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教的作用体现在哪儿?大学生支教的最终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
其实,我一直很迷茫。
一直都在思考几个问题:大学生支教的作用体现在哪儿?大学生支教的最终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认为大学生支教有一个很大狠严重的弊病:短暂性。
1、
有些组织、团队,进行一系列长期的、系统的、专业的培训,培养出一批具有较为专业授课能力的志愿者,前往山区进行短短的那么几十天的支教助学活动,而后这一批志愿者经过长期的培训,并具备了一定经验的志愿者便隐居山林,销声匿迹,不再出现在支教助学的舞台上,这岂不是一种极大地资源浪费吗?这是一个对经过大力培训并得到实践经验的支教志愿者的利用的短暂性;
2、
支教活动的短暂性,也是较为突出的弊病。试想,无论山区的条件多么艰苦,这么多年来,山区老师都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无私付出挺过来了,而倘若我们仅仅只是去进行20天的教学活动的话,说帮助的话,对于坚持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山区的老师又有多大的帮助呢,没有我们,他们照样可以继续进行教学活动,只不过维持原来的艰苦条件罢了;对于山区的孩子漫长得长达20年的学习生涯来说,20天的教学活动实在是短暂了,几乎没有影响,他们的人生不会因为我们大学生在他漫长的学习生涯里进行了几次20天的教学活动就改变。
太多的大学生,只是出于对山区的孩子艰苦的环境,艰难的生活的同情,萌发一腔热情,进而参加一些组织或个人而去做所谓的支教助学活动,太多的大学生,没有认真地考虑更多的细节问题而盲目地参加支教助学活动。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大学生支教的最终目的到底该是什么?
简单的只是抱有同情心,然后去表示一下同情吗?
或者去帮当地辛勤付出的老师一点忙吗?
亦或者是出于私心,想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增加点光环?
更或者是纯粹是抱着去旅游观光的心情去支教呢?
等等…
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会去考虑大学生支教的最终母的该是什么这个问题呢?
不过鄙人倒是有一个比较浅陋的想法:我觉得,鉴于贫困山区大部分孩子处于一种十分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们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态度很多都会处于一种比较消极的状态。因此我们大学生支教的重心应该放在如何去改变这些贫困山区孩子内心的消极思想,而我们的最终目的,则应该是给山区孩子带去希望,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燃起他们心中对理想,人生价值追求的热火?
诚然,支教助学,教学活动必不可少,但是,如上述所言,仅仅是进行教学活动,对于山区孩子,实质上是没有多大的用处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教学之余,寻求一种方法去改变孩子内心消极的人生态度和思想,从而树立他们敢于追求生活,敢于追求理想的信心,毕竟,教学活动,无法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做N次支教,他们的山,还是山,他们的茅草房,还是茅草房,他们的世界,还是那么贫穷。
就像要征服一个民族一样,不仅仅要占领土地,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去改变,为什么日本侵华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没有改变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华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还保留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心底。而类似的例子,世界上还少吗?
我们可以通过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帮建学校,去找老师,去买书…可是如果不能从思想上给他们一种动力,不能让他们主动地去追求生活,追求理想,一切,都等于白做!
所以,大学生支教的重点更多地应该放在心理技能的培训,去探讨如何改变贫困山区贫困学生的贫困的思想,而我们的最终目的,自然就是寻求一种方式,给山区的孩子带去希望,带去一种动力,带去一种让他们能够站起来,追求自己理想并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勇气和信心!
向日葵天使志愿者 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