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天下英雄莫能当
虎牢关位于河南荥阳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这里秦置关、汉置县,以后的封建王朝,无不在此设防。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三英战吕布更使其名声大震。
此时,虎牢关已经掌握在唐军将领王军廓的手中。(作为外围军队,王君廓一直在洛阳东活动,受于左路军李世绩节度)
窦建德于武德四年(621)二月派部将范愿守曹州,将收服孟海公、徐圆朗余众和本部兵马十余万人,对外号称二十万向西进发。同月月底,攻陷管州(之前已经投降唐军);接下来攻陷荥阳,水陆并进直至虎牢之东三十余里的东原(今河南荥阳市西郊东广武镇),安营扎寨,并通知王世充。
为什么窦建德没有一举拿下虎牢关?这是这场战争的第一个疑点。也许自认为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的窦建德,并不急于拿下虎牢关,进入河洛平原——那样的话,王世充必定会突围反攻,而自己必须与李世民主力交战,结果不可预料——因此,窦建德一定要看清局势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李世民之所以选择虎牢关作为战场,首先就在于虎牢关的地形易守难攻;其次,虎牢关向西五十里就是洛阳,沿途并无险阻可守。如果把战场选择在这一地区,难以防住夏军进行渗透从而瓦解围城官兵的斗志。因此,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名精锐骑兵,也就是传说中的玄甲军,星夜兼程,三月二十五日就赶到了虎牢关。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1、虎牢关第一阶段战斗——斥侯战、骚扰战
由于夏军推进速度极快,李世民不吃饭、不睡觉、不下马,日夜兼程,经河阳、过巩县,二十五日下午到达虎牢时,窦建德已经离虎牢关不足三十里了——好险,如果夏军占领虎牢关,从虎牢到洛阳无险可守,唐军就只能从洛阳撤军了。
为了遏制夏军高速推进的势头,李世民二十五日下午到,第二天上午就带着五百骑兵直奔虎牢关以东的夏军大营挑衅。一路上令秦叔宝、程咬金等人布下埋伏。自己和尉迟敬德一起,带着四个骑兵继续前进,在距离夏军大营不足三里的地方,遇到了一队巡逻的骑兵。这几个骑兵见他盔甲金光闪闪,看来身份极高,自然想不到是秦王,却又实在不知本军中还有这样年轻的高级将领。正在纳闷,李世民大吼一声:“我乃秦王也!”说罢,一箭过去,射落领头将官。
那几个巡逻兵慌忙逃回营中报信,“秦王”二字果然魅力不凡,不一会儿便从夏军大营里杀出骑兵五六千人。跟随李世民的四人大惊失色,李世民说道:“你们先走,我和敬德殿后。”于是刷、刷两箭,射倒了冲在前面的两人,众人惊恐,怕有埋伏,不敢追赶,又见李世民走得不紧不慢,实在舍不得,于是再追。如此反复,李世民射死五、六人,尉迟敬德用大刀砍死十多人。就这样,追兵在犹犹豫豫间被引进了埋伏圈,秦叔宝、程咬金率领伏兵从侧翼奋力冲杀,大破敌军,斩首三百余,活捉夏军大将殷秋、石瓒。
李世民是一个奇特的混合体;作为军队指挥官,他往往拥有超越自己年龄的沉着与眼量;指挥风格颇为稳健,常常强调以逸待劳;对薛仁果、宋金刚、刘武周的战斗都是以采取守势,消耗对方精力,及时发现战场变化迅速出击击溃对手;然而,作为一个身临前线的将军,他又经常率领少数精兵亲自上阵,经常出现身陷重围奋力杀出的情况;这样一个军事奇才,实在让后人难以理解;用现在时髦的话语描述,这是一个风险型领袖,喜欢冒风险,喜欢干大票;而在虎牢关着第一仗中,李世民却实实在在探清了窦军的虚实,鼓舞了自己那些疲惫士兵的士气。
这一战,成果辉煌,却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的处境困难。当时自己顶住压力出兵虎牢,如若不胜,局面将会相当被动。其时士卒疲惫,几乎无人相信区区数千兵马能够力敌窦建德十万大军。加上年轻好胜,李世民肩上的压力之重可想而知,所以只能使出这不要命的招数,孤身诱敌,期望以传奇般的胜利来鼓舞军心。幸好没出什么意外,要是又被射中坐骑什么的,不但成不了英雄,还要落个千秋笑柄。当然,他被几千人追赶,还能回马放箭,且箭无虚发,其箭术之精、胆略之高,远非寻常将领能比,靠的也不仅仅是运气。
