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

【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新城区东方小学

作者姓名:赵敏

联系电话:15332442260

邮编:710043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

西安市新城区东方小学赵敏

一、设计背景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本次综合性学习正是让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设计理念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底蕴,从学生熟悉的"节日"入手,引领学生重新认识、探索身边的传统节日,走进历史,以全身的视角,审视今天的生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对我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中国人重视的传统节日。
2、通过活动,更多地了解有关我国一些节日的来历、习俗、饮食和其他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蕴含。

3、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下载图片和文字的方法,从网络上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

4、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5、指导学生针对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用不同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展示PPT、朗诵、舞蹈、歌唱、手抄报……)

(2)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整合信息,用不同方式展示交流的

能力。
2、通过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3、通过汇报交流与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成功的精神。
2、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

3、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不让它流失。
6、培养团结合作、创新精神。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于本班学生的电脑水平我这个做老师的当然知道,我决定课前先让他们

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图片,以及传统节日的信息。大部分学生的上进心较强,好奇心也强,思维活跃,善于与人交流。有的学生家中有电脑,电脑的水平就高一点,有的同学除了在学校接触过以外在家里根本就不碰。有的学生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我会根据每个学生所具备不同的特长(例如:唱歌、跳舞、朗诵……)因人而异。

五、媒体准备

网络教室、互联网服务器、中国传统节日部分网站、

六、资源准备
1、提供学校计算机室、图书室、多媒体电教室设备。
2、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
3、学生搜集的相关网址。

七、设计思路

(一)情景导入

跟学生阐明本次活动的意义: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的民俗;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和重要性。

(二)确立探究主题

根据学生喜爱的传统节日,自主分成几组,每组选出两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小组内制定研究计划。
(1)分组,根据自行要调查的传统节日归类分成几个小组。
(2)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特长和最感兴趣的问题自订计划。
(3)制定本组研究计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A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
B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
C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故事、传说。
D搜集与这个节日相关的文学作品等。

(4)汇报初步方案

(三)社会调查,收集,研究,交流,阶段汇报
1、依据小组活动方案落实自己的任务分工。
各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收集信息;请教家长;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

中华传统节日的传说及相关习俗。
2、组内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

的问题等。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方法。
3、整理信息,形成材料。
在老师指导下,各个小组的成员汇集所有的资料,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作

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共识并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商量本组的汇

报形式,汇报形式要能充分展现本组搜集的资料,同时,最好选择大家喜闻乐见、

富有创意的形式。

(四)老师发起活动
小组成员进行探索活动,并制作手抄报、绘画作品、舞蹈音乐的剪辑等,参

与老师发起活动。
(五)分组交流,展示作品
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搜集和整理,我们已经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进一

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汇报这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收获,和全班同学进行分享。
1、口头交流:围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进

行汇报。
(1)各小组将自己的主要研究成果向全班汇报;
(2)讲述传统节日的由来;
(3)讲述这个节日的习俗;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
(4)讲述有关节日的故事传说;
(5)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谚语等。
2、展示: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各小组用幻灯片、手抄报、舞蹈、

歌唱、朗诵等方式展示本组研究的传统节日内容。

3、老师和学生进行活动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活动,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大家可以在制作PPT

课件活动中进行总结,分享你的心得与体会。比方说,在本次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在活动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确定主题、搜集整理资料。根据学生喜爱的传统节日,自主分成几组,每组选出两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小组内制定研究计划。

2、社会调查,收集,研究,交流,阶段汇报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跟学生阐明本次活动的意义: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的民俗;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和重要性。

二、确立探究主题

根据学生喜爱的传统节日,自主分成几组,每组选出两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小组内制定研究计划。
1、分组,根据自行要调查的传统节日归类分成几个小组。
2、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特长和最感兴趣的问题自订计划。
3、制定本组研究计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
(2)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
(3)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故事、传说。
(4)搜集与这个节日相关的文学作品等。

(5)汇报初步方案

三、社会调查,收集,研究,交流,阶段汇报
1、依据小组活动方案落实自己的任务分工。
各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收集信息;请教家长;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

中华传统节日的传说及相关习俗。
2、组内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

的问题等。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方法。
3、整理信息,形成材料。
在老师指导下,各个小组的成员汇集所有的资料,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作

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共识并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商量本组的汇

报形式,汇报形式要能充分展现本组搜集的资料,同时,最好选择大家喜闻乐见、

富有创意的形式。

四、老师发起活动
小组成员进行探索活动,并制作手抄报、绘画作品、舞蹈音乐的剪辑、幻灯

片等,参与老师发起活动。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

1、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各小组用幻灯片、手抄报、舞蹈、歌唱、朗诵等方式展示本组研究的传统节日内容。

2、交流、评价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绵延不断的时间流动中,人们设立了一个个节点,这些日子就叫作节日。那么中国的传统节日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生活的精彩画面。比如:团圆与亲情、浪漫的爱情、狂欢的喜悦、追思的深沉,等等。中国人的各种情感都融入到了这些传统节日里。那么,大家所知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谁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的时间呢?

师:同学们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风俗。前一阶段,我们各小组针对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收获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吧!那么,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些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去感受一下这些节日的风情吧!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赵若冰同学带来的舞蹈一起猜一猜这段舞蹈代表着什么节日?

二、春节组同学展示交流:

师:没错!就是春节!还记得我们本学期语文课本第二单元《北京的春节》一课中老舍先生是怎样描述北京人过春节?

师:是呀!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杨馨瑶组同学一起了解一下春节的来历!

杨馨瑶: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中也有很多传统的节日流传下来,在所有节日之中,最隆重的莫过于春节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春节的来历。

赵若冰介绍,王泽生表演下面这个故事:

关于春节,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每到除夕就伤害人命。一年除夕,来了个老人。他在门上贴上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大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逃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祈求来年的幸福平安。

杨馨瑶:过了这么多春节,我现在才知道,原来春节是这样来的呀!那么,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王紫萱介绍: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王紫萱:这里有一副春联,谁来为我们读一下?

