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版本情况概览 二十五史说略


一、《史记〉:* }' s/m1 z( U9 c, Z
北宋景祐监本仁寿本。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
南宋黄善夫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
南宋绍兴中杭州刊本。 北京图书馆藏本;$ h$ k$ h/ U+ z0 t0s) ?
明嘉靖、万历年间 南北监刻《二十一史》本;; m6 N0 X$ U4 B.S
明正德十三年建宁府重校刊本;% ]& q2q8 @8 F- [2 V
明崇祯元年序聚堂刻本;
明崇祯至清顺治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本;
清康熙四十年《重修二十一史》本;a3 t3 Z; T% T7V
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 G! _" S3 O- ^1 o$t6 . b
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k1 V$ ]- e. t$ e$G& e
清同治光绪年间五省官书局据汲古阁本合刊,光绪五年湖北书局汇印《二十四史》本;. l& e' H3yu0 c
清道光四年、十六年武英殿重修刊本,《二十三史》收;
清光绪八年内府刻《古香斋鉴赏袖珍史记》本;$ J! P. f" ])`U4 {' t
民国十九年南宫刑氏刊本;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开明书店影印《二十五史》本;* _9 E0 T" Y0 `'M* a
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据金陵局本标点排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据南宋黄善夫刻本标点排印本。其在内容编排上与金陵书局本、武英殿本略有不同。

二、汉书
清代前基本和《史记》相同,清乾隆三十年敕辑的《四库全书》本;
清乾隆四十三年刻放在御花园摛藻堂内的《四库全书荟要》本;
清五省官局《二十四史》本;
刘承干辑《四史》本;
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
明万历二十五年北监本《二十一史》。
刊行《前汉书》一百卷附考证的有:
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同文书局、五洲同文书局、竹简斋、涵芬楼影印武英殿本;成都书局本《四史》;世界书局影印殿本《四史》;1921年北洋时期出版的《二十五史》;中华书局辑印的《四部备要》等。
1962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标点本《汉书》,以王先谦《汉书补注》为底本,参校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中的北宋景佑本、明末毛晋汲古阁本、清乾隆武英殿本和同治金陵书局本。


三、后汉书
基本同前。但后期刻本发生了改动,明代的毛晋汲古阁本把志放在纪、传之后,明监本和依据它翻刻的清武英殿本都把志置于纪后传前。另还有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和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本,可供参照。中华书局标点本,以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南宋绍兴本作为底本,以汲古阁本和武英殿本作对校。绍兴本是现存比较完整的南宋刻本,原阙五卷,影印时借用别本残册补配。

四、三国志
以南宋绍兴、绍熙两种刻本为底本的影印百衲本;
据明北监本校刻的清武英殿本;
据明南监冯梦祯本校印的金陵活字本;
据毛氏汲古阁本校刻的江南书局刻本;
《三国志吴志》残一卷,存卷第十二,大阪武居氏用家藏西晋抄本;
《三国志》六十五卷,宋绍熙刊本原缺《魏志》三卷,用涵芬楼藏宋绍兴刊本配补百衲本;
《三国志》六十五卷,民国二十年中华学艺社用日本帝室图书竂藏宋绍熙本影印原缺《魏志》三卷,用上海涵芬楼藏宋绍兴本配补上海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之八;
《三国志》六十五卷,影印南宋绍熙刊本原缺《魏志》三卷,用绍兴中衢州刊本配补仁寿本,为二十五史所收;
《三国志》六十五卷,万历二十四年南京国子监刊本;
《三国志》六十五卷,重修二十一史所收,据明万历南北监本;
《三国志》六十五卷,明陈仁锡评,宽文十年刊本;
《三国志》六十五卷,覆汲古阁本,五省局刊本,二十四史所收;
《三国志》六十五卷,十七史所收;
《三国志》六十五卷,二十三史所收;
《三国志》六十五卷附考证,影殿本,二十五史所收。还有宋刻递修公文纸印本,宋刻元明递修本,元大德十年池州路儒学刊本,元刻明南监递修本,明吴琯西爽堂刻本,明抄本,清抄本,清光绪文雅斋刻本。至于晚清民国的石印本那就更多了。
《三国志集解》,近人卢弼集解,一九五七年古籍出版社排印;
《三国志补注》六十五卷,清赵一清补注,广东书局刻本;
《三国志旁证》三十卷,清梁章钜撰,广东书局刻本。
其它参考书:
《三国志补注》六卷,清杭世骏补注,杭氏刻外集本;
《三国志注证遗》一卷,清侯康撰,广州书局本;
《三国志证闻》三卷,清钱仪吉撰,苏州书局本;
《三国志注证遗》四卷,清周寿昌撰,家刻本,广州书局本;
《三国志考证》八卷发,清潘眉撰,广州书局本;
《三国志辨疑》,清钱大昭撰。

