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和学生穿着学位服拍照,看着那么宽宽大大的袍子,感觉象神父的大袍子。因我穿的大袍子主色为红色,学生们戏称它为"红衣主教袍"。
学位服不但可以唤起人们对过去求学时代的美好回忆,同时也是对学子们知识和能力的认可。学位服象征着一个阶段的求学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学位课程不及格或者学位论文答辩通不过是拿不到学位的),当穿上长袍的学子们在这个毕业季中拍照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意盈盈,映衬着他们内心的无比喜悦。我对学位服大袍子的来历和变迁颇有些好奇。
中国现今的学位服完全是舶来品,最初,学位服是西方耶稣会、天主教会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的附带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
在意大利北部的玻洛尼亚地区,建起了中世纪最早的两所大学――波洛尼亚大学和萨莱尔诺大学,随后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学校也相继产生。在这些早期大学里,只有那些决定今后要成为一名教师的学生,学校才会对他们进行考试。考试合格的应试者,要穿上僧侣的长袍(gown)(看来我的猜测还是有道理的),与学士们(Bachelor,来源于拉丁文baccahalar,意即学士)坐在一起,接着举行由顺利通过了考试的应试者提供葡萄酒的盛宴。这就是学生毕业典礼仪式的雏形。而这种僧侣的黑色长袍和头巾也就演变成了今天大学流行的礼服,不但学校毕业典礼的仪式上要穿,其他一些重大庆典也要穿。
据资料记载,我国的学位服出现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或更早一些。
但建国后,直到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开始实施,中国才有了自己的学位制度。但这一制度实施之初,学位服的问题也未提到议事日程。随着新中国学位制的确立并被大众所接受认可,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在八十年代末期,在一些大学校园内才出现了或仿制或设计创造的学位服(我本科毕业于九十年代初,怪不得那时没有穿过学位服)。
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了新中国自己的学位服样式,并作出决定:作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全国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其他样式的学位服一律废止。
这套学位服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垂布等四部分构成。学位袍在本国和民族特色方面主要体现在纽扣和袖口图案上。学位袍的前胸纽扣,采用了中国传统服装的“如意扣”,既有民族特点,又将实用功能和装饰作用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学位袍的袖口处,环绕绣(或印)出长城的城墙线,表现中国特色的同时,又使宽大的袍袖富于变化感。
在色彩的规定方面,博士袍选用了黑、红两色,黑色是主色调,饰边为红色;硕士袍由蓝、深蓝两色构成,在蓝色为主色调的同时,饰边为深蓝色。这与中国统一实行的红色博士学位证书、蓝色硕士学位证书相一致。
博导袍由红、黑两种色调构成,红色是主色调,只有前襟扣子和袖子的下半截是黑色,其余部分包括后背均为红色。和博士服的颜色正好是相反的。
不同的色彩,区分出不同的学位级别或着装人的身份。
学位服是统一规范的,但又要传达出不同学校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传达,是通过允许学校在学位袍的左前胸处绣(印或佩带)上学校的徽记来表达。通过不同的垂布饰边颜色来区分学科专业。学科门类繁杂,大致区分为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与此相应的饰边颜色为粉、灰、黄、绿、白、红六种颜色。
无论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帽子上的流苏在右边,表示还未拿到学位,一般是在毕业典礼上,由校长把帽子上的流苏由右边挪到左边,这才正式表示毕业拿到学位。
理学学士服(主色是黑色)
理学博士服与工学硕士服
理学博导服与工学硕士服背面
从左至右,依次为工学硕士、理学博士、理学硕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