王紫萱:贴春联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既是传统,那么在张贴时就应当按照老讲究。这个讲究就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就是说,上联应贴在右手边,下联应贴在左手边。因为,按传统读法,直行书写是按从右向左的顺序读的。

王紫萱:我们每年都要贴春联,相信大家对春联一定了解不少。下面我为大家出一条春联的上联,请同学们来对下联,看谁对的又快又好:雪里江山美,(下联:(齐读)花间岁月新。)没有横批,这幅春联就不完整,谁来加个横批呢?(横批:红梅报春)除了这副对联,有谁还知道其他的春联?

杨成栋: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横批:普天同庆)

袁野:春来花香鸟语,福到人寿年丰。(横批:喜气临门)

王紫萱: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杨馨瑶:古时候,小孩子们最喜欢过春节,因为过年能吃到许多美食。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春节常见的食品:

刁雨晨用幻灯片介绍:

年糕,春节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饺子,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的特有方式。

刁雨晨:美味的饺子是不是让你垂涎欲滴呢?

杨馨瑶:春节是古代传统的节日,有许多诗人都用他们的笔来描绘春节的热闹景象。下面请欣赏赵若冰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元日》

赵若冰朗诵: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杨馨瑶:春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不小的变化。

刁雨晨介绍:

春节是农历的新年,岁首的正月初一,俗称“过年”,现在则称之为“春节”。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宣布采用阳历纪年,但民间仍习惯于夏历习俗。

杨馨瑶:按农历来算,一年的最后一天,新年的前一天称为除夕。那么,除夕是怎样来的呢?

王泽生用幻灯片介绍:

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杨馨瑶:除夕有一些传统的习俗,同学们又对它了解多少呢

刁雨晨介绍: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这是表示孝心。

杨馨瑶:下面请欣赏辛朝阳与赵若冰同学为大家带来的《除夜》

赵若冰辛朝阳朗诵: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杨馨瑶:除夕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流传到今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紫萱介绍:

变化最大的是除夕的团年饭。以前为了准备这丰盛的晚餐,家庭主妇要忙碌一整天。而近十几年,团年饭已逐步转移到宾馆酒楼去。

在《北京的春节》里,作者老舍曾这样说:“春节有三个高潮,分别是除夕、正月初一和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元宵节(放音乐)

杨馨瑶:在美妙的音乐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元宵节习俗】

王紫萱介绍: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杨馨瑶:诶,王泽生,你不是给大家带来了几条灯谜吗?快拿出来吧!

王泽生以奖励小礼物的方式出灯谜:

·内里有人(打一字)谜底:肉

·武大郎设宴(打一成语)谜底:高朋满座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人名)谜底:刘备

·云南大旱(打一字)谜底:真

杨馨瑶:除了猜灯谜,元宵节还有很多习俗,比如像耍龙灯、吃元宵以及舞狮子都非常有趣

杨馨瑶: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元宵节的食品。

王泽生介绍:(幻灯片出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食品吗?

在元宵佳节我们都会吃一种传统的美食——汤圆。北方称之为元宵,而南方则称之为汤圆,最大的区别是汤圆是手工作成的,馅料是软的,而元宵馅料预先制好,晾干并切成小四方块,然后置于机器中滚上面粉即成。我们每年都吃元宵,可对元宵的做法却很少有人了解,这幅图片是不是让你更深入地了解元宵了呢?

杨馨瑶:同学们,让我们再一起到《青玉案·元夕》中领略元宵节的热闹喜庆!

赵若冰朗诵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紫萱:下面我再为大家讲一讲元宵节的古今变化吧!

王紫萱介绍: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看,这就是耍龙灯和扭秧歌的图片。

杨馨瑶:说了这么多,相信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吧。下面有请白易欣同学来为大家讲一个故事。

白易欣讲故事:

从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众人十分害怕。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燃放烟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逐渐形成了今天元宵节的习俗。

杨馨瑶:我们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观看!

师小结:这组同学对有关春节习俗资料的收集与交流很精彩!

三、清明节组的同学交流展示:

师:那么同学们,清明寒食的习惯也由来已久。清明节就是由寒食节滋生而来。如今,都市里的人们已渐渐忘却了清明寒食的习俗!那一抹属于寒食的风景线变得若隐若现。我们只能从现代生活的蛛丝马迹中寻找寒食的踪影。一起来看看王晓宇组同学带来的有关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王晓宇: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有谁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呢?

陈文婷:我知道!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就像图上一样)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这就是荡秋千的图片)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这就是古时候清明节踢蹴鞠的习惯)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看,这就是人们踏青的图片)

辛朝阳:我还知道有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人们植树的情景)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看,这就是小孩子放风筝时的图片)

王晓宇: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民间也有很多传说,让我给大家介绍两种。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王晓宇:这是我们组办的手抄报,讲的是另一个有关清明节来历的传说:

(辛朝阳表演下面故事)

刘邦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辛朝阳:“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王斯煦:《清明》是我们家喻户晓的诗,我们能将它以歌舞的形式表演出来:

(出示新学堂歌曲《清明》。其他组员唱歌,赵心迩伴舞。)

王斯煦:我来告诉大家一个有关清明的民谣:

桃花山,杏花谷,

山谷里有座烈士墓,

红军牺牲为人民,

烈士墓里埋忠骨。

清明节,来扫墓,

墓前栽花又种树,

烈士话儿心中记,

要为人民谋幸福。

王晓宇:最后让我们在一段视频中回顾一下清明节中最典型的一些习俗吧!

合:谢谢大家欣赏!

师小结:谢谢你们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生动的画面!看来,生活中无处不是学问呀!从视频上也能获得不少信息!

