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普遍的定义,“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综合,并在各部分见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郑州城市综合体现状:
近几年城市综合体遍地开花,在郑州,据不完全统计,3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城市综合体就有近20家之多。2012年6月,河南正式加入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更有业内人士表示,2010年至2020年将是商业地产的黄金十年。城市急需构建一批“城中之城”来聚集商务、生活、休闲、娱乐等复合的城市核心功能。
城市综合体发展的条件
城市综合体的形成是有市场决定的,有一个业内说法,城市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年,就具备了发展城市综合体的初步条件,人均10000美元/年将进入城市综合体快速发展阶段。而2011年,郑州人均GDP是8817.26美元,正在向高速发展迈进。焦作在河南排行第五,为6425美元,也符合城市综合体发展的条件。
豫2011年GDP排名 | 1 | 2 | 3 | 4 | 5 |
城 市 | 济 源 | 郑 州 | 三 门峡 | 洛 阳 | 焦 作 |
GDP(美元) | 9279.89 | 8817.26 | 7367.00 | 6437.08 | 6426.91 |
城市综合体演变过程:
一、单店模式
第一代产品是01-02年开发的单店模式,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占地1.2万平方米左右,就是简单地建一个大房子,地下做停车,第一层开精品店,第二、三层开超市,第四层搞电影院等等,业态水平分布。这个模式一开始运行很火,缺点是业态不够丰富,面积偏小,这种水平式的交通在商业的丰富程度上和人流的交通上也不是很好,都受到影响。
二、组合店模式
03年、04年进入了第二代,叫做组合店模式。每个店一般都在15万平方米以上,占地6、7万平以上,超市、百货、电影、数码广场和家居、建材以及美食城都有,业态丰富。一个项目有四、五个独立的楼,分别作为百货、超市、电影院,家居馆,数码广场、美食街等等通过一个室外步行街连起来做一个广场。这种好处一是面积较大,地下停车场也比较方便。缺点就是投资回报不高,因为第二代全部是纯商业,虽然面积够大,业态丰富了,但是投资回报率不高。
三、城市综合体模式
这种模式是万达05年下半年提出来的:建筑面积40万-80万平方米,占地5-10万平方米左右,业态:室内步行街、影院、百货、超市、酒店、公寓、写字楼等。或者简言之:城市综合体=大型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写字楼+住宅+国际品牌商家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好处首先是,通过销售住宅、写字楼销售得到的现金流能减轻整个项目的总投资。减少投资开发的投资,回报率就提高了;第二,酒店、商业写字楼综合于一体,比较效益和综合效益就增加了。一个口号叫"月光经济效益",或者叫"24小时经济效益",就是延长消费时间,刺激晚上消费,把收租计租的时间拉长。各种业态在一起,比较效益增加,也能刺激消费,增加酒店的入住率,这就叫做创造月光经济效益。这种模式的开发非常受各级政府的欢迎,也大大提高了商业地产商自身的投资回报。
做好城市综合体的关键
一、解决资金
目前,城市综合体是商业地产中最高端的产品。是一个进入门槛很高的产业。平均下来,全世界的房地产公司,只有不到3%的企业在做商业地产。商业地产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它包括地产、商业、投资、金融等,非常复杂。在这个行业里,最需要的就是资金,而且是低成本的、能长期使用的资金。