随后,李世民又修书一封给窦建德,其语气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河北、山东,一直就为我所有,却被阁下所夺,还将我皇姑皇妹虏走。但看在你已经恭恭敬敬的把她们送回来的份上,也就不跟你计较了。王世充曾和阁下联合与我大唐为敌,后来又跟你翻脸争地,可见其反复无常。现在洛阳危在旦夕,又用一些花言巧语来向你求助。可笑阁下竟然真的兴师动众,耗费千金之资、粮草无数,来救这样的卑鄙小人,是不是有点不太明智?我今天本来想亲自到阁下大营说明情况,却不料您竟用几千铁骑欢迎我,有失待客之道。更没想到,贵军竟然一触即溃,真是令人遗憾之至。依我之见,凭阁下这点实力,还是趁早带兵回家,方为上策,不然到时候身死他乡、魂归故里,怕是要追悔莫及了。”
这封信的目的,看似激将,实则疑将。李世民素知窦建德为人宽厚,冷静有余而果断不足。这种一看就是想激怒对方的语气,反而让窦建德狐疑不定,迟迟不敢进兵,为唐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息时间。
就这样,唐夏两军在虎牢关对峙了足足一个月。一月之间,李世民不断骚扰夏军,每次都是小胜而归。又派王君郭袭击夏军粮道,俘获大将张青特。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这种情况对于窦建德非常不利,笔者并不这样认为。
目前为止,虽然在虎牢关战场,李世民取得了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是从战略上看,主动权依旧在窦建德手中;李世民分兵应敌,留下李元吉和屈突通继续围困洛阳,而在这一个月中,王世充不断派兵出城挑战,围城唐军压力颇大。而李世民的兵力有限;洛阳郑军总数依旧不低;战争初期,王世充曾经要求辖下各州郡的年轻勇武之人聚集洛阳,青城宫大战,王世充郑军总数在3万人之上,虽然遭到失败,但是主力并没有被李世民围歼;笔者认为,王世充在洛阳城内的军队依旧在3万人上下。因此,直接参与围困洛阳唐军总数也不可能低于这个数字;如果说这次战争唐军总数达到十余万的话,那么除了直接围城的军队之外,还有在周围百里各个据点的军队,也会分散较多的兵力。尽管李世民先头部队三千五百人不可能是最后参与虎牢决战的全部,但是比起窦建德十数万兵马来说,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
这里笔者要简单描述一下窦建德的军事才能。以军事才能而论,窦建德显然不及李世民和王世充。他属于那种有点军事天才,但没有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统帅,所以打起仗来不是大胜就是大败。窦建德在史书中有一个显著的描述,那就是“善奇袭”。早在刚刚起兵之时,窦建德曾经利用假装投降突然反水的招数击败人数占优的官军。而在后来平定河北魏刀儿等地方割据力量时,窦建德最后获胜往往依靠突然袭击。而突袭往往是战斗中弱小者经常采用的战术,是一种转变战场主动权的冒险打法。很难想象擅长此类功夫的窦建德在虎牢关,占尽人数优势的情况下如何施展。不过对于窦建德来讲,他有的是时间去等,他面临的问题比李世民少得多,李世民需要考虑王世充是否作困兽犹斗,突厥人是否会大举南下,李渊是否会怀疑他的能力等诸多问题。而窦建德只要管好自己的军粮畅通,剩下的就是等待李世民的主动出击,从而发挥自己奇袭的本领。然而,情况发生了变化。
2、战争的转折点
唐军竟然从背后袭击了自己的粮道,这样窦建德感到问题愈发严重。这时,此时,国子祭酒凌敬劝谏窦建德改变作战计划:率主力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再翻越太行山,入上党,攻占汾阳、太原,下蒲津(今山西永济西)。指出这样做有三利:入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