四、端午节组的同学交流展示:

师:同学们,知道下个月就有一个什么传统节日吗?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跟谁有关吗?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有很多,各地都是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对它作了自己的解释。其中纪念屈原是端午节来源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下面就请出沈涤琲组的同学来为我们介绍有关端午节的来历!

沈涤琲:端午节的来历,有一种和屈原有很大关系,据说,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抱石投入汨罗江。杨浩哲(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国已亡,我还有何用? (跳)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王澍琦(演示划船,屈大夫)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郭昊闻: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还有一种传说,就是纪念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沈涤琲: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

王澍琦: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杨浩哲:赛龙舟是中国人民庆祝端午节的又一传统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沈涤琲:让我们一起来看端午节赛龙舟的视频吧。看!龙舟队员们争分夺秒、奋勇拼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飞溅的浪花,飞舞的龙旗,飞驰的龙舟,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呐喊声,与岸上欢乐的人群,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龙舟竞渡风俗画。再看!这一队,他们虽然落后了一些,可却并没有放弃,依然勇往直前。近了,更近了,后面这一队终于赶上前一队了。这些比赛的名次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展示龙舟队员们团结一致的精神,共同拼搏的乐趣以及他们划龙舟的高超技巧和对端午节的重视。

沈涤琲: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是必不可少的。传说唐明皇(郭昊闻演)从骊山狩猎回宫得了疟疾,神志昏迷时见一个小鬼呲牙咧嘴地进来戏弄,并称自己名叫虚耗(王澍琦演)。这时虚耗进来抓住明皇的女儿就吃了,之后逃之夭夭.(郭浩闻:虚耗,你等着)后来,虚耗又在民间杀害老百姓。一年后钟馗(杨浩哲演)来投奔唐明皇,并说可以除掉虚耗。(杨浩哲:叩见皇帝,我有能力杀掉虚耗,你让我去吧)(郭浩闻:一路走好)钟馗说完就去了虚耗的藏身之地。(杨浩哲:虚耗,哪里逃)将虚耗一箭射死.明皇和当地老百姓感激不尽,将钟馗画成像悬挂在门上,明皇之后心里踏实了,病也痊愈了。

沈涤琲: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沈涤琲:还有一种习俗就是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沈涤琲:前面说的都是传统的端午习俗,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方式也应运而生,短信、飞信、微博,当然最普遍的还要数短信。今年的6月23日是端午节,到那天,短信一定会随时随地的蹦出来,送祝福,道平安,这便是短信祝福了。下面几条关于端午节的短信情真意切,读了之后,一定会带给我们别样的享受。

杨浩哲:(1)“端”起你的幸福,“端”起你的健康,“端”起你的成功,让我们一起来,一起“午”起来吧,来吧来吧,一起“快乐”起来吧,端午节快乐吧!

沈涤琲:赏析:这则短信巧妙的采用了谐音的修辞,以“午”来代替“舞”,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郭昊闻:(2)端午已至,奉上粽子。配料:五颗快乐枣,一把关心米,三钱友情水,用幽默捆扎。保质期:五月初五前。

沈涤琲:赏析,这则短信,作者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在粽子的配料前加上修饰语,快乐、关心、友情,这不仅表现了端午节特定的内涵,同时也使粽子富有人情味,增加了欢乐地氛围。

杨浩哲:下来请大家欣赏两首关于端午节的诗歌吧!

沈涤琲: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郭昊闻:端午(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沈涤琲:最后,请大家来听端午节的民谣。我们把民谣分成男女生两个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站起来,根据幻灯片上的男女生提示,一起读一读。

民谣:(男)棕子香,香厨房。(女)艾叶香,香满堂。(男)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女)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男)桃儿红,杏儿黄。(女)粽子香,包五粮。(合)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这儿划舟,那儿划舟,龙舟下水喜洋洋。

全组人员:谢谢大家的观看!

五、中秋节:

师:同学们,端午节能吃到可口的粽子!那看看这又是什么好吃的?那什么时候才吃月饼呢?那就让我们随着白一诺同学走进中秋节,一起感受一下这个充满温暖的节日!

白一诺: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许多传统节日也就应运而生了。相信大家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很多的了解吧!那么今天就请大家随着我们的脚步一起走进中秋节,走进这个美丽的节日。

白一诺:中秋节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有谁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白易欣(举手):我知道!中秋夜人们吃月饼,代表团圆。月饼又叫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传说,月饼是为了纪念古代奔月的嫦娥仙子。人们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融为一体。中秋之夜遥望玉盘似的明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这就是月饼的图片。

薛雨薇(举手):我还知道!清宫的月饼非常大,直径大约20公分,重约20公斤。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有许多其他习俗,请听我来为大家一一介绍吧!

赏桂:人们经常在中秋边吃月饼边赏桂花,并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这就是桂花的图片。

观潮:在江浙一带,观潮是中秋的一件盛事。我们曾经学过的《观潮》一课中作者把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情景描写的非常生动与壮观。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树中秋:在广州,每逢中秋节之夜,每家要用竹条扎灯,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这副图片就是可爱的小男孩举着树中秋。

玩兔儿爷:这是兔儿爷和兔儿婆的图片,是将玉兔进行人格化了的可爱形象。

烧塔:烧塔是用竹片做的塔,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白一诺:在古时候,中秋夜人们还要在月下饮酒赏月对对联呢。我们准备了几幅关于中秋节的对联,大家一起来对一对吧!

