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
历史意义:经过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艺”之地(《史记•夏本纪》),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在低洼地留下了微山、东平、钜野、骆马等“四渎”,成为有利于先民生存的湖泊。其后划分了行政区域,也就是青、兖、徐、扬、梁、豫、冀、荆、雍等九州岛。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于禹,其后裔姒姓便在今鲁南苏北一带滋生繁衍,从事着耕耘、蚕桑、冶炼、制陶、渔猎等生产活动。后人为纪念夏禹治水的功绩,曾在沂河岸边建立了禹王城。禹是夏朝开国之君。禹生启,启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历史:《史记》载:「当帝尧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后来黄河泛滥,洪水滔天,四岳推举鲧治水。鲧为人刚毅有胆量,但不知水性,他采用壅塞的办法,哪里出水堵哪里,致使洪水四溢横流,这样过了九年水害不但丝毫没减,灾难反而更加深重,舜就在羽山将鲧处死了。听族人说鲧的儿子宽仁有德善于治水,舜回朝向帝尧推荐他,帝赐名为「禹」,让他继父之职。
涂山氏有一名女子叫侨,贤淑而有才德,舜将她迎娶为禹的正室。新婚第四天禹就接到了任命,于是告别妻子,与佐臣益、稷一起踏上了治水的杳杳路途。后来侨生下儿子启,启自幼不谋父面,在家呱呱而泣,但禹因为父亲治水无功而受诛感到伤心,又为天下人民广遭水害而忧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薄衣粗食随处而居,与灾民同甘共苦。他觉得水流归海乃其本性,所以他下令将壅塞之土全部挖去,逢山开石打通水道,筑堤导流以泻其势,四溢暴涨的洪水慢慢退下,顺堤岸东流。受灾之处水多地湿,人民缺衣少食,禹就叫益教人民种植耐涝的水稻,让稷将难得的食物分给人民,还教人民凿井取水而饮。洪水退去后露出肥沃的土地,人民辛勤耕种,渐渐地又迎来了五谷丰熟,禹根据各地物产与便利的条件定下贡赋之物,人民都仰禹活命之恩。
帝尧增五弦瑶琴为七弦,以合君臣之德。当帝尧弹起瑶琴时,群臣欢愉,独缺禹。听探望之人回来说禹因为长年累月泡在水中,小腿上的毛和脚趾甲盖都脱落了,帝尧无限感慨,就命契带去一张瑶琴和一把宝剑赐给他。大禹治水的精神不光感动了万国君民,也感动了天神:南极应龙以尾划地导三江之水出祁山;西王母的女儿召来六丁神人,化作九头黄牛,崩崖裂岭,开长江三峡七百余里,至今黄牛峡壁上犹有遗影不灭;古神水精子送来定海神针,能随意无限长短,以助测量山川湖海之深浅(禹功成后将此物投入东海尾闾穴,后被孙悟空所起用,即是「如意金箍棒」也,《山海经》及《神仙传》中皆有记载)。世人呼为「神禹」。
禹身高九尺,为人聪敏机智,吃苦耐劳;又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禹在接受了舜帝的任命后,与益、后稷一起开始治理九州土地。当时的洪灾十分严重,分布很广,那时的人们大约是湖居的。
禹首先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地貌。他不辞劳苦,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以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他常常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身上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他逐步地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自己节衣缩食,住在简陋的地方,把所有的资源都用来治理河川。他治河的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在考察、治河的同时,他还分发稻种给民众,教他们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粮食缺乏时,把一些地区的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使各诸侯国的人都有粮食吃。
禹治理九州北起帝都冀州,治理了衡水、漳水、黄河、淮水;南至荆州,治理了长江、汉水;西至敦煌,治理了黑水、渭水;东至扬州,治理了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禹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河流,共疏导了九条大河,还在一些地区修筑了堤防。上述地区的河流被疏通后,人们安居乐业,在周围肥沃的土地种植了各种农作物,心悦诚服的向天子进奉当地特产。禹还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在治水的过程中,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扰。从此,黎、苗不敢再侵犯,长江中游处于安定时期。
经过禹十三年的努力,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海之内都可以居住了。其它部族的首领也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禹制定了贡赋的制度,还在华夏境内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要求他们:“要恭敬的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天子的各种措施。”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
禹帝举用皋陶为帝位继承人,但是皋陶没有继任就死了。禹把帝位传给益。禹帝死后,益服丧三年后,把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自己躲避到箕山之南。终究还是禹的儿子启继承了天子之位。王位的继承法由此改为父子或兄弟相传,实行世袭制度,从此,真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王位由“父子相传”的先河。开始了“家天下”时代。
此后的历代王朝,基本上延续了这一继承法则。启继位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的、松散的部族社会结束,夏朝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自禹至履癸(桀),共十四世、十七王,夏朝前后经过了四百多年。
