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规》立【瑟索】而不立同义词“抖索”、“抖瑟”,不行
杨新安
“抖索”、“抖瑟”和“瑟索”是同义词,义为“发抖”。
《现规》立有【瑟索】,还有一个同义词【瑟缩】。
《现汉》只立【瑟缩】。
“抖索”和“抖瑟”,《现汉》和《现规》都疏忽了,没立。
就“发抖”义来看,“抖索”和“抖瑟”,比起【瑟索】和【瑟缩】,其“发抖”义显然更加显著:“抖索”和“抖瑟”里含有“发抖”的“抖”字嘛。为此,《现汉》和《现规》当须都增补“抖索”和“抖瑟”。
《现规》所立的常用词【瑟缩】,《现汉》当然也应补立。
搜“北大语料库”,“抖索”远远多于【瑟索】,其比例是98比3。
搜“北大语料库”,“抖瑟”有25条,也远远多出只有3条的【瑟索】。
《现汉》和《现规》都立的【瑟缩】,“北大语料库”最多,达146条。《现汉》和《现规》既然都立了【瑟缩】,我们认为比【瑟缩】更通俗的“抖缩”更应该立。
注:具有“发抖”义的同义词【瑟索】和“抖索”,里面都有“索”字,【瑟索】和“抖瑟”,里面都有“瑟”字,【瑟缩】和【抽缩】,里面都有“缩”字,其中的“索”、“瑟”和“缩”三字,字义显然也都是“发抖”。但《现汉》和《现规》,及《辞源》和《辞海》等辞书,“索”、“瑟”和“缩”三字,却都没有“发抖”这个普通的字素义项。在此郑重提议,在以后辞书的修订中应予增补(按:叠音词【索索】和【瑟瑟】词义都是“发抖”,当是基于“索”和“瑟”的单字就有“发抖”这个义项。“缩”字的“发抖”义是附加在“缩小、缩短”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同义词【瑟索】和“抖索”都以“索”结尾,同义词【瑟索】和“抖瑟”都含有“瑟”字,《现规》既然立了【瑟索】,那么不立“发抖”义更显著的“抖索”和“抖瑟”,显然无理!
今天,我曾把“手里提着马灯,抖抖索索地朝食堂走去”里去的“抖抖索索”改成“哆哆嗦嗦”,是因为《现汉》和《现规》都没有“抖索”这个词。
经过一番研究,现在清楚了:是《现汉》和《现规》疏漏了“抖索”这个词!现在我把“哆哆嗦嗦”恢复作“抖抖索索”!
大家应该吸取的教训:今后编校,不要轻易以《现汉》和《现规》为准绳,不可轻易改动原文!
上文写好后,有网友传来有关信息:
《汉语大词典》:
【抖索】颤抖。 峻青 《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想着想着,我的手瑟瑟地抖索起来了。”
【抖瑟】抖索,颤抖。 冯德英 《苦菜花》第五章:“家家都用木柱子、大石头死顶住门,全家人抖瑟着挤在一起。”
【瑟索】哆嗦,发抖。 鲁迅《呐喊·故乡》:“﹝他﹞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诗刊》1978年第9期:“枯枝,寒风里瑟索;衰草,积雪下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