中天一轮满,谁能对出下联?(全):秋野万里春。

那么大家知道这是一幅什么联吗?(全)藏头联。

藏头联就是在联中有意识地将某些字略掉,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这幅对联的前两个字被藏入联中,合起来正是中秋。

还有一副对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谁能对出下联。看来这幅对联有难度了,杨馨瑶你来说吧。

(杨馨瑶):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说得很好。这幅对联运用的是作对中常用的方法,叠字方法。看来大家对这副对联都有一定了解,这幅对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白一诺:中秋节起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

杨成栋:(举手)这次我来说。

后羿立下大功之后,得到了不死药,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留在了广寒宫。看,这就是嫦娥奔月的图片。她又因为寂寞难耐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这便是吴刚伐桂的图片。

白一诺:中秋节的月亮自古以来寄托了人们望月思乡的美好感情,关于中秋夜的月亮,文人墨客们也用他们的动人的笔墨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中秋望月思乡的古诗你们又有多少了解呢?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薛雨薇:宋朝的词人苏轼写过一篇《水调歌头》,我能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

薛雨薇舞蹈《但愿人长久》

闫皓东: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我们都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同样也表达了诗人望月思乡的感情。下面请杨成栋同学带来诗朗诵《静夜思》。

杨成栋诗朗诵《静夜思》

白一诺:我们从小就听过许多民谣,下面这篇民谣,一定会将大家带入中秋节的情景之中。

白一诺:中秋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到了今天,它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谁能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过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白易欣:上个世纪50年代月饼还是手工制作,属于奢侈品,漏了一点酥皮在桌上都会舔着吃掉。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吃月饼不再是稀罕事情。看,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人们排队买月饼、做月饼的图片。

闫皓东: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是选择通过互联网赠送月饼。 “电子月饼”是通过FLASH动画的形式,用漂亮的画面和音乐来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中秋祝福。这就是一幅电子月饼。

薛雨薇:现在,寓意团圆的月饼从生产工艺、供应品种,到人们买和吃的方式,都已今非昔比。小月饼里的大变化,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延续,也折射了时代的变迁。

齐:谢谢观看

教师小结:

(1)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看来中秋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更多的意义是团圆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2)说得真好!可见,中秋节既是一个丰收的节日,又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六、重阳节组的同学展示交流:

师:那么谁知道如今的重阳节,又被赋予了一个什么新含义呢?那就让黄晨宇同学带着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重阳节的文化吧!

黄晨宇:九月是凉爽的,九月是丰收的,九月更是敬老,爱老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九月,走进重阳节。那又有谁知道重阳节这个名字的由来呢?张启原同学,你来告诉大家吧。

张启原:在《易经》中,人们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古人认为这是个吉祥的日子,因此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

黄晨宇:嗯,很好,这就是重阳节名字的由来。

黄晨宇:首先,重阳节必不可少的运动就是登高了。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人们登高不仅可以一饱秀丽的风景,更可以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大屏幕上的这张照片就是如今人们登高时的照片。而登高并不是当代才盛行的。早在汉代,重阳节登高,以求吉祥幸福,这一风俗习惯就开始盛行了。下面这幅图,就是古人在登高。关于重阳节登高,民间有许多传说。从前,有个年轻人,名叫桓景。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仙人。仙人告诉桓景,他家九月九日将有大灾难。桓景听了,大惊失色,赶忙询问仙人该如何破解。仙人告诉他,九月九日若带家人一同登高,便可化解。当晚,桓景照仙人所说的,带着家人一起去登高,果真安然无恙。桓景家的事,很快在乡亲周围传开了。从此,每年九月九日都要登高。

(讲传说时,袁野和刘子健演话剧。)

黄晨宇:除了登高,重阳节还需要吃重阳糕,喝菊花酒。

重阳糕是以米粉,果料作为原料制成的。不仅颜色丰富,而且味道可口,老少皆宜。在民间,年轻人制作重阳糕是为了孝敬老人,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看着这些形态各异的重阳糕,你一定垂涎欲滴了吧。

黄晨宇:在吃重阳糕的同时,菊花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菊花酒是吉祥的象征,重阳节时,菊花酒更是人人必饮的“吉祥酒”。

黄晨宇:人们在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的同时,还要赏菊花,戴茱萸呢。

黄晨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重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重阳节在登高的同时,还不忘观赏乡间小路旁盛开的菊花。这两朵菊花大家一定并不陌生,而下面这三朵千奇百怪的菊花一定让你大饱眼福了。今天,我们也为大家带来了一朵菊花。让我们在优美的舞蹈中一同品味菊花的芬芳吧。这朵菊花名叫非洲菊,因颜色鲜艳,又称太阳花。看,这优美的舞姿和菊花的芬芳融为一体,是不是很和谐呢?

(黄舜佳:舞蹈表演。)

黄晨宇:同菊花一样,茱萸也是在秋季长成的。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要摘下一串茱萸佩戴在头顶,胸前。茱萸是一味中药,香气辛烈,可防蚊虫叮咬和疾病蔓延。

黄晨宇:和其他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许多古人优美的诗词歌赋值得世人传颂其中有一首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下面请欣赏刘子健同学带来的词朗诵《采桑子 重阳》

刘子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黄晨宇:除了诗词歌赋,还有一些押韵的民谣。今天就让我们重阳节的组员一起为大家朗诵一首。

全体组员: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醉重阳。

黄晨宇:谢谢大家,我们的讲解到此结束!

教师小结:

同学们,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传统节日中的习俗也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走进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欣赏了许多美丽的诗歌和图画,了解了许多动人的传说。老师很感动,感动于你们的积极探索的态度,也感动于你们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能说说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感受吗?

七、教师总结:

是啊,我们在探索、发现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同学们,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希望大家能展开自己理想的翅膀,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到生活的领域中去继续探索、继续发现吧!