拓地收众,增强实力;震骇关中,迫使唐军回师援救,以解洛阳之围。窦建德认为其言有道理,准备采纳。
消息传到李世民耳朵里,大为震骇。唐军主力尽在洛阳,山西空虚,夏军必可势如破竹。占领山西,就可以直接威胁唐的根据地关中。到时候将不得不放弃洛阳,回师救援,若王世充率军追击,和窦建德南北夹攻,关中危矣。幸好王世充的说客苦苦哀求,说洛阳危在旦夕,等不到夏王您扫平山西的那一天了。说得窦建德十分犹豫。不过如果虎牢关再迟迟不下,说不定他会改变主意。
当然不能让他改变主意。
看来只能孤注一掷,主动寻求夏军决战了。
现在的任务不是用守住虎牢关,而是要消灭二十万夏军。
李世民真敢想
后世史书往往强调王世充使者说服窦建德尽快进军洛阳而不是向北向山西进攻,笔者认为,根据窦建德沉稳并不果断的性格来分析,采取进攻山西的方式的确过于冒险;
首先,王世充能否坚持到窦建德打下山西是个问题。
其次,王世充能够坚持下来,那么,北渡黄河,翻越太行,将直接面对唐军战争预备队——蒲州,太子李建成也不是善碴
再者,如果一切顺利,窦建德进入山西甚至有望进军关中,那么唐军主力势必北上进行合围,如果王世充洛阳解围,并不急于西进增援的话,那么战争主动权就转向了王世充,窦建德成了这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王世充反而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一石二鸟之计就成了王世充掌握的优势;与唐军主力作战,这是窦建德军队从来没有进行的事情。同时这样的结局和窦建德最初“一石二鸟”的设想是相违背的。
还有一个原因,窦建德对于手下的部将的控制能力能否具有向李世民那样的威严是一个问题。在旧唐书上面,当时窦建德部将看到虎牢关迟迟难以拿下,数战不利,有回归河北之心,“将帅已下破孟海公,皆有所获,思归洺州”;这说明,窦建德对这场战争而作的准备似乎不足。如果继续将战事扩大,那么后果将会是什么?窦建德必须仔细考虑清楚。
因此笔者认为,从窦建德的角度来看,他必须在虎牢关乃至洛阳一线结束战争;所需要的就是一个合适的进攻机会,一举击溃李世民在虎牢关的防御,进入洛阳,从而将唐军主力和郑军主力一网打尽,实现自己的霸业。
对于李世民来讲,如果虎牢关难以攻克、继续长期相持的话,窦建德依然有可能会采取北渡黄河的战略。在后面战局演变中我们发现李世民已经把这一点看的非常明白;他下面要做的就是示弱,给窦建德提供一个进攻的机会,引窦出动进行决战,然后伺机在战场上击溃对手。很快,机会来了。
3、“豆入牛口” 天下英雄莫能当
怎样才能引诱夏军拔营倾巢出战呢?正在这时,唐军情报人员送来了可靠的军事情报:窦建德计划趁唐军粮草不足,到黄河北岸牧草丰美之地放马,骑兵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进攻虎牢关。
这个情报来得太是时候了,李世民听罢大喜,立即定下牧马之计。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窦建德颇为忌惮李世民的王牌军队——玄甲军,玄甲军是什么,笔者在战斗描述之后会详尽分析。)
五月一日下午,李世民将战马千匹,尽数运到黄河北岸放牧。窦建德闻讯,第二天天还没亮就拔寨起兵,在汜水东岸虎牢关外的牛口布阵,隔着一条汜水便可看见虎牢关。北依大河,南连鹊山,正面宽达10多公里,摆出一副进攻的架势。从虎牢关上远远望去,便如黄河暴涨,大江横流,满山遍野,一直连到天边去了。众将领见夏军声势浩大,都不免有些害怕。唯独李世民说道:“贼自起山东,未尝遇过强敌。逼城下寨,是有轻我之心。布阵时声音大而杂乱,显然缺乏纪律。我按甲不出,彼勇气自衰。时间一长,士气消退,我军蓄势而发,无不克者。我与诸将打赌,不过中午,必破之矣!”众人半信半疑。