案例:万达在2001年开始做商业地产的时候,也是以房地产开发的惯性思维来思考问题的。从银行贷款做购物中心。2004年,遭遇宏观调控,短融长投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幸亏万达决策层临时调整发展战略,决定除了已开工的购物中心,暂停其它购物中心的建设,才慢慢解决资金问题。所以,做购物中心,解决资金而且是可长期使用的低成本资金最重要。
二、找到人才
所有行业都注重人才,但对综合体来说,更需要人才,因为这个行业是一个复合型的行业。大家不要以为,搞超市、搞百货的人拿来就能用,搞百货搞超市是零售思维,同单纯的房地产思维一样,都过于单一。做购物中心,是先做商业定位、规划,然后进行招商、商户装修,最后商业运营、物业管理。因此,做城市综合体这种高端商业地产,需要的是既懂商业规律、又懂地产开发、再懂一点金融投资的综合型人才。
案例:上海五角场的万达广场是个三十几万的购物中心,设计公司有着120多年购物中心规划的经验,全球做了几百个购物中心。开始动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万达董事长王建林请美国的托伯曼公司的总裁帮忙看项目,他们是专门做高端购物中心的,他当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可惜因为已经施工了,基本的东西不能推翻,只能做些修改。修改之后,规划和人流动线比原来更加合理。万达大概计算了一下,仅一项设计上的修改,可以每年增加2000万的租金。这说明懂行的人才对商业地产多么重要。
三、只租不售
商铺销售之后,再进行商业规划、整合,有两个方面保证不了,一是经营的整体性,二是经营的有效性。商铺销售出去之后,虽然开发商不承担经营上的责任。但经营不好,业主商户就要闹事。作为一个品牌企业或者发展中企业,势必要解决商场运营不佳、业主有意见的问题。
案例1:郑州宝龙广场开盘时承诺最多销售30%,受08年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资金问题,为了解决资金短缺放开了商铺销售。业主为了投资收益,谁给租金高就租给谁,业态布局混乱,直接导致整个购物中心运营状况糟糕。要不是几个主力店在那撑着,早都关门了。所以一直到现在还经常性的出现业主闹事、商户抗阻事件。为此宝龙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特保组,镇压业主和商户。
案例2:万达03年前也销售商铺,但是销售的10个项目一半以上出现问题。还好,03年底万达及时调整了两个战术:1、商铺只租不售,卖出去的10个项目,除了南京、青岛等项目,因为地理位置特别好,经营稳定之外,绝大部分出售商铺全都采用回购、返祖的形式拿回来,统一招商、统一管理;2、主力店和单店的构成比例有原来的85:15调整为50:50,在单店中适当发展中型品牌店,增加单店的竞争能力,形成较为平衡的市场竞争结构。
当然也有个别成功销售之后仍然红火经营的先例,只能认为认为那是个案,不能成为规律。
四、做对程序
做购物中心的发展商,8成多以上是由房地产商转换而来,包括万达,不可避免地带着房地产开发的思维定式——先做规划设计,建一半甚至建成了再招商.这在洽谈主力店时就会出现问题,每家主力店对物业架构的需求指标不尽一样。要想让主力店进来,物业结构动不了,就要被迫接受他们提出的其他条件。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问题就是程序做错了。应该在开始规划时就与主力店谈租金及其他条件,而不是建成了再招商。
所以做购物中心,一定要做对程序。要先租后建,招商在前,建设在后。或者叫:颠倒程序,这样做不仅能节省投资而且还能避免麻烦。
五、商业定位
商业定位决定项目的成败。商业有两句名言。一句是“隔街不活”:一条街一边生意兴隆,另一边生意萧条;还有句话是“一步差三成”,门挨着门开店,一步之差生意就差了三成。这些语言都形容了商业定位选址的重要性。那么,在商业定位里,注重哪几个环节呢?