一、设计背景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本次综合性学习正是让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设计理念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底蕴,从学生熟悉的"节日"入手,引领学生重新认识、探索身边的传统节日,走进历史,以全身的视角,审视今天的生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对我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中国人重视的传统节日。
2、通过活动,更多地了解有关我国一些节日的来历、习俗、饮食和其他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蕴含。

3、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下载图片和文字的方法,从网络上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

4、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5、指导学生针对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用不同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展示PPT、朗诵、舞蹈、歌唱、手抄报……)

(2)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整合信息,用不同方式展示交流的

能力。
2、通过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3、通过汇报交流与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成功的精神。
2、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

3、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不让它流失。
6、培养团结合作、创新精神。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于本班学生的电脑水平我这个做老师的当然知道,我决定课前先让他们

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图片,以及传统节日的信息。大部分学生的上进心较强,好奇心也强,思维活跃,善于与人交流。有的学生家中有电脑,电脑的水平就高一点,有的同学除了在学校接触过以外在家里根本就不碰。有的学生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我会根据每个学生所具备不同的特长(例如:唱歌、跳舞、朗诵……)因人而异。

五、媒体准备

网络教室、互联网服务器、中国传统节日部分网站、

六、资源准备
1、提供学校计算机室、图书室、多媒体电教室设备。
2、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
3、学生搜集的相关网址。

七、设计思路

(一)情景导入

跟学生阐明本次活动的意义: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的民俗;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和重要性。

(二)确立探究主题

根据学生喜爱的传统节日,自主分成几组,每组选出两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小组内制定研究计划。
(1)分组,根据自行要调查的传统节日归类分成几个小组。
(2)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特长和最感兴趣的问题自订计划。
(3)制定本组研究计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A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
B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
C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故事、传说。
D搜集与这个节日相关的文学作品等。

(4)汇报初步方案

(三)社会调查,收集,研究,交流,阶段汇报
1、依据小组活动方案落实自己的任务分工。
各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收集信息;请教家长;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

中华传统节日的传说及相关习俗。
2、组内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

的问题等。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方法。
3、整理信息,形成材料。
在老师指导下,各个小组的成员汇集所有的资料,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作

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共识并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商量本组的汇

报形式,汇报形式要能充分展现本组搜集的资料,同时,最好选择大家喜闻乐见、

富有创意的形式。

(四)老师发起活动
小组成员进行探索活动,并制作手抄报、绘画作品、舞蹈音乐的剪辑等,参

与老师发起活动。
(五)分组交流,展示作品
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搜集和整理,我们已经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进一

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汇报这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收获,和全班同学进行分享。
1、口头交流:围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进

行汇报。
(1)各小组将自己的主要研究成果向全班汇报;
(2)讲述传统节日的由来;
(3)讲述这个节日的习俗;
(4)讲述有关节日的故事传说;
(5)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谚语等。
2、展示: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各小组用幻灯片、手抄报、舞蹈、

歌唱、朗诵等方式展示本组研究的传统节日内容。

3、老师和学生进行活动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活动,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大家可以在制作PPT

课件活动中进行总结,分享你的心得与体会。比方说,在本次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在活动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确定主题、搜集整理资料。根据学生喜爱的传统节日,自主分成几组,每组选出两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小组内制定研究计划。

2、社会调查,收集,研究,交流,阶段汇报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跟学生阐明本次活动的意义: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的民俗;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和重要性。

二、确立探究主题

根据学生喜爱的传统节日,自主分成几组,每组选出两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小组内制定研究计划。
1、分组,根据自行要调查的传统节日归类分成几个小组。
2、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特长和最感兴趣的问题自订计划。
3、制定本组研究计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
(2)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
(3)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故事、传说。
(4)搜集与这个节日相关的文学作品等。

(5)汇报初步方案

三、社会调查,收集,研究,交流,阶段汇报
1、依据小组活动方案落实自己的任务分工。
各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收集信息;请教家长;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

中华传统节日的传说及相关习俗。
2、组内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

的问题等。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方法。
3、整理信息,形成材料。
在老师指导下,各个小组的成员汇集所有的资料,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作

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共识并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商量本组的汇

报形式,汇报形式要能充分展现本组搜集的资料,同时,最好选择大家喜闻乐见、

富有创意的形式。

四、老师发起活动
小组成员进行探索活动,并制作手抄报、绘画作品、舞蹈音乐的剪辑、幻灯

片等,参与老师发起活动。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

1、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各小组用幻灯片、手抄报、舞蹈、歌唱、朗诵等方式展示本组研究的传统节日内容。

2、交流、评价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绵延不断的时间流动中,人们设立了一个个节点,这些日子就叫作节日。那么中国的传统节日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生活的精彩画面。比如:团圆与亲情、浪漫的爱情、狂欢的喜悦、追思的深沉,等等。中国人的各种情感都融入到了这些传统节日里。那么,大家所知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谁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的时间呢?

师:同学们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风俗。前一阶段,我们各小组针对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收获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吧!那么,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些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去感受一下这些节日的风情吧!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赵若冰同学带来的舞蹈一起猜一猜这段舞蹈代表着什么节日?

二、春节组同学展示交流:

师:没错!就是春节!还记得我们本学期语文课本第二单元《北京的春节》一课中老舍先生是怎样描述北京人过春节?

师:是呀!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杨馨瑶组同学一起了解一下春节的来历!

杨馨瑶: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中也有很多传统的节日流传下来,在所有节日之中,最隆重的莫过于春节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春节的来历。

赵若冰介绍,王泽生表演下面这个故事:

关于春节,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每到除夕就伤害人命。一年除夕,来了个老人。他在门上贴上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大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逃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祈求来年的幸福平安。

杨馨瑶:过了这么多春节,我现在才知道,原来春节是这样来的呀!那么,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王紫萱介绍: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王紫萱:这里有一副春联,谁来为我们读一下?

王紫萱:贴春联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既是传统,那么在张贴时就应当按照老讲究。这个讲究就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就是说,上联应贴在右手边,下联应贴在左手边。因为,按传统读法,直行书写是按从右向左的顺序读的。

王紫萱:我们每年都要贴春联,相信大家对春联一定了解不少。下面我为大家出一条春联的上联,请同学们来对下联,看谁对的又快又好:雪里江山美,(下联:(齐读)花间岁月新。)没有横批,这幅春联就不完整,谁来加个横批呢?(横批:红梅报春)除了这副对联,有谁还知道其他的春联?