五、晋书
北宋监本;
宋绍兴重刊北宋本;
宋刊十四行小字本;
宋宝佑刊九行大字本;
宋刊明修本(附音义);
元刊十行本;
元刊二十二行本(大德九路刊本);
明南监重修本;
明北监方从哲修本;
明藩府刊十行大字本;
明万历间周氏(周若年)翻宋刊九行大字本;
明吴琯西爽堂校刊本;
明钟仁杰刊本;
明钟惺评本;
明蒋之翘更定本;
明汲古阁刊十七史本;
清乾隆武英殿附考证本;
清席氏扫叶山房刊廿一史本;
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刻本;
清同治年间岭南陈氏葄古堂仿殿本;
清光绪年间湖南宝庆三味书坊翻刻殿本;
清同文书局影印殿本;
清五洲同文书局影印殿本;
清图书集成局铅字排印本;
清竹简斋石印本(有大小两种);
清史学斋石印横行本;
清竣实斋石印本;
民国商务馆影印殿本;
民国商务印书馆百衲廿四史影印宋绍兴重刊北宋本;
民国中华书局排印四部备要本;
民国开明书店铸版《二十五史》中之《晋书》。
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排印本。此本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与宋本(百衲本)、清武英殿本互校并参以元二十二字本(即元大德九路刊本)、明南北监本、吴琯西爽堂本、明万历间周若年刊本,毛晋汲古阁刊本加以校正。

六、宋书
宋元明三朝递修本,简称三朝本;
明代中叶以后三朝本版片越来越漫漶,补版也越来越多,万历二十二年(1654)南京国子监刊本,重刻了一个版本,做了一些补充,简称南监本,此外尚有北监本和毛氏汲古阁本;
康熙四十年(1701)序据万历中南京国子监刊本,重修《二十一史》补考更有所增加,简称北监本;
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是以北监本为主而兼收南监本,简称殿本;
同治十三年(1874),以汲古阁本为底本的五省局之一的金陵书局刊《二十四史》,简称局本;
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九年到二十六年(1930-1937)涵芬楼影印本(四部丛刊史部)的百衲本《二十四史》,简称百衲本;
民国二十三年(1934)影印北平图书馆吴兴刘氏嘉业堂藏宋蜀大字体,缺卷用涵芬楼藏元明递修本配补。书的特点是保存了原来的面目,比较可信;
1935年上海开明书店影印本《二十五史》,简称开明本;
1955—1966年,台北《二十五史》编刊馆影印南京绍兴中江南重刊北宋监本《二十五史》,简称仁寿本;
1972年中华书局点校《宋书》,以北京图书馆所藏三朝本、明北监本、毛氏汲古阁本、清乾隆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互校。为避免繁琐,在六种本内互校,择善而从。

