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光影骑士王拍摄时间:2014年3月9日上午
▲01
北京钟鼓楼背后,有一条幽静的小街叫赵府街,这里有一家京城最老的国营副食店——赵府街副食店。该店自56年至今已经营了58个年头。这家副食店店有“三老”:老经营模式、老顾客、老品牌。现在55岁的店经理李瑞生,他从87年被借调这个店帮忙买冬储大白菜,后就正式调过来,已有近三十个年头了。李掌柜主管后,未改变该店的经营模式,也未对店内进行装修,依然保留了老店的原汁原味。店内的深棕色木制柜台以及3口分别盛放散装酱油、醋、黄酱的大缸,在1956年该店开张时便有。货架上方悬挂着六、七十年代的商品宣传画,商品的陈列也沿用六、七十年代的风格。店里的称重用台秤,算账用的算盘还保留着。
该店开张时,营业面积100余平方米,负责为该胡同1300余户人家提供副食。从九十年代起,随着周边的超市、大型菜市场不断出现,该店逐渐减少店铺规模,部分店面被出租,到21世纪初这不足四十平房米的经营面积,售货员仅余2人。
2006年,李瑞生与上级奥士凯连锁公司签订承包合同,由李掌柜独自承包经营该副食店。李掌柜说,“现在小店虽然算国有,但自负盈亏的方式让我发挥着经营主动权。”他脸上洋溢着自信,“我比拼的是高质量和低价格,老街坊、新顾客喜欢我这儿,我就一直干到退休。”李掌柜对老店的前途充满着信心。李掌柜的家距离副食店不远,但很少回家。他在店里置了个煤气灶,在货架后搭了张单人床,每天都吃住在店里,从早7点半一直营业到晚上八九点钟。有时已经关门了,有顾客敲门要买东西,他也毫不犹豫地起床开门。
现在,赵府街副食店在京城更是小有名气,报社采访报道,在网络不断走红,就因为它贴近百姓;热心服务,货真价实,且可能是城内最后一个保持着六、七十年代前模样的副食店,许多北京人慕名找来,仔细品赏观看,与李掌柜聊天,在小店里买点儿东西,从这里寻找“念想儿”;从这里寻找逝去岁月的痕迹;从这里寻找老北京平民百姓生活的无限回忆。
▲02
走进这没有窗户;不到40平方米的店内,略显昏暗(白天必须开灯),略显拥挤,木质柜台,货架,铁砣秤,算盘,水粉广告画,呈现眼前;用盆盛好的咸菜疙瘩、酱黄瓜放在柜台上,五香粉、粉丝整齐地码放在货柜上,酱油、醋、黄酱、麻酱放在大缸里散装出售。对于习惯了超市购物的年轻人来说,这间副食店倒显得很新鲜儿;但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里简直成了“念想儿”。这不,几位年轻人慕名而来,李掌柜如数家珍地述说着,这几位小青年听的入神儿。
▲03
这店里物品摆放、购物方式还是六、七十年代模样,这对老夫妇也慕名从南城赶过来,和李掌柜他们好像一见如故,聊的投机,还高兴地买了散装麻酱,为的是找回那些已逝去的记忆。
▲04
说着,一位近四十多岁,回娘家看望老娘准备走的女士拎着四个空瓶来了。“您打黄酱吧。”还未等她开口,李掌柜已经猜到了她要买的东西,这位女士微笑着点头,随手把空瓶递了过去。她跟我们说,“从小这家店就有了,货真价实,讲信用,愿意来这儿买东西。”“这不,我买两瓶黄酱,我姐也让我给带回两瓶。”
▲05
李掌柜与两位小青年讲起了怎样炸酱,都放什么料,如何掌握火候,他说:“到我这儿买酱的顾客,有兴趣的,我都发一张写好的纸条,告诉炸酱的作法,可惜今儿发没了。”多好的李掌柜,让人感动。
▲06
用提子、漏斗打酱油、醋,这种传统的方式在这小店一直保留着,在京城已不多见。李掌柜拿着大缸的木盖板说,这也是从店开张就有的老物件,指着另一块盖板上面的孔说,这是放漏斗用的,你们看,漏斗用的频繁,这孔都磨圆了。