杨成栋: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横批:普天同庆)

袁野:春来花香鸟语,福到人寿年丰。(横批:喜气临门)

王紫萱: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杨馨瑶:古时候,小孩子们最喜欢过春节,因为过年能吃到许多美食。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春节常见的食品:

刁雨晨用幻灯片介绍:

年糕,春节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饺子,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的特有方式。

刁雨晨:美味的饺子是不是让你垂涎欲滴呢?

杨馨瑶:春节是古代传统的节日,有许多诗人都用他们的笔来描绘春节的热闹景象。下面请欣赏赵若冰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元日》

赵若冰朗诵: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杨馨瑶:春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不小的变化。

刁雨晨介绍:

春节是农历的新年,岁首的正月初一,俗称“过年”,现在则称之为“春节”。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宣布采用阳历纪年,但民间仍习惯于夏历习俗。

杨馨瑶:按农历来算,一年的最后一天,新年的前一天称为除夕。那么,除夕是怎样来的呢?

王泽生用幻灯片介绍:

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杨馨瑶:除夕有一些传统的习俗,同学们又对它了解多少呢

刁雨晨介绍: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这是表示孝心。

杨馨瑶:下面请欣赏辛朝阳与赵若冰同学为大家带来的《除夜》

赵若冰辛朝阳朗诵: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杨馨瑶:除夕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流传到今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紫萱介绍:

变化最大的是除夕的团年饭。以前为了准备这丰盛的晚餐,家庭主妇要忙碌一整天。而近十几年,团年饭已逐步转移到宾馆酒楼去。

在《北京的春节》里,作者老舍曾这样说:“春节有三个高潮,分别是除夕、正月初一和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元宵节(放音乐)

杨馨瑶:在美妙的音乐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元宵节习俗】

王紫萱介绍: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杨馨瑶:诶,王泽生,你不是给大家带来了几条灯谜吗?快拿出来吧!

王泽生以奖励小礼物的方式出灯谜:

·内里有人(打一字)谜底:肉

·武大郎设宴(打一成语)谜底:高朋满座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人名)谜底:刘备

·云南大旱(打一字)谜底:真

杨馨瑶:除了猜灯谜,元宵节还有很多习俗,比如像耍龙灯、吃元宵以及舞狮子都非常有趣

杨馨瑶: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元宵节的食品。

王泽生介绍:(幻灯片出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食品吗?

在元宵佳节我们都会吃一种传统的美食——汤圆。北方称之为元宵,而南方则称之为汤圆,最大的区别是汤圆是手工作成的,馅料是软的,而元宵馅料预先制好,晾干并切成小四方块,然后置于机器中滚上面粉即成。我们每年都吃元宵,可对元宵的做法却很少有人了解,这幅图片是不是让你更深入地了解元宵了呢?

杨馨瑶:同学们,让我们再一起到《青玉案·元夕》中领略元宵节的热闹喜庆!

赵若冰朗诵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紫萱:下面我再为大家讲一讲元宵节的古今变化吧!

王紫萱介绍: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看,这就是耍龙灯和扭秧歌的图片。

杨馨瑶:说了这么多,相信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吧。下面有请白易欣同学来为大家讲一个故事。

白易欣讲故事:

从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众人十分害怕。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燃放烟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逐渐形成了今天元宵节的习俗。

杨馨瑶:我们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观看!

师小结:这组同学对有关春节习俗资料的收集与交流很精彩!

三、清明节组的同学交流展示:

师:那么同学们,清明寒食的习惯也由来已久。清明节就是由寒食节滋生而来。如今,都市里的人们已渐渐忘却了清明寒食的习俗!那一抹属于寒食的风景线变得若隐若现。我们只能从现代生活的蛛丝马迹中寻找寒食的踪影。一起来看看王晓宇组同学带来的有关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王晓宇: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有谁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呢?

陈文婷:我知道!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就像图上一样)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这就是荡秋千的图片)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这就是古时候清明节踢蹴鞠的习惯)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看,这就是人们踏青的图片)

辛朝阳:我还知道有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人们植树的情景)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看,这就是小孩子放风筝时的图片)

王晓宇: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民间也有很多传说,让我给大家介绍两种。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王晓宇:这是我们组办的手抄报,讲的是另一个有关清明节来历的传说:

(辛朝阳表演下面故事)

刘邦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辛朝阳:“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王斯煦:《清明》是我们家喻户晓的诗,我们能将它以歌舞的形式表演出来:

(出示新学堂歌曲《清明》。其他组员唱歌,赵心迩伴舞。)

王斯煦:我来告诉大家一个有关清明的民谣:

桃花山,杏花谷,

山谷里有座烈士墓,

红军牺牲为人民,

烈士墓里埋忠骨。

清明节,来扫墓,

墓前栽花又种树,

烈士话儿心中记,

要为人民谋幸福。

王晓宇:最后让我们在一段视频中回顾一下清明节中最典型的一些习俗吧!

合:谢谢大家欣赏!

师小结:谢谢你们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生动的画面!看来,生活中无处不是学问呀!从视频上也能获得不少信息!

四、端午节组的同学交流展示:

师:同学们,知道下个月就有一个什么传统节日吗?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跟谁有关吗?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有很多,各地都是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对它作了自己的解释。其中纪念屈原是端午节来源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下面就请出沈涤琲组的同学来为我们介绍有关端午节的来历!