1、定地址——考察两点:消费群体和政府规划
一、消费群体有哪些?消费能力如何?要通过一年当中的黄金季节和非黄金季节、一天当中中午、下午和晚上都要考察到位。
二、要看政府规划,到任何一个城市,先了解当地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方向。暂时人不多不要紧,预计几年后会怎么样。
案例:郑东新区两年前我们还喊着“鬼城”,08年我刚去宝龙广场上班时等辆出租车就要“望眼欲穿”。但是一些的国内比较知名的房产企业都在那提前占好位置,就等待价格坐火箭了。现在郑东新区什么样子呢?所以,选址要看大势,要了解政府对这个区域的重视程度。
2、定规模。
购物中心在国际上有个理论,10万平米以内叫最佳规模,当然这是国外的理论,英美、澳大利亚,他们的人口比较少,10万平米是他们的上限。按照中国的国情和发展态势,购物中心的规模一般是20万-40万。,不是越大越好,规模与效益连在一起的。20万平的商业,至少要七、八家不同业态的主力店,一二十家次主力店来组合。体量无论大小,首先要保证满场,否则,体量再大也没有经营的意义。目前在中国,大主力店的发展可以,1万平以上的超市、建材店好找,但次主力店的发展相对滞后,一两千平的特色次主力店不多。
3、定主力店。
地址、规模确定好以后,就要确定主力店、次主力店。主力店和次主力店的确定是有讲究的,要遵循商业规律。有些业态适合在商业中心区,有些业态适合在副中心,有些业态适合在郊区。
在核心商圈,就要做百货、珠宝、服装……等等这些承租能力高、注重闲逛性消费的业态;在郊区要做诸如建材家居这种目的性消费强、承租能力低的业态。在城市副中心你就选新兴业态,例如(郑州西北)高新区动漫产业、(东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
另外,关于主力店和次主力店的确定,目前在国际上有一个趋势,更多的向文化、餐饮、休闲娱乐、健身的业态方向发展,即突出”吃喝玩乐”。.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疏于来往,到购物中心去,不仅可以休闲、健身,还可以交友,这种大型综合性的购物中心可以让人一呆一天,起码可以玩几个小时,也间接刺激了消费。哪一个购物中心的“吃喝玩乐”做得好,哪个购物中心就火。
六、搞好设计
单靠设计师是做不好购物中心的。因为设计师大多是从建筑结构的角度提供有益的意见,尤其西式教育培养出来的设计师,他们讲个性、讲创新,不注重考虑投资成本,更不注重从商业上是否合理。购物中心,是用来让商家经营、让顾客购物的,不是用来欣赏的。完全凭设计师规划购物中心风险很大。商业地产不仅要考虑美学,更要重视商业运营。
搞好设计有四个关键点
1、人流动线。这是设计方面的第一要素。人怎么流动,就象河一样,要突出自然、顺畅。不能突然加一个急转弯。
2、视觉通透。购物中心有个设计要求,“一眼十铺”。就是让顾客无论站到哪里都能看到尽量多的商铺,以刺激人的购买欲。不能搞花里胡哨不实用的东西。
3、交通体系。现在做购物中心,卸货区尽量安排在地下或者商场后面。目的就是人车分流。包括私家车、送货车,都不要和人在同一层面交叉。
4、主力店的技术标准
不同业态的主力店有不同的要求:仓储店的荷载要1500公斤,普通的超市(世纪联华)1000公斤,百货店(金博大)500公斤。高度:建材超市8米;生活超市5米层高就可以了;如果建电影院,至少要9米层高,如要考虑使用IMAX巨幕,标准的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还可以更大。不同的主力店都有不同的荷载、高度、卸货的要求。
七、商业物管
购物中心的物业管理是一个特殊形态的物业管理,绝非一般社区或者写字楼保安、保洁。他们服务的对象不仅是精明的商家、每天还要面对数以万计的顾客,对人员的服务意识要求很高;购物中心配备的各种大型设备例如中央空调,需要专业知识特强工作人员日常巡检,维护。目前很多购物中心最缺的就是这方面的人才。
物业管理好不好,直接影响着开业后运营管理、收租状况。开业其实意味着大麻烦,一般来讲,购物中心开业后要有2-3年的培育期,很不稳定。主力店、业主、商户的投诉,机电的维保,环保的要求等等;小租户平均每年会有20﹪的换铺率。所以,不仅需要招商运营人员强化素质,对机电、保安、保洁也会有更高的要求。
城市综合体招商招商要点:
