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论《黛玉传》 红楼之新黛玉传

平心论《黛玉传》 红楼之新黛玉传



敝人许久不执笔影评了,今年初笔落于新红楼之众友愤笔疾书,吾人不得矣。因年底诸事大部完结。闲暇时,不经意观闻《黛玉传》,起初无心之为,纯属一解无聊。但观其一半有余时,眼前大亮颇为振奋。待吾娓娓道来。

迄今为止,从1924年到如今,比较完整地展现《红楼梦》原著风貌的影视作品并不多,加上《黛玉传》,算起来,也不过香港的一百集佳视版,华视的红楼梦三部曲,外加87、89两部经典,和李少红导演的2010版,一共八版而已。李平导演、马天宇和闵春晓主演的的三十五集电视剧《黛玉传》,是一部仓促之作也有效仿之嫌疑。我不忍说它是“粗制滥造”的,因为《黛玉传》再不堪,也自有它的价值,况且并没有冠名“红楼梦”,更无颠覆国人传统审美观和红楼梦语言之嫌,其实可以一观。
既然看电视剧,自然是为了审美而来,岂有存心为了挑刺而来,那不是故意为难自己么?所以我这里先从好的地方说起,随便说几个方面。

(一)选演员

《黛玉传》就是几个主演,都选得较有辨识度。虽然不至于像87版那样经典,毕竟陈晓旭已经超越了,红楼梦书体之境界了。就此一条,以无法堪比了。但就是对电视剧极不熟的人,乍一看也知孰钗孰黛,孰湘孰凤,不至于混淆了去。

这一点,不但香港、李少红和华视前两个版本就差了一大截,就是89版,恐怕也未必比它强。我这不是偏心话,香港那个就不必说了,米雪演的宝钗瘦得不成样子,吴浣仪演的凤姐俗不可耐,换身戏服说是赵姨娘、尤氏、王夫人,谁人不信?就是伍卫国那个宝玉,也尖嘴猴腮,颇可以扮演贾环之流。李少红版选角之谬,举国尽知,这里也不多说。只说89版的,傅艺伟的宝钗,其实不够莹润丰满,哪里像个杨妃?况且宝玉系反串,有时看去竟比黛、雯还略矮一点,恐不妥当。华视96版的,虽然人物辨识度高,然而钗矮黛高、湘云易角,又是无可奈何了。如此看来,《黛玉传》的主演选角,基本算是成功的。

先从领衔主演的马天宇说起,从马天宇的扮相上,依稀可见“面如敷粉,唇若施脂”。最难得的是马天宇本来长得好,所以虽然化妆师不怎样,不仗着装扮,他仍能演绎得出几分“转盼多情,语言常笑”来。只是在配音方面还须改进,在演技方面和表达情感方面,有点过于表露了。

要比较的话,欧阳奋强版已成绝响,自然是望尘莫及了。比别的版本,还是可以的。李少红版里于小彤扮演的宝玉,固有他的长处,只是一团孩子气,况且更谈不上“面如桃瓣”,那原著里写的“神彩飘逸,秀色夺人”之处,怎么演得出来?倒是去演秦钟还凑合。此外他年纪虽轻,却长得高,身高方面却有时和周围的丫鬟不大协调,后来杨洋饰演的大宝玉,更不用说了,又十分缺乏古典美,况且一角多人饰,极影响观赏,本是大忌,这里也不多说了。伍卫国版,更不值一批。再说96年华视版,钟本伟的扮相,其实凑合,只是懦弱优柔有余,而潇洒倜傥不足,演技更差,难压住阵,也谈不上“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所以马天宇版宝玉,虽然很多方面可以改进,总体而言,还是说得过去的。想必今后,只要不和87版比,还是会被许多人纪念褒扬的。

