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A3版■ 科学导报记者 翟泽宇文/图
9月11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五台县农业局,见到了刚刚下乡归来的谢建华。黑西装、黑红脸膛,黑黝黝的天生卷发,记者面前的谢建华朴实而又平凡。谢建华与记者的交谈不时被手机铃声打断,都是老百姓的求助电话。
正在工作的谢建华。
结缘农业与民为友。
1968年出生的谢建华,有一种特殊的乡土情结。比他年长17岁的哥哥,就读于山西农大,学的是蔬菜栽培专业。老宅院里院外的空地上,结满各种各样的黄瓜、西红柿,那颜色、那味道,影响了谢建华的人生方向,于是他也报考了农大,毕业后如愿以偿分配到县农业局种子管理站。数年时间,他骑着一辆加重“飞鸽”牌自行车,跑遍了全县500多个村庄,东雷乡宏塘村支书康万福就是他的忘年交之一。20年前,在最热的七八月份,他们一起头顶太阳、钻进密不透风的玉茭地授粉去雄;在天气最冷的三九天一起选种去杂。今年康万福老人不幸去世,谢建华赶去磕头敬香,送了他最后一程。他说,这是庄稼地里的交情,灰眉土眼黏在一起的感情。
土壤、气候、水分、种子、肥料,每一个种植环节都是学问。每一棵庄稼从选种、出苗到长穗、收获,就像人的一生。23年来,为推广农业科技知识,谢建华风里来、雨里去,每年有200多天奔波在乡下,骑坏了一辆自行车、3辆摩托车。在农家小院、田间地头,谢建华举办过数百场讲座,听过他课的农民少说也有5万人。他先后主持并参加了玉米地膜覆盖、农作物新品种更换推广、万亩玉米制种基地建设、脱毒马铃薯繁育、测土配方施肥、小杂粮优质高产等38项新技术的试验、推广、策划工作。
情系农民 推广技术
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地膜覆盖,是五台山区农业的一次白色技术革命。刚刚大学毕业的谢建华参与并推动了这项农民称之为“土地盖被子”的工程。谢建华曾以为很简单,不过是针对土石山区一寒二旱特点,为下种地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罢了。但农民从理解到应用的过程却充满艰难,不少老农民种地“认死理”,还对新技术及农技人员“不放心”。用了十几年功夫,地膜覆盖技术才滚雪球似的蔓延做大,遍及千村万户。如今,在春天到五台山旅游的人们可以看到山地里无所不在的“白色哈达”。
谢建华注意到,全县近一半耕地播种的是玉米,而且种植习惯是稀植大穗,追求每棵玉米的产量而忽视了亩收益和综合效益,这是一个认知误区。2006年,谢建华和他的科研团队经过反复比较试验,开始在全县引进推广美国先锋公司的“先玉335”优质玉米品种。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种植工艺的改革:由过去的多粒一穴到一粒一穴,由每亩3000穴增加到4000穴。农民不愿使用新品种不是没有道理:一怕成活率低,二怕密植影响长势,三怕新品种带来的未知风险。那年春天,五台山区天气特别冷,谢建华和他的推广团队分成几个小组,用了整整20多天时间,在玉米主产区茹村、豆村苦口婆心地说服动员农民种新品种。面对一双双观望怀疑的眼神,他用典型引路的办法,选定示范户“现场直播”。谢建华说,虽然遇上问题就地解决问题,但那一年,心是悬着的。到秋收时节,谢建华在茹村乡农家场院组织了现场“脱粒称重”,“先玉335”竟奇迹般地在示范地块突破了亩产1000公斤大关,比同等条件的其他品种玉米增产250多公斤。“得到了老百姓信任,那种喜悦是难以言表的。”谢建华对记者说。
连续跟踪监测,保证持续稳产高产,是谢建华年年月月都在做的功课。他像一棵庄稼那样,汲取着大地的养分,在风雨霜雹中结穗产籽。县里的领导看重他的才干,欲委以重任,到乡镇当个一把手。他拒绝了,理由是喜欢现在的“这个营生”。
创新增收 填补空白
在传统武侠小说中,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情节,武林高人或轻启一掌,或锐指一点,以点穴之法救人于沉疴,逼人于绝地。也许是受益于这样的启示,谢建华在引进推广玉米新品种的同时,异想天开谋划着发明一种在耕地上点穴的机器,让黄土地上的玉米绿油油、齐刷刷、密匝匝。
传统的人工点播玉米,一抓一把,一长一溜,耗籽耗工,不但增加了间苗培土多个环节,而且亩捉苗只能达到3000棵,无法解决由疏到密的问题。每当看到农民兄弟弓背弯腰、艰苦劳作,他心里既有感动,也有冲动:如何发明一种机械,实现施肥、铺膜、精量播种等多项作业的同步完成?谢建华与他的团队确定了新的攻关方向。没有钱,自掏腰包,自筹资金;没有技术,上北京、跑山东、进陕西,学习取经;没有图纸,先干起来,摸着石头过河。历时3年,耗资百万,经过无数次失败,反复的琢磨、试验、定型、改进,2011年,一台略显粗糙但虎头虎脑的钢铁播种机问世了。
在小四轮的牵引下,钢铁播种机缓缓开进一片镟耕地,压实土地、刮土开沟、均匀施肥、平展铺膜、精量播种、覆土完成,数道工序一气呵成。现场观摩的农业专家对播种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农机具解决了目前国内无人攻克的技术难题,排种方式全国领先,是小农机具方向性的重大突破。根据效益评估,使用钢铁播种机每亩可节省机械作业费用和人工费用60元左右,节约种子2斤左右,减少投资10元以上。这种取名为“城园丰”牌玉米铺膜施肥精量播种机的新型农机具,第二年就批量销售3000台,被列入国家农机具补贴目录。不胫而走的好消息还引来了河北、山东、陕西、内蒙古等地农民的抢购,播种机当年实际使用面积达135万亩,为农民节本增收2.43亿元。
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色彩斑斓的传说,凭着矢志不渝的精神、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谢建华,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科技工作者,牢记自己的使命,认真履行职责,心系百姓,关注民生,播撒希望,为促进全县农业科技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