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民有一种古朴的狩猎方式叫“放吊”,也叫“下弓吊”,鲜为人知。随着对麂的有效保护,“放吊”也几近丟失了。但它在当年的运用曾经给猎物有个休养期,而免于滥杀。这里只是记忆这丢失的猎技罢了。
老山民说,过去捕栖息于密林、草丛、山地丘陵的麂,就是用“放吊”。猎人有句经---山羊走岩麂走岗。麂要到立冬至春分这段时间才有“路”,是讲麂走的道有规律,来来去去有了准头,不再象平日撒着脚在山上跑。吊麂子,就要找到麂子路,就能大到算出它来回出没的时间,装上吊,到了日子去取,十有七、八不空吊。
到了有“麂子路”的时节,山民背着几张竹弓,拿着铁铲,在山岗的荆棘、草丛里寻找着麂子的足印、粪便、麂毛,然后在认为它们必走的地方用铲子铲个小方坑,掘深七八寸,掘出的土要扔得远远的。在坑边放了两小片木板,这叫活挡。然后在活挡的边上,钉了两根小木桩,活挡就卡在木桩上。这时,他取出了吊绳。这根吊绳是当地所产的棕绳,并不长,只不过两尺左右,奇在有一头较细,尾梢又做有小圈。将绳的另一头穿过小圈,就形成了一个活套。将绳的另一头拴到旁边的小树丫上,然后要将树压弯,形成弓。将一个比拳头大的绳活扣摆在活挡上,然后放树,试试它的弹力。比试了几次,才将活套绳头的一根更细的绳子,固定在一个插下土中的小竹弓上。等到做完这些,取出一根绳子,再拴到树丫拴绳处。落吊后,盖上尘土草屑,做好伪装。
老山民说,麂的嗅觉非常了得,很远就能闻到陌生气味,发觉气味不对,马上改走别路。去放吊,身上不能搽任何有特殊气味的东西,再就是不能吐口水、擤鼻涕、撒尿,汗珠也不能掉在地上。如留下了气味,现场伪装得再好,也是白费力气。
麂,远没有鹿那样能赢得人的爱意,但这麂也是鹿属。麂,同样有山泉般明亮柔顺的眼睛,同样有如同工艺品般的流线型身体,麻黄的毛虽然泛不出多少名贵的气色,但它那双眼睛,很令人生出怜惜之情,陆游写诗曾有拿它来做比喻,“细细桃枝竹,疏疏麂眼篱”,足见其对麂眼的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