沈涤琲:端午节的来历,有一种和屈原有很大关系,据说,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抱石投入汨罗江。杨浩哲(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国已亡,我还有何用? (跳)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王澍琦(演示划船,屈大夫)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郭昊闻: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还有一种传说,就是纪念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沈涤琲: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

王澍琦: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杨浩哲:赛龙舟是中国人民庆祝端午节的又一传统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沈涤琲:让我们一起来看端午节赛龙舟的视频吧。看!龙舟队员们争分夺秒、奋勇拼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飞溅的浪花,飞舞的龙旗,飞驰的龙舟,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呐喊声,与岸上欢乐的人群,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龙舟竞渡风俗画。再看!这一队,他们虽然落后了一些,可却并没有放弃,依然勇往直前。近了,更近了,后面这一队终于赶上前一队了。这些比赛的名次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展示龙舟队员们团结一致的精神,共同拼搏的乐趣以及他们划龙舟的高超技巧和对端午节的重视。

沈涤琲: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是必不可少的。传说唐明皇(郭昊闻演)从骊山狩猎回宫得了疟疾,神志昏迷时见一个小鬼呲牙咧嘴地进来戏弄,并称自己名叫虚耗(王澍琦演)。这时虚耗进来抓住明皇的女儿就吃了,之后逃之夭夭.(郭浩闻:虚耗,你等着)后来,虚耗又在民间杀害老百姓。一年后钟馗(杨浩哲演)来投奔唐明皇,并说可以除掉虚耗。(杨浩哲:叩见皇帝,我有能力杀掉虚耗,你让我去吧)(郭浩闻:一路走好)钟馗说完就去了虚耗的藏身之地。(杨浩哲:虚耗,哪里逃)将虚耗一箭射死.明皇和当地老百姓感激不尽,将钟馗画成像悬挂在门上,明皇之后心里踏实了,病也痊愈了。

沈涤琲: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沈涤琲:还有一种习俗就是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沈涤琲:前面说的都是传统的端午习俗,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方式也应运而生,短信、飞信、微博,当然最普遍的还要数短信。今年的6月23日是端午节,到那天,短信一定会随时随地的蹦出来,送祝福,道平安,这便是短信祝福了。下面几条关于端午节的短信情真意切,读了之后,一定会带给我们别样的享受。

杨浩哲:(1)“端”起你的幸福,“端”起你的健康,“端”起你的成功,让我们一起来,一起“午”起来吧,来吧来吧,一起“快乐”起来吧,端午节快乐吧!

沈涤琲:赏析:这则短信巧妙的采用了谐音的修辞,以“午”来代替“舞”,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郭昊闻:(2)端午已至,奉上粽子。配料:五颗快乐枣,一把关心米,三钱友情水,用幽默捆扎。保质期:五月初五前。

沈涤琲:赏析,这则短信,作者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在粽子的配料前加上修饰语,快乐、关心、友情,这不仅表现了端午节特定的内涵,同时也使粽子富有人情味,增加了欢乐地氛围。

杨浩哲:下来请大家欣赏两首关于端午节的诗歌吧!

沈涤琲: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郭昊闻:端午(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沈涤琲:最后,请大家来听端午节的民谣。我们把民谣分成男女生两个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站起来,根据幻灯片上的男女生提示,一起读一读。

民谣:(男)棕子香,香厨房。(女)艾叶香,香满堂。(男)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女)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男)桃儿红,杏儿黄。(女)粽子香,包五粮。(合)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这儿划舟,那儿划舟,龙舟下水喜洋洋。

全组人员:谢谢大家的观看!

五、中秋节:

师:同学们,端午节能吃到可口的粽子!那看看这又是什么好吃的?那什么时候才吃月饼呢?那就让我们随着白一诺同学走进中秋节,一起感受一下这个充满温暖的节日!

白一诺: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许多传统节日也就应运而生了。相信大家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很多的了解吧!那么今天就请大家随着我们的脚步一起走进中秋节,走进这个美丽的节日。

白一诺:中秋节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有谁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白易欣(举手):我知道!中秋夜人们吃月饼,代表团圆。月饼又叫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传说,月饼是为了纪念古代奔月的嫦娥仙子。人们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融为一体。中秋之夜遥望玉盘似的明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这就是月饼的图片。

薛雨薇(举手):我还知道!清宫的月饼非常大,直径大约20公分,重约20公斤。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有许多其他习俗,请听我来为大家一一介绍吧!

赏桂:人们经常在中秋边吃月饼边赏桂花,并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这就是桂花的图片。

观潮:在江浙一带,观潮是中秋的一件盛事。我们曾经学过的《观潮》一课中作者把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情景描写的非常生动与壮观。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树中秋:在广州,每逢中秋节之夜,每家要用竹条扎灯,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这副图片就是可爱的小男孩举着树中秋。

玩兔儿爷:这是兔儿爷和兔儿婆的图片,是将玉兔进行人格化了的可爱形象。

烧塔:烧塔是用竹片做的塔,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白一诺:在古时候,中秋夜人们还要在月下饮酒赏月对对联呢。我们准备了几幅关于中秋节的对联,大家一起来对一对吧!

中天一轮满,谁能对出下联?(全):秋野万里春。

那么大家知道这是一幅什么联吗?(全)藏头联。

藏头联就是在联中有意识地将某些字略掉,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这幅对联的前两个字被藏入联中,合起来正是中秋。

还有一副对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谁能对出下联。看来这幅对联有难度了,杨馨瑶你来说吧。

(杨馨瑶):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说得很好。这幅对联运用的是作对中常用的方法,叠字方法。看来大家对这副对联都有一定了解,这幅对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白一诺:中秋节起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

杨成栋:(举手)这次我来说。

后羿立下大功之后,得到了不死药,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留在了广寒宫。看,这就是嫦娥奔月的图片。她又因为寂寞难耐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这便是吴刚伐桂的图片。

白一诺:中秋节的月亮自古以来寄托了人们望月思乡的美好感情,关于中秋夜的月亮,文人墨客们也用他们的动人的笔墨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中秋望月思乡的古诗你们又有多少了解呢?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薛雨薇:宋朝的词人苏轼写过一篇《水调歌头》,我能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

