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的制法研究魏昭远 淡豆豉应用研究

本品始载于《伤寒论》名“香豉”,方为栀子豉汤和栀子甘草豉汤。主为清热解表除烦之品。惜未言具体制法。陶弘景言:“豉食中常用。春夏之气不和,蒸炒以酒渍服之至佳。依康伯法,先以醋、酒溲蒸曝燥,麻油和,再蒸曝之,凡三过,末椒、姜治和进食,大胜今日油豉也,患脚人,常将渍酒饮之以滓傅脚,皆瘥。”约与陶弘景同时的贾思勰《齐民要术》则详细的记载了豆豉的3种具体制法。其中一种为不借助任何辅料如青蒿、青茅、桑叶和女曲单纯发酵法,一种为咸豉制法,一种为下衬生茅,上覆桑叶的淡豉制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所述造淡豉法与《齐民要术》之第三种作豉法接近。

一、历史(本草沿革与考证)

以下按古今炮制方法、原料、辅料详细探讨。

《齐民要术》卷第八作豉法:“先作暖荫屋,坎地深二、三尺。屋必以草盖,瓦则不佳。密泥塞屋牖,无令风及虫鼠入也。开小户,仅得容人出入。厚作藁篱以闭户。四月、五月为上时,七月二十日后八月为中时;余月皆得作,然冬夏大寒大热,极难调适。大都每四时交会之际,节气未定亦难得所。常以四孟月十日后作者,易成而好。大率常欲令温如人腋下为佳。若等不调,宁伤冷,不伤热,冷则穰覆还暖,热则臭败矣。三间房,得作百石豆。二十石为一聚。常作者,番次相继,恒有热气,春秋冬夏,皆不须穰覆。作少者,唯须冬月乃穰覆豆耳。极少者,犹须十石为一聚;若三五石,不自暖,难得所,故须十石为率。用陈豆弥好,新豆尚湿,生熟难均故也。净扬簸,大釜煮之,申舒如饲牛豆,掐软便止,伤熟则豉烂。漉着净地掸之,冬宜小暖,夏须极冷,乃内荫屋中聚置。一日再入,以手刺豆堆中候看,如人腋下暖,便需翻之。翻法,以杷杴略取堆里冷豆为新堆之心,以次更略,乃至于尽,冷者自然在外,暖者自然居外,还作尖堆,勿令婆陀,一日再候,中暖再翻,还如前法作尖堆。若热烫人手者,即为失候伤热矣。凡四五度翻,内外皆暖,微着白衣,于新翻讫时,便小拨峰头另平,团团如车轮,豆轮厚两尺许乃止。复以手候,暖则还翻,翻讫,以杷平豆,令渐薄,厚一尺五寸许。第三翻,一尺。第四翻,厚六寸。豆便内外均暖,悉着白衣,豉为粗定。从此以后,乃生黄衣。复掸豆令厚三寸,便闭户三日。自此以前,一日再入。三日开户,复以杴东西作垅耩豆,如谷垅形,令稀懻均调。杴划法,必令至地——豆若着地,即便烂矣。耩遍,以杷耩豆,常令厚三寸。间日耩之。后豆着黄衣,色均足,出豆于屋外,净扬簸去衣,布豆尺寸之数,盖是大率中平之言矣。冷即须微厚,热则须微薄,尤须以意斟酌之。扬簸讫,以大瓮盛半瓮水,内豆着瓮中,以杷急抨之使净。若初煮豆伤熟者,急手抨净即漉之;若初煮豆微生,则抨净宜小停之。使豆小软则难熟,太软则豉烂。水多则难净,是以正须半瓮尔。漉出,着筐中,令半筐许,一人捉筐,一人更汲水于瓮上就筐中淋之,急斗擞筐,令极净,水清乃止。淘不净,令豉苦,漉水尽,委着席上。先多收谷織,于此时内谷織于荫屋窖中,培谷織作窖底,厚二三尺许,以蓬蒢蔽窖。内豆于窖中,使一人在窖中以脚蹑豆,令坚实,内豆尽,掩席覆之,以谷織埋席上,厚两三尺许,复蹑令坚实。夏停十日,春秋十二三日,冬十五日便熟,以此过往则伤熟,日数少者,豉白而用费,唯合熟,自然香美矣,若自食欲久留不能数作者,豉熟则出曝之,令干,亦得周年。豉法难好易坏,必须细意人,常一日再看之,失节伤热,臭烂如泥,虽猪狗亦不食,其伤冷者,虽复还暖,豉味亦恶。是以又须留意,冷暖宜适,难于调酒。”