第一,招品牌企业。招商有两种,一种是品牌企业,比如超市包括沃尔玛、家乐福、百盛等,电器包括苏宁、国美等,这些企业都是大家在生活中耳闻目睹,十分熟悉的。另一种则是名气差的小企业。从招商看,品牌企业给的租金不如小企业给的多,但由于小企业风险比较大,租金交付也比较差,经营得好还可以,如果经营不好,就关店了,会引起麻烦。因而,在招商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多关注品牌企业,多招品牌企业,不招新成立的企业。
第二,招主力店和次主力店。就是将相当一部分面积拿出来招主力店,比如一个10万平米的购物中心,要拿5万平米出来安排主力店。所谓主力店,就是超市、百货、家电、影院、溜冰场等等占地面积至少几千平米的店。看过一篇报道:台湾有一个购物中心,开业时非常火,把整个高速公路堵塞了好几个小时,造成很多国际航班误点,因为这条高速公路是到机场的,路全堵死了。但是一、两年以后,这个购物中心惨淡经营,几乎关掉。分析研究这个购物中心之所以不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没有主力店,全部都是中小店铺,2、3百平米一个。中小店铺虽然交付的租金较高,但存在着抗风险能力太差的缺点。我认为,中小店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同甘,不能共苦”。这种店铺好的时候没有问题,商家挖空心思想进来,甚至是行贿也要进来。但是在培育期,或者培育期后出一点问题,这种店铺就不行,容易出现关门走人的现象,影响购物中心的整体氛围。但如果是大的主力店,它就不能走了,因为大主力店进来后要进行较大的设施投资,不可能遇到一点困难就撤出。这种主力店稳定性较好。所以购物中心在招商中,通常要拿出较多的面积,安排大大小小的主力店,起着稳定场子、增强号召力的作用。剩下的那一部分再给中小店铺。这样才使购物中心做到一开就比较稳定,或者说即使遇到困难,不至于关掉。
第三,多种业态互补。低成本、低租金和高租金的商业业态要相互搭配,功能互补。一个10万平米的购物中心,都想一平米月租金达100、200甚至300块钱,高租金业态,也就是服装、珠宝、化妆品、鞋帽等等零售零售类,但是如果购物中心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业态,就容易同质化。这样的业态,在北京王府井、郑州二七广场这样好的地段,可能还活得下去。在稍微差一点的地段,就难以活下去。怎么办呢?比较科学的招商政策就要求:零售业态不能超过50%,也就是钱多的店最多50%或者60%。低租金的业态,要占到一半以上。低租金的业态,就是电影院、溜冰场、电玩城、健身中心、、KTV、饭店、SPA会所等等,像健身中心每天多少人来,收入是恒定的,租金不可能很高。即使这样,也要多招一些低成本、低租金的业态,以起到带来客流,使场子充满活力的作用。凡是租金低的业态,往往是人流多的业态,电影院、卡拉OK、溜冰场等,租金不高,人气旺,年轻人多。这些客户目标群,能够带动其它高、中、低人流,促使场子稳定。如果说整个场子都是服装、珠宝、化妆品,就同质化了,基本上就离关门不远了。所以,在招商时,一定要舍得拿出一定的营业面积,租给这些低租金的商业业态。同时要有所不同,不能说做两个电影院,一个业态选一个,避免恶性竞争。要懂得,商业地产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商业地产的从业者,“不是炒菜的师傅,是配菜的师傅”,要了解各个零售业态,知道配什么样的业态更好、更合适。
第四,突出餐饮业态。“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不仅会吃、而且爱吃,这是中国国情。。中国各种菜系,菜谱1万多道。餐饮是吸引人流、具有号召力的重要业态。运行比较成功的购物中心餐饮业态都比较出色,在购物中心占有很大的比重:
案例1:苏州印象城餐饮比例占到差不多25%,其中一家“外婆家”多次被当地媒体刊登,吃饭排队买票。
案例2:郑州大上海城二层,现在几乎全是各种餐饮,生意都很好,之前调整了几次业态,都没有现在成功。
餐饮有一个毛病,产生油烟味。所以一般把餐饮放在最高的楼层、位置比较差的地方,形成一种“瀑布”效应,使场子人气更旺。
总而言之,招商是一门学问,要讲辩证法,要有长期经营的心态。不能一味的去追求高租金,谁给钱多就招谁。低租金的业态可以提高人气,拉动客流。有了客流,就保证了商家的现金流,租金自然水涨船高、商场就会越来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