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同学的聚餐,落座后发现他的侄子也在场。侄子两年前我也见过,在英国读了本科读了硕士,会计金融啥的学科是学全了,现在的任务是回国找工作。
孩子一表人才,跟大一辈的交往礼貌得体,眼镜的背后是一双带有期盼、柔软的目光。我是真心希望能够多少能提供些帮助,至少没白吃这顿饭啊。
于是我就犯了老毛病似的,把给自家孩子平时准备的英文材料调出来请他阅读。孩子们的英文水平,读上两段我就能够知道水平的大概,不是我的水平高,而是见得多了。我决定先施以小打击:
“孩子,如果你在中国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我觉得你能过了英文四级,但是英国读了五年书,人们对你(英文)水平的期待就不同了”。
“学金融和会计,最直接的工作是到银行及相关的机构;国外的学历,还是外国的机构比较认可,或者是中国向外发展的机构。但是不管在里面还是在外面,外语是能力的最直接的表现”。
“目前5000多的单词量肯定是无法应对工作要求的,如果不能在英国本土找份工作,既然回来了,还不如‘头悬梁锥刺股’的磨练一年英文!”
随点头称是,我不确定他能够理解我的用意。说起英文的重要,我已经成了祥林嫂,不厌其烦的跟每一个孩子重复——虽然大部分人不能掌握英文也能过得挺好,虽然忽的高考不再要求英文了……
表弟的孩子在银行实习,应该能够得到那个银行的一个工作机会。我忙不迭的宣讲英文的重要,我说这是“差异化竞争能力”——都是学金融的,大家同时起步。情商高一些的就会进步的快一些。随着中国社会对外交往的频繁,英文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您别指望计算机的代码有一天能用中文编写。中国日益庞大的经济体量,逼着人民币国际化,那么中国的银行向全世界开分店的日子就可待。
孩子,你准备好了吗?
家长对孩子的安排都是功利的:希望他能够自食其力,生活环境不太艰苦,找份好工作,最好能挣大钱当大官……然而年过半百后我们也明白,人生就是一种经历,无论多么成功多么失败,都是内心的感受。是享受万人瞩目的寂寞,还是体验沉静的充实,都是自己的选择。但是人生的舞台还是有约定俗成的:你要足够有钱了才能说钱不重要;你要足够成功后才能表达喜欢平淡的日子……
作为家长,孩子的教育一直是不确定的纠结过程。
要是孩子学习好,担心的是社交能力,情商的培养,男孩子的阳刚,女孩子的修养;读书困难,又是家教,又是周末补习,又是换学校。虽然都了解孩子的教育于今后社会的成长有着相当大的偶然性,但是谁能放手释怀?近来微信段子里经常用极端的例子来吸引眼球:北大的硕士生到美国读博士却成了杀人犯;少年不读书街上的混混后来成了亿万富翁。虽说我也见证过这些极端的例子,但是静静的想想,能够把书读好的学生,他们走上社会后生活大抵都不差。然而读书较差的学生,他们的生活轨迹却相差很大。
当出国留学成了一条通往发达国家世界的一个宽带通道之后,多少优秀的人才鲤鱼跃龙门的涌出国门,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今天留学的数量依然在增加,然而回流的数量也是日益增大。中国经济变的日益强大是个客观因素,但是留学生的质量参差导致成绩不好英文不畅找不到工作没有居留卡不得不回国的,是占了很大数量的!
早年能够到国外留学的,一般都是以高分托福取得奖学金后成行的,他们珍惜得来的机会和数量不多的奖学金,周末还要找机会打零工贴补日用。因为那时的家境都很窘迫,买了单程机票后,不会有太多盈余提供国外花销的支援。相对清贫的生活练就了他们生存的能力,成了改革开放之后成功的一代“独立移民”。斗转星移,今天送一个孩子去英美读书,每年平均花费五万美元。如果从高中到研究生8、9年的时间,总计花费差不多人民300万。如果这笔钱拿去理财的话,每年至少收入18万。但是存银行吃息,可能养了只寄生虫;拿去投资教育了,是一种赌博:如果能够培养出了一个州长啥的,这点钱的回报就是太高了!可要是学完了再回来找工作,则如何评估投资的价值?
福建泉州接纳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活。虽然爬过开元寺的宝塔,上过历史悠久的洛阳桥,但是回想起来脑子里还是空空的记忆——年少时哪里会对民俗、历史、遗迹感兴趣?以至于每每放假,就会逃也似的飞奔到熟悉的城市里,跟男女同学聚会叙旧,喝酒杂耍。所以一时间我也理解了儿子放假不愿意周游列国,反而急着要回来,夜夜跟朋友们徜徉在蹩脚、简陋的酒吧里……
“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留学期间,最好能够学习当地人的生活、思维、思想,也不枉客居一回。(我至少在学校把闽南话囫囵一些,顺便通俗了上海话)。如果能有几年海外工作的经历,生活的道路应该是更宽些。对于全世界穿梭的人士,国界也是只是政治和税务的意义,跑来跑去的,生命充实,回忆丰满……
没能找到最好的教育方式,只能选择相对合适的形式。我认为五台山的庙和教育产业的收益将会最高,因为卖点都是一个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