窦建德见唐军不出,轻敌之心更甚,于是派了三百骑兵渡河挑衅。其时战马还未全部运回虎牢,李世民故意与他拖延时间,只派了两百骑兵手持长槊出战,时进时退,不分胜负。夏军将领王琬被搞得莫名其妙,正在疑惑,冷不防一人从右面持刀砍来,慌忙举枪一隔。不料对方使的是虚招,刀上没有用劲,长枪隔了个空,上半身整个亮了出来,两马相错,只听得一声:“过来吧!”还没看清是谁,已被人家长臂一伸,当胸抱了过去,再也挣不脱了。只见那敌将擒了自己,并不回阵,转了一圈,却来追自己的青骢马。奔驰之间,右手一捞,已牵住马缰,这才一手一个,回了唐营。
原来李世民在一旁掠阵,认出王琬骑的是隋炀帝的青骢宝马,十分喜爱,不由得大声赞叹起来。尉迟敬德在一旁听了,就要上前夺马。李世民连忙劝道:“岂可因一战马而丧一勇将。”好马不可与猛将相比,有爱才之心,但这个“丧”字,实在太不给面子。尉迟敬德哪里听得这样的话,不由分说,夺马而出。
夏军见尉迟敬德顷刻之间,擒将虏马,勇猛难当,正在害怕,突然迎面宇文士及率领三百骑兵冲杀过来,哪里抵抗得住,连渡水回营也来不及,于是向东奔逃,宇文士及穷追不止。
窦建德看见宇文士及三百孤军远离本阵,以为有机可乘,于是马上派出数千骑兵向东追击,却不知中了李世民之计。原来当时已近中午,战马全部运回,且饱餐了一顿鲜美的牧草,一个比一个精神。李世民远远望见夏军没有吃饭,饥渴难耐,大家都散乱的坐在地上休息,还有不少士兵出营,到河边饮马洗澡。暗拊窦建德治国宽厚固然不错,但治军过宽,纪律松弛,实在大错特错。现在军心已疲,阵形已散,于是派宇文士及诱出他数千骑兵,阵脚更乱。
窦建德骑兵一出,李世民即刻大喝:“贼势已懈,急击勿迟!”唐军虽然人数不多,但象秦叔宝、程咬金这样的猛将就有数十,其余也都是身经百战的骁骑,虽然没有吃饭,但常跟李世民打仗,早就习惯了,也不觉得怎么饿。于是分成八队,一齐渡河。
偏偏此时窦建德正在召集朝臣开会,他压根没想过数量如此微弱的唐军会主动出击,只盘算着怎么进攻,所以竟然将主帅大营设在离汜水不足五百米的地方。听到唐军渡水来攻,连忙命令朝臣后撤,组织骑兵前突。一时人流混杂,朝臣们慌乱后退,挡住了骑兵前进。窦建德一看不行,又命令朝臣先回大营,等骑兵通过以后再行撤退。
进退之间,唐军已至。
一通好杀。
这三千铁骑踏入夏营,就好像几只野牛闯进菜园子一般,也不管是冬瓜南瓜萝卜白菜,统统踩得稀烂。所谓兵败如山倒,二十余里的大营,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以后,后面的人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见前军潮水一般的逃命,杀声震天,想是败了,也跟着转身开跑。有些跟窦建德征战多年的老兵,经验丰富,还想着列阵坚守。偏偏阵中还有刚刚收降的徐元朗、孟海公的三万多人,无心恋战。特别是孟海公旧部,自当兵以来只打过一仗,就是窦建德平孟海公那次,以为打仗就是先逃跑后投降,一见前边败了,马上夺路狂奔,挡都挡不住,敌人还没看见,先把自家营垒冲个七零八落。这一下真是黄河决堤,一溃千里,夏军兵马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夏王窦建德见势不妙,想趁乱逃跑,但无论他如何东窜西窜,总有两骑穷追不舍。原来他那身黄金宝甲实在太引人注目,被唐军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二人看见,知道肯定是重要人物,想抓了领赏。想当年曹阿慲割须弃袍,何等英明果断,汉高祖被项羽追杀,连亲儿子都要推下车去减轻重量,窦建德却连身金甲都舍不得,看来确实是平时勤俭节约惯了的。跑到汜水和黄河汇合的牛口渚,再也无路可跑,想起以前军中流传的歌谣“豆入牛口,势不得久”,心理登时绝望。犹豫间,杨武威拍马赶到,抬手就是一槊,刺在马腿上。窦建德一个不稳,跌落下来。眼见白士让跟着举槊刺来,慌忙喊道:“莫杀我,我是夏王。如若相救,富贵与共。”二人听得心花怒放,高兴得几乎要给他行礼——连忙绑了回营。
李世民收军升帐,检点敌囚,白士让和杨武威抢着上帐献功,报称拿住了窦建德。李世民大喜,即令将其推入。窦建德立而不跪。李世民也不在意,冷笑道:“我自讨伐王世充,你来凑甚热闹?越境前来,犯我兵锋,今日何如?”窦建德心灰意冷,羞愧难当,哪里还经得住这一番冷嘲热讽,只得低头答道:“今不自来,恐烦远取。”听得李世民忍不住一乐,本想好好羞辱他一番,见他如此沮丧,反倒没了心情,挥挥手把他押了下去。八王之乱后,汉赵帝国的刘聪抓住西晋最后一个皇帝,问道:“司马家个个贵为王侯,却为何如此自相残杀,失了天下?”司马某答道:“司马家的知道姓刘的要做天子,不敢劳您动手,所以先行了断。”相当惨痛,与窦建德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妙。窦建德立而不跪,是有骨气,一问之下,却说出这样没出息的话来,真是既可笑又可悲。