再说闵春晓版的黛玉,要论外表,闵春晓远不如陶慧敏、张玉嬿、陈晓旭等人美,就连当年十八岁的毛舜筠,也比闵春晓要清秀。偏化妆师的水平又极不敢恭维,给她弄的妆容颇受人诟病,那眼妆更是吓人。年龄方面,闵春晓也不占优势,要知道陶慧敏演黛玉时才廿一岁,陈晓旭进剧组时更小,张玉嬿年纪虽然大点,当时却还很美,妆容清丽,都不是闵春晓可以比拟的。但闵春晓还是有些气质的,那种多愁多病、含酸带怨,和闺阁中的女儿心态,拿捏得还算比较准。她的确不够漂亮,但是在她的举手投足之间,古典风情十足。这应该是她第一次拍戏吧,但是她的演技相当出色。或许就如她自己所说“我本来就是为了黛玉而活。”

黛剧的剧组成员无不对她赞叹唏嘘:“就是休息的时候都一个人在琢磨剧本,简直是黛玉的化身,平时吃饭走路都和黛玉一个样。入了魔了。”本人抱以平心而论。虽不比晓旭之凡尘仙子,却有咏絮之魂。闵春晓应比蒋梦婕要出色,外表不说,才学已然了。因为她演的黛玉,到底是可以看出几分诚意的,既如此,也不忍心苛责了。

邓莎版的宝钗,许多人赞不绝口,盖容貌既端美,形容又比较符合原著,即使没看过电视剧的人,一望即知所饰即宝钗也,好处自然不必多说了。只是后期,新婚时的妆容,也忒吓人了一些,可知这些化妆师是“毁”人不倦了。起码有点点可以,肯定的是在他身上能看出宝钗之喜怒哀乐故然矣。新红楼中虽李沁极力诠释宝钗之大体之贤惠之冷韵。但毕竟年龄所限,领悟到此也尽然了。

再说王子瑜演的凤姐,演技和演绎方式固然可以商榷,不敢跟邓婕、刘晓庆和徐贵樱比,只跟其他版本比,也还勉强过得去。起码比姚迪的要强些,而妆容、服装、剧本方面,实非演员所能左右,这里也不便过责了。

这里主要说一下其他演员。陶昕然演的探春,固然很不够美,但自从看了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对探春的外表,很多观众的要求可能已经降到了极低,所以对陶昕然版也不必太挑剔,应该说还算有些气质的。况且几个版本统共算起来,探春这一角色,也就东方闻樱演得最出挑了,就连89版里曾丹演的探春,扮相也不过尔尔。所以探春这一角色,除了东方闻樱之外,本来就没有演得好的。如果扩大范围,我这里推荐一下,三十集越剧连续剧《红楼梦》里,林慧茜版的探春虽然外表不美,那演技是不必质疑的,令人赞叹。

再说回《黛玉传》,其他诸如元春、湘云、可卿、惜春、二尤、晴雯、鸳鸯、妙玉等角色的扮演者,都还是可以的,虽然没有惊喜,也挑不出什么大错来。

比较出彩的,有姚郑夷扮演的李纨、宋雨霏饰演的袭人、周子茵扮的平儿、张雪婷扮的香菱、米紫安扮的紫鹃等。其中,李纨一角,因为自87版以来,演员大多都外表平平,《黛玉传》这个,在年龄和外表上,拿捏得是比较到位的。香菱一角,《黛玉传》里的张雪婷以外表取胜,除了87版之外,竟然比别的版本都要好,可惜演技方面并没有令人惊喜的表现。宋雨霏演的袭人,好虽然好,只可惜怎么看模样儿也不比晴雯差,是选角的遗憾之处了。

最好的,应该说还是平儿、紫鹃这两大丫鬟的演绎,从各方面来说,都是比较到位的。幸亏是丫鬟,不大受化妆师重视,那拙劣的化妆术也就没怎么糟蹋到这两位姑娘。只可惜长得过于好了,竟然把王子瑜、闵春晓都衬得有些黯然了。尤为米紫安之紫鹃,情感抒发比较到位。在后面黛玉已近天界。他爬在黛玉之身上,说了一声“姑娘我们被骗了”随之嚎啕大哭。此情景动容吾心。