又《要术》第八卷引《食经》作豉法:“常夏五月至八月,是时月也,率一石豆,熟澡之,渍一宿。明日,出,蒸之,手捻其皮破则可,便敷于地。地恶者,亦可席上敷之,令厚二尺许。豆须通冷,以青茅覆之,亦厚二尺许。三日视之,要须通得黄为可。去茅,又薄掸之,以手指画之,作耕垅。一日再三如此,凡三日作此,可止。更煮豆,取浓汁,并秫米女曲五升,盐五升,合此豉中·······”

又《要术》第八卷作家理食豉法:“随作多少,精择豆,渍一宿。旦炊之,与炊米同。若作一石豉,炊一石豆,熟,取生茅卧之,如作女曲形。二七日,豆生黄衣,簸去之,更曝令燥。后以水浸令湿,手抟之,使汁出,从指歧间出为佳。以着瓮器中,掘地作埳,令足容瓮器,烧埳中令热,内瓮于埳中,以桑叶盖豉上,厚三寸许,以物盖瓮头令密,涂之,十许日成,出,曝之。令浥浥然,又蒸熟,又曝,如此三遍,成矣。”

《本草纲目》大豆豉条,[时珍曰]“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当随方法。其豉心乃合豉时取其中心者,非剥皮取心也,此说见外台秘要。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内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尖为准。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米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矣。”

1959年《中药材手册》淡豆豉条【来源】本品为大豆的种子经加工后的干燥品,原植物系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均为栽培。大豆有青、黑、黄等多种,药用豆豉多系黑豆的加工成品。【产季】全年皆可加工制造,以伏天操作为宜。【产地加工】取纯净黑豆,放入锅内,用水煮熟,取出,晾晒至不粘手,装入蒲包内,一层黑豆上面盖一层去杆的青蒿(五斤黑豆约需一斤青蒿)。装好后闷五天取出,如发现未完全生毛,可重洒水再闷,至所有黑豆均长出白毛为止。取出晒干后即为成品。【性状鉴别】本品为椭圆形稍扁,一般长2—3分,宽1—2分。表面黑色,略皱缩不平,上有较密的黄灰色毛状物。豆皮多糟朽,有的脱落露出棕色种仁。质脆易断,断面色较浅,有霉臭,味淡。

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淡豆豉条【来源】本品为豆科(Leguminosae)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的成熟种子按下述炮炙项下的方法加工制成。【鉴别】本品呈椭圆形,稍扁,长2—3分,宽1—2分。外皮黑色,略皱缩不平,上有黄灰色膜状物。皮多松泡,有的已脱落,露出棕色种仁。质脆,易破碎,断面色较浅,有霉臭,味甘。以色黑、附有膜状物、无糟朽籽粒者为佳。【炮炙】取桑叶、青蒿,置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豆拌均,俟汤吸尽后,置笼屉内蒸透,取出,略晾,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每100斤黑豆,用桑叶4斤、青蒿7斤。

淡豆豉的制法研究魏昭远 淡豆豉应用研究

《中药大辞典》淡豆豉条【基原】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原植物详“黑大豆”条。【制法】取桑叶、青蒿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大豆拌均,俟汤吸尽后,置笼内蒸透,取出略凉,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每100斤黑大豆,用桑叶4斤、青蒿7斤)【药材】干燥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厘米,宽3~6毫米。外皮黑色,微有纵横不整的皱褶,上有黄灰色膜状物,外皮多松泡,有的已脱落,露出棕色种仁。质脆,易破碎,断面色较浅,有霉臭,味甘,以色黑、附有膜状物者为佳。

