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问过宫鲁鸣,1996年他为什么会带王治郅去亚特兰大,要知道当时离开国家队的是八一队两名完成1994年多伦多世锦赛前八突破的功臣:张劲松和阿的江。宫鲁鸣没有多提为何弃用了两人,只是说王治郅:“一是有灵气,二是为以后着想。”但是他怎么能确认自己还会继续担任中国男篮主教练?“我无所谓,但是得对中国篮球负责。不管谁用,去过一次就比不去强。”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还在为王哲林无法前往伦敦征战而遗憾。尽管他和张博会跟着球队感受气氛,但我总还是觉得这支球队应该给他留一席之地。邓华德说王哲林防守不好,这当然也是事实。但相比较王哲林所展现的天赋和基本功,我真的很想看看他打奥运会的样子。就像我16年前想看王治郅打奥运会的迫切一样。
特别是在我知道了安东尼-戴维斯顶替了万人迷给力芬,代表美国队参加伦敦奥运会之后。
我不用去浪费文字跟读者介绍给力芬,其实早在CBA全明星时我就和香港NOWTV的主播丘雨勤聊过美国队的人员构成:给力芬和乐福,谁也不会取代谁的位置,两个人都会去奥运会。尽管我也曾经说过给力芬目前的“野兽”级别,还无法和我心目中肖恩-坎普的级别相提并论,但在新生代当中被认为是佼佼者,没有任何质疑。多点缀几句是因为想要让大家再次明确他和安东尼-戴维斯的差距之大,尽管戴维斯是状元秀,尽管是NCAA冠军队肯塔基大学主力成员,但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格里芬相比,知名度和大赛经验都还不够。唯一能当做注脚的是:格里芬也从来没有和美国正牌男篮队伍打过国际大赛,戴维斯也没有。而集训队备选内线,已经所剩无几。
在这篇文字里,我们就不过多讨论美国内线成材率缘何开始走低,只是说用人机制和选材途径有何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人才储备方面,我们无法和美国相比,选材阶梯状的层层递进,亦不会让人觉得有任何突兀或不公,即使在2002年世锦赛和2004年奥运会,美国队只获得第六和第三的成绩,这才让美国篮协痛下决心,开始集训队机制,形成真正的体系和团队篮球,而在这样的机制建立后,才有2006年世锦赛的第3和2008年奥运会的冠军。我们的人才固然没有美国丰富,但集训队机制却和美国本无二致:从2004年奥运会至今,主力球员基本上是这群球员,无论什么样的比赛,除了姚明以外,几乎没有主力换血。杜峰、李楠退役,也都已教练员的身份重归国家队,而有意思的是:这群不大变动主力的球员在这段时间里,已经换过三个主教练了。那么既然如此,倒不如让更多的年轻球员掌握属于自己的机会。毕竟对于王治郅、刘炜、朱芳雨这批人来说,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奥运会,未来是由易建联领军的青年团队:王哲林、李慕豪、朱彦西、翟晓川、郭艾伦、高尚,那么这个未来团队中越多人和前辈一起经历大阵仗,就越会在未来爆发更多的机会。我曾经说过,与其咒骂为何不让王哲林去伦敦,不如想想今后四年他该如何训练。但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