不过,既然看一部红剧,总希望有所收获,那么,我就说,《黛玉传》里,值得记住的表演,其实就只有平儿和紫鹃了。因为若有偏爱钗黛的,应该着重去看87版,喜欢探春和晴雯的,除了87版之外,前面说了,2000版也该看看,喜欢凤姐的,可以把87、89、96等版本对比着看,而喜欢平儿和紫鹃的,就不该错过《黛玉传》。

说完了这些花红柳绿的,再来说太太夫人们。

贾母、赵姨娘的选角都是比较成功的,郑毓芝的贾母,十分慈爱,外表形象是可以的,比某版本那洋味十足的“贾母”,强得不是一星半点。由于剧本有所突破,到了后期基本颠覆了程高本的形象。

这版里的赵姨娘,把一个侍妾的形象,演得比较到位。若看了某些版本里的赵姨娘,简直要怀疑贾政是不是发昏了,怎么找个这样粗俗又丑陋的姨娘?况且贾府里收房的丫头,自然该是好的,哪里跑出这么个丑八怪的姨娘来?这版里的赵姨娘,至少扮相上是值得肯定的。其他如尤氏、邢夫人、薛姨妈,也比某些版本强得多了。既然是公府侯门的中年贵妇人,外表怎么能太差,怎么能老掉了牙,又怎么能凶相毕露?那种雍容富贵之气,是少不了的。《黛玉传》这里,又比某些版本要强得多。

然后说到男角们,最出彩的自然是贾珍了。按说原著里,贾珍年纪也不过三四十岁,偏偏有些版本里,年龄、外表拿捏得很不到位。这也不只是李少红版里的演员,选角惨不忍睹了,就连96版里的贾珍也太老了。

《黛玉传》里这个贾珍,应该算不错的了。其他如薛蟠,虽然书里写得不堪,到底是宝钗的亲哥哥,再丑陋也不能太出格,许多版本里,未免太出格,《黛玉传》里的选角,就还可以。此外贾琏、贾蓉、贾芸等一干角色,都还可以。就是柳湘莲、贾政等的演技,虽然差了些,勉强也搪塞得过。

要说选得不妥的演员,自然也有不少。比如薛宝琴、芳官、蒋玉函、秦钟、贾瑞的选角,就未免差了些,看着很不像,不过因为戏份少,也就不十分显眼了,演员对人物理解基本都是一个水平线上的,和新红楼的演员基本上是一样的,非要挑出一个不一样的话,估计闵春晓和蒋梦婕还是有一点差距的。可以这么说,为什么新拍的红楼梦怎么看都赶不上87版呢?差距就差在了演员对人物及红楼梦的理解上的出了问题。这里也难一一述说。

(二)改编剧本

电视剧既然名为“黛玉传”,自称“以宝玉之心为黛玉作传”,本该给黛玉增添一些戏份,这是不为过的。此名颠覆了红楼梦成书以来影视作品,取名之先河。敝人较为欣赏这个不大不小的突破。

看前十五集时,由于剧情还不是十分赶,观者能感觉到戏中宝玉对黛玉的那种关注,以及对其他女孩儿发自心底的温柔。这种处处体贴温柔,本该是《黛玉传》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里说比较成功的地方,一则是黛玉回去探望病父时,编剧加了宝玉拉扯着贾母,央求和林妹妹一起回扬州去。因为当时,宝玉年纪很小,这样闹还是不谬的,倒显得情深意重,这一细节也并不妨碍与其他情节冲突,也不对全剧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如此改编无妨。

二是加了黛玉对燕子、稻花香等的关注,因为与黛玉写的诗暗合,这些细节是可以的,解释了黛玉后来那些诗篇里的“十里稻花香”、“三月香巢已垒成”等句子是从何而来。对一些伏线也进行了,突出的处理。

三是加了紫鹃对黛玉的一些宽慰,以紫鹃之善解人意,说这些话,都是无妨的,也算合情合理。况且既然名为“黛玉传”,适当增添一些主仆相处的对话,只要不与原著冲突,原也无妨。

另外还有黛玉病重时,贾母特意请医生来看黛玉。老太太坐在黛玉床边,关爱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改编,也是情理之中。

