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的冬季攻势后,东北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敌人已被孤立在几个主要城市,已经没有小仗可打了,47年底和48年初,毛泽东和林彪开始考虑抑留敌人在东北全歼的计划,很快取得共识。但抑留的方法和如何歼灭敌人,在48年春天,毛林有了分歧。
在48年春天是否已经具备与敌人展开决战的条件呢?
东野的攻坚能力是否能够很快的攻下十几万人把守的大城市呢?一个纵队是否就能挡阻敌人的十几万援兵呢?还没有!那时东野主力如果能一次在运动战中消灭5-10万就已经算是大胜利了。长春的敌人在1948年春天是否就会象秋天那样不用打就投降呢?不可能!事实是那时长春的敌人还很嚣张!而我方力量还不够强大,还没有从冬季攻势中恢复元气,新组建和正在组建中的部队战斗力还不强,各种战略物质还没有开始准备。如果在1948年春天我军主力南下,长春的敌人就可以在沈阳敌人的策应下突围,与沈阳的敌人合为一股,使沈阳的敌人又多出10万。如果廖耀湘兵团不是10万人而是变成15-20万人,它就不会象在1948年秋天的辽沈战役中那样犹豫不决,迟迟不肯按蒋介石的命令东进夹击林彪于锦州城下。傅作义也不会糊弄蒋介石,只派点兵去偷袭西北坡,而是会全力援救东北。在48年春天东野的攻坚能力还不够强,不可能31小时就攻克13万人把守的锦州!可见在1948年春天,战略决战的条件还不成熟,至少不如在48年秋天打对我有利!也不可能打出在48年秋天才能打出的结果(历时52天消灭敌人47.5万)!既然决战的条件还不成熟,那么应该选择那一个方案呢?
一、关于打长春
现在一些人认为,1948年春,林彪打长春与主席打锦州战略相比,林彪没有战略眼光。
1、1948年春,林彪越过长春南下锦州,这样在锦州林彪有可能面临长春、沈阳、锦州、关内傅作义四面之敌。那时林彪四面楚歌,不可能那样从容不迫,只能两头忙,结果风险会更大!
2、现在还有人认为林彪没打下打长春,是东野实力不行?我认为:尽管林彪打长春发现长春之敌强大,我军攻坚技术差,但我想以林彪东野当时实力,硬攻拿下长春没问题。但结果如何?伤亡一定很大,这样还能从容不迫下锦州吗?况且长春一丢,沈阳之敌有可能下决心撤退锦州,林彪想攻锦州都别想!所以林彪围城打援绝对没错!况且从林彪当时军事部署来看,林彪本意在于围城打援。
3、林彪不想强攻长春后,改为围困长春。这期间林彪并没闲着,而是大练兵,效果不容置疑,东野攻坚实力是一个质的提高。之后攻锦州,下天津、不到30小时,以至黄永胜说一个东野可以解放全中国,何等军威!现在一些人对此不提,我认为这是军队一个质的问题,不容忽视!
4、还有实力问题,东北敌人本来就强大,一直到辽沈战役战败也不认输。而事实上包括长春被围,卫立煌、廖耀湘、郑洞国等就从来不认为没有办法打通局面!现在一些人把东北敌人说成多么弱,简直就是不懂历史!把东北敌人说成多么弱的看法,是跟辽沈战役后东野的实力相比了!辽沈战役后东野的实力才大大提高,以致才敢把任何敌人都不放在眼里!这一切与林彪大练兵是分不开的!没有大练兵,直接南下北宁路锦州,辽沈战役绝不是今天的结果!辽沈战役前,卫立煌、廖耀湘、郑洞国等东北国军将领认为还是能经营好东北的。
5、现在有人说林彪不南下北宁线,东北敌人可能会撤退关内。其实不尽然,蒋介石、卫立煌不可能于林彪还在北满前就撤退,这样未免有点太滑稽,怎么林彪就那样名大、厉害,能在北满就把敌人吓走?其次东北国军将领对林彪于运动中歼敌向来有所顾虑,以致卫立煌到东北后不敢主动出动。东北国军将领怕一出坚固大城市,被林彪于运动中歼灭。事实上也不排出有这种可能。林彪在战场上转移兵力的速度、打运动战是相当厉害的,国军害怕是多年交手被打出来的怕,这很自然。否则,林彪攻锦州,辽沈战役开始后,卫立煌、廖耀湘就不会那样磨蹭,不驰援锦州了。
综上所述,林彪于攻长春发现我军攻坚技术问题差后,对长春围城,意打援军的军事部署绝对没有错!到1948年秋,林彪本意在于围城打援的目的没实现,林彪主动南下北宁路,这也符合林彪的作风。从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林彪就地歼灭东北敌人的设想是与主席战略一致的。否则,林彪若没有此设想,为啥此时不打长春了?主席与林彪在东北问题上应该说没有什么质的分岐,不像今天有些文章说得那样严重。
另外,我想说一点,林彪这一招太“诡诈”了,明明说“打长春、大练兵”结果却180度大连转湾打锦州,再一次体现林彪用兵之不拘一格。这也是林彪长胜的原因。
二、关于林彪攻锦州前犹豫问题
现在说林彪攻锦州前犹豫问题,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南下前犹豫,一次是敌人增兵葫芦岛犹豫。如上所述,南下北宁路前,打长春时不能说是林彪犹豫,对长春围城,意打援军的军事部署更符合当时情况。下面我们说说敌人增兵葫芦岛后林彪的犹豫:
1、对于敌情的变化,作为指挥员而不考虑,不能说是一个称职的指挥员。敌人增兵葫芦岛后林彪的犹豫,不能说是犹豫,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指挥员的正常考虑罢了!百万大军的生命可不是儿戏!不能因为有这种考虑,而去责备或者说指挥员能力不行。
2、林彪“犹豫”时“请示电”问题。我认为单独从这个“请示电”内容来看,林彪说“以上两个方案(攻锦州或打长春)我们在考虑中”,根本看不出林彪的错。况且这种犹豫不到3个小时,又回到攻锦州这个目标,并且还向主席发了回电。一个指挥员面对新情况考虑一下就是错吗?只不过不知是什么原因,主席看到电报时间晚了点,又发了回电(注意不能说是批评电,因为主席电报中还有“你们不同意这些,望你们提出反驳”的字样)。现在有些人就在此大做文章,批评林彪错误,实际上的历史不是这样情况。
三、攻锦州其实是险之又险
1、林彪南下北宁路攻锦州,狭长地带百万大军云集,林彪要面对长春可能突围之敌、沈阳增援之敌、锦州之守城之敌、葫芦增援之敌、还要考虑华北傅作义增援,这其中哪一个环节出错都是要命的,林彪不允许一个锦州弹丸之地,影响东北既有的大好形势。林彪若在锦州陷于敌人重兵包围之下,要想从容而退,可不是容易的。四平撤退的狼狈,难道我们忘了吗?苏静将军曾说:辽沈战役是很险的,敌人援军打过来,我们锦州城下的大炮是拉不走的,因为部队汽油只够单程的。苏静将军的话若真成为现实,今天人们又如何评价林彪这期间的意见呢?还能批评林彪吗?