中国的别称“华夏”,与夏族和夏王朝有着一定的联系:“华”是指礼很盛行,“夏”指国家很大。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摇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古代文化的中心。古人把中国称为“华夏”,其中深藏着为灿烂文化而自豪的情感。古文献中“夏”有三种主要含义:一是华夏族人。二是华夏族人的文化。三是夏王朝及其前身大禹所封夏国。夏王朝的建设成就,确立了华夏族的中心地位,夏王朝的根基地在豫西地区。此后,任何想要夺取天下者的政治势力,必须夺取这一核心地区后,才算真正拥有控制天下的实际地位。商、周两大王朝也不例外,后继王朝的统治者也毫无例外地承认自己是夏文化的继承者,是大禹所划定“九州”的主人。
神话传说:
传说一: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幅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幅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搭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传说二: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洪荒时代就是原始时代。那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先民的生活状况,后人往往凭想像、传说、神话去加以了解。现代由于先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的发达,对于洪荒时代的情况,才推断出一个近似的了解。相传在距今约4600年前的夏朝尧舜时代,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积雪消融。大地山河,沦为泽国,天地万物,同为波臣。人类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为舟,载沉载浮,幸免沦没。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尧典》)。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沧海横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积,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为大片泽国。在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时,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各部落的人们被迫逃避到一个个高地上,形成了许多孤岛。鲧是尧舜治下的一位治水首领,他被流放东夷,负责变革同化东夷族,使其迅速赶上进步的黄帝族。鲧是传说中禹的父亲,颛顼的儿子,姒(si)姓,建国于崇(今河南嵩县北),史称崇伯。鲧是尧帝的臣子,当时洪水泛滥,他由四岳推荐给尧,被派去治理洪水。由于他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淹没许多人的生命,并擅自将神庙里的青铜礼器铸成治水工具,犯下弥天大罪,被舜帝诛杀于羽山之野。《正义》引《括地志》载,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禹贡》注:“羽山在郯城县七十里”。对于鲧的评价历来不太一致。按照《尚书》的记载,鲧是一个凶神恶煞般的人物。而在古代神话中,鲧却常常得到很高的评价。《山海经》说他曾经窃取天帝的息壤来堵洪水,鲧成了一个不顾个人安危,救民于水火的英雄。一般认为,鲧为了人民的利益,历经干辛万苦,直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他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勇于奉献的精神尤为可嘉。他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人类治理洪灾尚处于摸索阶段,经验不足,因而曲折是难免的。他的失败和悲剧为后继者指明了方向。
《左传》云:“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渊东有羽山。池上多生细柳,野兽不敢践。”另据《山海经•海内经》载,鲧死之后从他的腹中生出了他的儿子禹。大禹奉命继承了父亲未竞的事业,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并且亲临一线指挥,栉风沐雨,历经十年之久。《史记》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叙说了禹的丰功伟绩:他舍家为国,忘我工作,新婚只有四天就离家赴任,三过家门而不入,连新生的儿子也无暇照顾。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势,他足迹踏遍了九州,勘察测量山形水势,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凿通了九条山脉,终于战胜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禹不仅治理了水患,而且还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开通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使他有条件获得政治优势,成为尧的继承人。
经过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艺”之地(《史记•夏本纪》),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在低洼地留下了微山、东平、钜野、骆马等“四渎”,成为有利于先民生存的湖泊。其后划分了行政区域,也就是青、兖、徐、扬、梁、豫、冀、荆、雍等九州岛。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于禹,其后裔姒姓便在今鲁南苏北一带滋生繁衍,从事着耕耘、蚕桑、冶炼、制陶、渔猎等生产活动。后人为纪念夏禹治水的功绩,曾在沂河岸边建立了禹王城。禹是夏朝开国之君。禹生启,启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