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

科技革命对当今社会生活的影响

所谓科技革命,是指正在成长的科学技术传统取代旧的科学技术传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包括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规范标准、科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等根本变革,以及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的规范标准、技术活动的方式方法、技术应用的形式规模等根本变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的显著改进和历史性的、划时代的飞跃。

能够称得上科技革命的科学技术,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重大的科技创新,而不是一般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广泛的渗透性,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第一次是以"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是以电力与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爆发了以微电子信息科技为主导,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新科技革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至今方兴未艾,这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的科技革命,在速度和规模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这场全球性、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大大拓展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使人类由"电气时代"跨入到"自动化、智能化时代"或"信息时代",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科技革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

一、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如果说20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被视为“一般的生产力”或“间接的生产力”,那么,这场新科技革命则通过“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将科学技术迅速提升为“第一生产力”,或“直接的生产力”了。具体地说,新科技革命使现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根本变化。劳动对象向广度、深度拓展,劳动力结构由主要依靠体力向主要依靠知识智能转化,并为日益复杂的生产管理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所有这些因素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发生历史性的飞跃。与生产力其他要素相比,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仅占5%~20%;五六十年代,这一比例提高到50%左右;当代新科技革命兴起以来,进一步提高到60%~80%,在一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中,甚至达到90%以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当今社会的发展是以科技能力为核心和根本动力的。

二、新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首先,新科技革命导致现代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工业最典型的生产方式式劳动密集型的机械化大生产。劳动者被机器束缚在工厂里、车间中,跟着机器不停的运转,紧张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在操作机器的过程中,人也变成了机器。而在以高科技为依托的人类生产活动中,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只需在电脑上编制控制程序,生产过程是无图纸的全自动化技术制造系统,劳动者从原来生产过程中的“活工具”变为了名副其实的主体。由此可见,随着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劳动的自由度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将逐步摆脱那种过于单一、繁重和机械化的体力劳动。

另外,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工业文明时代,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是劳动力的主体,人数占绝大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兴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就已经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从蓝领变为白领。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可以认为,在高科技文明时代,知识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人数占劳动力的绝大多数。劳动力结构的这一重大变化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三、新科学技术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的明显标志是,高科技产业及研究与设计、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商业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子能技术、空间通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新科技的应用,推动了核电站的建设,塑料、合成化纤、合成橡胶的生产,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和其他家用电器的生产,喷气式客机的研制,各种卫星的发射等,促进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国竞相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深刻改变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构成,加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正如邓小平所说:“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新颖的商品性能,占领广阔的市场,而消耗大量资源和原材料的煤炭、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则面临衰落、转产、凋敝的结构性危机。与此相适应,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并逐渐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与此同时,各类产业内部也发生了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根据经合组织(ECD)的研究报告,其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的产物。1993年美国信息设备、信息技术的出口额已达62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当年飞机出口的330亿美元。据美国报刊报道,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2000年使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40%;到2007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将因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而增加3210亿美元。由于各国都在投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到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的产值已达到3.5万亿到5万亿美元,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已由工业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因为这次科技革命不仅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而且使物质生产部门在这些国家经济中的比重降到了包括信息部门在内的第三产业之下。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些高科技产业(如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发展迅猛,已成为支柱产业;有些高科技产业,如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目前正处于幼稚的发育阶段,甚至还在襁褓之中,但是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新的主导性产业。

四、新科技革命还引起垄断资本主义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

战后科技革命导致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显著

提高,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主动地或被动地适应现代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以及生产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众所周知,战后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承担日益增大的风险。许多高新科技的开发往往超过了私人资本甚至垄断资本所能承担的能力,需要国家直接投入大量的资金予以扶持。战前,美国政府用于科技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3%,而现在已提高到3.0%左右。千亿美元计的资金投入,对美国科技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其他发达国家政府的科研经费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与美国不相上下。此外,由于各种科学技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日益增强,如原子能的开发、宇宙和航天的探索都不能离开新材料的研制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开发,这也需要国家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协调。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新科技革命在这些方面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生产的国际化、全球化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国际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欧各国政府实施的“尤里卡”计划就推动了电子计算机、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改变了西欧国家在科技领域的相对落后状况。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也在加强双方在科技研究和开发方面的合作,以保持其在尖端科技领域的领先优势和垄断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在新科技革命等因素的大力推动下,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