我对比较满意的地方就在后80回中的探佚成分,基本上运用了一个最客观的结果去编写的。固然也有些瑕疵,但也算大有突破了,吾人固然欣慰。

此外,不知是有意无意,《黛玉传》的编剧还尽量拣了一些87版舍弃的情节,予以突出。先不管拍得好不好,这就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补,这也是可取的。

接下来该说到值得商榷的方面了。

前面说的,都是纵然不好,也无伤大雅的地方,因为都是小细节,并不重要。然而越到后来,这剧本就越荒诞了。

虽然名为“黛玉传”,但既然制作人有放出话来,要尽量忠诚原著,又说是诚心之作,很多地方就应该更谨慎。例如秦可卿的身世,模糊点一笔,倒也罢了。不但原著里并没有挑明,就是脂评里,也找不到秦可卿身世的任何确切证据,既然如此,电视剧里,自然就不该特意强调。这里也还罢了,尤其到了妙玉那里,就荒唐得不像样子了。

妙玉的身世,其实原著里有明确交代,“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又交代“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可见来龙去脉,是一清二楚的,并无疑云。即使编剧定要编出一些疑云来,也断不该采取“委身忠顺王爷”的说法。要知道所谓“红颜枯骨”,只在靖藏本的妙玉不收成窑杯一节加了批语:“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以下是错乱文字)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

先别说靖本这一条脂评本身少了好几个字,语义不清,焉知到底是“红颜委身枯骨”,还是“红颜化为枯骨”?忠顺王爷年纪几何,是否“老朽枯骨”,也都存疑。这是运用的,周汝昌、梁归智、刘心武等红学大家都提出过这个探佚结果。

这样,靖本脂评,在脂评里就本身它自己就是红学一公案,“存而不用”,是对靖本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编剧竟然把事关贾府、宝玉等人命运的大事,与妙玉,与靖本这一条子乌虚有的脂评联系起来,是太不负责任了。如果妙玉的茶杯真的导致了贾府抄家,那么宝玉就该改名叫“祸起”,或者把刘姥姥改名叫“祸起”。刘姥姥二进府,哪里还是一件好事,分明是祸从天降了。编剧竟从妙玉送给刘姥姥的那只茶杯,做起如此大的文章来,能看出对红学也稍加探学,但有失严谨,且也令人望唯望之。

妙玉这里也就罢了,编剧自己任意胡编发挥,权当是他胡来的自由,观众姑妄看看也就算了。然而既然剧名“黛玉传”,何以后来十集,黛玉的戏份竟然越来越少,以至于全成了个可有可无的影子?

一定要把别的角色,无一遗漏地都交代到,使黛玉一连十集沦为陪客,也就算了。既然后来,已经贾府穷途末日,黛玉将死,这时难道还不该补一些黛玉的戏份么?第一次抄家时,黛玉还在世,然而全不见宝黛之间就此有任何对话,仍然安之若素的,全没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危机感,也没有受惊之后的互相慰藉,那种聪明灵性,都到了哪里去了?

这些也罢了,到了贾母散余财时,编剧加了贾母亲自跑到凤姐床头告慰的情节,对凤姐百加呵护。这时,其实情节已经乱得不成样子,凤姐、贾母的病都时轻时重,一会儿好像就要不行了,都起不来床了,一会儿又该办什么就办什么。

程高版里,因为此时黛玉已经死了,贾母也就只嘱咐了灵柩南归。这里,既然黛玉还活着,怎么贾母连贾兰都记得,就把外孙女将来的生活安排忘得一干二净呢?

