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土楼游记
易海
http://user.qzone.qq.com/676254423/main#home
“秋高气爽天欲尽,长假如歌任我行。东山风来亲醇厚,华安有景土楼群”。话说今年十月黄金周,因高速公路免费,故驾车外出旅游的人众多,假期初数日,各地景区可谓人潮拥挤,水泄不通,还好没有参与其中,现在听到归者的抱怨,不免庆幸不已。十月六日,因避过了人潮的高峰,笔者隧与同事前往漳州,先到得东山与在东山做生意的弟弟裕恒会合,畅叙亲情,品尝海鲜,漫步沙滩,聆听海风,并游玩了著名的东山风动石景区。到七日中午离开东山前往华安探访土楼之秘。
华安县,福建省漳州市西北部,是大陆高山族聚居最多的县,也是全国的林业大县,县域生态良好,水质达国家一类标准,大气环境优于国家一级标准,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人文景观独特,有二宜楼、南阳楼、南山宫等名胜。其中,以二宜楼为代表的华安大地土楼群现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从东山出发,过龙海,穿芗城就进入华安县界,感觉果然翠色宜人,山川如碧,但道路不尽人意,既不宽,也缺保养,路况可以用很差来形容。好不容易到得华安县城,导航设定华安土楼目的地到了,但问了路人才知,要去的地方在仙都镇,离县城还有近30公里,既到此,也只能一鼓作气了,重新校正了导航,即前往仙都大地土楼。可能这是旅游线路,路况较好,道路二边森林和茶山交替,茶农也正忙着采茶,不时阵阵茶青的香味飘来,让人感受到原野的气息。约莫半个多小时,车就到了闻名已久的华安土楼。
印入眼帘的首先就是气势恢宏的二宜楼。“二宜楼”背依蜈蚣山。山体逶迤成峦、树木葱茏。楼前曲水回环、视野开阔,近有龟山作案,远有九峰作屏。左边狮子山劲拔前伸;右边虎行山低矮退缩,故添建玄天阁以补风水,使左右均衡。这里秀山环抱,丰水汇集,山明水秀,藏风聚气。背山能挡寒潮,面水迎接凉风,植被可保水土。土楼与环境有机融合,构成理想的生态格局。既独具优美景观,又方便生产生活。“二宜”两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宜文宜武之意。“二宜楼”此匾已收入《中华名匾》一书中。二宜楼建于清乾隆五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740至1770年)历时30年,开基祖为蒋仕熊。我们请当地的导游小蒋即为其后人,其家人也居于此楼中,现在此居住的也都是蒋氏后人,最多时住有36户220多人。现因旅游开发和保护,大部分人已迁出,但仍有60余人住于其内,二宜楼空间结构相当合理,内环平屋为“透天厝”,设厨房、餐室与客厅,一至三层为卧室、仓库,四层为自家祖堂,各有楼梯上下。大楼中心是公共场所的大内院,占地600平方米,设2口水井,二井的水温不同,又名阴阳井,大内院就是住民休闲,晾晒衣服和农作物场所。它兼有内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圆楼的优点,抗风抗震,冬暖夏凉,公私兼顾,安稳舒适,故谓“宜家宜室”。楼内居民门内是自家天地,户外是家庭世界,楼外是绿色的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确是“宜内宜外”。二宜楼不仅整体布局独具特色,其设计之科学也是其他土楼中少见的。环周十二个单元的户门,在大门外又加木栅“半门”,既可防护又利通风,而且每个门罩上均有各异的木雕花饰。
外墙中曲折的“传声洞”设置,便于呼唤又利于防卫,这在福建土楼中是独一无二。在四楼隐通廊的墙角上多处设置横木作为固定的爬梯,在瓦顶维修时,便于登攀。此外,在单元内廊楼面的木地板上开洞,洞口打开时几个楼层之间形成通透的竖井。维修施工使用的长木料可以通过洞口,轻而易举地送上四层和屋面。这些人性化细致而周到的设计,叫人叹为观止。
二宜楼保存了600平方米的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壁画,在我国民居中绝无仅有!不仅面积大、数量多,而且品种丰富,共有壁画226幅,彩绘228幅。其画面充满了山情野趣和生活气息,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是土楼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土楼人的向往与追求。尤其是在如此偏远的山区,居然发现绘有洋人、洋文、洋钟的装饰壁画。这明显的异域色彩叫人称奇,它成为福建民居海洋文化特色的有力见证。这些壁画本身也承载着二宜楼的历史和掌故,必须加以保护,但我看了现在的保护现状,还是相当不到位,游人可以随意触摸,甚至去刮擦,这就让笔者平添忧心也。
二宜楼的妙处奇处巧处还有太多太多,因时间有限,充其量也是走马观花,了解十之一二也,在此不多言,从二宜楼出来又去了土楼群的第二座楼东阳楼,东阳楼是方楼,单元式布局和内通廊式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是福建所有土楼里最宜居的土楼,现每天有高山族歌舞队表演的高山族舞蹈等节目。东洋楼出来到了第三座,也是圆型的土楼南阳楼,现已开辟成土楼博物馆,里面有福建所有土楼里保全最完整的土楼文物,并且还有闽南人民的生产生活用具的收藏。
游览完南阳楼已是傍晚五时多,青山如岱,晚风送爽,就此向导游道别,回眸二宜楼,既古朴实在又感觉深远,感叹古人的灵性如斯,又忧今人护佑不足,商业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否则就是破坏,既对不起古人,更对不住后人也,此乃心语,但愿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