2010版《药典》淡豆豉条【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制法】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性状】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辽宁省中药炮制规范》1964年版,淡豆豉条所列炮制方法与成品形状与1959年版的《中药材手册》基本一致。所用青蒿品种不详。1975年《辽宁省中药炮制规范》淡豆豉条【来源】为豆科植物黑豆的成熟种子的炮制品。【加工炮制】取青蒿置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豆共煮,待汤吸尽后,取出,稍晾,置容器内,先撒一层黑豆,铺一层青蒿,如此反复,上面复盖,使闷至发酵生白衣时,取出,晒干。每100公斤黑大豆用青蒿30公斤。【质量要求】黑色,有白霉,皱缩,有特殊之香气。味淡。青蒿条【来源】为黄花蒿。1986年《辽宁省中药炮制规范》淡豆豉条【来源】为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炮制】取青蒿置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豆共煮,待汤吸尽后,取出,稍晾,置容器内,先撒一层黑豆,铺一层青蒿,如此反复,上面复盖,使闷至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干燥。【质量要求】充分发酵,有特殊香气。辅料配比,成品形状未列。青蒿条【来源】为黄花蒿。

市售淡豆豉商品研究,目前市场销售的商品外形大小、形状与药典描述一致,但表面为附有白色膜状物,这与药典不同,很多人疑心这不是按照药典要求方法加工的,因为俟黄衣上遍,怎么会出现白色膜状物呢?还有质地也不是柔软的。有人查阅了1975年中国药典讨论稿,里面特意提及药典起草者按照传统方法及1963年版药典的制法试制了两批淡豆豉,并说1963年版药典是不完全发酵法,结果质地坚硬,所以改为全发酵法了。即全发酵法出来的应该是质地柔软的。还有人按照药典的方法试制淡豆豉,结果颇有疑问,一是黄衣上遍,可实际做出来大部分豆子上覆盖的是白衣,还有充分发酵的具体指标是什么,难道是香气溢出,可自然发酵半个多月的豆子,散发的是冲鼻的霉臭味?又经向安国市场经销淡豆豉的商户了解,市售的淡豆豉是不加辅料的未完全发酵法制出来的。具体方法是:“将黑豆蒸熟,放入塑料薄膜内,置于阳光下2天,以发酵后外皮见白霜为度。春秋宜发酵,冬夏不宜。夏天温度过高,容易造成发酵过度,外挂黄毛,内心腐烂变黑。冬天温度低,难以发酵,可能会在黑豆上撒发酵粉强行发酵。传统炮制价格昂贵,成品价格合30元/kg,如上法炮制,价格10元/kg。所用黑豆为扁形黑豆。”

大豆起源于我国,早在甲骨卜辞里就有:“菽”字。《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庆四方。”郑玄注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菽就是大豆。《诗经·大雅·生民》曰:“艺之荏菽,荏菽旆旆”。是至迟在春秋时代人们已开始种植大豆了!

《神农本草经集注》赤小豆条,[陶隐居]云:“煮大豆,主温毒,水肿,殊效。复有白大豆不入药。”

《证类本草》 生大豆条,[唐本云]:“煮食之,主温毒,水肿。复有白大豆,不入药用也。”

《本草图经》曰:“大豆黄卷及生大豆,生泰山平泽,今处处有之。大豆有黑白两种,黑者入药,白者不用。其紧小者为雄豆,入药尤佳。作豉极冷,黄卷及酱皆平,牛食之温,马食之凉,一体而用别,大抵宜作药使耳。杀乌头毒尤胜。仙方修治黄末,可以辟谷度饥岁。”

《本草衍义》曰:“生大豆有绿、褐、黑三种,亦有大小两等,其大者出江、浙、湖南、北,黑小者者生他处,今用小者力更佳。”

《绍兴校订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绍兴校订:“生大豆乃世呼黑豆是也,唯作酱作豉,炒熟用及生用。虽一物而成,以生熟之性颇异,各随其所宜而用之,唯生者性凉,解诸毒,除热颇验。当作味甘,平,无毒是矣。处处产之。”

《宝庆本草折衷》生大豆条:“一名乌豆,一名黑豆。生太山平泽,及江、浙、湖南、北。今处处有之。”淡豉条:“一名豉,一名豆豉,一名香豉,未炒者名生豉,去皮者名豉心。众方用者,名淡豆豉,出襄阳及钱塘、江南、蒲州、陕府。蒸乌豆为豉,或以寒茧繰汤渍豆暴成,今处处皆能造之。”

元代《东鲁王氏农书》百谷谱集第二:“其大豆之黑者,食而充饥,可备凶年。”