这一仗,李世民以绝对劣势的兵力获得全胜,杀敌万余人,获得俘虏五万余人,擒获敌军主帅,可谓完美。唯一麻烦的就是那五万俘虏,唐军兵力太少,不要说消化,连看管都困难。在古代战争中,降军数目过多、难以消化时,一般都难逃被屠杀的命运。因为如果释放,就等于给敌方保留了一支有威胁的有生力量。秦赵长平之战,秦军以六十万俘获赵军四十万,秦末农民战争,项羽以六万俘获秦军三万,都是全部坑杀。甚至到了近代,拿破仑远征埃及时,以两万兵降四千卒,也是无法处理,只得全部枪杀。但这一次降卒实在太多,要想一次杀完都不可能,如果分批进行,一个不慎,就会引起暴动。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得将他们就地遣散,这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窦建德部将刘黑闼起兵,确实有不少人又重新聚集,继续和唐军作战。但在当时,只能释放。
4、战争结束
处理完降卒后,李世民立即押着窦建德,回抵洛阳城下,用鞭指着囚车,仰呼城上道:“王世充!你看囚车里面,是什么人?便是来救你的窦建德。”王世充正在城楼,向下一瞧,果然囚车里闷坐一人,心理顿时凉了半截,只得壮着胆子问道:“囚车内是否夏王?”窦建德道:“不必说了,我来救你,先作囚徒,你真害得我好苦呢。”说完竟然哽咽起来。王世充也不禁垂泪,还要想说点道歉的话,唐军又牵出三辆囚车。一看,竟是与窦建德合兵一处来救自己的哥哥王子琬,还有自己派去夏营的说客长孙安世、郭士衡二人,一时愁上加愁,痛上加痛,差点立脚不住,从城墙上掉下来。这一下再无怀疑,万念俱灰,突然觉得功名霸业,都是虚幻,只求保住兄长、家人性命,再无他求。李世民见他不吱声,高声喊道:“如若不降,我便将他们一一处斩!”王世充止住眼泪,慌忙说道:“且慢!我当出降,大王肯许我免死么?”李世民道:“准你免死!”
王世充于是开城投降。
虎牢关之役,李世民将智谋、勇猛、耐心、果断等各种统帅才能发挥到了极至,以数千骑兵破十万强敌,一战而擒两王,威震天下。
时年李世民二十四岁。大唐秦王李世民十八岁起兵反隋,二十四岁平定天下,二十九岁登基称帝!!!
虎牢之战中,李世民围城打援,避锐击惰,奇兵突袭,一举两克,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的卓越指挥才能。更具体地说,除了充分凭借唐军自身所具备强大的实力外,他得宜的作战指导优点突出表现为:一、先期占据战略要地虎牢,造就了有利于已、不利于敌的态势;二、注重观察和分析敌情,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三、临机应变自如,将计就计,捕捉战机,利用敌人骄傲轻敌、兵疲将惰等弱点,及时发起突袭战斗,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四、在采取突袭行动时,正确选择主攻方向,集中兵力攻打窦军统帅部,造成其指挥中枢的瘫痪。并注意战术配合,运用穿插、迂回、分割等手段,将窦军各部逐一予以击破。五、突袭得手后,适时展开战场追击,穷追猛打,扩大战果。
相形之下,窦建德在作战指导上,的确远远逊色于对手李世民。他劳师远征,又未能尽全力先攻占虎牢,这在“处军”上已先输了一着;他未能正确判明唐军的作战意图,这就使自己无法制定正确的作战部署,而处处陷于被动;他未能虚心采纳部下绕过虎牢、乘虚迂回北上威胁关中的合理建议,一味坚攻硬拼,不知灵活应变,这就使自己错过了避免失败的唯一良机。他未能沉着应付唐军的突袭,一遇变故即惊慌失措,事起仓促即意志崩溃,这就难免落得兵败如山倒、束手就擒的可悲下场。当然,窦军上下未经历过真正的硬仗,将骄兵惰、士卒思乡等等,这也是导致窦建德彻底失败的重要因素。