(三)结局有可取之处,也有大遗憾

该剧里,贾府不是抄一次家,而是连抄两次。第一次抄完,还没全败,第二次抄完,可是彻底完了。(这个情节处理基本上,运用了探佚学上都认同的情节。)

没有采用程高版“发还家产”、“兰桂齐芳”的结局,也是本人看到最后最激动的时候,也算了我一心愿。是《黛玉传》的进步之处,光这一点,自然就比李少红版要强。

当贾府里那些美貌聪慧的丫鬟,平儿、袭人、麝月等人皆被拉到街上示众官卖时,想来少不了有观众会为此感慨唏嘘。但是比起96版来,这个一笔带过的场景也就算不了什么。

96版的73集电视连续剧里,从第51集起,讲的就是后四十回的事。因此,它有足够的时间,将悲剧一步步推向高潮,而不至于太仓促,太慌张。96版的优势就在这里,它以后重编四十回的独创剧情取胜,在红楼影视中有不可遗忘的一席之地。

《黛玉传》也有它的独创剧情,这是它值得称道的地方。然而单论编剧水平,就已经落败。贾府的败亡有着深刻的原因,而绝不会是一系列的偶因,难道没有妙玉,没有凤姐,没有贾赦,没有贾琏,贾府就不败亡了?八公之二,世勋之后,四大家族,其大厦倾颓,与朝廷政局的大震荡,必然是脱离不了干系的,而《黛玉传》对此几乎没有任何影射和暗示。

当年87版的收尾,已经很仓促,《黛玉传》比之有过之无不及。从晴雯被逐,迎春出嫁,正式拉开大观园诸芳流散的序幕,87版在短短八集里,把故事匆匆结束了。《黛玉传》则到第30集里,晴雯才死去,接下来的六集里,偏又要安排两次抄家,香菱屈死,黛死钗嫁,妙玉被捕,探春远嫁,贾母丧事,鸳鸯自缢,凤姐被休,巧姐被卖,贾兰薄情、贾芸探监等无数情节,怎能不显得仓促?

既然后面情节这么仓促,前面就该删繁就简,突出主线,偏又有甄家人上京、赵姨娘要彩霞、宝玉装病、邢夫人要银子等无关紧要的情节。这些原是在剧本从容时,可以娓娓道来的,但剧情已经这么赶了,自然不能面面俱到,偏一样也不肯遗漏,结果就是让后十集显得拥挤不堪。本人曾经设想过,用现在影视剧的结构及节奏。应在108集或100左右可把完完全全的红楼梦展现在观众的眼前。探佚学中有红楼全本108之说,也和此意。

至于到最后,黛玉死了,宝玉竟然连哀悼的时间都没了,不但哭灵的戏也没有,就是宝玉想和紫鹃说一句话,也不可得。想当年香港1975年那个超短的汪明荃版电视剧,黛玉死了,宝玉尚且会去潇湘馆徘徊,配曲一奏,“绵绵夜雨困潇湘,天赋多情徒误我”,也就有那种哀婉缠绵的气氛了。怎么这个电视剧名为“黛玉传”,好歹也有三十五集,竟然宝玉连去凭吊的时间都没了呢?这哪里还此恨绵绵,哪里还肠断更无疑呢?

此剧里,探春的结局,仍是做了王妃,然而想看87版里那种场面恢宏的远嫁场景,自然是不可能了,这也算导演藏拙。可是为了烘托悲剧气氛,怎么连姐妹们去辞行都没了?探春如此,迎春也是如此,出嫁前,园子里的姐妹亲戚,都一句话也没有,一个告别的场面也没有。难道说宝玉有空去凭吊晴雯,作那《芙蓉女儿诔》,却没空为自己的亲姐妹嗟叹悲挽么?87版里,那么赶的剧情,尚且把“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吟出来了,宝玉也去水月庵探访芳官等人了,更亲自送探春远嫁……所用剧情,突出了悲剧意识,强化了人物形象,与《黛玉传》的剧情删选高下立判。

这些配角先不说了,再来说黛玉之死。

迄今为止,我们所知的51部红楼影视剧里,没有采用调包计来安排处理宝黛结局的,屈指可数。其中,除了87版之外,都是比较荒诞的版本。例如1977新加坡拍的《红楼梦醒》,黛玉发挥了革命精神,将宝玉抢夺过来,又比如1952年的摩登版《新红楼梦》,里面宝玉本是个负心汉,也就用不着调包计。

没有掉包计的结局也是迎合脂批的一个表现,也是近代红学大家中的一个主流思想。我在看完黛玉传时,觉得他是一部基本上以脂批为提纲,红楼梦新作,这也是它为什么在剧本上有所突破的一个原因。

《黛玉传》在网上试播之时,就有消息说结局将会与众不同,不会照搬程高版。这使许多人未免怀了一些希望,毕竟在银幕上,在戏台上,看了太多次的调包计,怎么能不使人向往一个更合情合理的结局呢?

