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倨后恭
(头悬梁,锥刺骨)
李贺诗曰:“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中国文人自来把建功立业作为人生最大的意义,而富贵就是标签,显示着功业的大小。但不幸的是,在追逐功业的过程中,许多人把标签当成了实质,玩命地追求着。这样做,其实也怨不得这些人,生于敬畏富贵,鄙视贫贱的社会的中,有谁不愿意获得尊重呢?“前倨后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的苏秦是著名的纵横家,他随鬼谷子学习后,便到秦国去游说,他给秦王上了十次书,秦王就是不理会他。这样耽误的时间就长了,他穿的黑貂皮大衣破了,带来的黄金也用完了,穿衣吃饭都成了大问题。想苏秦此时,孤独苦闷到了极点。在这不如意的时候,他就想起了家,想在家里得到一些温暖。于是,饿得皮包骨,脸色灰败的苏秦便背着书挑着行李,回洛阳的家了。
可家人见了他又怎么样呢?看到苏秦失魂落魄样子,他的妻子织着布,手都不停,继续织,不搭理他。他的嫂子也不下厨房做饭,他的父母也不和他说话。浑身发冷,看着是堆火跑过去想烤烤,却被一下子推到冰窖里。亏得苏秦有那样好的心理素质,没有寻死,却更加发奋地读书。
大约是没做成事,白天还要顺着家人的意思,做些农活呀什么的工作吧,苏秦只有晚上才能读书,读书读得瞌睡了,他便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刺来刺去,血经常流到脚跟。他一边刺一边还骂自己:“哪里有游说人主却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赏个卿相尊位的人呢?”这便是“锥刺骨”的故事,它和汉朝孙敬头悬梁读书的故事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成语“头悬梁,锥刺骨”。
这样学了一年后,苏秦自以为学成了,便周游列国。因为愤恨秦国,他便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在前往游说楚国的时候,苏秦经过洛阳。这时他已身佩数国相印,富贵得了不得了。这时再看他的家人是什么样子呢?父母听说他要从洛阳过,把家里道路都打扫了,跑到郊外三十里的地方迎接,又设置礼乐,安排了筵席。他的妻子见了他,不敢正视,他说一句话,他妻子忙侧着耳朵听。他的嫂子像蛇一样在地方爬着见他,行了大礼表示谢罪。苏秦看到这般情景,不由得心花怒放,得意洋洋地问他嫂子:“嫂何前倨而后卑也?”(为什么以前那么倨傲,现在这么谦卑恭敬呢)他嫂子回答说:“那是因为兄弟你地位尊贵,有很多钱呀!”苏秦不由叹息:“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富贵的时候亲人都这么畏惧。人生在世,地位财富,真不可忽视啊!”(见《战国策·秦策一》)
这即是“前倨后恭”的典故。“前倨后恭”也作“前慢后恭”、“前倨后卑”。今人多用此形容那些先前傲慢而后来谦恭,以及见风使舵,见机行事的人。
附:
《战国策·秦策一》原文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镒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踵,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