2、今天人们事后谈辽沈战役,好像发现我们胜利是多么容易,是多么轻而易举。林彪不及时打锦州是多么错误,多么贻误战机。可是当年包括主席和林彪可不敢这么想。主席在给林彪电报中都有“你们不同意这些,望你们提出反驳”的字样。可见当年从主席到林彪都是如此慎重。
3、今天人们认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很容易,我认为还是事后诸葛亮的看法。东北国军对手所犯的错误是谁也想不到的,谁能想到敌人会不拼命驰援锦州,也不向营口跑,(林彪全力攻锦时,历史的确给东北国军一个跑掉的机会)。还有谁能想到东野的实力大得出乎意料啊!经过攻锦州的考验,以后的东野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实力,谁也不怕。
罗荣桓元帅说:“经过攻锦州、守塔山恶战考验,我军(东野)已经达到守无不固、攻无不克的境界”。之后林彪才敢在攻锦州不到5天,不经修整,就回师吃廖耀湘兵团,那可是王牌中的王牌啊。我认为林彪回师吃廖耀湘兵团不是弄险,相反是对自己实力的自信,这时东野才意识到自己将是无敌天下的,黄永胜说一个东野可以解放全中国,何等军威,不是吹牛!
四、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军事部署
正是攻锦州险之又险,根本不是主席“置长春、沈阳之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塘”这样简单就能解决的。事实上林彪是长、沈、锦一起顾,并且三处一并解决,取得辽沈战役全胜。今天有个不正常的现象,我们是批判林彪用兵之庸,对手今天是惊叹林彪用兵之能,这应引起我们反思。我分析一下今天林彪辽沈战役中用兵,仅是个人意见。
1、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用兵具有迷惑性,对手看不出具体兵锋指向。今天我们说当时林彪用兵的重点是全力攻锦州,这是事后表现出来的。在事发时,对手判断就不一致,卫立煌、廖耀湘认为林彪是围城打援;蒋介石、范汉杰认为是攻锦州。
林彪在长春用1个纵队(12纵)加12个独立师进行围城。在廖耀湘兵团周围放3个纵队(5、10纵、6纵欠一17师)加2个独立师。在塔山用两个纵队(4、11纵)加两个独立师阻援(实际主要是4纵)。锦州地区有2、3、7、8、9五个纵队加6纵17师,还有一个总预备队1纵。这样部署主要是对付廖耀湘兵团,使廖耀湘不敢轻易前进,否则在锦州地区林彪有足够兵力对付他,并且全是主力部队,只不过历史没给证明的机会。廖耀湘兵团不敢轻易前进,是不能说廖耀湘无能的。纵观林彪这一用兵是攻坚、打援兼顾。对手不敢轻易判定兵力指向。
2、林彪在锦州用兵又一特点是“狠”“稳”。
把东野全部实力都用上,炮火猛烈,体现“狠”;塔山告急、廖耀湘占彰武,全不管,照打锦州,轻易不用总预备队1纵体现用兵之“稳”。
3、战场转移兵力神速,这体现在围歼廖耀湘兵团上。
攻锦州结束不到五天不经修整就回师东进,谁也没想到,我们不得不佩服林彪用兵之神速、诡诈。
五、对手所犯错误
东北国军在辽沈战役一战中全军覆没,恐怕国、共双方都没想到,这与东北国军所犯错误是分不开的。战前撤与不撤争论不提,单就战时而论,也不能说卫立煌、廖耀湘高明。卫立煌固守沈阳,客观上是死棋,锦州丢了,也不去占唯一出路地方营口,也不知他是如何想的;廖耀湘主张占营口,实际是逃跑,只不过可以说是跑中上策而已。
林彪都打过来了,还不主动迎敌,这就注定要失败的。廖耀湘在这场战役中是想以侥幸心理求得成功,等林彪在锦州精疲力竭之时,打过去,做享其成,虽然有一定道理,但这不过是一种消极避敌而已。
辽沈战役当时林毛的一些考虑
在48年春天包围长春,可以抑留敌人在东北,但不会爆发决战,最多只可能与长春和沈阳来援之敌同时进行战斗,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