七、 南齐书
宋蜀刻大字本(眉山七史之一);
宋刊明修邋遢本;
明南监赵用贤刊本;
明北监萧云举刊本,明汲古阁刊十七史本;
清乾隆武英殿附考证本;
清席氏扫叶山房刊廿一史本;
清同治间金陵书局刻本;
清同治间岭南陈氏葄古堂仿殿本;
清光绪间湖南宝庆三昧书房翻刻殿本;
清同文书局影印殿本;
清五洲同文书局影印殿本;
清图书集成铅字排印本;
清竹简斋石印本(有大小两种);
清竢石斋石印本;
清史学斋石印横行本;
民国商务印书馆影印殿本;
民国中华书局排印四部备要本;
民国商务印书馆百衲二十四史影印蜀大字本;
民国开明书店二十五史本;
中华书局点校本,以民国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宋大字本作底本,参校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并采用了周星诒、张元济、张森楷的三种《南齐书校勘记》稿本及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的成果。

八、 梁书 陈书

《梁书》单行刊印较少,大都与其他正史合刊,大量刻印也比较晚。从贞观十年《梁书》问世,至宋朝刻印流传,中间相隔约五百三十年。《宋史.艺文志》载周获《十七史赞》,当是《十七史》之名之始称。据此可知,《梁书》最早大量流行刻印于宋代是有案可查的。
宋井度《七史》收《梁书》,绍兴中蜀眉山刊元明递修本。宋元明三朝刊明南监递修印本和明万历中北京国子监刊本《二十一史》中,南本万历三年(1575)刊,北本万历三十二年(1605)刊。
毛氏汲古阁刊本《十七史》中,《梁书》于崇祯六年(1633)刊,顺治七年(1650)补辑。
《二十三史》所收《梁书》有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本。后又有光绪中同文书局、五州同文书局、竹简斋据殿本影印本、图书集成局排印本。
复汲古阁本,同治、光绪五省官书局据汲古阁本合刊。
光绪五年(1879)湖北书局汇印《二十四史》,其《梁书》印于同治十三年(1874),由金陵书局刊。
百衲本《二十四史》张元济辑,《梁书》影印于一九三三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宋蜀大字本影印,缺卷以元明递修本配补。
一九五八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百衲本。
一九三五年上海开明书店影印殿本《二十五史》,收《梁书》附考证。
中华书局点校本《梁书》是用百衲本、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金陵书局互校而成的善本。
陈书的版本、校本大体与梁书同。

九、魏书
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北宋时期已有《魏书》刻本,后来在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曾在四川翻刻《魏书》,但这两种刻本均未流传下来。
流传至今的最早刻本是在南宋绍兴以后翻刻的,这个刻本由于有元、明两朝补版,被称为“三朝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所谓“宋蜀大字本”,实际上就是这种”三朝本“。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开明书店铸版的《二十五史》的统计如下:
宋蜀刻大字本(眉山七史之一);
宋刊明修邋遢本;
元刊本;
明南监本;
明北监李廷机刊本;
明汲古阁刊十七史本;
清乾隆武英殿附考证本;
清席氏扫叶山房刊廿一史本,
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刻本;
清同治年间岭南陈氏葄古堂仿殿本;
清光绪年间湖南宝庆三味书坊翻刻殿本;
清同文书局影印殿本;
清五洲同文书局影印殿本;
清图书集成局铅字排印本;
清竹简斋石印本(有大小两种);
清史学斋石印横行本;
清竣实斋石印本;
民国商务馆影印殿本;
民国商务印书馆百衲廿四史影印蜀大字本配元明递修本;
民国中华书局排印四部备要本;
民国开明书店铸版《二十五史》中之《魏书》。
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是以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金陵书局以及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为蓝本,并参考了《太平御览》、《通典》、《通志》等书,进一步加以校正、标点和出版。据该书编辑说明所说:此六个本子实是一个系统,直接或间接同祖三朝本,也都作了一些修改。