调包计之荒谬,人尽皆知。周汝昌王昆仑等红学大家以为此著书,吾人就不在此多言了。

1.调包计彻底贬低了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袭人、宝钗一流,不符合原著精神。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作者对其他人物也是充满感情的,他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宝钗,凤姐,探春……绝对不是为了丑化她们,不是为了让她们仅仅充当一个陪衬,让她们对黛玉之死无动于衷,间接充当帮手,甚至直接当凶手。

特别是宝钗,至此,宝钗因为顶着别人的名字出嫁,就如俞平伯所说,她俨然成了一个极庸俗的旧式妇人,麻木不仁、冷酷自私而且没有思想,更不要说什么慧心灵性了,哪里还配为十二钗之首,哪里还有点主见?袭人因为公然撒谎欺骗宝玉,人品极度堪疑,乃至于前面的晴雯之死,也让人疑心她是不是要负责了……这样,调包计就将这些人置于万劫不复的地位,这显然与原著“为闺阁立传”的主旨严重冲突。

2.调包计彻底贬低了宝玉。关键时刻,宝玉竟然糊涂至此,也太贬低他的头脑,原来这人竟然是这样不牢靠的,如此一来,宝玉这个形象也就大打折扣。

3.调包计也间接贬低了宝黛爱情。

无论后四十回里,原著作者是怎样安排宝黛结局的,但是起码有一点,那就是黛玉不可能带着对宝玉的怨恨而离去,因为她非常清楚宝玉是爱她的,而且宝玉不会变心。前面,宝玉已说过“你放心”,又送旧帕子给她,,彼此心意早已相通,自此,黛玉再不多疑猜忌,他们的爱已渐臻于成熟、稳固,“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如果连这个基本的共识也没有,那么,她就不是黛玉,他也不是宝玉,他们之间既谈不上心心相印,这种爱情又何来的感天动地?

4.调包计不符合逻辑。

后四十回里又说,“蟠儿那里我央蝌儿去告诉他,说是要救宝玉的命,诸事将就,自然应的”。然而前面作者已经写得再清楚不过,林姑娘若要回苏州,宝玉便要死要活的。这时候倘若让宝玉娶别人,简直催命,哪里还是救命?这一点,掉包计贬低了贾母、王熙凤等一干人的智商,在逻辑上也完全说不通。

5.调包计也不符合常识。

基本上,宝玉和宝钗结婚,都被安排在元春死后。这时候,宝玉当服丧九个月,断没有偷偷娶亲之理。

要知道,这时候贾府已经风雨飘摇,生怕有个风吹草动的,哪里还敢这样公然犯法?况且之前娶尤二姐时,尤二姐不过是个二房,贾母等人尚且明白不能违背国孝家孝,岂有给宝玉娶正室时犯糊涂的道理?王夫人糊涂也就罢了,难道贾政都不明事理了?即使贾府昏头了,冰雪聪明的宝钗、疼爱独女的薛姨妈,也肯这样名不正言不顺,不成体统地进门?

撇开守丧不说,宝钗乃大家闺秀,宝玉乃荣国府嫡系,这样偷偷娶嫁,连宾客也不宴,贾、薛两大家族当时架子还没全倒,以后的脸面往哪里搁?