新科技革命还加剧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与较量,加强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盘剥和控制。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新科技革命策源地的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制定和实施以“遏制东方”为基本目标的战略、策略,企图靠武力颠覆或“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西方列强的军备竞赛、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受包围、受遏制的不利地位。西方发达国家还通过科技和信息垄断,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实施新殖民主义战略,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联合国有关研究资料显示,战后发展中国家所享用的新技术很少,他们在世界技术贸易支付总额中所占份额少于10%。到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专利权,每年从发展中国家获得1000多亿美元的收入。西方国家还利用高工资的优势,挖走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很短缺的科技人才。难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认为:一场技术革命的影响把未来工业的重心转向新的部门(原子能、空间研究、电子),使得以增加资本有机构成为特点的古典积累方式过时,“后效因素”--智力--成为增长中的主要因素。超现代化的工业以“劳动力有机构成”著称,这种有机构成给予高技术劳动力以大得多的地位,“技术革命将有可能造成一种新型的不平等的国际专业化”。

五、科技革命必将推动未来社会政治的现代化。

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财富的增加,必然引起政治上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具有的知识以及劳动技能不同,对新增财富的占有就会出现差别,原有的利益格局会随之变化,进而引起各层次利益的阶级、阶层的调整,出现新的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做出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过程就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政治的现代化就是在生产(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权力的主要执行者即政府的高效化、精简化、民主化。当代科技革命条件下,高科技产业一体化面对的是复杂的系统问题,社会管理将面临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网络及金融安全、伦理价值等深刻的社会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将成为每一个政府面临的难题,这对各国政府都是挑战和激励。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迫切需要实行决策民主化,让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政府,而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则为决策民主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从这些意义上说,科技革命将推动未来政治的现代化。

六、科技革命必将推动未来社会人的现代化。

当代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归宿,人的现代化追求人的自由和充分发展。科技革命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表现在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当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生产和家庭自动化的实现,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下解放出来。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衣食满足后,开始追求劳动本身的意义和对自由时间的支配。这种条件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个人的角色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而细化,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向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也会带动价值观念的变化。从一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较多的自由后,人们更多地关注精神生活的质量,考虑人的存在价值的问题,追求民主法制,这样人就向着“自由人”步步接近。科技革命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向现代化发展,但它也有另一面,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科技异化的问题。科技革命一方面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利,如果应用不当,科学技术会异化为一种破坏人类生活、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二是阶级异化的问题。随着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突显,掌握科学技术者会不会逐步集中,形成其自身特定的利益范畴而上升为一个阶级?如果是这样,那么社会又一次趋向于阶级的简单化——技术阶级与非技术阶级,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三是科技的进步带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因特网的建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网络安全、高技术犯罪成为不可不防的问题,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然严峻。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社会力量、社会条件的制约。只有坚信科技的巨大推动力量,而又不盲目被这样的力量驱策,才能使科技真正有利于人类。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已雄辩地证明,科学技术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奠基石。不论哪一个国家或民族,谁只要率先掌握和使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甚至能把握和驾驭世界发展的未来。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关注科技、发展科技、应用科技,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旋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29776.html

更多阅读

科技进步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 长安通讯产业园进步村

科技进步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申素熙 梁月荣(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杭州•310029)摘 要:本文介绍了世界茶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科技进步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认为茶产业的发展呈现7大特征:即茶叶产区从亚洲逐步向非洲扩展,人均茶

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美国对社会学的影响

■李津〔内容摘要〕清教产生于17、18世纪的英国,随后清教徒们为了躲避政治和宗教的迫害,纷纷踏上北美大陆。作为新英格兰最早的移民,清教徒以及他们的清教主义对北美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后来美国主流

声明:《科技革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为网友背着獵人的火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