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菲力普·德莱姆被称为“细微派”大师,他的宗旨是“细微之处见乐趣”,在选材上关注细小题材,其《第一口啤酒》曾获得1997年度格朗古西耶大奖。
在近二十年的写作生涯里,菲力普·德莱姆发表了近三十本书,其中有小说也有散文。相形之下,德莱姆的短小的散文成就更高,他不无自豪地宣布自己“发现了一种文学形式”,尤为重要的是,这类短文开创了一种十分“法国味”的风格——“细微主义”。
“细微主义”首先体现在篇幅上,德莱姆作品的典型长度译成中文大概千字以内,颇像中国明清的尺牍小品。法国评论界常常提及德莱姆继承了普鲁斯特的传统,二者的确都够“细腻”,但是普鲁斯特能把一块小玛德莱娜点心铺衍成洋洋万字的篇幅,是以繁复为美,德莱姆却是该收手时就收手,是以简洁为务。
“细微主义”的另一特色是具象。法国文学中从来就有“物本主义”的传统,重视物质细节的精雕细刻,比如巴尔扎克写老葛朗台,一直写到鼻尖上的肉瘤乃至肉瘤上的血管;左拉写《娜娜》,不惜买通流氓躲在妓女床下听人家和嫖客对话;只是到了“新小说派”走火入魔,物的汪洋淹没了人的踪影,搞得名声响亮但是难以卒读。德莱姆的文章如果看题目也很“物本”,比如《墨水漏痕》、《小块面包皮》、《牙钻》、《里昂小酒馆》,但是这里有人的视角和人的感受,也有典型场景和典型人物,更贴近的是福楼拜的传统。法国人爱说,真正的上帝在细节中,其实,真正的文学也在细节中,德莱姆的短文正是通过细腻丰富的细节刻画,于一叶一沙中让人窥见生活的本真。
“细微主义”的最大特色在于取材,这方面与法国印象主义画派异曲同工。在印象主义画家笔下,干草堆、大教堂、麦田、运河、小咖啡馆、乃至农人的鞋子,一切皆能入画。题材不需要重大,处理也不需要郑重其事,这里没有什么象征和隐喻的东西,有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德莱姆也善于在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中发现微小的题材,他写垃圾,写墨水漏痕,写餐具上的图案,写闭上眼睛时眼皮后面不断变化的光斑;他写打手机时微斜着脑袋的姿势,写在车站迎接朋友时小小的担心,写进酒馆前最后慢下来的几步。按照德莱姆的自叙,“短文是与人们想停止的时间的一种关系”,它们是逝水年华的一幅幅照片,在对习以为常的生活加以陌生化处理后,隔着时空的距离,自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
看德莱姆的散文,容易让人想起金圣叹的“不亦快哉”,想起清少纳言的“有意思”,其中自有一种淡淡然、欣欣然的意趣。不过,德莱姆的超越之处在于他又没有仅仅写乐趣,而是退后一步,写出了乐趣之外的尴尬、懊恼、沮丧和矫情;更特别的是,他写出了在这种种不愉快之中的诙谐内核,因此有了种自嘲的况味,也显示出法国式的达观和幽默。
真是对我的胃口啊,可是《第一口啤酒》已经很难买到了,孔夫子有那么两三本,贵得要死。目前在等,看能不能买到《被打扰的午睡》和《巴黎的瞬间》。
《第一口啤酒》
中译本序/菲利普德莱姆
1.裤口袋里的小刀
2.周日早晨的甜点包
3.帮人剥青豌豆
4.喝一杯波尔图酒
5.苹果的气味
6.人行道上的羊角面包
7.小电滚子的响声
8.吸雾疗法
9.几乎可以在外面用餐
10.去摘桑甚
11.第一口啤酒
12.夜间的高速公路
13.在一列老式列车里
14.环法自行车赛
15.一份香蕉冰激凌
16.突然被邀
17.在海滩上阅读
18.阿拉伯人的甜糕点
19.周日晚上
20.蒙巴纳斯车站的滚动梯
21.电影院
22.秋天的羊毛衫
23.在车里收听一则新闻
24.静止的园地
25.弄湿草底帆布鞋
26.玻璃球
27.早餐时的报纸
28.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部小说
29.运书车
30.篷屋下的簌簌声
31.进入万花筒
32.从电话亭呼叫
33.自行车和赛车
34滚球游戏新手
附录:菲利普德莱姆作品目录/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