《天工开物》第一卷13菽:“淮北长征骡马必食黑豆,筋力乃强”。

1959年山西省侯马县发掘出多颗大豆粒,经14C测定,距今已有2300年,系战国时代的遗物。足证古籍记载真实可靠。然栽培大豆起源于我国何地呢?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吕世霖(1963)指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是形成栽培大豆的关键,并提出栽培大豆起源于我国的几个地区。王金陵等(1973)也认为,大豆在我国的起源中心不止是一个,而是多源的。徐豹等(1986)比较研究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对昼夜变温和光周期的反应,证实35°N的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的差别最小;品质化学分析结果也表明,我国N34°~35°地带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最为接近;种子蛋白质的电泳分析又证明,胰蛋白酶抑制剂Tai等位基因的频率,栽培大豆为100%,而野生大豆中只有来源于N32°~37°者才是100%,与栽培大豆相同。基于以上三点,说明大豆应起源于黄河流域。大豆种子形状可分为圆形、卵圆形、长卵圆形、扁圆形等。种皮颜色与种皮栅栏组织细胞所含色素有关。可分为黄色、青色、褐色、黑色及双色五种,以黄色居多。

青蒿,药典其来源为菊科黄花蒿A.annur Linn。,这是受到从黄花蒿中发现治疗疟疾很有效的青蒿素的影响而收录的,其实古代未必就用此种。《梦溪笔谈》药议青蒿条:“蒿之类至多,如青蒿一类自有两种,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蒿,亦恐有别也。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二株,迥然青色,土人谓之香蒿。茎叶与常蒿悉同,但常蒿色绿,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独青,气稍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此为胜。”此即香蒿,为菊科植物A.carvifoliaBuch .-Ham(此从中国植物志,一般作A.apiaceaHance),植物学上称之为青蒿。而黄花蒿即世谓之臭蒿。谢宗万先生认为全国广大地区销售的青蒿即为本种(指黄花蒿),而香蒿就资源而论数量较少,故现时商品中并不多见,并称本品(指A.apiaceaHance)无截疟作用,与黄花蒿有别,言外之意似香蒿不宜当青蒿入药。然1959年之《中药材手册》青蒿条收录各产地青蒿数种,性状均各有不同,称品种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这应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民国赵橘黄《祁州药志》青蒿条:“据牧野氏报告,《纲目》集解所述之青蒿,与A.apiaceaHance颇合,然北方少见(是与<</SPAN>纲目>之黄花蒿,同名异物),石户谷氏报告,谓北平之青蒿为A.capillaries Thunb.;天津之青蒿为A.annualL.。余在北平药肆乐寿堂求得之青蒿(每100斤10元),其原植物为产于河北之A.annualL.f.gannuina Pamp.是也。”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将古代药材‘青蒿’从植物学的角度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植物来源,而分别冠以‘青蒿’、与‘黄花蒿’之名,是从李时珍<</SPAN>本草纲目>开始的,他以草蒿、香蒿为青蒿的别名,以臭蒿为黄花蒿的别名。李时珍又在黄花蒿条下解释说,‘香蒿、臭蒿通可名草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人家采以罨酱黄酒曲者是也。’现在通常制神曲的蒿子确实为黄花蒿,与李时珍所说的用法是一致的。吴其濬<</SPAN>植物名实图考>亦将黄花蒿与青蒿分列为二,以<</SPAN>植物名实图考>的附图为依据,我国和日本早期的植物学家都认为黄花蒿是A.annuaL.,青蒿是A.apiaceaHance,但这二者在古代均同呼为青蒿或草蒿,两者有异物同名的关系。”按,笔者认为不能因为制神曲的蒿子是黄花蒿就一定可以断定制豆豉的蒿子就也是黄花蒿,因为熟悉日常生活的人知道,覆瓤所用即夏天瓜农卖瓜盖在香瓜上避虫或苍蝇的正是青蒿(香蒿)A.apiaceaHance。而且,在东北的一些老药工正是以A.apiaceaHance为青蒿的。覆盖用的和粉碎了同其它原料共发酵的青蒿并不见得是一个东西吧。我们知道臭的东西是比较容易长毛的,而青蒿A.apiaceaHance气芬芳,个人认为盖在蒸熟的黑豆上一是保温,二是同桑叶一样,恐是借其气,以清热、解表、除烦也。再者谢宗万先生说的:“以<</SPAN>植物名实图考>的附图为依据,我国和日本早期的植物学家都认为黄花蒿是A.annuaL.,青蒿是A.apiaceaHance”这话笔者是有些疑虑的,因为查阅了《植物名实图考》之后,笔者发现黄花蒿的附图下部茎叶似乎是二回羽状深裂,而青蒿附图的下部茎叶则为三回羽状深裂。在植物学上青蒿A.apiaceaHance和黄花蒿A.annuaL.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点就是A.apiaceaHance下部茎叶是二回羽状深裂,黄花蒿A.annuaL.是三回羽状深裂。笔者所查阅的《植物名实图考》是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名实图考校释》,张瑞贤等校注,2008年1月版。原书是否如此,待查。

