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为一件事情,给领导写了一个报告。我写报告很认真的,我一贯都很认真的。报告上去了好多天,不见动静。我暗自揣摩着呢,今儿领导终于批了。可是我拿回报告,如同我一如既往地认真一样,也一如既往地犯晕了:领导划了个圈圈,圈旁4个字“原则同意”。
这不是我想要的批示。事情嘛,有点复杂,所以我分析了原因,还顺应民意提出了几条明确建议,眼巴巴地指望着英明的领导批准了,好去办事,最好是把事情办的顺一些、好一些、快一些。那么“原则同意”算什么呢?
总的来看,他应该是同意了。“原则上”嘛,按我愚笨的理解,就是大方向、总路线是没错的。按说我该遵旨照办就是了,可我就是闹不清我在报告里明明白白讲的3条,他是否都同意?这里头,肯定有那么一些他不赞同、或有待完善的地方,所以就没有简单写“同意”2字。
再想一想,他也许没有同意。如果没有意见,按我愚笨的理解,就应该批道“甚好,抓紧执行”或者“请某某办”之类。可是他不这么说,也可能潜台词是说“大的方面可以,但有X条不妥,修改后再办”,或者“在XX前提条件下同意”,或者就是“如果不出问题是可以先办一办看”,又或者“3条意见里有2条同意1条不同意”…等N种可能之一。
当然还有几种例外的情况:比如就是压根就不同意,但是明确反对不妥;比如他根本就不了解情况,无法决定之下模糊应对了事。
不过上述各种情况,我们做下属的根本无从得知。很多的时候,我很郁闷地拿着这种批复的报告从领导那里告退,然后高度怀疑自己智商是否有问题。很多时候,我也很郁闷,特想直接问领导:“到底行不行,您能不能给句痛快话?!”可是我不能,所以大多时候只能郁闷地回去,自己思考去。
我一直搞不懂:因为只有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的企业和机关里,才有这样的“官话”。所谓“官话”就是只有做官的可以说(官的秘书也不能随便说)。做兵的,只能揣摩着办事。这官话一代传一代,等到做兵的终于也做了官,也学会了“原则上”。这也算一种机关文化吧。
某时事评论一针见血地说:大部分情况下“原则上”就是没有原则。因为这样模棱两可的说法,往往让人搞不清是非界限,搞不懂衡量事情的标准。“原则”不是一个明文规定、也不是定性定量的标准,是否符合原则取决于领导意图。于是下边办事的按照理解去办很容易走样,很容易造成低效率,把本来很清楚的事情复杂化,能办的慢慢来,不能办的也可以办,甚至明显非法的也能办。由于模糊的原则,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也可以变成好人。某些贪官落马后自我检讨说因为丧失了原则,这让人很容易理解:某事原则上不能办那是因为事情非法违规或者托的人不熟,但是如果关系不一般或者行贿够水准,那也可以“灵活“处理。所以官僚主义害死人,这话是没错的。
其实,领导上边的领导清楚、也甚为讨厌这一套中国特有的机关文化。不信可以去看中央领导批示或下发的文件,很少说“原则上”的。整顿机关作风、文风的运动也常有,这说明类似“原则上”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确实不少。不过,多年来似乎这个情况没有好转多少,还是到处充满这这类的官话,甚至某些情况下是屁话。想来想去,根本还是在于官为自己考虑周到,因为“原则上”办的事如果出了问题,就可以用“原则外”来推卸责任,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看到“原则上”的批示,我常常暗自想:不知领导离开了单位还是不是这么说话办事。家人打电话问“今晚回家吃饭吗?”答“原则上回家!”儿子要结婚,答“原则同意!”诸如此类……想到这里,忽然同情起领导:做人做到不敢讲话、不敢讲真话,也难为他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