十、北齐书、周书
此书第一次刻版付印最迟在宋政和元年至八年,但此本早已失传;
南宋时,曾经和其它六史合刻了一部《七史》,是宋绍兴中蜀眉山刊元朝递修本,即三朝本;
明万历十七年南京国子监祭酒赵用贤重刻一个新本,根据北史做了许多补改,即南监本;
明万历三十四年北京国子监仿宋元明三朝刊明南监本刻《二十一史》;
清初毛氏汲古阁所刊《十七史》,于崇祯十一年刊,顺治十年补辑;
《二十五史》版本情况概览 二十五史说略
清康熙四十年据万历中南监本重修《二十一史》,补改更有所增加,简称北监本;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二十四史》,则是以北监本为主而兼收南监本;
清同治八年据武英殿本刊岭南陈氏葄古堂藏版重修《二十四史》;
三朝本一直在印行,直至清代中期,业已模糊,被称为邋遢本,有许氏九行邋遢本;
清同治十三年以汲古阁本为底本的金陵书局刊《二十四史》;
光绪五年湖北书局汇印本;
民国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影印本(四部丛刊史部)的百衲本《二十四史》;
民国二十三年影印北平图书馆藏宋蜀大字本,缺卷以涵芬楼藏递修本配补;
一九五八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百衲本缩印。
百衲本三十四卷前影印三朝本,三十四卷后影印残宋本。汲古阁本、殿本、局本都直接间接继承了三朝本系统。
一九三五年上海开明书店影印本《二十五史》;
一九五五年——一九五六年台北二十五史编刊影印南宋绍兴中江南重刊北宋监本《二十五史》,即仁寿本。
中华书局1972年点校本是以三朝本、南北监本、殿本为主要互校本点校出版的。周书版本基本同上,另还有元大德本流传。据中华书局点校本序中说,周书的有些卷已经不是令狐德棻的原著,其中一部分由李延寿的《北史》加以改窜补充的,一部分是由其他史料补充的。


十一、南史 北史
 二史为十七史所收,最早见于《宋史.艺文志》史钞类。但宋本仅有残卷被北京图书馆收藏。明嘉靖年间校刻史书,为二十一史所收。清乾隆年间,《明史》告成,与明刊本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乾隆时诏刊二十四史,故二史又被列入《二十四史》。清初毛氏汲古阁《十七史》也收入。1921年又被开明书店出版的《二十五史》所收。现在流行的二十四史本《南史》和《北史》有两个系统,一为武英殿本,即清代官刻本。清末以来各种刻本都以此为根据。底本既差,又有清人窜改之处;二是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即影印元大德刻本),集合较早的刻本影印,较能保存史料的本来面目。一九七五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南史》是采用百衲本为工作本,进行点校。并参校了《宋书》、《南齐书》、《魏书》、《北齐书》、《梁书》、《陈书》、《周书》、《隋书》和《通志》。因为南北史均是删节南北朝四书,其原则是只要原文无误,就不去改动,所以把这几部史书作为校勘的主要根据。

十二、隋书
 
 《隋书》于唐初修成,它同南朝四史和北朝四史共称“八书”。这八书卷帙浩繁,抄录颇费气力,因此社会流行较少,特别是李延寿修成了《南史》和《北史》之后,卷帙减少,易于传诵,这样,隋书等八书流传更难。
 《隋书》流传最早的本子是宋天圣二年(1024)刻本,今已失传,此后,流传于世的版本大致有以下几种:
  宋刻递修本,现存六十五卷;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二十三年(1595)南京国子监刊本;
  清顺治十五年(1658)、十六年(1659)、康熙三十九年(1700)、乾隆二十四年(1759)补刊本;
  清乾隆间《二十一史》本;
  重修《二十一史》本;
  毛氏汲古阁《十七史》本;
  《八史经籍志》所收本;
  清末重刊《二十四史》所收本;
  影元大德刻本并借北平图书馆、江苏省立国子学图书馆藏本配补;
  百衲本《二十四史》所收本;
  同治五省书局影印殿本;
  影元饶州路学刊本;
  影元至顺瑞州路刻明修本;
  仁寿本;
  开明书店《二十五史》所收本;
  一九五五年上海商务馆重排印本;
  一九五七年上海第二次印本。
  一九七三年中华书局主要以宋刻递修本、元大德饶州路刻本和元至顺瑞州路刻明修本为底本,并参校其它六种版本点校排印。