综上所述,历代淡豆豉炮制方法、所用辅料各不相同,其原料则一,都是用的黑大豆或紧小者为雄的雄黑豆。我国北方淡豆豉所用黑豆,可考见的无疑为形扁、子叶黄色、作肾形的雄黑豆,至于今时仍然如此。现时超市卖的大圆粒、子叶绿色的黑豆并不是制淡豆豉的原料,经向我省老药工了解以前也不当做黑豆入药。有些人怀疑现在扁的、子叶黄色的黑豆不是栽培大豆而是劳豆,经笔者实际种植验证是错误的。从古代资料和现在了解的情况看,淡豆豉加工炮制无论加辅料与不加辅料,其未完全发酵皆生白毛,而完全发酵则生黄毛,至于所加辅料,笔者认为桑叶也能关系不大,但所用何种青蒿对加工可能会有比较明显的影响。青蒿(香蒿)A.apiaceaHance气味芬芳,无论是煎汤共煮还是覆盖估计豆子发酵时的霉臭味都不会很大,香气溢出没准用的青蒿就是A.apiaceaHance。而黄花蒿A.annuaL.素有臭蒿的别称,估计制出来的豆豉味道也好不到那去。

桑叶,《尔雅》:“女桑,桋桑。”郭璞注:“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也。”又《尔雅》:“檿桑,山桑。”郭璞注:“似桑,材中为弓及车辕。”缪启愉注:“似桑:这就不是桑。现代字书有有解释檿桑是山毛榉科的柞树的,今人也有这样认为的;又有解释是桑科的柘树的。总之,檿桑不是桑,有可能是柞树。”《本草纲目》:“时珍曰:桑有数种,有白桑,叶大如掌而厚;鸡桑,叶花而薄;子桑,先葚而后叶;山桑,叶尖而长。”谢宗万先生据此说:“说明传统的药用桑不止一种,其中白桑与《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收载的桑Morusalla L.品种相符。”这个意见需要斟酌,我看还是《中国植物志》的意见正确,这种叶大如掌而厚的白桑是鲁桑Morusalba Linn. var. multicaulis (Perrott.)Loud.,不是家桑Morusalla L.。杨文宇、万德光《中国桑树分类及桑类中药原植物考辩(Ⅱ)》:“可以看出,在古代,桑类中药的原植物其实并非一种,鸡桑被认为是最适宜入药的桑科原植物,其叶桠,花而薄,则与今日鸡桑Morusaustralis Poir.的叶多缺刻的特征较为一致。其中,《本草品汇精要》所列女桑、山桑之名,显然来自于其所引的《尔雅》和《植物名实图考》引用《尔雅注》一样,桑树小而条长者,因使桑树矮化而便于采叶的做法,自古就有,故女桑只是因树形而得名。却难于同今日桑属的特定桑种联系一起。按此特征,不同桑种只要俱此特征,都可以称为女桑。而此处出自《尔雅》的山桑,因其似桑,力堪弓弩,故不应是桑树可能是柞。但与《本草纲目》里的山桑显然不同,后者应当是一种桑树,因为以李时珍的博学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应当能够分辨木堪弓弩的似桑树种与桑树的不同。此叶尖而长的山桑与今之尾叶蒙桑Morusmongolica (Bur.) Schneid. var. longicaudata Cao较为相符。······至于子桑,则较难判断是那种桑树。因为如今Morus属植物几乎都是花与叶同时长出。”不过,笔者认为女桑也可能专指鸡桑,因为在现今几种常见的桑种里,鸡桑是较为矮小的。《中国植物志》:“鸡桑,灌木或小乔木”。总之,从古至今,桑(家桑)Morus alla L.、鸡桑Morusaustralis Poir. 、蒙桑Morusmongolica Schneid.、华桑Moruscathayana liemsl.,都是可以当做桑叶入药的。但是桑叶入药,自古有用霜桑叶的习惯。《百草镜》:“桑叶,采过二桑者勿用。止采过头叶,其二叶力全,至大雪后犹青于树上,或黄枯于树上,皆可用,须大雪压过;次日雪睛采下,线穿悬户阴干,其色多青黑色,风吹作铁器声,故名铁扇子,冬至后采者良。”用作淡豉的桑叶应是霜桑叶么,笔者以为尚需斟酌。我国养蚕历史久远,桑树处处有之。淡豉一般春秋两季造作,用作覆瓤的估计是当时就手可得之物,不大可能是霜桑叶。至于桑叶与青蒿煎汤法煮黑豆制淡豉法,其所用桑叶估计也是绿桑叶,用霜桑叶的可能不大,因为尚无文献记载制淡豉所用桑叶为霜桑叶的。

