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为何没有战死沙场 燕王朱棣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为何没有战死沙场 燕王朱棣


明成祖朱棣


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接位当上皇帝即为建文帝之时,最失落最难受的就是他的叔叔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建文帝上任后为了维稳,自然想到削藩,剥夺诸亲王的兵权,而诸亲王中实力最强的就是燕王朱棣,那时他已拥兵10万。建文帝酝酿多日,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去五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最后再向实力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其实这是书呆子建文帝不知兵事的愚蠢决策,给燕王朱棣造反留下了充足的准备时间。户部侍郎郭任就认为先削五王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主张尽快用兵燕王,他上奏道:“天下事,先本后末则易成。今南京朝天宫日储粮粟、备军实,果为何者?而北讨周,南讨湘,削燕之举则经年无期,实为舍本而图其末。用兵贵乎神速,锐气既竭,姑息随之,正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臣恐朝廷将坐而自困耳。”郭任这段话无疑是正确的,可惜建文帝没有采纳。

削藩政策规定一出,皇族内部的矛盾自然迅速激化。燕王朱棣表面上装病,三天两头上街装疯卖傻,而暗中却组织力量策划谋反。有人向建文帝告密,建文帝就派遣工部侍郎张昺、都指挥谢贵去北平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不料燕王朱棣察觉后就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张昺和谢贵等人,于建文元年七月起兵造反,对抗明朝中央政府。早在朱元璋当政时,为防范权臣篡权,在《皇明祖训》中曾特别提到:“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燕王朱棣以此为由,指责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必须起兵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战争为“靖难之役”。

所谓靖难,就是平定祸乱的意思,这是从燕王朱棣的角度看,他所组织的燕军,号称“靖难军”。如果换个角度,从建文帝这方面来说,当然根本无靖难一说,有的也只是祸乱,那就是燕王朱棣造反为乱,应该镇压平反。燕王朱棣起兵后,迫不及待地宣布削去建文帝的年号,仍用朱元璋的洪武年号,起兵造反那年即洪武三十二年。既然自称“靖难”,现在又不承认建文帝的政权,燕王朱棣前后矛盾的做法,把他篡权的企图暴露得清清楚楚。不过史上向来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燕王朱棣最后胜利了,所以史上按照燕王朱棣的意思通称为“靖难之役”。从旁观者来看,事情的真相其实很明白,揭开“靖难”之类的假面具,实际上不过是明皇室内部这两叔侄一个要夺皇位,一个要保皇位,是叔侄大战而已。

建文帝是个文人,在他当政的四年中,治国还不错,他所制定的措施,基本符合当时的国情,所以深得民心,假以时日,应该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明君。但他的弱点是不懂军事,加上用人不当,但这也难为他了,他爷爷朱元璋在世时把功臣武将都杀得差不多了,所以建文帝点将的难度很大,朝廷中终究是缺乏良将;而燕王朱棣却是有雄才大略的将才,他多年在战场上出生入死,饱经磨练,军事上有一套,很能打仗,加上他手下不缺武将和谋士。这一文一武的战争,很明显,建文帝从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

燕王朱棣起兵初时,燕军只有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了压倒性的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南军的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燕王朱棣采取先内而外的战略,一出手就迅速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北平的外围,排除后顾之忧,这样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接着,燕王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军。随后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当时南北交战的战场主要在河北和山东。燕军虽然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好不容易攻下城邑,一旦主力转移,往往又被南军趁机再夺回,使燕军功亏一篑,不能巩固战果,能始终据守的,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正在燕王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对建文帝不满的太监送来了情报,说南京城空虚,可以直取。这又一次证明,史上太监对朝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此时手下谋士也劝燕王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迅速行动直趋金陵,金陵势弱无备,必可成功。于是燕王朱棣举兵由保定南下越过山东,仅用了半年时间,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燕王朱棣率军直奔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穗等为燕王朱棣开门迎降。燕王朱棣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而建文帝去向不明,成为明代一大迷案。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骁勇的叔叔把侄子赶走,坐上了皇位。