十三、旧唐书
最早的版本,今天已发现的是南宋绍兴年间的越州刻本,但不能说这以前就没有刻本了。中国史书的刊刻始于北宋年音,但由于北宋政府对《旧唐书》的歧视,所以直到《新唐书》成书前,旧书一直没有刻本问世,南宋初年,尤袤的《遂初堂书目》中已列有《旧唐书》,该书注有著者和版本,从中可知《新唐书》刊刻后,旧书也已刊印,并有旧杭本、川小字本、川大字本等,但具体时间已无从了解了,原始版本也无法见到。
越州刻本已是残卷,仅有六十七卷,原只流传民间,元、明二朝(明前期),并不为人所知,明嘉靖年间,为闻人诠在东南诸地发现,便着力搜集《旧唐书》,结果“得纪志于吴县王延喆家,得列传于长洲张汴家”,这是越州刻本的复出,原来虽有流传,但并不史家所知。闻人诠以此本为基础,又参照了应天陈沂、长洲王谷祥的藏本,彼此补充、参照,方始成书。
闻人诠本是旧唐书最古的完整版本,对于旧唐书的流传有再造之功,然而所据越州刻本是残篇断简,刊刻又仓促,所以脱误甚多,不能尽善,此书流传不广,后来得之殊难。
清朝殿本是在闻本基础上而成的新的版本。乾隆四年(1739),乾隆下诏武英殿校刻唐书,以闻本为基础,逐条重订,又附考证于每卷之后,清代殿本正史二十史种中,《旧唐书》就是这一版本。道光年间此书又重修,流传很广,是最通行的版本之一。
道光年间,岑建功以闻本为基础,再刻《旧唐书》,又由罗士琳、刘文淇、刘毓崧、陈立讨访群籍而出《校勘记》,吸收了清人研究唐书的成果,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史书。
同治年间,金陵、湖北、浙江、江苏、淮南五书局合刊二十四史,称为局本。
民国时期的上海涵芬楼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以宋残本与闻人诠本配补。
一九七三年中华书局据宋残本、闻本、百衲本、殿本、局本等排印。又据《唐会要》、《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校勘中,并在卷末加以说明,便于对照。

十四、新唐书
流传最早的版本是北宋嘉祐十四行本(中字本),但该本已有残缺,另有十六行本和北宋闽刻十六行本(小字本)。南宋有十行本和闽刻十行本。宋代刊印的《十七史》也收录在内。
明代有刊行的南监本《二十一史》,北监本《二十一史》。
成化万历年间补刊南宋中字本,有补钞;
有明末毛氏汲古阁本;
明刊成化十八年(1482)至康熙二十年(1681)补刊本,但缺卷第七十二下和卷第七十三中;
后重修《二十一史》收录本;
《八史经籍志》收本;
《覆八史经籍志》收本;
《丛书集成初编》收本;
乾隆时修《二十四史》武英殿本;
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二十三史》收本;
同治年间五书局本;
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影北宋刊小字本;
仁寿本;
日本堀正修校正,宽延元年下村兼清刊本;
影中华学艺社的借照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藏北宋嘉祐刊本,缺卷用北平图书馆江安傅氏双鉴楼藏宋本配补百衲本;
一九五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一九七五年中华书局以百衲本(影印北宋嘉祐十四行本,残缺部分,以北宋十六行本和南宋十行本补)为工作本,参校了北宋闽刻十六行本(影印胶卷残本)、南宋闽刻十行影印本(缺四十多卷)汲古阁本、殿本和浙江书局本排印。

