“在亚洲加快大规模杂交水稻发展的政策支持会议”,孟加拉参加国际水稻所及亚洲发展银行杂交水稻项目的第四次技术委员会会议。7月赴香港中文大学考察并作学术报告。 2001年9月,袁隆平院士因在杂交水稻研究中有突出贡献,以及为亚洲带来粮食安全而获得菲律宾“麦格赛赛政府服务奖”。拉蒙·麦格赛赛奖被视为亚洲的诺贝尔奖。 2001年12月,经国家主席江泽民推荐,袁隆平院士赴委内瑞拉考察推广杂交水稻的可能性与前景。 2001年,袁隆平院士获湖南省农业科技工作“杰出贡献奖”。 2002年1月,第二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颁奖。 2002年12月,由《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发起,广大科教工作者参与的“科学中国人(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揭晓,袁隆平院士荣膺“科学中国人(2002)年度人物”称号。 2002年5月13日至22日,袁隆平赴越南河内参加第四次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并考察义安省杂交水稻种植情况及南方种子公司。期间,获越南政府“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荣誉徽章。 2002年7月,分别赴香港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生物技术及作物改良会议;赴泰国曼谷参加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持的“第二十次国际水稻委员会会议”。 2002年9月15日至19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水稻大会,并作学术报告。 2003年3月,赴乌拉圭参加学术会议,并作“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发展”学术报告。 2003年7月17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在三亚市举行仪式,聘请袁隆平院士为海南省政府高级科技顾问。 2003年8月,被天津市政府聘请为天津市特聘专家。 2003年10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期间,3日专程赴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详细察看了超级杂交稻选育项目的进展情况,充分肯定了他们作出的重大贡献。 2004年3月,出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首席科学家。 2004年5月,袁隆平获得沃尔夫奖,以色列总统为其颁奖。 2004年8月,袁隆平院士应马来西亚元首基金会邀请对马来西亚进行考察访问。 2004年9月,袁隆平获得泰国国王金镰奖。 2004年9月,受到来华访问的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的接见,并授给嘉奖令。 2004年9月8—10日,主持杂交水稻研究4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杂交水稻与世界粮食安全论坛。 2004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第二期目标现场实测在深圳市龙岗区进行。有关专家对48亩实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晚稻的实测结果表明:每亩高达847公斤,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继续领跑世界。 2004年10月,袁隆平获得美国世界粮食奖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 2004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大会祝贺袁隆平院士荣获“世界粮食奖”,并发出《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对袁隆平院士给予嘉奖的决定》。 2004年11月27日至12月2日,袁隆平赴菲律宾参加“国际水稻年庆祝仪式暨世界水稻大会”。 2004年年底,袁隆平获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2005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聘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顾问。 2005年10月19日上午,应外交部邀请,袁隆平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参赞学习班上作有关杂交水稻的报告。 2005年11月,在2005年亚太地区种子协会(APSA)年会上,袁隆平院士被授予“APSA杰出研究成就奖”。 2006年4月25日,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揭晓: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6年9月20~21日,袁隆平院士出席由中宣部、中国伦理学会、湖南省委宣传部、长沙市委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并发言。 2007年3月16日,袁隆平赴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参加“杰出学人到访”活动,并作学术报告。他表示:在第一、第二阶段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第三阶段超级杂交水稻育种计划已顺势推出,目标是在2015年将每亩水稻产量提高到900公斤,并达到“种三产四”,即种植3亩田,产出原来4亩田的稻谷。 2007年4月27日至5月7日,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美国科学院年会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顺访休斯敦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和旧金山孟德尔公司。 2008年6月,担任我国08北京奥运会001号火炬手,当之无愧! 2009年8月28日,回母校西南大学进行学术演讲,受到师生热情接待,上千名学子手捧鲜花、在雨中夹道呼喊着他的名字。 2010年4月28日,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2011年1月,《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杰出代表人物之一。[1]电影《袁隆平》
《袁隆平》
《袁隆平》-内容提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满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奋力跋涉,把绿色的梦想书写在大地之上;在布满荆棘的实验丛林中踯躅前行,呕心沥血。历经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杂交水稻事业无怨无悔,倾其一生;历经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袁隆平终于成功了!他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影片通过再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 电影为潇湘电影集团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拍摄,虽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袁隆平》表达方式颇多创新,尤其是袁隆平院士亲自出演老年时候的自己,为影片增添了诸多亮点,成为了影片一大看点。 2009年9月14日,他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体常委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80后”袁隆平再次赶考(图)
2011-09-16 11:35来源:长沙晚报作者:李杜辛业芸前日,袁隆平在隆回县羊古坳乡检阅他的“种子选手们”。辛业芸摄
本报讯(记者李杜通讯员辛业芸)“我又当考生了,这场考试很关键。”昨日下午,袁隆平院士站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办公室,心里默念着远在隆回县羊古坳乡的“种子选手”们。再过几天,由农业部门组织的现场会考即将举行,已经年逾八十岁的“80后”考生袁隆平将交卷,等待评分。
前日,袁隆平院士来到邵阳隆回县羊古坳乡,查看应考的超级杂交稻“种子选手”的精神状态。秋阳之下,大面积种植的“Y两优2号”稻穗风姿超群,丰满可人。袁隆平告诉记者,在本月8日的最后一次“小考”中,小面积抽样测产,亩产达840公斤。根据杂交水稻收割前每亩日增8~9公斤的平均值计算,再过10天左右水稻成熟收割,大面积亩产达到900公斤已有9成以上把握,前提是老天成人之美,不来大风大雨。
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新课题。此前,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在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跑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