……

其他种种,更不赘述。

然而,调包计的荒谬之处已经这么明显,各个影视版本仍然照用不误。究其原因,无非是程高版影响深远,而调包计使黛死钗嫁于同时辰,更加煽情,催人泪下,且奸邪立判,使人切齿,任你铁心石肠,也难不为之动容。如此情节,自然影视制作人,多难割舍。

到了《黛玉传》,起初看元春已死,促成金玉良缘的懿旨来不及传出,以为或许不会有调包计,谁知道,很快,王夫人仍召来袭人,说“如今只有个调包的法子”。

这时候,袭人也一如以前所有的版本一样,没有选择站在宝玉的立场上,而是选择了效忠于王夫人。在《黛玉传》这版本里,宝玉此时神智是清明的,而他竟就这样被袭人瞒过。到底是他太信任袭人,还是太愚笨?如果是前者,那么袭人辜负这样的信任,将以何等面目见宝玉?叫人欣慰的一点就是在这部戏里,终于给贾母正了名,我在论黛钗合一及精讲黛玉的文章里,有讲过贾母一直坚持主张木石前缘的,可以说是宝黛爱情的守护者,这一点在黛玉传里体现的比较不错。但是还是没有遵循着贾母先逝黛玉后逝的一个大原则。不过,其中还加了几场贾母明确保护宝黛爱情的片段。贾母在临终前,喊的一声“黛玉”!顿时叫我心潮澎湃!可以这样说,让研究几十年健在或故去的红学家们,比较欣慰的一点吧。

之后,傻大姐这个奇怪的角色出场了,一切便都重演了。

在某些影视版本里,我们能看到,从林黛玉一进府开始,迎接她的人群里,就有傻大姐赫然在列,仿佛她就是一个“死神”,一个奇怪的阴影。红楼梦里最聪慧脱俗的两个少女,最美的丫鬟晴雯,和世外仙姝林黛玉,就这样在一个最无知无觉的傻大姐的一笑一哭中,香消玉殒,魂飞魄散了。

接下来,黛玉仍然要焚稿,仍然要说出那句不堪的台词“我的身子是干净的”,故意的表白表白,好像不照着程高版这样特别声明一下,就无法显示出黛玉的清白似的。所以俞平伯说,“庸是不可医的,俗是不可说的”,这种台词,到了那些庸俗的编剧手中,自然也是删不去的。

然而善水并不是一味要贬《黛玉传》。

因为到了这里,《黛玉传》与别的版本相比,仍然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当紫鹃提到雪雁时,病榻上奄奄一息的黛玉说“是我让她去的”。这里就有些意味可以琢磨了。何以宝玉结婚,定要紫鹃、雪雁去服侍呢?以黛玉之聪慧,自然该想到一些其中的缘故。

这就让人想起了黄梅戏里,黛玉道“我已十成猜八九,一桩大事在筹谋,瞒着你也瞒着我,不想让一丝消息过鸿沟”,这方是知己了!所以,在《黛玉传》里,我以为,黛玉应该是确知,宝玉并非负心人的。又何必像香港电视剧里,配曲里一再地唱“怕你拈花攀柳,更忧虑宝哥哥辜负我”?

所以悲剧,并不一定要“想不到林妹妹变成宝姐姐,却原来你被逼死我被骗,”,而是明知所娶的并非意中人,却非得进洞房不可。在87版里,宝玉的幻觉中,凤冠霞帔的新娘变成了巧笑娇笑的林黛玉。旋即,元春的噩耗传来时,全府哭成一片,唯有宝玉面无表情,似乎无动于衷。哀莫大于心死,对他来说,黛玉去世之后,一切都已不重要了,天塌下来了又如何?……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不也是一种感人的处理手法么?

然而无论如何,《黛玉传》已经这么安排了,全剧很快就落下序幕。

遗憾太多,放眼都是毛茸茸的衣服,那些蛰人眼的毛边,薄薄的现代感十足的帷幔……那些简陋的道具,季节的错乱,错漏百出的台词、字幕,把曹公做下草蛇灰线,伏于千里的写作手段,演到小孩子都能看出来的预想结果。凤姐之女没等到刘姥姥命名就已经被称为“巧姐儿”,酸凤姐大闹宁国府时镜头里出现了摄录器材,下人当着主子们的面非议林黛玉,王夫人当着贾母的面不给黛玉好脸色,没有老爷们出面更没有开祠堂,凤姐就这样轻易被休弃……