十五、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自宋初刊行于世,在北宋中后期,与欧阳修《新五代史》并行。由于《新五代史》祖述春秋笔法,竭力宣扬儒家思想,后来逐渐受到理学的推崇。到了金泰和七年(1207),金章宗遂命削去《旧五代史》,只用《新五代史》,于是《旧五代史》逐渐不行于世。到元、明时期,乃至湮灭了。直至清乾隆中开四库馆时,已无法找到原本。当时,馆臣邵晋涵从明《永乐大典》辑录出来,并参考《册府元龟》、《资治通鉴考异》等文献所引用的材料加以补充,最后排纂而成。他还参考了其他数十种典籍,作了考异附注,在不少地方又丰富了原书内容,基本上恢复了《旧五代史》的本来面目。该书作为《四库全书》之一,于乾隆四十年(1775)编成缮写进呈,直到1921年,南昌熊氏曾影印出版(影库本)。而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又有缮写的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和武英殿刊本(影殿本)。但是,影殿本对原作略有改动。
 此外,流行于世的版本还有:
 附武英殿本,重刊《二十四史》所收;
 清同治十一年(1872)湖北崇文书局覆殿本、五省局刊,《二十四史》所收;
 民国四年(1915)吴兴刘氏嘉业堂据四明卢氏抱经楼藏钞本校刊;
 影吴兴刘氏嘉业堂刻原辑《永乐大典》有注本、百衲本,《二十四史》所收;
 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据武英殿本排印,《四部备要》之一;
 影殿本,《二十五史》所收,《食货志汇编》所收;
 影吴兴刘氏嘉业堂《四库全书》原辑本、仁寿本,《二十五史》所收;
 1975年中华书局以影库本为底本,用殿本、吴兴刘本及其他三种抄本参校,并吸收邵晋涵的批校及彭元瑞等人的校勘成果,对《旧五代史》刊行了纠谬补缺,并将每卷中校勘出的错乱夺衍之处或存异之点,附于卷末,便于参考。

 新五代史的版本流传较多,主要有:
 万历二十八年(1600)北京国子监刊本,重修《二十一史》所收,《十七史》所收;
 明杨慎评刊本;
 《二十三史》收本,重刊《二十四史》所收;
 覆毛氏汲古阁本,五省局刊,《二十四史》所收;
 明沼二十五年东京博物馆刊,二十六年再版;
 影江安博氏奴鉴楼藏宋庆元本,百衲本,《二十四史》所收;
 影殿本,《二十五史》所收;
 影南宋庆元刊本,仁寿本,《二十五史》所收;
 1974年中华书局以百衲本(影印南宋庆元本)为底本,对校清贵池刘氏影印南宋本、殿本、清南昌彭元瑞《五代史记注》,并参校了明汪文盛本、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等多种版本排印。
 
十六、宋史
  《宋史》修成后,屡经刊刻,故行世的版本较多,主要有:
   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杭州路刻印,是《宋史》最早的版本,简称“至正本”;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由两广总督朱英在广州按照元刻本的抄本刻印,后来的版本几乎都以此为底本。简称:“成化本”;
   明世宗嘉靖年间南京国子监刻印的南监本,源于“成化本”;
   明神宗万历年间北京国子监刻印的北监本。南、北监本刊刻时校勘不精,误字落句甚多。
   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刻本;
   光绪六年(1875)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苏、湖北五局刻印本;
   一九三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用至正本和成化本配补影印的百衲本,同殿本作了对校,修订了一些错误、脱漏之处;
   开明书店缩印本;
   开明书店《二十五史补编》所收本;
   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兼采叶渭清《元椠宋史校记》和张元济《宋史校勘记》的成果,参校了殿本和局本。