▲07
临近中午,来小店购物的顾客越来越多,老李说,现在超市多了,小店的生意大不如前,可附近的居民依然会来店里买东西,好像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位小姑娘来店里买麻酱,李掌柜说,她是到我这买东西的小常客,我记录了这精彩一刻。
▲08
李掌柜戴着老花镜在结帐。
▲09
墙上还挂着上世纪70年代的广告画。顶柜上,藕粉、固体酱油的商品广告画已经褪色;货架上,珐琅满目。
▲10
副食店的货架上有两幅广告画,是他们“镇店之宝”。画着烟酒、酱油等副食品的手绘广告画看起来粗糙,用手能触摸出颜料的痕迹。曾有一位德国游客出2000元购买这两幅广告宣传画,但他们婉言谢绝,这是对历史的见证。
▲11
来到这不到40平米的店堂,留给我们的是对北京平民生活的无限怀念。
▲12
货架上方悬挂着画于六、七十年代的商品宣传画,商品的陈列也沿用1970年代的风格。店里的称重用台秤,算账用算盘还保留着。该店出售大粒盐等市场上比较少见的商品,还提供散打酱油、黄酱、醋服务,及零售的酱菜品种也比较多。
▲13
桌上摆着的,是一个个脸盆,里头的雪菜、酸菜、咸菜头等等。
▲14
李掌柜说,这鸡蛋我卖一斤只有两毛钱的利润,但我要进货,为的是方便这儿的老住户。这还有老北京动物饼干,大前门香烟,不常见的北冰洋汽水,利润都很低。
▲15
木柜上一条条的凹痕中,也已经嵌入58年岁月的尘泥;从1956年开店时就开始“镇店”的长条柜,已经被一辈辈的营业员磨出了包浆。
▲16
这样的场景,对于许多北京市民来说,已经只存在于回忆里。
▲17
李掌柜是当年的店员,算账还习惯用算盘。
▲18
3口分别盛放散装酱油、醋、黄酱的大缸,在1956年该店开张时便有。
▲19
这位王师傅拿着算盘说,有人想出高价收这算盘,咱不能卖,在店里用它这么多年,有感情。
▲20
工作起来一丝不荀
▲21
卖斤麻酱也是一勺准!
▲22
屋子供暖不太好,大冷天时还要生炉子,工作环境比较艰苦。
▲23
屋子里的墙已多年没刷了,为了屋内更好采光,一扇门开着。
▲24
李掌柜的家距离副食店不远,但很少回家。他在店里置了个煤气灶,在货架后搭了张单人床,每天都吃住在店里,从早7点半一直营业到晚上八九点钟。有时已经关门了,有顾客敲门要买东西,他也毫不犹豫地起床开门。为了增添小店的生气,他在店内养上金鱼儿,还有小龟。
▲25
“货实价实”热情为周围的居民服务,是他们经营的一贯宗旨。
▲26
新老国家领导人在他们的心中
▲27
报社采访的报导,他们镶入镜框,保卫、防火责任书上墙,他们为的是鞭策自己,做的更好!
▲28
酱菜缸、广告画,散装酱油和米醋……,这样的老副食店场景,对于许多北京市民来说,已经只存在于回忆里。然而,在赵府街胡同里,却有一家国营副食店“赵府街副食店”从1956年开张一直经营到现在,从店堂布置到商品摆设一直保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模样。胡同里的老街坊们说,这个副食店传出的酱香味,已伴随了他们五十多年。现在,赵府街副食店在京城已小有名气,在网络上不断走红。许多北京人慕名而来,仔细品赏观看,与李掌柜聊天,在小店里买点东西,从这里寻找“念想儿”;从这里寻找逝去岁月的痕迹;从这里寻找老北京平民生活的无限回忆。
谢谢朋友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