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采访新版《天仙配》作者周濯街时,方知两部《天仙配》,源头在黄梅。
黄梅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以前,由于经济文化落后,传统的黄梅戏剧目一直没有文字剧本,师徒之间,只能口耳相传。1952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后,为收集黄梅戏资料,专门来黄梅取经,期间,在与黄梅县的黄梅戏民间艺人交流中,将黄梅戏源流及《董永卖身》等一批传统剧目全文录音。回去后,该剧团很快将《董永卖身》整理成《天仙配》,参加1954年华东戏剧观摩会演,该剧本获得一等奖。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其搬上银幕。由此可见,第一部《天仙配》的原著《董永卖身》来自黄梅,他的作者便是一代又一代的黄梅县民间艺人。
35集电视连续剧《天仙配》的剧本,是根据著名神话小说作家周濯街的长篇神话小说《七仙女正传》改编的。周濯街,湖北黄梅人,曾任黄梅县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76部长篇神话小说。因此,第二部《天仙配》的源头,还是在黄梅。
周濯街说,《天仙配》所反映的故事是流传了2000多年的爱情经典,而传统的黄梅戏又是以言情戏为主,它演绎的是民间普通人喜怒哀乐的情感故事。因此,这一爱情经典,经过一代又一代黄梅戏艺人的传承和发展,成了黄梅戏传统剧目《董永卖身》。可以说没有《董永卖身》,就没有戏曲电影《天仙配》。而作为黄梅戏故乡的黄梅人,他从小就将黄梅戏传统剧目中所演绎的故事熟记于心,走上神话小说创作之路后,在对最早记载《天仙配》的文字晋干宝《搜神记》,及黄梅戏传统剧目中的《董永卖身》、《二下凡》、《三下凡》和《三代四状元》等四部大戏及有关民间神话传说进行广泛研究后,创作了神话长篇小说《七仙女正传》。两部《天仙配》,不尽黄梅情,它的源头来自湖北黄梅人创造的黄梅戏,来自世世代代黄梅人集体创作的关于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话传说。
50多年前,电影《天仙配》取得了非同凡响的社会效果,其悲剧性结局却不符合中国大众的主流审美意识。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一首借七仙女之口,批评以悲剧结束的《董永传》的小曲《寄生草》,它这样唱道:“七仙女来之在槐阴畔,看了看地望了望天。此一去也就难和郎相见,好夫妻真成了海枯与石烂,这才是人情王法两难全,恨不得一把火烧了这《董永传》,恨不得一把火烧了这《董永传》。”
周濯街创作的长篇神话小说《七仙女正传》,其故事走向正如流传于清嘉庆年间的一首题为《背工》的民间小调所唱“董永卖身把父葬,孝名天下扬。七圣姑今日奉旨下天堂,要配董郎。老槐阴中间作媒降吉祥,他二人配成双。百日缘满上天堂,董永好凄凉,麒麟送儿郎,积厚福长。到后来,当朝一品为宰相,富贵长江”。在此基础上改编的35集电视连续剧《天仙配》基本上沿袭了这一故事走向,因此,两部天仙配之间除去艺术表现手法不同之外,其故事情节也有不同,这既有社会的痕迹,也是人性的回归。
原文为http://blog.sina.com.cn/chinahuangmei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