十七、辽史
   《辽史》最早刻于至正五年(1345),即成书的次年,当时只印了一百部,已经失传。后来流传的各种版本如下:
   元版明印本四种,均残缺不全,藏于北京图书馆;
   明南监本,二函十册,百十六卷全。卷首有进史表、修史官员、目录,并刻“大明南京国子祭酒臣张邦奇司业臣江汝璧奉旨校刊”等字。书边有嘉靖八年(1529)刊字样。藏于北京图书馆;
   明北监本,八册,一百十六卷。卷首有进史表、修史官员、目录。每卷首刻“皇明奉训大夫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署国子监事臣沈(三点水+隺)等来敕重较刊”、“皇明朝列国子监祭酒臣吴士元、承德郎司业仍加俸一级臣黄锦等奉旨重修”等字。板较南监本稍工,字体亦较工整。藏于北大图书馆;
   南北监本,对于至正三年诏旨及三史凡例,均未刊刻,且有妄改之处。如太祖纪:“伐河东代北”,“代北”改作“河北”。
   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本,八册,百十六卷。卷首有目录、进史表。每卷末间附陈浩等考证。书边刻“乾隆四年校刊”字样。纸色极佳,字形长方与北监本同。此本乃据北监翻刻而成,藏于北大图书馆;
   四库写本,二十册,百十六卷。每册书皮贴黄笺书“详校官主事臣徐以坤,内阁中书臣吴镶覆勘”,卷首有乾隆御制改译辽金元三史序,进史表,目录,纪昀等提要。每卷末间附考证,较殿本增多,并有总校官朱钤及校对、编修等姓名。人、地、部族、官爵等名改译。藏于北京图书馆;
   道光四年(1824)函二十八册,百十五卷。卷首有进史表、陈浩等校跋、目录,无国语解。人地名改译,纸色、字体与乾隆四年本同,书边刻“道光四年校刊本”字样。藏于北大图书馆;
   同文书局用石影本,一称为老同文本,以区别于五洲同文本。卷首有进史表、目录。人地名未改译,每卷末间附考证,与乾隆本同,书边刻“乾隆四年校刊”字样。此本乃据乾隆殿本而用石影印而成。板心刻“光绪十年甲申仲春上海同文书局用石影印”;
   百衲本,十六册,百十六卷。卷首有至正三年顺帝的二诏旨,三史凡例、修史官员、进史表。1931年商务印书馆据元末或明初翻刻本、残本拼凑影印。
   除上述版本外,尚有道光年间朱丝栏写本、满文写本、刊本,图书集成铅印本、五洲同文石影本等。
   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用乾隆殿本进行通校,以南北监本和道光殿本进行参校,还用《永乐大典》所引《辽史》全部校对一遍,还参考了大量前人对《辽史》的校勘成果,校订了史文的脱误。
   
   
十八、金史
 《金史》同辽史一样,最早刻于至正五年(1345),印了一百部,现已失传。明清以来陆续刊印的版本,主要有:
  明嘉靖南京国子监祭酒张邦奇等请校刻史书,欲差官购索民间古本,后恐产生烦扰,嘉靖帝命将监中十七史旧板考对修补,另取广东《宋史》付监,辽、金二史无板。购求善本翻刻。嘉靖八年(1529)金史成,为南京国子监递修本,通称南监本;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北京国子监刊本,内容有篡改处;
  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刊本,纸色极佳,字型与北监本同,实据北监本翻刻,内容也有篡改;
  清江苏书局本。为五省书局仿汲古阁十七史版式刊板,刻于同治十三年(1879)。因乾隆曾命改译辽、金、元三史中的人、地、部族、官爵等名,道光间重刊殿本二十四史,人地名已改译。江苏书局本即以道光年间的刊本为底本。
  同文书局石影本,即“老同文本”,刻于光绪中期,据乾隆四年殿本用石影印,人地名等未改译;
  《图书集成》铅印本,清光绪中图书集成局据乾隆四年殿本排印,人地名等未改译;
  史学斋石印本;
  竹简斋影印本;
  五州同文石影本,板后归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即此本;
  上海涵芬楼民国时期影印本;
  张元济辑百衲本,1931年据北平图书馆藏元朝至正本影印,缺卷以翻元本(涵芬楼藏元覆本)配补;
  195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百衲本缩印本;
  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辑,1935年上海开明书店据乾隆四年殿本影印本;
  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并与北监本、殿本参校。