在靖难之役中,发生过多次大大小小的战役。燕王朱棣面对人数远超自己的南军,大多数时候不得不以少战多,这使他不得不经常带头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以鼓动燕军将士的拼死勇气。但这样做,燕王朱棣在战场上的风险极大,战死的概率极高,可他却百战不死,越打越勇,多次险象环生,都被奇迹般地化解掉了。当李景隆率南军60万人来围剿,燕王朱棣在一次对抗中,以房宽为先锋,和南军先干起来,不想战斗不利,房宽败下来,燕军几乎崩溃。燕王朱棣见势不妙,就自率数千精锐猛冲,南军见燕王来冲,就发射无数利箭,燕军骑兵纷纷中箭倒下,但是朝燕王朱棣射来的箭却如同长了眼睛,只射中他的座骑,马死了,换马再上,又被射死,再换马,连换三次。多亏老天爷突然刮起了大风,风向不利南军,燕军趁风势猛发火器,最终把南军给烧败了。在另一次东昌之战中,南军中的将领盛庸是位能战善战又有谋略的人,当燕军猛冲南军时,盛庸让士兵连发火器和毒箭,杀得燕军伤亡惨重、横尸遍野,燕王朱棣见了,就奋不顾身地率兵冒险来冲南军,盛庸见燕王朱棣亲自出马,就故意分开两翼,任他冲入阵地,之后即令两翼合围,竟把燕王朱棣围在当中,燕王朱棣见中计了,慌忙夺路向外冲,但南军重重包围,根本冲不出去。这时多亏燕将朱能、周长等急率胡骑猛闯进来,杀开一条血路,硬是把燕王朱棣给救了出去。另一位燕军大将张玉不知道朱棣已突围了,也率兵杀进来,结果在南军的一阵乱箭下,统统死在战场上。

为何燕王朱棣带头冲锋陷阵,却能屡屡化险为夷,没死在战场上呢?其实当年不管燕军如何能战善战,万一燕王朱棣不幸战死沙场,燕军肯定会树倒猢孫散,立马解体,转过脸来呼喊建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而燕王朱棣之所以命大不死,究其原因,却是有建文帝的旨意在先。当建文帝派军队出发去围剿燕军时,他亲自对各将领下旨,说:“一门以内,自逞兵威,实属不祥。今尔等将士,与燕王对垒,亦须善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皇帝有旨,将士中当然没人敢去伤害燕王朱棣。本来大伙上战场,无非是想博个军功回来,要是伤害了燕王朱棣,功劳再大也没用,自己违旨被砍头很犯不着,搞不好皇上震怒再下旨灭你九族,那可就亏大了。所以南军尽管人多势众,一旦遇到燕王,难免碍手碍脚,都想最好逼迫燕王朱棣自己来投降,皆大欢喜。

正因为如此,燕王朱棣在战场上,有如金刚不坏之身,别人在战场上都是出生入死,他是出生入生,什么大刀硬箭都奈何不了他。他的战马可以被射死,人却没事,他被包围却能突出去,张玉就只能有去无回。有几次战斗失利,朱棣都亲自断后,追上来的南军哪敢和朱棣真干,只是拿刀枪耍几下花样,看看有没机会活捉,你耍花样,燕王朱棣却是玩真的,所以他每次断后都能力斩数位追上来的南军将领。这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的区别,要是建文帝不下达那个书呆子的御旨,放手让南军杀敌,哪怕十个燕王也早战死沙场,史上很可能就没有明成祖了。精明过人的燕王朱棣经过几次战斗,应该已悟出此中的奥秘,特别是他在一次晚上被南军围住时,手下将士都很着急,他却能谈笑自若,安心睡觉,第二天上马率队从容不迫地穿过南军兵营扬长而去,南军竟一箭不发。难怪他进入京城后,对疑似建文帝的遗骸要痛哭流涕,边嚎边说:“痴儿痴儿,何为至此?”不管他是真哭还是假哭,个中滋味,怕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知道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27574.html

更多阅读

朱高炽与朱高熙兄弟间的皇位之争 朱高炽

选谁来继承皇位,朱棣一开始很是纠结。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大儿子朱高炽,一个是二儿子朱高熙。按道理说,在重视长幼观念的古代,大儿子本来就是合理的法定继承人,可是朱高炽身体条件不太好,生下来就是个残疾人,而且脑子也不太聪明,和朱棣比起来

姚广孝 姚广孝为何众叛亲离

姚广孝(1335~1418)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汉族,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文名

明成祖朱棣简介 朱元璋杀功臣

2011.11.13 来源:永恒的曙光 国立博物馆朱棣画像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

北宋“靖康之难” 靖康之难电视剧

  这是靖康之难后抗金英雄岳飞写的一首《满江红》的词。岳飞为何“怒发冲冠”?为何“仰天长啸”?为何“壮志饥餐胡虏肉”?为何“笑谈渴饮匈奴血”?因为靖康之难一直是南宋军民心中得非常之痛。靖康之难不仅是宋朝广大军民深重的苦难,也

声明:《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为何没有战死沙场 燕王朱棣》为网友橘子风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