还有,在新婚坐床时,挑开红盖头下,宝钗满面喜色。这就是连那些戏曲版本都不如了。78年李菁版的宝钗,尚且知道惶恐,75年吕有慧版的宝钗,也知道下意识的闪避,77年米雪版的宝钗,更是羞愧得无地自容……身边扶持的丫鬟是雪雁而不是莺儿,宝钗岂有不知原委之理?邓莎版的宝钗,至此形象被调包计彻底败坏,原来是个如此狠心冷漠的宝姐姐,哪里比的上87版,更比不上96版里那个在红盖头下瑟瑟发抖啜泣的宝姐姐了。这么多年来,最重情重义的,终究也只有96年邹琳琳版的宝姐姐。

《黛玉传》的大结局让人惋惜,说凄美,却没有好好铺陈,说悲凉,也渲染不足,爱恨情愁,家事凋零,好像都来不及叙说。但至少,它没有用《红楼梦》这个名字,对于《红楼梦》其本名也不是《红楼梦》这倒是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它不是照搬别人的,是自己拟出来的,以脂批做照,其中还吸收了近代红学研究中的一些精髓之地方。单这一点,它就比某些版本要强。

不管是李平导演的《黛玉传》,还是李少红导演的《红楼梦》,最后,它们都会起到两个作用:第一,客观上推动普及红楼梦文化;第二,烘托87版《红楼梦》的经典地位,使其艺术魅力更可望而不可及。

而作为红学研究者,敝人自认并非学识渊博,只专心研究,不涉于影评许久。但我们希望看到更精彩的作品,以便让87版走下神坛。斗胆对相关影视高屋建瓴,汪洋恣肆,娓娓道来,其个中用心良苦!其亦是一个痴人也!

高鹗等续接的部分,我只看了两遍,后来就心生恐怖,不敢涉足了。后面的几十万字,我只认同十个字:“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而且不需要前后语照应的,单单此十字。

所有的影视版本没有一部让我真的很痛快淋漓的,当然,只是我个人的感觉。所有的影视几乎同时犯了一个毛病:节奏太快!《石头记》深情内蕴,字字看来皆有情;绵绵涓涓,舒宕而有节奏,并且极富于生活诗意。这需要慢品慢看那种醇厚的味道才会慢慢的展现,拍成影视可以少拍一些情节,一定要放慢了节奏,把该铺垫的一一铺好,该停顿的就稳住,该疾风骤雨的就轻快利落......最后用一段对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大儿子红学家周思源先生的采访对话做个结。

记:《红楼梦》还会重拍么?

周:当然。

 记:什么时候正式开拍?

 周:十五年之后。

 记:为什么要隔这么久?

 周:需要冷却。

 记:什么时候开始筹备?

 周:现在。

 记:为什么?!

 周:因为它是《红楼梦》。

 记:从哪里入手?

 周:剧本。

 记:从现在就开始写么?

 周:当然不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28804.html

更多阅读

《我叫MT》火焰之心上层攻略 我叫mt祖安上层攻略

《我叫MT》火焰之心上层攻略——简介 火焰之心是《我叫MT online》 V3.0版本中开放的公会副本之一,本文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火焰之心(上层)的关卡资料、BOSS重要数据及打法。《我叫MT》火焰之心上层攻略——方法/步骤《我叫MT》火焰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曲谱之二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曲谱之二我用CAD软件把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写下来,再转换成JPG格式,共11张图片,但博客文档一次只能插入8张图片,我在博文《湖南花鼓戏的情缘》里发了第1-7页的7张曲谱图片,为了让喜欢湖南花鼓戏的网友能完整的

试论《编辑部的故事》的策略与得失 组策略编辑器

《编辑部的故事》在当年颇热了一阵。尽管在艺术上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但起码在受观众青睐这一层面上,它是成功的。甚至是轰动一时的。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时的“盛况”:据有关报载,该剧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后,先后在全国

声明:《平心论《黛玉传》 红楼之新黛玉传》为网友千堆雪惹尘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