十九、元史
  据《宋濂目录后记》,洪武三年(1370)七月,《元史》修成,十月即刻印出版,这个洪武刻本,就是它的祖本。
  嘉靖初年,南京国子监编刊《二十一史》,嘉靖十一年(1532)完成,其中《元史》用的是洪武旧版,损坏的版页加以补刊,一般板心刻有嘉靖八、九、十年补刊字样,即南监本;
  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三十四年(1606)北京国子监重刊《二十一史》,元史也在其中,为北监本;
  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又仿北监本重刊《元史》,即殿本;乾隆四十六年挖改了殿本的本版,重新印刷。该本对《元史》进行了严重的窜改,有些地方随意增删文字,特别是对人、地、官、物名作了许多谬误百出的改动。有时改动的名称与原来的字数不相符合,便损益上下文,甚至使史实失了原样。
  道光四年(1824)重修二十四史,对元史作了进一步的改动,重新刊刻,即道光本。此本虽对《元史》的任意改动较大,但对史文作了不少有根据的校订;
  商务印书馆1930年到1937年刊行的百衲本,是以洪武残卷九十九卷本为底本,参考南监本影印;
  中华书局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对百衲本在影印过程中的描修错误用北京图书馆藏原书和洪武本及南监本作了校对订正。在校勘中使用了北监本、殿本和道光本。

二十、新元史
 《新元史》于民国九年(1920)年成书,当时被徐世昌以大总统令列为“正史”。民国十一年(1922)初刊有铅印和木刻两种版本,以木刻本为定本,称为“天津徐氏退耕堂刻本”。民国十九年(1930)著者(柯劭忞)自订最后定本为最善,称为“庚午重订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开明书店据“庚午重订本”缩印于二十五史中,称为“开明二十五史影印本”。

二十一、明史
 《明史》通行本最早为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原刊本。以后流传较广的版本有:
  江苏翻刻本;
  同文书局影武英殿本;
  竹简斋影殿本;
  五洲同文书局影殿本;
  岭南葄古堂仿刊殿本;
  道光间武英殿刊本;
  同治间重刊二十四史本;
  五省官书局刊二十四史本;
  涵芬楼影殿本;
  中国图书集成局排印本;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58年缩印本),在校勘上颇精,能够较多地保持明史所依据的原始资料的面貌。且后附《明史考证》附刻本。这部分考证,据光绪间史学家王颂蔚在方略馆发现的抄本,证明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纂修官所作考证的。其主要内容是校正了某些错别字,改正译名,指出某些年代、职官、地理和各种制度的错误、矛盾或不足;
  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排印本、缩印本);。
  开明书店二十五史本,此本将《明史考证》内容拆散,分别附在《明史》各个列传之后;
  中华书局1974年以乾隆四年的武英殿原刊本为底本进行标点、分段并排印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27640.html

更多阅读

《攻城掠地》宝石商会最详攻略 攻城掠地宝石商会攻略

?“宝石恒久远,一颗很难得!”在三国网页游戏多趣网《攻城掠地》中,宝石一直是玩家们所迫切需求的道具之一。但是产出路径少,镔铁稀缺,宝石的获取难度也不小。这次多趣《攻城掠地》版本更新后,新系统“宝石商会”的出现对所有玩家来

帕尔哈提《礼物》mp3下载 帕尔哈提mp3下载

帕尔哈提《礼物》mp3下载:《礼物》 歌词让我怎么说我不知道太多的语言消失在胸口头顶的蓝天沉默高原有你在身边让我感到安详走不完的路忘不清的天涯在燃烧的岁月是漫长的等待当心中的欢乐在一瞬间开启我想有你在身边与你一起分享让

转载 最为著名的《兰亭序》唐代三大版本赏析_trt 兰亭序真迹

原文地址:最为著名的《兰亭序》唐代三大版本赏析作者:湘上老牛兰亭集序神龙本兰亭集序神龙本》是唐朝冯承素摹本。存世的摹写《兰亭集序》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因卷首钤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得名“神龙本”,且由于神龙印迹

声明:《《二十五史》版本情况概览 二十五史说略》为网友傲似你野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