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大悲寺的修行者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学——考证与探求

王垂书

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和尚神秀和慧能的一段对话、偈语

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间在洛阳受戒。五十岁时嗣禅宗五祖弘忍,历六年,升为上座僧。弘忍卒后,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开禅宗北宗一派。卒谥大通禅师。

传统解释: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慧能禅师(公元638年----713年),直揭心性,见地超群,得弘忍赏识,传授法衣,为禅宗六祖,推重《金刚经》,提倡顿悟,不专坐禅。这一偈语和故事流传了上千年,是《坛经》中一则禅宗典故。对其中的道理和解释没有人去探究。是啊!光芒四射的佛家经典智慧,有谁人能去、敢去探究呢?高僧大德不敢越雷池半步,云云众生又无此智慧和闲情逸致。

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就谈谈我的理解与探索。进行讨论前, 先对菩提树有一个认识和了解。

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一般树高15米,直径2米。树干粗壮雄伟,树干凹凸不平;树皮黄白色;树枝有气生根,下垂如须,侧枝多数向四周扩展,树冠亭亭如盖,圆形或倒卵形;枝叶扶疏,浓荫覆地。叶互生,三角状卵形;深绿色,有光泽,不沾灰尘。叶形美观,常用作诗画题材。花生于叶腋,不见真面目,称隐头花序。隐花果,扁平圆形,冬季成熟,紫黑色。枝干上会长出气生根,形成“独树成林”景观;生长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

菩提树 在佛法中比喻大彻大悟、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心。是智慧之树、圣树。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

对神秀和尚的偈语没有异议。但对它的释有不同的解释。

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应当解释为:修行者(或是觉悟者)就象是智慧的菩提树,觉悟者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勤修苦行, 不让它被尘世的污垢障蔽了光明的智慧、悟性和觉悟。

为什么不说是觉悟的众生呢?因觉悟了的众生就不称之为众生了;众生的身体也不可象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身体本就是充满了尘世的欲望。

为什么要勤拂拭(勤修苦行)呢?因世间的诱惑太多,五欲围绕在身旁;如不勤拂拭,就象镜台和桌面一样,很快就会为尘世的(欲望)所覆盖。

我们再来看一看,慧能禅师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以往的解释: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王垂书注:第一句是错误的)

先说偈语就不对,为什么呢? 菩提本无树.菩提在这里是指什么?是地名吗?说那个地方没有树.还是指人的心,树是指智慧(也不对).给人的感觉就是硬生生把一件事分为两半. 神秀和尚要是说的是香蕉树,慧能禅师难不成要说,香蕉本无树。应为后人误传所致啊!

所以说,原文偈语应该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慧能禅师:身无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正确的解释应为:修行者没有菩提树的智慧和觉悟,修行者的高贵身份(意指明镜)也不代表着智慧和觉悟(指台)。没有智慧和觉悟,不管如何长期的勤修苦行,都不可能参悟佛法的精髓和智慧(大觉大悟)。

会总一下,王垂书探求的原文偈语应为:

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身无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王垂书探求的解释应为:

神秀(意指):修行者就象是智慧的菩提树,修行者的心灵和智慧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勤修苦行,不让它被尘世的污染(欲望)障蔽了光明的智慧、悟性和觉悟。

慧能禅师(意指):修行者没有菩提树的智慧和觉悟,修行者的高贵身份(意指明镜)也不代表着智慧和觉悟(指台)。如果没有智慧和觉悟,不管修行者如何长期的勤修苦行,都不可能参悟佛法的精髓和智慧(大觉大悟)。

这样的解释也符合禅宗,所提倡的顿悟精神。不然禅宗五祖弘忍怎么会把法衣传授给当时只是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呢?(慧能还是个文盲,不识字)。后为禅宗六祖。推重(金刚经)。

我支持神秀的观点和修行精神,虽然弘忍没有传授法衣给他。纵观当今世事,庙不象庙,寺不象寺;倒有几分公司和生意人之相。

王垂书———解读与探索

2010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28618.html

更多阅读

好有意思的天之佛 霹雳天之佛小说

最近常见的流行文化产品中,僧人们不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他们永远都在谈空,永远都是一样一样的般若。有时甚至连早先还会呈现些密教形象的唯识学大师玄奘也不能免俗,实在叫人难过。而天之佛楼至韦

『ROY'S2012.05.14』邱泽日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的成名佶: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译: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意: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

声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为网友霸者才是王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