豆豉的制法,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淡豉制法外,尚有加入辣蓼,佩兰、苏叶、藿香、麻黄、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川椒、赤芍、桔梗、甘草等辅料,单独或合用,煎取药汁以煮豆,或将药物研末与蒸熟的黑豆相拌合后再闷置发酵等方法,及有加入食盐的咸豉,因非本文范畴,故不予讨论。

二、炮制验证

拟分四个对照组验证

组1:原料用雄黑豆(形扁,子叶黄色),辅料用青蒿(香蒿)A.apiaceaHance、桑叶(家桑Morusalla L.),用2010版药典所述方法炮制。观察炮制过程中所生白毛、黄毛,显微镜检其为何种霉菌。

组2:原料用雄黑豆(形扁,子叶黄色),辅料用黄花蒿A.annuaL. 、桑叶(家桑Morus alla L.)用2010版药典所述方法炮制。观察炮制过程中所生白毛、黄毛,显微镜检其为何种霉菌。

组3:原料用雄黑豆(形扁,子叶黄色),辅料用青蒿(香蒿)A.apiaceaHance、桑叶(家桑)Morusalla L.)用《本草纲目》法炮制。观察炮制过程中所生白毛、黄毛,显微镜检其为何种霉菌。

组4::原料用雄黑豆(形扁,子叶黄色),辅料用黄花蒿A.annuaL.、桑叶(家桑Morusalla L.)用《本草纲目》法炮制。观察炮制过程中所生白毛、黄毛,显微镜检其为何种霉菌。

三、结果综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27951.html

更多阅读

丑陋的中国人研究 王朔杂文

丑陋的中国人研究起初,我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立刻决定买下来,此书看来并没有白买,读罢此书深感惭愧,总是在抱怨的我才知道,抱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要做的是透过这些表观看到本质,我读了《教育的陷阱》和《丑陋的中国人》,其中都是较问

数字化定量分析:一致性获利法时间跨度的定量研究2

数字化定量分析:一致性获利法时间跨度的定量研究(续)调整macd的参数5、34、5,是为了判断第四浪调整结束的最低要求,别的时候不适用。上文曾经说过,《混沌操作法》中的原著比尔.威廉姆的页面k线数量来确定参数设置是错误的。那么究竟应

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 语言表达能力什么意思

《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实验方案一、问题的提出1.教育大背景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小语界曾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进入21世纪,新课程改革开始,语文教学的改革的关键词换成“语文素养”,课堂

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研究l摘要:身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我们最关心的是毕业后能否找到理想工作,能否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有利的发挥。能否实现自己回报社会的愿望。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今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正

兴教育才、德学昭远的哈德成阿訇 阿提哈德航空 官网

哈德成兴教育才 德学昭远达慧中哈德成(1888 - 1943),名国桢,字德成,经名希拉伦丁,陕西汉中南郑县人,是我国著名的伊斯兰教大阿訇、学者和伊斯兰教育家。哈德成出身于虔诚的伊斯兰世家,其父哈希龄早年因战乱从陕西迁居上海,在上海浙江路

声明:《淡豆豉的制法研究魏昭远 淡豆豉应用研究》为网友人狗殊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