薛雨薇舞蹈《但愿人长久》

闫皓东: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我们都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同样也表达了诗人望月思乡的感情。下面请杨成栋同学带来诗朗诵《静夜思》。

杨成栋诗朗诵《静夜思》

白一诺:我们从小就听过许多民谣,下面这篇民谣,一定会将大家带入中秋节的情景之中。

白一诺:中秋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到了今天,它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谁能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过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白易欣:上个世纪50年代月饼还是手工制作,属于奢侈品,漏了一点酥皮在桌上都会舔着吃掉。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吃月饼不再是稀罕事情。看,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人们排队买月饼、做月饼的图片。

闫皓东: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是选择通过互联网赠送月饼。 “电子月饼”是通过FLASH动画的形式,用漂亮的画面和音乐来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中秋祝福。这就是一幅电子月饼。

薛雨薇:现在,寓意团圆的月饼从生产工艺、供应品种,到人们买和吃的方式,都已今非昔比。小月饼里的大变化,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延续,也折射了时代的变迁。

齐:谢谢观看

教师小结:

(1)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看来中秋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更多的意义是团圆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2)说得真好!可见,中秋节既是一个丰收的节日,又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六、重阳节组的同学展示交流:

师:那么谁知道如今的重阳节,又被赋予了一个什么新含义呢?那就让黄晨宇同学带着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重阳节的文化吧!

黄晨宇:九月是凉爽的,九月是丰收的,九月更是敬老,爱老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九月,走进重阳节。那又有谁知道重阳节这个名字的由来呢?张启原同学,你来告诉大家吧。

张启原:在《易经》中,人们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古人认为这是个吉祥的日子,因此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

黄晨宇:嗯,很好,这就是重阳节名字的由来。

黄晨宇:首先,重阳节必不可少的运动就是登高了。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人们登高不仅可以一饱秀丽的风景,更可以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大屏幕上的这张照片就是如今人们登高时的照片。而登高并不是当代才盛行的。早在汉代,重阳节登高,以求吉祥幸福,这一风俗习惯就开始盛行了。下面这幅图,就是古人在登高。关于重阳节登高,民间有许多传说。从前,有个年轻人,名叫桓景。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仙人。仙人告诉桓景,他家九月九日将有大灾难。桓景听了,大惊失色,赶忙询问仙人该如何破解。仙人告诉他,九月九日若带家人一同登高,便可化解。当晚,桓景照仙人所说的,带着家人一起去登高,果真安然无恙。桓景家的事,很快在乡亲周围传开了。从此,每年九月九日都要登高。

(讲传说时,袁野和刘子健演话剧。)

黄晨宇:除了登高,重阳节还需要吃重阳糕,喝菊花酒。

重阳糕是以米粉,果料作为原料制成的。不仅颜色丰富,而且味道可口,老少皆宜。在民间,年轻人制作重阳糕是为了孝敬老人,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看着这些形态各异的重阳糕,你一定垂涎欲滴了吧。

黄晨宇:在吃重阳糕的同时,菊花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菊花酒是吉祥的象征,重阳节时,菊花酒更是人人必饮的“吉祥酒”。

黄晨宇:人们在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的同时,还要赏菊花,戴茱萸呢。

黄晨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重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重阳节在登高的同时,还不忘观赏乡间小路旁盛开的菊花。这两朵菊花大家一定并不陌生,而下面这三朵千奇百怪的菊花一定让你大饱眼福了。今天,我们也为大家带来了一朵菊花。让我们在优美的舞蹈中一同品味菊花的芬芳吧。这朵菊花名叫非洲菊,因颜色鲜艳,又称太阳花。看,这优美的舞姿和菊花的芬芳融为一体,是不是很和谐呢?

(黄舜佳:舞蹈表演。)

黄晨宇:同菊花一样,茱萸也是在秋季长成的。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要摘下一串茱萸佩戴在头顶,胸前。茱萸是一味中药,香气辛烈,可防蚊虫叮咬和疾病蔓延。

黄晨宇:和其他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许多古人优美的诗词歌赋值得世人传颂其中有一首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下面请欣赏刘子健同学带来的词朗诵《采桑子 重阳》

刘子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黄晨宇:除了诗词歌赋,还有一些押韵的民谣。今天就让我们重阳节的组员一起为大家朗诵一首。

全体组员: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醉重阳。

黄晨宇:谢谢大家,我们的讲解到此结束!

教师小结:

同学们,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传统节日中的习俗也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走进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欣赏了许多美丽的诗歌和图画,了解了许多动人的传说。老师很感动,感动于你们的积极探索的态度,也感动于你们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能说说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感受吗?

七、教师总结:

是啊,我们在探索、发现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同学们,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希望大家能展开自己理想的翅膀,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到生活的领域中去继续探索、继续发现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2417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探秘中国民间医》—李泽民1 探秘中国民间医视频

奇特的治疗,换来病人的痊愈!我念小学时班上有一同学患有癫痫病,发作的时候痛苦万状,使我深知这个疾病的险恶和患者的无助。谢谢汪导找到李泽民大夫,为天下的癫痫患者带来福音!原文地址:《探秘中国民间医》—李泽民(1)作者:汪清导演导演汪清:在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在营销策划中的应用 节日活动策划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在营销策划中的应用傅蔚箭(本文由作者署名发表于2012年第5期《中国酒店》)中国是个多节日文化的民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如今已经演变成了大大小小的节日。气氛较浓的当属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

《青春中国朗诵稿》 青春中国女生朗诵视频

《青春中国朗诵稿》-用茫茫的夜色作墨用疮痍的土地作纸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之后是谁?写下的两个字--中国让人读得昏暗读得疲惫更让人读得心痛读得悲愤那萎缩在清末史书里的消瘦的中国呵那跪倒在《南京条约》里的软弱的中国呵那一天,无数

声明:《《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为网友万变男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